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浅析

发布时间:2019-02-04 22:46: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浅析

郭建新

摘要:对于生态环境的问题,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探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十一月的前两个星期,北京出现了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让人呼吸艰难。而北京市环保局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是“轻度污染”,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美国大使馆内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发出的的“重度污染”警报。据报道,中国是监测颗粒较大的PM10,美国大使馆监测的是PM.25。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

中国在过去的近30年里大步迈进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地频报环境污染事件,某地村民重金属中毒、癌症村等等。例如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透露,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20111—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重大污染事件包括松花江水污染、无锡太湖蓝藻暴发等。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

事实证明:采用消耗资源型的粗野、低级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是不可调和的。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发展方式,环境将继续恶化,老百姓的生活将受到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威胁。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不少富人选择移民至其他国家。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增长的原因、经济扩张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都与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人类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首先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为依赖和适应;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在中国人们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以道德修养为本,经济上以农立国,轻视商业和工业,蔑视科技,认为科技发明是奇技淫巧。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中国和西方一样,直到进入工业时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出现,付出了许多惨痛教训的代价后,才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反映全球变暖的成功商业片,其中有这样的台词:“上个世纪中后期,由于对西部牛仔的崇拜与效仿与烟草农场主的小农思想,一方面烟草消费者不愿意接受香烟被“妖魔化”的实事,另一方面烟草制售者受不了切身利益受损而极力反对致癌观点。真实太巧了,现在的人们习惯于大量消耗能源带来的便利,工厂企业也不愿意多花钱、花时间去改造能源设备或是执行节能方案。”,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人们为了利益,肆无忌惮的消耗资源,给环境带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在20世纪初还未能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和关注,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全球环境问题开始凸现。人类已经对气候变化、臭氧层减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荒漠化等问题,重新进行了审视。特别提到的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20052月生效,截至200912月,已有184个《公约》缔约方签署。反思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严酷的现实要求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寻求发展的新模式,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人类的不断繁殖,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顺应遵循自然规律,一切活动必须与大自然有机协调的和谐相处,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逆势而行。人要敬畏大自然,以虔诚、协调之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自然。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开垦过度,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贫瘠,例如神池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7740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8.6%,年侵蚀模数890022000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万吨,全氮含量约4.6万吨碳铵,速磷含量858吨过磷酸钙。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开垦过度另一个问题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同时由于干旱,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上述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解决了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认为,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我们关心动物、关心生命、关心自然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其他生物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中对自然的控制、支配、改造、利用的思想,是环境破坏生态危机在认识论上的总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试图主宰和改造自然界,因此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物质第一的价值观,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大量浪费和大量废弃。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构成了人本自然的环境伦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自古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十分精辟,“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这就是说人本身服从自然原则,修道,即人的活动,同样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中国朴素的道德观念认为,一个人如果做的事符合大众的利益,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就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而他要是为了宣扬私利,满足私欲,那他就是卑鄙的、可耻的。这样的观念对于树立环境保护、良性发展的观念也是有利的。

人类要收敛自己无节制的膨胀物欲,倡导奉行节俭、朴素而环保的生活方式。否则,将会不断遭受大自然严厉的惩罚。人的物欲无边,而自然资源有限;无度的物欲会加速资源的枯竭,铺张浪费、奢华的生活方式更会加重环境污染的生态恶果。英国某房产公司的CEO命一名员工坐飞机将他落下的黑莓手机从伦敦送到爱尔兰,该公司可持续发展部部门负责人尼科尔森对此表示异议,遭到了公司主管们的解雇,因此尼科尔森以他的环境信仰未得到尊重为理由而将公司告上法庭,并获得了英国法官的支持。英国法庭承认环保主义是一种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一样,关系人类生活的重要的、实质性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是民主社会里值得尊重的。

很多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不可获得。但是,这种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错误,把可能性的问题变成了必然性问题。其实,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发展经济为主,还是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我认为不是,应该以辨证的观点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一对矛盾,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对立面,也要认识到它们的统一面。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尽量使工业生产过程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同时,采用科技手段,将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废物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创造一定的效益。经济活动中消耗的资源少,留下的污染小,是良性发展,就是是科学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才会由对立向统一转化。再如,化肥、农药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产生了环境污染。只有保持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的用量并且不断创新科学办法,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消极影响,这对矛盾才可能由对立转向相对统一。

面对水、土地、空气、阳光等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人们只有敬畏和顺从,加以更好的保护,免遭人为的破坏,才是促使人们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法则?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果完全不接受经济发展的观念,刀耕火种,采用原始种植方式种植西瓜,虽然种出来西瓜可以满足有机产品的某些要求,但是这样的种植方式西瓜低产量,一半西瓜被害虫吃掉了,有的西瓜一点也不甜;这样的种植方式是低效的,浪费了水资源、土地、人力等,也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如果采用农业机械耕地,虽然农业机械消耗了柴油,生成废气,排放到大气中,看似污染了环境,但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土地、人力等,实际上恰恰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做法。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因此只有在全面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是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较好的方法。

科技进步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带来资源利用的更高效率,让人类生产活动不再依靠资源不可再生性消耗,也不再对环境形成不可恢复的破坏,人类环境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往往社会的发展是与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但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环境保护也会与时俱进;同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利用,对环境的保护也会不断发展。以吃饭这个最简单例子来说,科技落后,种粮产量低,人吃不饱,社会发展缓慢,到处找东西吃,植被破坏,环境破坏;科技进步,种粮产量高,人吃饱还有富余,解放劳力,社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仅用少量耕地满足粮食需求,环境更好保护。

技术进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北京市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实践。1998年北京有135万辆汽车,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排放了全市80%以上的一氧化碳和40%以上的氮氧化物,致使部分城区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的征兆。为此,北京市断然采取措施,逐年实施日益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电喷技术和三元催化转化技术,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降低90%以上。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万辆,而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4,占全年总天数的74.9%,2000年增加了97,提高了26.5个百分点。如果没有电喷和三元催化等治理技术上的突破,没有环保标准的推动和引领,我们很难想象,北京会甩掉机动车“黑尾巴”,会如期实现“绿色奥运”的梦想。

目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大大促进了环境保护。例如风电是最具竞争力的低碳能源之一,除了在生产环节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风电机组的整个运行期间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显著的减排作用。全球风能理事会和绿色和平不久前共同发布了《全球风能展望2008》报告,预测到2020年风能将能满足全球12%的能源需求,共能减排二氧化碳100亿吨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影响的。

参考资料:

1梁晓俭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宗教研究 2006 年第1

2曹国选,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

3巴山野客人与自然的关系 神化信仰的环保之功

4叶萍,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1e9f3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7.html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