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

发布时间:2012-09-18 09:51: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党西柏坡时期的十大历史贡献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一、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奴役了中国广大农民几千年,直到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完成了伟大的土地改革,才彻底打碎了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这一标志就是1947 17 日至13 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以及随后开展的土改运动。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如暴风骤雨般在解放区开展,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支援战争的亿万农民,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家保田,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保证。第二,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全国土地会议后,土地改革在新老解放区蓬勃开展,广大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地位、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周恩来指出,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使我们社会封建主义的基础已被彻底打垮,帝国主义的残余特权已被废除,中国人民被当作掠夺和压榨对象的时代已告完结。



    二、取得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先后组织指挥了三大战役及其他重要战役24 起。这些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特别是三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归于消灭。同时解放了东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实现了党中央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主力集团的战略计划。这一辉煌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确立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西柏坡,随着解放战争的频频胜利,“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已明确摆上了议事日程。党中央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使党对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理论思考开始走向成熟和具体化,基本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1948 年,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次比较系统明确地回答了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创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之后,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进行了深入阐发。1949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对怎样实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两个团结、一个彻底打倒、一个建设”的方针,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根本政治制度问题,为建立新中国锻铸了一块长治久安的坚固磐石。



    四、确立了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即确定下来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西柏坡,毛泽东曾多次论述,新中国的国家政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臭了。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和三权鼎立等。”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践和探索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试验田。1949 921 日至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能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共同纲领体现了党在西柏坡时期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索的最高成果,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五、奠定了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点,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这种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以“五一口号”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极大的拥护,各民主党派纷纷与国民党决裂,来到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积极筹备建国,确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1949 21 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被确定下来。



    六、探索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特色之路



    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时的历史基点是什么应该实施什么样的发展路线西柏坡时期党中央作了认真分析。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形成了新中国起步时的国情论。第一,“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第二,“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统,可能使得我们遇到困难”。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是党制定经济建设战略的立论基础,是确立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发展目标的理论根据。基于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的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奋斗目标主要有项,即国家建设的总目标和工业、农业方面的两项具体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建设的总目标、总纲领。



    毛泽东在全会报告中庄严宣告:“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纲领性口号和战略性目标。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新中国工业方面的主要战略目标。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重申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我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至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近期目标,全会认为由于国民党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表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先进工业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建国方略的要义之一。



    引导农业向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这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怎样对待农业、农村、农民呢全会报告强调,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任弼时指出“我们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强调发展工业时,决不能忘记农业,相反的,为了保证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积累资金,以农产品换取外汇和机器等等,则必须努力加快发展农业”。



    七、规划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党中央遇到越来越多的外事问题,因而制定对外政策逐渐摆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在西柏坡时期,中央结合解放战争的需要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制定了外交工作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有一个形象概括,即“另起锅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锅灶”这一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受奴役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全会确定:“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在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前,应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不仅促进了全国胜利的进程,而且奠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基础。



    八、形成了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 10 月,党中央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8 10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了《共同纲领》草案,其中明确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民族自治区。”194811 25 日,高岗、李富春代表党中央与东北的民主人士达成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决议就是共同纲领问题。1949 月,毛泽东接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时,第一次向外国领导人详细谈及了将来建国后的民族问题。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酝酿和成熟,确立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九、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历程



    1948 月,中央军委在西柏坡召开的九月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军队建设正规化的具体规划。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指出:“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完全必需,走迟了就要犯错误。”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正规化建设的历程。1949 年元旦,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中强调: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的作战将要摆脱现在还存在的某些游击性,进入更高程度的正规化。西柏坡时期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全军实行统一整编。1948年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军与国民党进行大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为适应我军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对全军实行统一整编。11日, 由周恩来草拟的《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发实行。1949 15 日军委发出通知,决定各野战军改按顺序数统一编排。各野战军于同年月至月,先后进行了整编。经过整编,使人民解放军在正规化建设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第二,探索了多兵种建设。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央军委开始建设作为现代化新军种的海军、空军。毛泽东在西柏坡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指出:“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为此,在1949 23 日,人民解放军成立了华东海军。同年夏,根据渡海作战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尽快建立空军与海军,并在组织上、技术上和物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这样,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解放战争末期,不仅大力加强了炮兵、工兵的建设,也开始了航空兵和装甲兵的建设,并建立了海军。从此,人民解放军开始了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诸军种合成军队的发展,为人民解放军后来的发展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开始大规模军校教育。随着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的到来,为适应战争发展形势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为加强军事政治干部的培养与训练、为华北战场乃至全国各战场培养大批高中级指挥人才,1948 月,中央军委决定在石家庄成立华北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的创办,标志着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促进人民解放军的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执政之路



    西柏坡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之路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使命,面对政党地位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执政考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第一,纯洁了党的队伍。西柏坡时期,党中央依据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党的领导体系。一是整顿党的组织。针对党内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等问题,在党内和军队内部开展了“以纯洁组织,整顿思想和作风”为主的“三查”、“三整”运动。二是建立了党内制度体系。针对当时存在的组织纪律涣散、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问题,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健全了党委制,加强了集体领导,召开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建设。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教育、政策教育。



    第二,健全党的民主。西柏坡时期,为了加强纪律和发展民主,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党委会议制度。1948 20 日,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针对有些党委领导机关存在的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现象,要求各级党委健全党委会议制度,实行集体领导。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在九月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毛泽东指出这是 “实行党内民主的办法”。任弼时指出:民主是要靠长期培养的,“必须先有党内的民主,人民的民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第三,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及全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等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当然城乡必须兼顾,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是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全会报告中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向全党同志发出了“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从西柏坡到北京的路上,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我们要进城了,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两个务必”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对中国革命28 年历程总结的结晶,对长期执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务必”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9f5225192e45361066f5c5.html

《西柏坡时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