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湖北省黄冈中学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8-09-19 20:25: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冈中学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及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因由孙中山先生创制,并极力倡导且率先垂范,新服装被称为中山装。由于中山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精神,符合当时的社会革命思想,又能满足当时的生活需要,因而被广大民众认可并接受。

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民族精神的使者。汉民族服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

中山装的设计思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彰显着民主共和思想。其前身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袋盖寓意中国革命需依靠知识分子,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

经历了拿来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风格,代表着中国近代男性服饰的某些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自开国大典以来,在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2014322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出席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1020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的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办的欢迎晚宴。国人为之振奋。实践证明,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

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中山装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融入了外来服饰的造型及技术手段,这一点对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值此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学习中山先生立足民族文化并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服装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山装是在西服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运用洋裁法设计制作出的适合国人穿着的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新服装

B. 中山装的得名,是因为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制作到积极推广,以及在着装时候的率先垂范,孙中山先生都功不可没。

C. 中山装的口袋、纽扣等均有象征意义,这些都说明中山装造型结构的设计思路仅受传统文化影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D. 中山装无疑是了解中国近代服饰风貌的一个范本,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我国近代服饰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2. 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民族新服饰的开发,应自觉体现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解决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的课题。

B. 以融合着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服饰为载体,来强化对新时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C. 中山装及其改良装在我国某些重大政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这有助于激活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与创新活力。

D. 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并不是要人人都穿它,而是要学习蕴含在服装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让服装发挥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的作用。

3. 下列针对原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山装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之手,它不是在传统的中国服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不能算典型的传统服装,但它肯定是我们代表性的民族服装。

B. 中山装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着国之四维,这种暗喻或象征的设计方式与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绣有龙纹截然不同,顺应了服饰国际化的潮流。

C. 中山装既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又具有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特点,因而在民国时期中山装就得到民众认可,较为流行。

D. 习近平主席2014年出席荷兰国王举办的国宴,2015年出席英国女王举办的欢迎晚宴,穿的都是中山装的改良装,这表现出一个大国领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山装的设计思路不仅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彰显着民主共和思想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A项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解决传统文化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成为时代的课题错,原文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

3. 试题分析:这种暗喻或象征的设计方式与中国古代帝王服装上绣有龙纹截然不同错,这种暗喻或象征的设计方式在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至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那种关于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的想法让他产生了一丝恐惧,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很快胡安忘掉了最初的恐惧,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而他又由此联想到了菜豆的故事和干渴的旅行者!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一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地,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下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想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选自《译林》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少年胡安随父母在乡下度假时偶然发现天空悬绳的故事,呈现了童年的奇遇对人生的影响。

B. 小说非常善于刻画人物,作者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胡安的形象。

C. 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为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行为提供了动因,使情节摇曳多姿,也展现了胡安的性格。

D. 小说末两段用全知视角来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5. 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认为文中的绳索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4. D 5. 1)天真好奇,喜爱幻想:胡安发现了大人所看不见的绳索,幻想通天的绳索背后的未知世界。(2)勇于探索,执着坚定:胡安不顾大人的阻扰,努力探索绳索尽头的世界,穷其一生,他依然在寻找。(3)做事谨慎,有点胆小。考虑了几秒钟后他才慢慢走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

6. 象征意义示例:象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梦想世界;象征与成人世界相对的儿童世界;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奥秘;象征儿童对世界的探索。

【解析】

4. 试题分析: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由前文的全知视角转向了有限视角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胡安不顾大人的阻扰,努力探索绳索尽头的世界,穷其一生,他依然在寻找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勇于探索,执着坚定的性格特征。

.....................

6. 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此题注意结合主旨和人物的性格分析象征意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让张贤亮衣食无忧之外,给予他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人物周刊·文摘版》)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张贤亮出生于名门望族,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衣食无忧,并给予他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B. 15岁时,张贤亮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无奈地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C. 尽管磨难重重,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 文革末年后张贤亮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他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人生中的各种苦难并没有将张贤亮击垮,苦难成为了他迈向成功的垫脚石,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B. 劳改期间,为了学习文化产业的运营方略,张贤亮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C.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学先锋。

D. 在文学创作井喷期,张贤亮厌倦写作,经营起文化产业,潜心经营的影视城成为了他的另类作品

E. 张贤亮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他的作品、他的有为哲学及他在反思后的行为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9. 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7. B 8. BD

