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论法整理黄志斌2014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6-04-11 15:14: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什么是自然辩论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人通过科技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自然辩证法的形成过程

朴素唯物自然观

基本思想:(1)万物本原(2)宇宙起源与演化(3)“自然”的涵义。

主要观点: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或某种抽象的东西;

(2)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初五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3)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基本特征:

(1)整体性和直观性:没有在细节方面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

(2)思辨性和臆测性:通过猜测和幻想填补认识自然界的知识空白;

(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对自然界的描述和解释只限定于一定范围,在认识人类社会时,还夹杂着神秘主义因素。

缺点:1)不彻底的坚持唯物主义: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不能科学的解释自然界: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3)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只讨论世界本原,未讨论人生、幸福等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1)把人从神的框架下解救出来;(2)可以通过研究自然界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界。

机械唯物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物质基础: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2)实践基础:钟表、望远镜和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实验科学和数学的发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由不可再分的物质构成;

(2)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不变性;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过程可以用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机械性: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

(2)不彻底性:既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认为物质运动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3)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羁绊,传承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

2)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提倡理性和科学精神,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

(1)天地演化研究: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2)地质学领域:渐变论

(3)物理学领域: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

(4)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5)化学领域:人工尿素,元素周期表

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1)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2)系统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3)自然界的演化不可逆(4)自然界以“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方式循环发展。

基本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和广义性

系统自然观的作用和意义: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内部时间概念;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开放思维、非线性思维.

什么是系统?

定义: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动态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层次性: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但一方面,这一系统又只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要素(套箱)

4.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

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皆来自于天然自然界,并不断演化;

3)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4)人工自然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演化。

人工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2)能动性: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3)价值性:人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人改造自然的目的性

人工自然观的作用: 1) 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2)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人类对应用科学技术后果的批判性反思,并由此转向生态自然观。

5.生态自然观

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基于生态理念,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

1)闭路循环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作用:通过该循环,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2)反馈调控规律

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够不断转化再生,实现闭路循环,得到高效利用,要归功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

反馈: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调控: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3)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那便是生态系统见诸形体的和谐状态,具体表现在:

(1)  恰当的要素比例;

(2)  稳定的层次结构;

(3)  和美的外在形式;

(4)  绵延的生机活力;

(5)  精致的系统耦合

生态自然观的作用和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

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6.三大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为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3)方法论基础:系统思维方式——系统自然观 ; 认识论前提: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工自然观 ; 发展方向和目标: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生态自然观

7.科学问题的涵义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

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 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认识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科学问题,科学也就停止不前了。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 。

8.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

2)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

3)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大小,科研进展的快慢,科研是否失误等。

9.科研选题失误有三种情况:

(1)选题不科学:永动机、水变油

(2)超越科学发展条件:爱因斯坦统一场论

(3)选题无意义——研究“成果”毫无价值

10.科研选题的步骤: 问题调研、科学分析→课题选择、精心策划→课题论证、集思广益→课题决策、胸有成竹

科研选题是一个不断反馈调节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

11.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

2)创造性原则:解决的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3)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

4)可行性原则: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条件进行选题。

研究生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2)选题前先征求导师或同行专家的指导 ;

3)做好充分调研,从前人的工作中,从科技史中吸取教益 ;

4)通过开题报告会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

5)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12.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一些特殊的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光谱分析法、滴定法、催化方法。

第二层次:适用于科学研究中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论;如(观察、实验、假说、数学方法)、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等。

第三层次:哲学方法。

13.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二、归纳与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14.科学实践的方法

(一)科学观察

定义: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基本特点: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于自然状态下课题的感知过程,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二)科学实验

定义: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特性: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较为经济

(三)科学机遇

定义:在科学研究中,指人们在有计划地进行实验、观察或研究某一自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遇到或发现的自然现象,并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

科学机遇的作用:机遇给研究提供先导,启发机遇背后隐藏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

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重大发明;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开辟新领域。

15.绿色设计方法

绿色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一)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产生背景

1)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2)设计的目的不同:传统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绿色设计是“为需求和环境而设计”。

3)产品设计的要求不同: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

4)产品设计内容不同:绿色设计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全过程;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5)所获得的效益不同: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增效方面会得到成倍的收获。

(二)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联系

1、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

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因为任何产品都首先必须具有所要求的功能、质量、寿命和经济性,否则绿色程度再高的产品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补充和完善

传统设计只有在原有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将环境属性也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之一,才能使所设计的产品满足绿色性能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

(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

1)减量 减少废弃物的数量;省料;节能

2)重复利用 :指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旨在减少浪费。

3)循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

的充分回收利用。

16.科学的涵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能力;

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不包括技术在内。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本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

特征: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

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7.技术的涵义:

狭义: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广义: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外在表现: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

本质特征: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8.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与技术是和人类密切联系的两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在研究目的与任务、活动过程、结果与评价、研究方法、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其发展进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获得自然知识,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对于经济因素、资源条件和法律要素等要求较少;技术则主要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解决实践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不仅与某门学科相关,而且往往要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还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资源、地理,心理等诸多要素。

(2)活动过程不同

科学主要的是从实践到认识,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在开始探索的时候,难以预见在何时会做出何种发现,也难以估计出得到某种新发现所需的劳动时间和成本,要求科学探索必定成功或有指日可待的成果是不切实际的。

技术则主要是从认识到实践,经验因素常是不可或缺的,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等。

(3)结果和评价不同

科学的研究成果常表现为概念、原理、假说或理论等知识形态的东西,其结果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统一的,科学无国界。它的评价标准为是非判断,强调真理性标淮,要淘汰错误,追求新知。

技术的成果常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或知识的物化形态,其结果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多样性,其评价标准也较复杂。技术人工物只能从效用和效率等方面来评价,而不能以正确与否来评判(技术适应性,地瓜洗衣机) 。

(4)研究方法不同

科学家追求的是尽可能精确的数据和更加完善的科学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经验的估计是不会让人满意的。

对于技术来说,经验乃是其组成部分,不仅古代的工匠要运用经验的技能,即使是现代的工程师,也离不开经验。

(5)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同

自然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有现实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应当只从经济价值或当前利益去看待科学,科学还要有更广泛的社会作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教育的、哲学的价值。

技术对科学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可以说,科学只有经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6)发展进程不同

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科学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它的技术水平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都是成正比例关系。

19.波普尔方法

P1→TT→EE→P2

P1 表示问题(problem)

TT表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

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

P2表示新问题。

证伪主义合理因素:(1)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2)“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什么是问题?指矛盾或不一致:新观察与旧理论间、理论与理论间、同一理论内部矛盾);

(3)大胆猜测: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

(4)可误论: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

证伪主义的局限:(1)否认量变渐进:强调不断的否定,忽视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不断否定,不断革命);

(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

(3)否定归纳法:推崇演绎法,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

(4)强调证伪的决定性,忽视证伪和证实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

20.库恩的科学革命论

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优点:

1)主张科学发展是渐进与革命的统一;

2)提出了新的科学观:科学是不断追求新知识,创造新理论的活动;

3)提出范式概念: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包含了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行为。

缺点:

(1)过分强调新旧范式间的差别,强调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2)相对主义倾向: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真理性,范式只是科学家解难题的工具,不同范式没有真理与谬论之分,在实用意义上有工具好坏之分;

(3)非理性主义: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片面夸大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622c2caa00b52acec7ca9c.html

《自然辩论法整理黄志斌2014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