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变化

发布时间:2017-10-17 18:42: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哈尔滨的变化

哈尔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家乡面貌日新月异.不要说外地人.就是当地人不常出门的.看到这些变化.也会赞叹不已.当然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人和街变成印度风情街 光芒街统一规划 ,呼兰成为哈尔滨新区 江北大学城 哈尔滨江北市政府.

  南岗区情公示广场.有一个正方体的公示牌只有一面有公示屏.其它三面都是广告. 

我觉得.不太体现公示之用.而是变相的销售广告性质恶劣而且就算有广告.但方向和地方.也不太适合啊.

是不是以前的东海龙宫那里啊  那里我注意到了。。。。不过有媒体就离开不了广告呀 哈哈 不过的确挺漂亮的  

  

 人和街变成印度风情街(以前我家就住那呀,我去看了很漂亮) 光芒街统一规划(以前是很脏很乱的早市) 

呼兰成为哈尔滨新区(呼兰区至公路大桥路段整修完毕,其中取缔呼兰至哈尔滨的一个10年的收费站) 江北大学城,位于哈尔滨呼兰区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囊括 哈尔滨司法警官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广厦学院 黑龙江省农垦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中学等高等院校 其中各大院校正在积极改善硬件措施 各级高等学院基本分布在学子路 学院路 在公路大桥做80路公交车可直达)哈尔滨江北市政府(很漂亮的,尤其是夜晚)还有哈尔滨饶城高速 看上去很惬意 竣工与否不太清楚,中国最大的森林动物园--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正式开园(票价便宜:以前80到现在40 合算~~~嘎嘎) 会展中心二级工程施工完毕 北环路东北新街油石厂附近南岗道里区供热系统马上竣工,还有,太平区(原道外)家乐福太平桥附近马家沟改造工程,很漂亮!~对了,会展中心开了个家乐福 

哈尔滨市的命运是不平凡的。20世纪初,哈尔滨不仅是俄罗斯划归铁路用地带、同时也是大型铁路枢纽和经济中心,它几乎半个世纪都处于各种时代和文化的交汇点。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该地区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对哈尔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已载入俄罗斯和中国的历史史册。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便是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生活。早在20年代,哈尔滨已经成为整个远东俄分散侨民的文化中心。历史的进程证明了这一点:数万名各代俄罗斯侨民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本国文化的传统信仰,同时也努力发展了它的精神实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之一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遗产。目前,俄罗斯的旧书、旧报、旧杂志和旧丛刊、汇编的泛黄扉页上还保留有这笔遗产,可以看出,它的年代已经久远,数十年了,但就某方面而言,它是俄罗斯侨民在远离祖国的漫长岁月中精神生活的唯一写照。当时,在俄罗斯,人们对这个城市和整个铁路划归地带的生活了解的还很少,虽然它已经有了一些名声这是蕴涵巨大机遇的地方,是《远东的克朗代克》,是《东方的圣彼得堡》:连街道的名称都与圣彼得堡的一样花园街,第一大街,第二大街,大直街。晚些时候,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哈尔滨具有丰富的音乐与舞台生活,革命以前,有许多知名演员来这里演出

四几年的哈尔滨城,没有多少人。城市风格酷似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市。树种颇多……还有极多的麻雀。城市中几乎所有的房盖上,都覆盖着雪。的的确确是一座雪的城市,雪的故乡。似乎也颇似雪中的斯德哥尔摩。 

 中国大街两旁有许多店铺,像面包房、熟肉店、鲜花店、乐器店、五金商行、时装 

店、美容美发店、啤酒馆、咖啡馆、旅馆、外文书店、渔具店、猎具店、邮电局、首饰 

店等等,一家挨着一家。当年在人行道上行走的,除了部分中国人外,大多是由于战争 

的原因流亡到哈尔滨的洋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丹麦、波兰、奥地利、俄罗斯等十几 

国家。大约有几万人。他们当中不乏才华横溢但生不逢时的建筑师,头脑机敏又一筹 

莫展的商人,端庄而又悲怆的牧师,不知天高地厚又满脸泪水的诗人,风情万种又喜欢 

到处游荡的娘们,良知未混已经打算重新做人的贼和杀人犯,以天下之忧为己任的失意 

政客,胸前挂着银十字架又放荡形骸的酒鬼,浪迹天涯的画家和委屈得不行的音乐家, 

以及活得幼稚而又固执的探险家。当然,大多数是背井离乡的、普通的外国侨民。在他 

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手里都有些钱。流亡地哈尔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于是,他 

