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

发布时间:2018-09-03 15:46: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子贡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贡属于孔子的早年及门弟子,生于前五二○年,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追随孔子,常伴左右。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受丧三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最后卒于齐国。 在《论语》和相关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愿意与子贡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对任何事情、对任何人进行评论。在众弟子中,子贡格外佩服和崇敬孔子。作为孔子最亲密的弟子,子贡无论在由孔子及其弟子所组成的学术集团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弘扬孔子学说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自吾得赐(子贡)也,远方之士日至。”   一、子贡对孔子的特殊感情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孔子对他可谓赞赏有加。在《论语》中,有孔子询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的记载,可见二人在孔门中不相伯仲。子贡经常和孔子谈论一些深奥的学术问题,也经常探讨早期儒学的核心礼、仁等问题,他的有些观点,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都很有见地,以至于时人中出现了“子贡贤于仲尼”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贡的学识。 子贡了解孔子的品格性情与思想精华,子贡对相关问题的看法都深得孔子之心。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孔子称赞子贡对典籍了解准确,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而在彼此交谈、探讨、相处的过程中,子贡对老 师的思想、学说有了精深的理解,也了解了孔子的人格、道德与习性,子贡曾启发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诸?”孔子心领神会:“沽之哉!沽 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深深了解孔子政治人格上的矛盾,但作为学生又不能直接触及这样敏感的话题,子贡遂以美玉作比喻,委婉含蓄地提出问题,激励老师积 极仕进。孔子自然会意,也向他一吐心曲。孔子也曾向子贡慨叹“莫我知也夫”,只有师生间的息息相通,才会有如此的心有灵犀,才会有如此的倾心交谈。 在孔子晚年,子贡仍时常回到老师的身边,并能和孔子讨论他以为高深的《易》学问题,孔子曾感叹“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据《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的 记载,孔子的守门狗死了,他都也让子贡说明埋掉。孔子晚年,能有子贡与之经常相互探讨学术问题,对他来说应该是莫大的安慰。因此,他在去世前急切地想见子 贡,一句“赐也,尔何来迟也”,包含了深深的师生之情,此时的孔子已经把子贡看作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在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的数年中,子贡主要在鲁国。据 《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回鲁国的那年,子贡已经在鲁国做事。孔子去世后,弟子守丧三年,接着,子贡又继续守丧三年。对此,《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说: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可以看出,子贡对老师怀有深深的哀思。   二、孔子对子贡的特殊态度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孔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品性了如指掌,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 孔子欣赏子贡的才干,对子贡的优点和成绩,孔子时不时地加以赞赏和鼓励。孔子发现子贡的才能,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他努力继续发展。孔子把把子贡与颜回比较,显然是激励子贡,看到子贡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孔子更加高兴,而“吾与女弗如”的感叹,更表明孔子对子贡的认同。 在致富的能力方面,孔子对子贡的经商能力是赞赏的。孔子也曾把子贡与颜回作比,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都特别信任子贡。例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鲁哀公六年(前四八九年),在陈绝粮时,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然后得免”。从材料看,在危难或重要的时刻,孔子最相信的是子贡,也只有子贡才能使孔子放心,才能符合孔子的意愿。 但对子贡的缺点,孔子也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才干最突出的一位,也是个性很强的一位。作为老师,孔子对此是最清楚的,所以孔子对子贡的批评也最多。    喜好评论人的功过是非,是子贡的第一个“缺点”。《论语·宪问》提到“子贡方人”,子贡常常凭任论事,与他多问多思有关,这反映了子贡对社会、对周围情 况的关注。当然,子贡的这个特点确实与孔子所提倡的“中庸”思想相违背,与温柔敦厚的品格相左,针对这一点,孔子曾批评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 暇”。    子贡的另一个“缺点”,是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在孔子看来,这一点是致命的,因此,他批评的语气也最严厉,话也说得最重。如:“丘死之后,商也日 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孔子曾就此语重心长地教导子贡说:“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还有一个“缺点”,即他不愿受礼的拘束。在这一点上,只是孔子与子贡对礼的理解不同。孔子之道以仁、礼为核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核心是不能改变 的,这也正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的原因。而子贡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要“求为容”,既希望自己的作为尽量合宜,能够更好地被世人接受, 他要在“道”和“世”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应该看到,子贡所找到的平衡点是恰如其分的,他既能容身于世,“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而又积极地宣传孔子 的“大道”,这对于早期儒学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子贡对弘扬孔子学说的贡献   孔子生前,他虽然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并有众多的弟子相随,但其地位并不高。孔子的学说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他本人也常受到误解、诽谤甚至攻击。而在此时,子贡总是出来维护孔子的形象,以自己对孔子的理解,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学说,在这过程中既维护了孔子的形象,又宣传了孔子的学说。孔子逝世,鲁哀公也很伤心,特撰诔文以纪念,子贡却不买账,孔子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生不能用”,而“用”的大权就掌握在哀公等人的手中,子贡对他对孔子只是“死而诔”,表现了明显的不满,甚至脱口说出了“君其不没于鲁”的话,还批评鲁哀公自称“余一人”不合名分。   子贡维护孔子,对诋毁孔者进行反击,增加了人们对孔子的了解,也宣传了孔子学说,清人崔述称赞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子贡以自己的雄厚财力,为孔子师徒宣传自己的主张提供了经济保障。孔子去世后,子贡凭借 自己的经济地位和外交才华,成为各国政治、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与 之分庭抗礼。”孔子曾感叹:“自季孙之赐我千锺,而友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赐,则丘之道几于废 也。”说明至少孔子意识到自己学说的弘扬和光大需借重于外部的客观条件,如“时”、“势”等。子贡无疑最具备这样的才能,他又具有对孔子的推崇和钦佩,加 上他所具有的弘扬师说的使命感,使他时时处处不忘宣传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四、子贡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子贡敬重孔子,处处维护孔子,他不仅利用自己经商的有利条件资助孔子,更利用自己能言善辩、游历四方、擅长外交的特殊条件宣传孔子学说,提高了孔子的地 位,吸引了一些学生投入到孔子门下。所以《孔丛子·论书》篇记孔子之言曰:“自吾得赐(子贡)也,远方之士日至。”孔子弟子众多,门内兴旺,与子贡的宣传 不无关连。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在后世儒学中的地位也相当特殊。一方面,人们肯定了子贡对宣传儒学所作出的贡献,肯定他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益的言行,而把他尊为儒家“十哲”之一。    另一方面,与颜回、子思相比,子贡在后世儒学中的地位并不高,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他以经商和从事政治外交为主,而没有收徒设教,在学术上有所作为。   在思想方面,子贡崇尚教化,反对重刑和武力,这正是历代儒家的一贯精神,受到后代贤明君臣的推崇。从东汉明帝开始,子贡与孔子的其它弟子一起陪祭孔子,这显然是由于子贡对宣传儒家学说的特殊贡献以及他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子贡在宣传孔子学说方面所起的作用。子贡以商人出身,师从孔子,在经商和政治外交活动中,学习了孔子学说,又宣传了孔子的学说。商业经营、牟取利润与宣扬仁道在子贡身上得到了统一,他为后人树立了最初的“儒商”形象。 (责任编辑:耕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b5d4b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7.html

《子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