9. 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

【解析】

7. 试题分析: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

8. 试题分析:B为了学习文化产业的经营方略为强加目的;D项,厌倦写作纯属主观臆断,于文无据。

9. 试题分析:注意从客观方面分析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从主观方面分析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其父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喜愠不于色 形:表现

B. 卧中路 仆:仆人

C. 叔父昙下诏狱 会:适逢

D. 酒肴以送劢 赍:带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 诏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里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C. 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通常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超迁表示贬官。

D. 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代,字通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如敕符指的是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萧劢为子至孝。为母亲守孝时他悲伤过度几乎不能操办丧事,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 萧劢为政有方。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赴广州任职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 萧劢为官清廉。他到广州任职后,革除此前官员的贪婪积弊,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外国商船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大度博学。随从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拿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2)广州靠近大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几次。

【解析】

10. 试题分析:仆,向前跌倒

11. 试题分析:超迁是升职

12. 试题分析:张冠李戴,应是萧劢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人物错误。

13. 试题分析:注意”“凶问”“疾渐”“”“和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他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 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寺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广州靠近大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几次。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商船到来。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军队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 颈联穷边二字写出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E.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15. 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D 15. 1)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2)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尾联巧用比喻,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解析】

14. 试题分析:A项,军情紧急不当,应为表现了边塞的深广清幽;D项,穷边此处侧重指极其遥远的边塞。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无兵阻”“有客游”“长愿和诗后注释分析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无兵阻”“有客游”“长愿和诗后注释分析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 《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音渐至无声之后突变激越的两个比喻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吾尝终日而思矣 (3).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 银瓶乍破水浆迸 (5). 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空想不如学习”“渐至无声之后突变激越,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须臾”“的写法。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0169月,中国政府再次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谓时不我待

B. 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因为并非所有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都会看医生、采样和进行甲流病毒检测,所以现在所监测到的甲流病例仅仅是凤毛麟角

C. 遭受过5.12灾难的人们,他们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把满目疮痍的家园建设成了令人瞩目的幸福乐园。

D. 只要上下一致,勠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

【答案】B

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出动轰-6k飞机赴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进行了巡航,这表明了中国空军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直至不再被侵犯。

B.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卢铀团队成功将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人体中,中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C. 有人批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类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于危机之中,弘扬了中华文化。

D. 201741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设立的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表明……的决心不再被侵犯的主语是黄岩岛而不是中国空军。B语序不当,应把世界上放在首个之前。D搭配不当,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主宾搭配不当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A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19.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并不习惯给予,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其实,愿意,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A

可是

只有

甚至

B

然而

不仅

而且

只要

C

但是

不但

而且

只有

D

不过

只要

甚至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还能不搭配,排除AD,④后面是充分条件,由此排除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_______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_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案】 (1). 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2). 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3). 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将答案示例填入该文段,整段文字为: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本题需要填入横线的语句,是与文段内容的推导、呼应所必须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推演关系。该文段细分起来有三个意思,首先总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然后分析阅读中的记忆型与批判型的不同特点,再进一步将批判型阅读在当下的可贵性进行延伸强调。先看空缺的前面是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一句无法作为第一个空缺的依据,所以要看后面的文字,后面的记忆型阅读是……”批判型阅读是的信息决定了第一空缺只能是对阅读进行分类这样的表达,所以可补写为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阅读可分为记忆型和批判型。再来看空缺紧接在它不追求后面,接下来又有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根据这样的信息,可以确定第二空缺应该是记忆型阅读的不值得提倡的表现特点,而这种特点可以从前面归纳出来。根据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可以得出记忆型阅读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阅读,所以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这样的补写才是比较准确的。最后看空缺,它不但与前面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有关,也与后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意思有关,此处是一种顶真格式,所以补写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前面接上质疑,后面生出根源,是比较准确的。本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语句通顺,符合情理,即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紧接在它不追求后面,接下来又有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根据这样的信息,可以确定第二空缺应该是记忆型阅读的不值得提倡的表现特点,而这种特点可以从前面归纳出来。根据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可以得出记忆型阅读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阅读,所以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这样的补写才是比较准确的。

21. 观看下面的漫画《买卖双方》,用简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及寓意。

【答案】内容:在特价品的柜台旁背对背站着经营者和消费者,经营者拿着钞票在想是真的吗,消费者拿着放大镜辨别商品也在想是真 的吗。寓意:这则漫画折射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呼吁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画面中的文字,体现的怀疑,然后分析诚信危机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大连市的一家餐厅里,发生了引发大众热议的大学生飞踹女童事件,监控视频揭露了整件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一个4岁女童在饭馆内大喊大叫,惹怒了邻桌就餐的年轻女大学生,女大学生不顾朋友劝阻上前去踹了女童身边的椅子一脚,女童母亲立即与女大学生扭打到一起,场面一度失去了控制。