们像天真的孩子似的,出钱,出智慧,出劳力,在这座城市里建各式各样的楼房、商店、 

街道、民宅、花园,总之,努力把这里建成他们自己家乡的样子,使他们的灵魂能够生 

活在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着理想色彩的环境里。尤其是中国大街,简直成了世界各国建筑 

的博览会,法国风格的、英国风格的、俄罗斯风格的、巴洛克风格的、雅典式的等等。 

要知道,这些建筑大多数出于一些俄国的建筑设计师之手,而这些俄国的建筑师又多受 

欧洲特别是法国建筑师的影响。在这些建筑上无不体现着折衷主义、法国古典主义,以 

及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让人看得脖子发酸

这座城市中所有教堂的钟都被敲响了,大大小小,清清脆脆,嗡嗡颤,在城市的上空连成了一片——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伊维尔卡雅教堂,乌克兰风格的波克罗夫卡雅大教堂,圣索菲亚教堂,连同勃拉格维辛斯卡亚大教堂的钟声都响了起来。一群栖息在钟楼里的鸽子扑校飞向蓝天去了。这来自天堂的钟声把整座城市打扮得神圣而又庄严。而且,大凡此时此刻,行走在街道上的洋人侨民都就地站住,冲着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划十字祈祷,待钟声过后再走——这种情景,哈尔滨人都见惯不怪了

哈尔滨是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但一个城市的个性并不与她脸上风霜的多少成正比。我在闲适家翻看一本反映哈尔滨百年历史变迁的报纸纪念刊,那些老照片反映的场景可能比旧上海滩还要洋化。当时俄国的工程师为哈尔滨制定了详细完整的城市规划图:南岗区是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天的博物馆广场为中心,以大直街为轴线陆续建造了圣·尼古拉教堂、中东铁路管理局等建筑

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 自然的侵蚀,人为的破坏,促使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认识的偏差,行动的过激是老哈尔滨建筑经典作品遭遇毁灭的根本原因。40年代日伪的人为破坏,50年代的生产大跃进运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70年代的城市无序建设,至使原哈尔滨火车站大楼、圣尼古拉教堂等一批城市早期标志性建筑彻底毁灭。80年代,哈尔滨市同全国一样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大量冠以"国际式""标准化""后现代"等美名的趋同建筑在城市中涌现。数量之多,体量之大、用材之之高贵都占据了城市的主导位置。另有一些毫无文化内涵、粗制滥造的仿欧式古典建筑的假古董,堂而皇之地占据城市的主要地段上。幸免保留下来的饱经历史苍桑的老哈尔滨建筑,被困在难以透气的角落里。城市的固有整体形象在消失,老哈尔滨建筑文化品位在失落

近几年,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脚步锐不可当,大面积的绿地,无数的高楼大厦,已然把城市打扮得焕然一新,但也难免让人感觉千城貌、万屋一面。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风格魅力,在它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沿着固有的历史文脉塑造它,才会让这座城市保持着特有的魅力。  



  在近期全国著名规划专家为省城的未来发展把脉的时候,有关专家就曾提到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之一,便是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这座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特殊的文化资源。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时龄教授认为,要想参与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竞争,不能仅仅局限在冰雪文化上,应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起点上。诚然,冰雪文化已让哈尔滨财源广进,去年冬季旅游入境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我们正应借冰雪的助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的力度。让哈尔滨发展的后劲更足,文化名城也如冰雪名城一样名传千古,不论冬夏都有八方来客

哈尔滨,是座美丽的北方城市。20年前,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20年来,哈尔滨的变化,这变化也正如我门所感受的那样,日新月异。在市中心,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新建起 全国数一数二的国际商业城。那一座座新修的线条简洁流畅的现代派高层建筑,给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风格增添了时代特色。 

