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与保健

发布时间:2019-05-13 02:05: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幼儿心理健康与保健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切实抓好。

 ()给幼儿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宽松和谐,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爱每一个孩子,用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1、走近幼儿 聆听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人们常用“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来形容幼儿,因为幼儿的心地是十分纯真的,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都会写在他们的小脸上。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努力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2.尊重幼儿 多些宽容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3.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幼儿自信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的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对于幼儿来说这一表现尤为突出。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了风头。而一些幼儿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甚至是“反面角色”。其实每一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的对幼儿鼓励表扬,经常给幼儿输入一些积极的语言,如:“没关系,再试一试”“你的小手真灵巧,画的画真美”“你的回答真棒”……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4.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

   在探究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可能会获得成功,但对于培养自信心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成功的经验,哪怕是点滴的成功,也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巨大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经常有机会获得成功经验,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个性、能力制订不同的任务,让幼儿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潜意识地促进自我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反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

 1)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幼儿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等活动,与游戏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引发驱动力;能使他们充分表现思想感情,释放精神能量,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借助成功的艺术活动,可以收到显著成效。通过艺术活动,提升了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起到了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

 2)营造探索氛围,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幼儿在成长之中逐步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设计和实施中,我们注意幼儿成就需要的满足,着眼其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天地,去思考、发现并展示自己。我们强调正面评价和积极鼓励,重视引导幼儿客观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以使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创设困难情境,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衡量意志品质和人格面貌的关键标志,这种能力应该从小锻炼。我们把活动作为载体,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教育项目,比如“学习交往”系列、“战胜挫折”系列等等。我们就是要让幼儿在困难情境中感受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战胜挫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从而有效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开展亲子活动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周日串门子活动

  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7. 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8 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在我们的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在同一时空,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儿童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不是只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对这部分幼儿的异常心理,不给予关注和帮助,忽视了整体中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幼儿。

1.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不翻旧帐。不要因为幼儿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一切错误一一数落出来,否则会大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家长要勇于原来幼儿的过错,否则,翻旧帐就会让过去犯的错误永远成为幼儿发展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自然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相违背.

  2.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3.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削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4.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5.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尽管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6、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7731faaef8941ea76e0571.html

《幼儿心理健康与保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