文化产业十年崛起历程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化产业十年崛起历程:新业态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沈望舒

业态的新兴是行业或产业生命力的体现,既因此可趋利避害、躲过被社会边缘化的恶运,也因此才会与时俱进,占据亮点频现、领衔主演的市场地位。
若自文化部首创政府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文化产业司成立之日计算,中国文化产业已度过其幼年期的十年,业态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文化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营文化事业的天下,步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共荣的阶段。末确定文化产业的概念,十五全程的文化产业初创,十一五伊始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大干快上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波文化建设多层面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大潮,在全社会基本完成了围绕文化新兴业态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条件、环境和生产力主体等的深度动员,它也成为文化产业头一个十年的标志性色彩。如今值得继续围绕新兴业态的市场表现认真观察发展规律,惜、又不为雾迷惑,在扬弃中辨析新和劣新,汲取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争议中积淀的营养,为其梳理出健康成长的路径与要务,从而帮助文化产业一方面维系新兴业态涌现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因正确认识与把握,弥补领域性缺憾,促进有利于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势化的新兴业态尽快到位,创造出属于青春期十年中国文化市场与产业的繁荣与辉煌。

回眸前十年社会文化产业业态的崛起特定的社会历史经历,曾使文化作为政治的紧密成分,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被当作意识形态同义语。武器功能至高无尚的地位造就了文化全面党办党管的事业性质,也因此失去其应有的美丽而丰富的光彩:三十年前,一个作家八部戏之语,便是对文化业态凋敝时代的简约写照。
改革开放的洪流最终冲决禁地的冰层:1979年,广州市东方宾馆第一家经营性音乐茶座诞生;1980年,上海杂技团在全国率先组建一支集体经营、自负盈亏的魔术队;1981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承包北京京剧团,拉开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虽然此时的业态运行仍为体制内的物理变动,表现为国有文化系统的层层放权,模仿经济领域承包形式出现的以文养文、多种经营。但是它们为后十余年社会民营文化机构的萌生发展、学界关于文化业态的探索,提供了实践素材和背影氛围。
1996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在相近时间里分别举办了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学者谈及国外文化产业和我国应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张,经媒体介绍后开始引起社会关注。
1996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北京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任务中史无前例地增加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提法;1998年,文化部率先成立文化产业管理司,告知中国文化新业态的问世;真正的标志型事件是2000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首度在表述中央战略方针性文件中出现文化产业一词,由此中国文化产业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通往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在党和国家系列化举措推动下(如十六大报告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十六届四中全会号召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全国很快掀起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潮,近20个省市十五计划期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几乎所有地方都在十一五规划中包含独立的文化产业规划,由此出现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轮全面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大

潮。文化产业不仅合理合法地荣登辉煌新业态的社会前台,并且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某些衰败传统产业的重要替代型产业,实现地域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救命产业
与新兴的文化产业第一个十年如影随形的不单是规划,还有指标体系的逐步创建,日见扩大的政策群落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定义文化产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分成三类: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服务层。2006年底北京市推出关于文化创意产业9大类88小类的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业态物化的象征,是走向可描述的成熟期的前提。
政策是文化享受改革开放阳光的发展土壤,文化产业从社会萌芽到业态推广,步步见证政策的功能:如果说20036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前后的政策还是针对35试点单位和9个试点地区,围绕国有文化单位业态转型的政策,到200583日以后,新华社陆续播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文件,已经逐步变为面对全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十年政策的不断完善,既引导大部分旧体制下的文化事业机构开始了市场化、企业化征程,更可喜的是非国有资本社会文化企业的大幅攀:文化部管理范围的文化产业中,新世纪初非公有资本文化产业就业人数已占总量的2/3创造增加值达总量一半以上;北京市的文化企业数量,从改革初年纯国有的千家以下,1995年多种所有制共存的4300余家,再到2003630日工商局注册的569971如今据说10万家,足见文化生产力队伍规模早与单一所有制年代不可同日而语。
体制文化与政策文化的变革,调节着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结构的走向:全国文化产业已然是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2.6%约为6412亿元2。先进地区的文化产业则成为支柱型产业。以北京为例,2005年底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十天内六次谈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于是从当年12月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做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决策,到2007年时文化创意产业便已气势磅礴。产业资产总计7260.8亿元,2004年增加2624.1亿元,增长56.6%;实现收人4601.6亿元,2004年增加2133.6亿元,增长86.5%e2004年至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13.6亿元、700.4亿元、812亿元、992.6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1%,10.2%,10.3%10.6%,年均增速17.4%,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1.8个百分点。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达22.2%,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吸纳就业效果也很显著,2007年从业人员102.5万人,比2004年增加27.8万人,增长37.2%,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7.3万元,是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近两倍。文化创意产业还表现出喜人的创利和增税能: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216.2亿元,同比增加72.7亿元,2004年至2007年利润增幅分别4.5%,30.4%,50.7%;2007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上缴税金216.7亿元,占全市的7.3%,2004年至2007年平均增长22%3
沿概念、方针、战略、规划、政策等逐步到位的成长之路走来的文化产业,面上是业态合法性的确立,质上是新兴产业的拔地而起。前十年是用崛起的环境、崛起的实体、崛起的效果,浓墨重彩书写的一部中国文化产业初创史。
审视文化产业自身新兴业态的亮点与生机约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安士敏先生初用业态概念,并定义为营业的形态注重形态和效能的统一;经济或行业业态在这里指产业、行业、企业从事业务的内容、形式等壮态。文化产业在当代中国,相对计划经济时期是新兴业态,然而相对古今中外长久延续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它又是一个具有质史传统的业态因为用文化资源、文化价值获取社会经济效益的市场行为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所以述及新兴业态有文化进步配意义时,还指其有自身内容结构的出新”:文化产业既是中匡产业之林的一支新军,初期的崛起有强烈依赖外部生态变化的一面,但是急速发展壮大的事实,也必然包括其有内部生态新鲜活力一面,文化产业发展运行中涌现的新兴业态始终是亮点所