  1984年,松花江上第一座大跨径公路大桥建成了,给哈尔滨这座秀美的城市又增添一份壮丽。现在全方位的水陆空建设使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无论是居家还是出游都能让人感到既方便又快捷,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也为振兴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北部的经济和物资集散中心。 

  哈尔滨人爱美,爱穿着。改革开放使人们富了,哈尔滨人更爱打扮了。现在,严冬的北方再也看不见以前被称做棉猴的厚重的大棉衣,取而代之的是毛皮大衣、羽绒服、呢大衣,各色各样,漂亮的姑娘小伙神采飞扬,构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是迄今为止哈市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为53.12亿元、建成后日供水90万立方米。目前引水工程也已经开始施工,在哈市通往磨盘山的路边不时可以看到巨型水管。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将分两期建设:2006年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实现道里、道外、南岗、平房区等哈市大部分城区居民喝上来自磨盘山原始大森林的洁净水;二期工程拟从2006年开始建设,在2010年前完成,届时,哈市居民生活用水将全部取自磨盘山水库,松花江水改为工业、大生活、基建用水

转眼,一年又匆匆走过。



  我们倾听,记录,一路与您同行;



  我们传播,思考,昼夜与这座城市风雨兼程。



  我们关注变革,关注民生。回顾过去的一年,细数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我们禁不住为之叫好。特从中选出事关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几个方面的大事,今日集中推出——



  城建 30亿打造生态园林城



  2003年,哈尔滨市投资近30亿元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沿江风景长廊、果戈里大街、三大动力路等一批工程在国庆节前夕纷纷竣工,使哈尔滨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和北方文化名城。



  太阳岛风景区名闻中外,是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名牌。但随着人造设施的增加,太阳岛的自然风貌遭到了破坏。2003年春节刚过,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便决定实施太阳岛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经过半年多的综合整治改造,拆除了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建筑,并大面积植树绿化,使太阳岛风景区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中央大街二期改造工程、松花江沿江风景长廊、果戈里大街、三大动力路建设工程纷纷上马。果戈里大街建设工程突出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与阿列科谢耶夫教堂、俄罗斯河园、有轨电车等欧式景观浑然一体,尽显异域风情。2003年初,哈市决定加速中央大街提档升级,重塑百年老街风貌。中央大街欧罗巴广场改造工程动工后,近一万平方米房屋被拆除。这项工程计划今年年初完工,中央大街的西九道街至十一道街之间将建成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街。



  此外,沿江风景长廊二期改造工程,主要改造九站至公路大桥、井街至道外七道街沿江公园,完成主路面包石铺装、游览路铺装、人行道铺装及界石和防浪墙改造,沿江风景长廊初步改观。



  2003年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46公顷,是前5年的总和;植树141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8%提高到3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4.76平方米提高到6.09平方米。



  完成太阳岛大规模植树增绿工程,建成了南岗区百家姓生态林、动力区远大生态园等20多处大型绿地园林景观;实行补绿增绿,建成了太平区东直路、太阳岛上路、开发区长江路等10条绿化景观大道;大范围实行拆棚还绿、拆违辟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建成300余个绿化庭院、绿化社区和近千片小块绿地;全面实施郊区大绿化工程,完成郊区造林3.6万亩,造林面积是前20年的总和。



  采取集中清理方式,共清理整顿空车配货900余处,取缔马路市场、占道修车洗车7000余处,实现还路于民。集中整治规范早夜市,清理居民庭院,新建景观庭院,使得道路和居民庭院环境焕然一新。辟建了太古陶艺广场、永平社区广场等8处各具特色的社区广场,完成了太平区宏伟公园开敞式改造和道外区靖宇公园升级改造。



  建成了长江路、河图街等10条灯饰景观街路,完成了50条无灯街路灯安装,对全市现有1000栋亮化楼体和广场灯饰进行了维修擦洗,全市路灯亮灯率达到95%以上。(本报记者柴雅晶)



