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简答题

发布时间:2019-07-10 21:42: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什么是遗忘?为防止遗忘应如何组织复习?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3.产生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

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7.根据各种气质类型,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

8.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3.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5.小学生的注意有什么特点?

6.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8.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0.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1.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5.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

1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6.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1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4.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1.遗忘是人脑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为防止遗忘,复习时应做到:

(1)及时复习;(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3.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过去知识的影响。

4.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5. (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6.(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5)原型启发。

(6)个性因素。

7.(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对其严厉批评。

(2)对多血质的学生,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3)对黏液质的学生,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时间。

(4)对抑郁质的学生,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

8.(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9.(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环境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3)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1)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

(2)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4.(1)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2)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3)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4)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运用言语。

5. 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

(1)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

(2)注意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3)注意的广度小,分配能力比较差。

(4)具体、直观、新鲜的事物易引起儿童的注意。

6.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如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明确预定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3)利用以前所获得的成功感进行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4)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学习需要和引起学习兴趣。

(5)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7.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8.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相似性包括: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②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原有经验的可用性。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又称心向。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9.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10.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1. (1)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尽管原则性、抽象概括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活经验的特点,容易受到行为情境的制约,离不开直观的感性形象的支持,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处于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过程中。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过渡,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由生活适应性水平向伦理性水平过渡,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由服从向习惯过渡。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表现为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品德心理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主观愿望与外部要求、约束的协调。

12.(1)外部因素。

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经济、政治背景、人员构成和父母的道德修养等。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②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校风和班风、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等。学校德育对人的品德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成员,学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无法隔绝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④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之间常常会相互模仿、相互感染,既可能使好的习惯和品德得以推广,也可能使不良的思想行为得以蔓延。

(2) 内部因素。

①认知失调。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③道德认识。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④受教育程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3.(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

(2)榜样示范。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的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能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价值辨析就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事情。

(5)赏罚控制。奖励是为了提高学生良好行为发生的可能。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14.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15.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训练的目的是增强动觉体验,形成稳定而清晰的动觉感受。

16.(1)预防。这是处理一般问题行为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生动有趣的课程,确定清晰的课堂规则和程序,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活动等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此外,变化课程内容、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显示出幽默和热情,以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也都能够减少学生因疲劳而引发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2)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是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这些非言语线索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和触摸等。

(3)表扬。减少一般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表扬学生做出的与想要消除的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也就是说,通过表扬正确行为来减少问题行为。

(4)言语提醒。在使用言语提醒时,教师要注意不要去追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是要告诉学生他应该怎么做。

(5)有意忽视。个别学生有时为了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会做出一些问题行为。这时,如果教师直接干预,正好迎合了学生的目的,从而对其问题行为起到强化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取有意忽视的态度,装作视而不见,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

(6)转移注意。教师可以采用比喻、声东击西等方法加以暗示,并转移其注意力,从而终止其问题行为。

(7)应用后果。当前面所有的步骤都不奏效时,最后一招就是应用后果,让学生做出选择:要么听从,要么后果自负。如,把学生逐出教室、让学生站几分钟、剥夺学生的某些权利、让学生放学后留下,或者请学生家长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aef48a27d3240c8547efcf.html

《小学简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