在。

枢纽型产业强化文化传播力
枢纽型文化产业是发展最为显著的新兴业态。它以会展、旅游、现代通讯设施基础上的远程服务、顾问咨询行业等为代表作为文化供应链中过去十分薄弱的部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它在十几年间成为渗透中国城乡、不乏巨型企业的庞大产业。因有将碎片状文化资源梳理汇集、转化成规模社会经济效益的功能,有连接消费方与资源方的纽带桥梁的价值,被国内许多地方视为建设重点:硬件设施投人持续升温,从业队伍数量急剧膨胀。并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顶级事件性活动,连续为其注人动力。于是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愿望和努力,使枢纽型文化产业跻身文化供应链、价值链的要素环节:自身既是新兴业态,又已是渠道巨人。
旅游作为现代世界最大产业、互联网作为科技革命硕果之一,它们在中国有目共睹的成就无须赘述;从会展业、咨询业由行政变为市场,并发展到规模产业的历程,也可体察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的脉动。以北京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举办国际会议5379个,国内会议65674个,日均会议195;国际展览452个,国内展览846个,日均展览3.6;当年以会议为主的可统计会展收入20.8亿元,会展行业创造增加值7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3%4九五十五期间,北京会展业基本保持20%的年增长率。由于重大国际会展的逐年增多,北京每年接待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人次,沿20位、40位、60位的级数增加,直达2008奥运年的百位高峰。咨询业同样在改革开放后形成新兴业态,2002年,北京地区咨询机构达到7001余家,从业者超过30万人;对于年营业收人高于50万元咨询机构(含广告业的统计,当年咨询服务业GDP87.4亿元,占到全市总量的2.82%5。从北京技术市场所统计的咨询合同额数年间保持每年30%的增量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介服务业的繁荣。枢纽型文化产业正在使文化资源与市场网络化、整体化,创造着城市文化新形象,延伸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企业的辐射半径。

集成型文化项目,扩大经济兼容性
集成型文化项目指集中多类娱乐内容和形式,创造规模收益的文化服务企业。它以主题公园、大型度假村、各类综合娱乐城为代表,有的还有规模宏大的产业带气势。
它们本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当传统的自然、人文景观无法满足文化消费市场对增值需求时应运而生,有着对原有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创造性补充的意义。如此新业态可发挥扭转文化产业孤掌难鸣困难局面的功效:它有如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一旦成功与成熟,将代表众多核心产业和相关产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它对资源的规模使用、长期需求的态势,有助于使文化创意的研发保持内在动力;它若升成产业体系,将是高新科技材料、工艺等的大客户,对文化产业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对科学技术融人文化经济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例如主题公园几乎汇聚全部先进娱乐内容,是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载体;除了让文化创意,金融、工业、商业等相关产业都有着规模化的深度介人外,就像华侨城集团欢乐谷,能给数百家企业带来订单;由深圳欢乐谷、到北京欢乐谷、再到建设中的上海欢乐谷、成都欢乐谷,连锁品牌运营后是社会供应链的壮大,文化消费规模的整体跃升;它们对就业的帮助也十分明显,北京欢乐谷就为所在地南磨房乡提供6000多个就业机会。因此这种业态的长足进步会全方位改善文化产业市场的处境。
20年间,中国在主题公园业态方面经历了四次建设浪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号称广州三大游乐场的东方乐园、南湖乐园、太阳岛乐园的建成,高门票和数千万元收益的欣欣向荣气象,掀起第一轮建设高潮。此轮中虽然多数项目昙花一现,但是个别项目如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的市场成功,确立了主题公园产品公认度。90年代中后期第二轮大潮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a8a26caf1ffc4ffe47ac9d.html

《文化产业十年崛起历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