  就业 11万人重新上岗



  本报讯哈市广泛开拓再就业渠道,有效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03年,哈市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或再就业11.2万人,下岗再就业率达到42.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针对哈市就业和再就业难的状况,劳动等部门大力建设劳动力市场,全市投入2850万元建成6000平方米的劳动就业服务市场,建成劳动保障所287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696个,聘用下岗人员1112人就业,基本完成并健全了就业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市。



  哈市还通过在物业、小区管理、社区家政服务等方面开拓出大量岗位,安置了31853人再就业;购买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012万人。此外,还筹集了大批培训资金,出台了一系列培训优惠政策,培训下岗失业职工近3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5.5%



  (记者 李宝森)交通 4个多亿打通道路梗阻



  本报讯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要求,2003年哈市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全年完成了12项路桥重点工程,总投资达4个多亿。其中包括全长2.2公里的东直路改造工程,全长2.1公里的乡政街路桥工程,长寿路及周边道路改造工程的完成,长1.4公里的工电路拓宽改造工程,长1.8公里的民生路拓宽改造工程,全长1.3公里的香坊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长2.5公里的景阳街拓宽改造工程,长524米的文道街改造工程,动力区乐园桥和植物园人行过街天桥工程,全长3.2公里的工农大街改造工程,全长2公里的河图街和共乐街道路改造工程,启动了全长1.6公里的康安路群力桥工程。



  此外,完成了50条市政土路改造工程,铺设车行道15.7万平方米、人行道10.2万平方米,新建排水管线1.22万延长米,安装路灯409基,极大地改善了偏僻城区群众的交通和环境状况。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分3批对市区南通大街、一曼街等62条街路进行了大规模维修,维修面积73万平方米,全面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记者 柴雅晶)环保 一年拔掉烟囱200多根



  本报讯入冬后,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哈尔滨的雪比往年白,天比往年蓝。蓝天工程已初见成效。近三年来,哈市大气污染物总量已经削减46万吨,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由0260毫克/立方米降到0113毫克/立方米左右,今年,全市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以上天数可达292天,比2000年增加50天以上。



  三年来,哈市要求新上的工业和非工业锅炉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或洁净煤技术产品,全市近5000台燃煤锅炉2003年全部使用洁净煤产品。



  同时,哈市实行集中连片供热、供气,共启动12片供热联片小区,三年共拔掉烟囱670座,2003年拔掉200多根。集中供热率达到51%。在此基础上,该市对超标排放的锅炉及除尘设施进行治理,共治理超标排放的锅炉及除尘设施1230家,更新改造锅炉、除尘器1257台套。采取喷洒凝固剂、绿网覆盖等措施清理苫盖煤堆、灰堆、物料堆3000余个,共削减烟尘扬尘12000吨。



  据介绍,哈市共有机动车17万辆,尾气污染一度占到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的45%以上。为了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市环保局加强了对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管理,坚持对超标车辆实行限期治理,有效控制尾气污染。



  (高娟 记者 薛婧)数字



  一年引资276亿



  2003年,尔滨招商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5个,同比增长14.94%;直接利用合同外资金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25.6%;直接利用外资实际投入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国内经济技术项目822项,引进资金30.45亿元,同比增长49.3%



  20039月份,哈市先后有400多人分别到山东、江苏和上海进行学习考察招商引资。通过洽谈,共促成了195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276亿元;外资项目31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亿美元。在总签约项目中,协议项目105个,金额105亿元;意向性项目58个,97亿元;合同项目31个,51亿元。(本报记者张彬生)



  城市经营市场化获取资金上百亿



  2003年,城建经营性项目开始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资金,经营城市成效突出。



  2003年市政府通过挂牌拍卖搬迁了空调机厂,实现土地收益1.5亿元;采取资本运营方式,筹措资金40亿元,启动了磨盘山供水、沿江污水截流等大项目;通过新区土地运作,争取开发行贷款35亿元,启动了群力新区开发项目;对危棚户区土地进行挂牌拍卖,政府实现净收益2599万元;通过拍卖河图街和大庆路冠名权,获得1400万元建设资金;采取TOT方式,将总投资27.2亿元的二环快速干道经营管理权和偿债权转让给哈工大集团,减轻了政府经营和偿债负担;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沿街商家投入等方式,解决了中央大街综合整治二期工程7000万元资金。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本报记者 柴雅晶)