尽管当事人事后不再互相追究,此事仍引起网友们的热议,舆论一时沸沸扬扬。有人认为不该对熊孩子下手,痛骂女大学生粗鄙暴力,认为她欠揍;有人认为女大学生不应该客气,熊孩子之所以大行其道,绝大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真正该反思的是那些父母,社会没有义务替你教育孩子;有人认为双方应各打五十大板。

对此事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信息。

【答案】化戾气为祥和

打开电视,放眼望去,一个个关于暴力、戾气的新闻充斥画面。北京摔婴案、山西爆炸案、城管打死瓜农、佛山一家四口被杀。这些行凶施暴者的恶行实在令人发指,也让人痛心。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言语不和,动辄暴力相向,甚至以命相搏,造成一幕幕血腥暴力的惨剧,导致了无数本可以避免的人间悲剧!

面对这一幅幅血腥暴力的画面,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人们到底怎么啦?古人尚且知道化干戈为玉帛,到了今天的文明社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和谐相处,化戾气为祥和呢?

俗话说,凡事有果必有因。导致今天社会上戾气弥漫,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是有着各种复杂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的。

一方面,有些基层党政机关或者其职能部门缺乏民本思想,甚至滋生了腐败和知法犯法,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处理问题不及时,甚至出现严重违法执法、违法行政和处理事情不公正等丑陋现象。譬如北京机场爆炸案、贵阳盲人集体事件等就是这样造成的。如果东莞市政府当年能妥善处理好冀中星致残案件,如果贵阳市交警能公正执法,上述事件就可以避免。城管打死瓜农事件,城管暴力执法,更是政府某些执法人员对生命的漠视,对法律尊严的践踏。

另一方面是人心与人心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北京的摔婴案,佛山灭门案等就是如此。如果当事双方遇事能好好沟通,互相理解,这种悲剧就不会发生。城管打死瓜农的悲剧也可以避免。当时,城管没有跟瓜农好好沟通,使得双方发生争执,城管还使用暴力导致瓜农死亡。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如果城管对待瓜农的态度好一点,瓜农遵守法律规定,处理事情积极一点,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三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净化,自我意思太严重。遇事不冷静,不懂得换位思考问题,做事喜欢走极端。

这种歪风邪气实际上是从人内心里发出来的,要想彻彻底底的除掉它,只有政府工作落实到位、大家多尊重对方才可能消除。

政府首先要抓紧对城管、保安、警察和其它类似这种职业的的管理,积极倡导以温情感化群众。政府也要多派人监督各地方城管、保安和警察,避免再次发生瓜农悲剧。不过,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人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是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人与人心的距离就像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这条沟壑需要温暖将它填满,若只会疏离,那么这条沟壑就会越来越深,将两人的心完全阻断。我们,若想完全除掉戾气,就必须得做到一点:尊重对方。尊重对方,不恶语相向,多用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多体恤体恤对方。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要治其根本,还得从自己做起!

只有将自己的心放宽一点,多接受、尊重别人,别人才会给你好眼色看。不仅如此,做事也不能太冲动,别人几句话就能勾起你的愤怒,那世界上岂不乱套了?

什么都是浮云,只有行动才是硬道理。让我们为了社会能更加美好而努力吧!

【解析】试题分析:此事件中的女童、女童家长、女大学生都有过失,都应该担负相应的责任。其一,女童虽然小,但也不应在公共场合吵吵闹闹,影响其他人就餐,破坏公共秩序;其二,女大学生不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被激怒后主动上前伤害幼童,她明可以选择与餐厅经理及孩子家长沟通,尝试理性劝阻孩子的不礼貌行为,而不是用暴力手段去恐吓幼童;其三,女童之母反应过激,护犊心切但也不能大动干戈。本来作为母亲应教育好孩子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乱打乱闹,错误在先,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是家长的失职。公共场所秩序失控,更是反映了社会公德的缺失。参考立意:维护公共秩序与公德;对社会戾气说;重视公德教育;理性行事。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从女大学生”“熊孩子”“社会公德的角度立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行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b9c77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6.html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黄冈中学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