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18 23:33: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老子》五章教案(P222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3、分析

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而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

2)名,就是“概念”。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他认为,对具体的事物,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如“人”、“猫”、“狗”等,而且是专用的,不能挪作他用。对非实在的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但需要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3)他在《道德经》里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的“名”是“无”和“有”。用“无”概括天地的始原;用“有”称述万物的根本。这与通常所说的“无”、“有”的意义是不同的。

4)他创作两个“名”(“概念”)的目的,是要用“无”和“有”的眼光,去观察探索天地的奥妙,以及万物所遵循的规律。

5)他创造的两个概念“无”和“有”都很晦涩难懂,所以称它为“玄”,即“幽深”。

总之,本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提出了“道”这个概念,用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本原。在老子看来,道,非常玄奥,不具备明确的“质”的规定性,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用“道”命名,只是权宜之计。

、《上善若水》赏析P222

1、解题

本章的主要意思,是讲什么样的人才接近于“得道”。在老子看来,要想得道,就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

如果说,第一章谈的是对宇宙的看法,那么本章阐述的是老子“上善若水”、“不争无尤”的处世哲学。他认为“水”是人处世的最好榜样。

请正确区分“善”的不同意义。

2、翻译

高层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样。水的美德在于滋润万物而无所求。自甘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就很接近于道了。(人生的选择也应如此)居住(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理状态要像深渊一样平和沉静,与人相处要友好仁义,说话要语气平和讲诚信,为政(“正”通“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是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过错。

3、评述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有物混成》赏析P222

1、翻译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遵从自然。

2、讲解

本章是对 “道”的几个重要特征的阐释:

一、“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

二、“道”是个绝对的变体。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相对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道”是一个变体,周流不息(“逝”)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

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事实上是无以名之,不该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一时的方便。

四、“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

五、“道”是循环运行的。它的运动终将返回到原点(“反”),这个原点即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处。

六、用“大”来勉强形容“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指幅度或广度,亦指它高于一切。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这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遵循自然而运行。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大成若缺》赏析P222

1、解题

本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2、翻译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实在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注意!“躁胜寒,静胜热”句,疑语序有误,请改为“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克服急躁,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

3、分析

一、本章是对于“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的描述;“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三句是说明清静的作用,在文义上,和以上各警句不相关,疑是他章错简。

、《天之道》赏析P223

1、解题

本章讲“天道”与“人道”。通过对比,表现他对“天道”的肯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人道”(社会的法则)的批判;以及对圣人的呼唤,对合乎“天道”的“人道”的期待。

2、翻译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社会的法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成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才智。

3、分析

本章将自然的规律与社会的规则作一个对比说明。社会的规则是极不平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间世上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形,正如老子所说的“剥夺不足来供奉有余”。自然的规律则不然,它是拿有余来补不足,而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社会的规则应效法自然规律的均平调和,这就是老子人道取法于天道的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政治与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强豪兼并之风愈来愈炽盛,无怪乎老子慨叹地问道:“世上人君,有谁肯把自己多余的拿出来供给贫困者呢?”显然,这期望是难以实现的。

、研习与思考(P223

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 “一” “二” “三” 万物

“有”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老子》第六十六章【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善于处在百谷的下游,因此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根据这个道理,要想成为出于民众之上的统治者,就一定要用政令体贴百姓使其乐于归附(言:合乎人道的政令,非指用花言巧语笼络人心——因为老子反对“巧言令色”。下:使……归附。);要想成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就一定要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摆在百姓之后。(以身后之: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置于百姓之后)(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指上面所说的“用政令吸引”和“不与民争利”两个方面。)因此圣人若作为出于百姓之上的统治者则民众不感到有重压,若作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则民众不感到有害,由于圣人能做到以上两点,因此民众乐于推举他们担任百姓的首领而不讨厌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以其不与百姓争利作为基础,因此天下的其他人没有办法能够与他们去争夺在百姓中的地位。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试论孔子的与老子的之间的异同。

答:《论语》是儒家经典。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重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读《论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把握。一是它的“仁政”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子学说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它要求以德治国。他所提倡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爱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授能等等;另外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论语》体现了孔子人格理想的追求。与德政思想相适应,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修养的论点和见解,这是实现仁政的人格保证。孔子认为,“仁”的实现,要通过“礼”来达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情操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因此,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仁政也就可以实施了。在《论语》中“礼”是一个总的道德概念,具体内容有“孝悌”、“忠恕”、“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恭谨、宽厚、诚信、聪敏、慈爱)等。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合乎“礼仪”,那么就是理想忠的“君子”、“贤人”、“圣者”。孔子的学说,对于今天社会新人的人格培养,对于公民道德修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

据初略统计,《论语》中有三十多处提到“道”。大概有如下几种义项:

1、 道路。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且道路遥远。)

2、 真理。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早晨懂得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

3、 主张、学说;如: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啊。);再如: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共事或者某事。)又如: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忠恕”。)

4、 志向。如,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志向,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5、 方式、方法。如,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是的,这本来是帮助乐师的方式。)

6、 仁,礼乐,道德(规范、标准、原则)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礼就产生了。此处的礼,特指“孝悌”。)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有道,指贤德的人。)

3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评论郑国的宰相子产说,子产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谨慎,侍奉君主恭敬,对人民施以恩惠,使用人民合乎情义。)

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国的政治一改革,就赶上鲁国;鲁国的政治一改革,就合乎仁了。)

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与君子相处做事容易,但让他高兴却很难。不用合乎道德的方式讨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

6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有道,即政治清明,无道,即政治混乱。道,仁。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做官吃俸禄(是可以的);国家政治混乱时,也做官吃俸禄,这就是耻辱。)

7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自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遵循的道德原则有三条,我没有做到。仁德的人没有忧虑,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正是他老人家自己所遵循的道德标准。

8 子曰:“道之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我主张的礼乐实行了吗?这是命啊;礼乐将要废除掉了吗?也是命啊。)

由以上可知,孔子的: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b2b9b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e.html

《《老子》五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