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 杨绛

发布时间:2019-08-09 16:0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作文素材——杨绛

书房里,一张写字桌靠东竖搁,另一张朝南横放。满窗阳光静静地泻进来。

时间是实践最严酷的史官,这十二年,杨绛那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痛苦,做了多少九十多岁的人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的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着,她的笔还在顽强地耕耘着……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实真诚

在各种文体中, 散文是“文品即人品” 得到最好体现的文体。散文的特质就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从自己胸臆流出”的东西,不外是表现作家主体的个性与情怀。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 ”都置身其中,如实“记录”,平心论事,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从不矫情臧否,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 ,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

乐善好施

杨绛在家里是个贤妻良母 ,对外则是个重义轻利、乐于助人的慈善者 ,即所谓人道主义者。在他所交往的朋友中 ,既有像温德先生、高崇熙先生、石华父、柯灵、傅雷这样的名家学者 , 也有像老王、 林奶奶、 顺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 而最能体现作者善良品质的则是后者。老王是个体三轮车夫,作者坐过他的车,请他送过冰,便熟识起来,常有来往。其间作者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平时也关心他的生活。老王便感恩在心,临死之前,特地把一瓶香油、一包鸡蛋送给杨绛,可算是对她德性的回报与奖赏。

淡泊功名,谦逊踏实

杨绛是国学大师的夫人,她自己也是学界名人,却怀有一颗“平常人”之心。他们夫妇俩曾戏言要有仙人的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进而又想到“凡间也有隐身衣” ,“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有了这种“平常人”的谦逊卑微之心,就能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杨绛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企慕庄子所谓 `陆沉’”,这种藏身“众人之中”,不求显达,不求名利,只是为了排除干扰 , 多干实事 , 为人类造福 , 正是她谦逊朴实品格、 默默奉献精神的表露。

单纯纯粹、“平凡”、淡泊宁静、文人的坚守

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 依然是那种自然与纯粹: 纯粹的探寻, 纯粹的心境, 纯粹的生命存在, 纯粹的精神境界……文章自身的风格不同于风行当下的所谓畅销书, 而是在娓娓的诉说中给人一种生命的提醒与暗示, 一种思想的净化和心灵的提升。

在文学史上, 杨绛无疑是一个边缘性的作家, 她的创作基本上是远离时代主流的。 文革后一片唏嘘控诉声中, 她从容平静写点小穿插, 专注大时代中的小插曲;当今文坛吵闹不清, 她若无其事在那里清理私货。 《杨绛散文》卷首译19 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们仨》 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 篇长文开头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 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 , 相守在一起,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此这般自娱自乐坚守文化家园,让人敬佩和感动。 所以说杨绛散文完全摒弃功利性, 她以文隐身, 以文自娱,始终如一做一个精神贵族。人生境界决定了写作姿态, 迄今所见的她的作品表明,她的写作姿态是一以贯之的。她在写作中并不确立一种“文化英雄” 的姿态, 而是一种走出了自我幻觉、选择了适情任性的自然、平凡人生的知识分子的姿态。

这种写作姿态也就是她的人生姿态, 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只从 一己的真实体验出发, 着眼人生的一般状况, 希望走近人生真相。 这种知有不可为而不为的对自我力量有限性的把握, 这份不肯随俗俯仰的矜持, 贯穿着她 70 年的创作生涯, 而且遍布体现在其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这种姿态在当今物欲横流、见风使舵的市场大环境下难能可贵。所以无论是荒唐狂热的动乱年代,还是追求经济快速发 展的市场 时代, 杨绛 身上的 品质、文人姿态始终如一,没有褪色,更没有消 弭,她始终守望在“非淡泊无 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写作空间, 这是她的麦田。语气温婉、平静的讲述, 表达着有深度的永恒的生活哲理, 传达着生活中体验到的欣悦与隐痛。

杨绛宁静淡泊,生活十分有规律,劳逸结合,粗茶淡饭,不择精粗,饮食清淡。她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这种快乐能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生活的极致,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与养生学。杨绛其人以及她的作品语不惊人,但却有着一 种洞达世情又超然物外的味道。

杨绛从写作 《我们仨》 时的思念与忧伤中摆脱出来, 把目光停留在生命本身: 人事易迁, 心事渺茫。而对待生命,“依然一寸结千思”——在沉浮取舍之间, 反观生命存在的意义; 站在生命的边缘, 孜孜探求人生的价值。丰子恺曾这样评价李叔同( 弘一法师) 的一生: “……纯粹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是登上人生的三层楼。即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 三是灵魂生活。”我想,杨绛先生凭借着她那颗纯粹的心灵和对生命永恒的坚韧与执著, 也早已登上了人生的三层楼。

坚强豁达、从容大度的精神、乐观淡定

40年代柯灵有一句品评杨绛的话 ,现在读起来还觉得熨贴 : 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 ,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里有橄榄式的回甘”。这种态度,固然主要体现了作者建立于高度智性之上的恬淡和冲和,但也体现了其中作者深厚仁者之心的内在精神底蕴。

她能从容大度地看待文革中出现的各种人和事。对于那些批斗她、打骂她、诬陷她的人 ,她也不过多指责 ,而报之以谅解的微笑与怜悯。因为到头来,“我们老家伙也罢,革命小将也罢,谁也不是谁的敌人”,大家都在运动中吃够了苦头。她在《丙午丁未年纪事》 的结尾处写道: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 , 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就是说, “文化大革命”给她留下的不是屈辱与仇恨,而是对人的理解,对人情和友情的珍爱;也是对真理的坚信,对人生的执着。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崇高的人格!

