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7-12-29 08:45: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五首诗词曲,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和名句。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的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说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 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并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诵读法、想象联想体味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首词我将用一课时教学。  

这一过程我将分成四步来进行:第一步:情景导入,走进作者;第二步:诵读诗词,整体感知;第三步:合作探究,感悟品味;第四步: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第一步、情趣导入,走进作者  

课一开始,我准备用几幅中秋月色图配古筝曲目《古曲》创设情境导入。  

这样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时老师深情的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学生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教师只要对写作背景作补充。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已经对本文的学习理解方面做了铺垫。  

第二步: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这一步分成了三个环节:  

① 首先,听读诗词,扫清障碍。  

教师设置配乐朗读,学生听,接着学生自主学习三分钟,扫清字词音、义的障碍。我将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疑难做巡视点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扫清阅读障碍。便于对文本的理解。  

②再读诗词,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老师用设疑导思,设置探讨问题:词的小序以及上下阙各写的什么?上下阙的联系何在?(线索)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把握词的内容,以及月亮在词中的作用。  

④最后还要有感情朗读,感知诗词的情感。老师再次设置思考题,教师巡视指导,作指导诵读。 最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上阙主要抒发作者遭贬谪后想回归朝廷矛盾的思想,下阙主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让学生合作讨论因为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为后文品味诗词作了理解上的铺垫。  

第三步、合作探究,感悟品味  

从刚才对上阙情感感知学生已经知道了作者遭贬谪。这时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可是作者却没有沉沦,反而表现出豁达乐观。自然引出教学过程的第三步。  

这一步我将首先设疑导思,引导学生寻找: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作者的豁达乐观?这个问题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总结,理解词情,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特别要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生哲理上去重点品味。  

接着我还让学生畅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增强学生赏析古代诗词的信心。积累诗词名句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积累富含人生哲理的句子和美好祝愿的句子。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本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一过程环环相扣,即揭示了诗的主旨,又让学生得到了人生的有益启示。还体会到了这首词完美文学意境。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感悟品味的教学过程。  

归纳总结: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着极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今天人们还在四处传送它。  

这时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  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试着背诵这首词 。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我的教学就在这歌声中结束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案(李海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4.1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九)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内容                                       主题

                上片:饮酒问月——矛盾徘徊——写景

                         不知是何年           赞美向往          旷达胸襟

                下片:难眠怀弟——哲理思考——抒情

                         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         思念亲人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李海红)

回顾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2466e4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b.html

《水调歌头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