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同步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

发布时间:2020-02-22 07:25: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 :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里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是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这里,如同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全国人民英勇奋战,抗击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里,代表着幸福与希望,是生活在白色恐怖下的中华儿女心之向往的人间天堂。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是的,这就是延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听听作者再回延安时唱出了怎样的心声。

二.出示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字音:

盏(zhǎn ) 登时(dēng shí) 糜子(méi zi)

油馍(yóu mó) 脑畔(nǎo pàn) 眼眶(yǎn kuàng)

3.词语: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4.解题: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5.知识链接: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节内押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四.整体感知:

活动一:激情朗读:

1.自读。勾画节奏与重音,思考各部分应该投入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何有感情朗读诗歌?

(1) 感知诗文内容,积极投入感情;

(2) 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把握朗读节奏与重音,读出韵味

明确情感: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兴奋;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2.指几名学生朗读,班级评价。

3.班级再次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及情感。

活动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是“回延安”,全诗分五个小节。那么,围绕回延安,作者组织了哪些素材表达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呢?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给这五部分拟个标题。

示例: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细读第一小节,想象画面,说一说再次踏上延安土地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激动心情。一个“跳”字便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一“抓”一“贴”,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深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第二小节在回忆延安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这里运用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了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了解比兴手法: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运用比兴,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4.第三部分描写了亲人团聚的哪些场景?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小节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窑洞内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

第二小节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窑洞外前来探望者之多,表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添白发”这一细节,表现了延安父老保卫延安的辛劳,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

“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话题由延安推向全国,以长江大河的汹涌澎湃隐写出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最后一句,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5.第四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第五部分主要歌颂了延安的光荣历史,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延安在中国革命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杨家岭的红旗”指代党中央,写出党的领导作用,表现出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中心,而且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照”字起揭示革命思想的作用。

再次齐读全诗,体会内容及情感。

四、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本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试找一找,从内容到形式,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地方特色?

明确: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善用叠字,如“一根根”“一条条”等,这都是陕北民歌语言上的特点。

总结本诗艺术特色:

1.着眼于抒情。诗人抓住自己与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一声声“母亲”的反复呼唤,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

2.巧用民歌形式和比兴手法。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比兴手法写使用得很巧妙,浑然一体,表达了“我”对延安的深情。

五、练一练:运用比兴手法,仿写句子:

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示例: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木,也回馈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也回赠天空一片快乐。自然,给了人类天地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感恩。(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存的关系起兴,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六、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e56fe69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e.html

《《回延安》同步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