杨绛老人经历过很多天灾人祸的变故,但她却总能以一种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安然渡过难关。

如果说是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让她面对厄运不会选择逃遁。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和豁达,是对苦难的漠视和超越。因为先生学识渊博,阅历深厚,慧眼 窥透人生,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 比如被迫剃“阴阳头”,她 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 …… 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她在磨难中直面 人生,其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199734日,杨绛的独生女儿钱媛不幸病逝。“ 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痛,杨绛甚是难过。更不幸的是,1998121 9日,钱钟书仙逝。连续丧失亲人的痛苦压向杨绛先生,而她选择的寄托哀思的办法是: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最终的追求, 她对生、老、病 死领悟透彻,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

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 ,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而柏拉图这篇描述苏格拉底就义当日在雅典监狱里与朋友们的谈话文稿,谈的正是“生与死”的问题。2002年冬,杨绛定下心来写了《我们仨》,那是一本怀念亲人、回忆亲情的书,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20037月,《我们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从杨绛散文的字里行间和整体风格,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 面对生活, 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都是愚昧、无能的, 我们只有理性对待, 勇敢面对。 所以《 干校六记》 苦而不痛,《将饮茶》 难而不怨,《我们仨》 哀而不伤。从中我们见识了杨绛的知性理性、温良宽容、永不言弃等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

杨绛散文浸透着浓郁的悲喜剧因素。具体地说, 是充满了一种力图以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她尽量用喜剧语言冲淡残酷的岁月记忆,减弱沉重的精神压力。 她喜欢用短句子,并像讲故事似的穿插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 还包括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对话情态等, 而对生活中存在的悲剧, 却只是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讲述着, 丝毫看不到抱怨和泄愤的企图。杨绛不希望读者随受她的痛苦, 而读者却恰恰能从她的作品中读到无需言喻的生活体验。这种冷静理智,是“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是于重重乌云里看见的辉煌的金边;是在看见人间悲哀的广大深沉之后, 依然保持着一方心灵的蓝天。 在不自由的处境中的这种无奈选择, 强调了人类自我的生命力, 也宣布了人类的权利, 显示出人的从容气度。这些简洁轻快的散文滤去了许多历史的重量, 善于喜剧性中表现人于逆境中的洒脱镇定。如《将饮茶》中描写怎样尽心尽力把厕所打扫干净, 并将厕所视为自己奢侈的书房,怎样做假发以遮住阴阳头等等。 这种不动声色地对环境的解构, 体现着东方智慧的达观诙谐。淡定从容的观察和描述使她的文字安静而不古板, 活泼而不浮动, 静中有动, 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 有不动声色的内敛锋芒,有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杨绛洞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所以生活不管是理性的喜剧还是感性的悲剧,她都能够从容面对,老人的文章和生活状态就是明证。

有论者说:“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能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杨绛的胸襟和气度、睿智和丰富是她的散文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人生境界决定了其散文的高度和深度,人格力量使其散文散发出持久的温情力量。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

人生的智慧

“知( )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 ) 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正像孔子所概括的,“智者”对于流水的深情挚爱, 其实包含着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 它既是对于错综复杂生活关系的深刻洞察, 也是对于流动不居的时间( 人生)的体悟与超越 。正是凭借着智慧的精神之光, 智者往往能够在其现实生活中, 表现出强烈的适应现实和驾御现实的能力 ,获得人生的成功;面临复杂疑难的处境,智者更能够正确地审时度势,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裁制节度,从而在逆境中很好地保存自己。

杨绛的生存智慧表现在她对未来坚强的信心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安详心态 。在漫长的文革逆境之中 , 她既无脚踩别人向上爬的贪婪和利欲之心,满足于在乱世中保存自我 ,而且 ,她也无焦急难耐、不安于时的心态 ,以平静淡泊、待时而飞的良好心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打击 、磨难和痛苦。显然 ,她这种生活态度是建立在对自我和未来高度的自信上面的 ,其更深在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和世事的深刻洞悉和体察,是在对历史和现实有深远思虑后的自信和坦然

比较年轻时代的机智外露、灵气飞扬,在经历了苦难和时间的洗礼以后 ,杨绛新时期的文学更体现出一种豁达明澈 ,一种“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宁静和缄默。她如同一个阅尽世事的老人,站在云端回顾着过去,注目着现实,一切似乎都在智慧之眼里消沉。后者显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语录

1.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2.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 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3.19112011,从名门闺秀到文学大家,百岁杨绛经历无数世事变迁,依然保持从容恬然:“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2aa3f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c2.html

《高考作文素材 - 杨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