  计划投资1240亿建四大基地



  在老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中,哈尔滨将主要建设四大基地,即机械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医药工业基地,同时把石化、煤化、能源、冶金、纺织等工业做大做强。计划总投资124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1项,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20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47项。(本报记者张彬生)



  道路整修为前20年总和



  2003年,共新建改造道路面积107万平方米,超过上年的30%%多;改造更新各类地下管线598公里,更新路灯798基;改造50条市政土路,铺装道路25.9万平方米,是前10年的总和;大中修道路71条、面积81.9万平方米,是前20年的总和。



  (本报记者 柴雅晶)



  冬植树木近4万株



  2003年冬,道里、南岗、太平、香坊、开发区在主要街路共移植树木39200多株,其中移植银中杨、柳树、榆树三个品种的8厘米以上大树1066株。各区在移植树木的同时,严格按技术要求加强管护工作,以提高移植树木成活率。



  发布部门:建设委员会



  农民纯收入增加5



  %2003年哈尔滨市粮食生产受多种原因影响,粮食总产量略有下降,但由于市场自然调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呈增长的良好态势,达到2916元,比上一年增长5%。



  发布部门:农业委员会



  64万农民工离土创收27亿元



  2003年以来,哈市通过典型引导、政策扶持,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产业进军,走向致富路。据统计,前十个月全市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4.2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62.5%,创造经济收入27.4亿元,拉动全市人均纯收入增加610元,预计占人均纯收入的22%。



  发布部门:农业委员会



  发案总量同比减少2万起



  2003年,哈市政府先后为市公安局拨款近亿元,用于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1月份,全市的发案总量与去年同比下降26.5%,与上年同期比减少近两万起。其中杀人、抢劫、盗窃等8类主要案件同比下降38%。

哈尔滨市的命运是不平凡的。20世纪初,哈尔滨不仅是俄罗斯划归铁路用地带、同时也是大型铁路枢纽和经济中心,它几乎半个世纪都处于各种时代和文化的交汇点。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该地区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对哈尔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已载入俄罗斯和中国的历史史册。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便是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生活。早在20年代,哈尔滨已经成为整个远东俄分散侨民的文化中心。历史的进程证明了这一点:数万名各代俄罗斯侨民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本国文化的传统信仰,同时也努力发展了它的精神实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之一-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遗产。目前,俄罗斯的旧书、旧报、旧杂志和旧丛刊、汇编的泛黄扉页上还保留有这笔遗产,可以看出,它的年代已经久远,数十年了,但就某方面而言,它是俄罗斯侨民在远离祖国的漫长岁月中精神生活的唯一写照。当时,在俄罗斯,人们对这个城市和整个铁路划归地带的生活了解的还很少,虽然它已经有了一些名声-这是蕴涵巨大机遇的地方,是《远东的克朗代克》,是《东方的圣彼得堡:连街道的名称都与圣彼得堡的一样-花园街,第一大街,第二大街,大直街。晚些时候,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哈尔滨具有丰富的音乐与舞台生活,革命以前,有许多知名演员来这里演出。

四几年的哈尔滨城,没有多少人。城市风格酷似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市。树种颇多……还有极多的麻雀。城市中几乎所有的房盖上,都覆盖着雪。的的确确是一座雪的城市,雪的故乡。似乎也颇似雪中的斯德哥尔摩。

中国大街两旁有许多店铺,像面包房、熟肉店、鲜花店、乐器店、五金商行、时装

店、美容美发店、啤酒馆、咖啡馆、旅馆、外文书店、渔具店、猎具店、邮电局、首饰

店等等,一家挨着一家。当年在人行道上行走的,除了部分中国人外,大多是由于战争

的原因流亡到哈尔滨的洋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丹麦、波兰、奥地利、俄罗斯等十几

国家。大约有几万人。他们当中不乏才华横溢但生不逢时的建筑师,头脑机敏又一筹

莫展的商人,端庄而又悲怆的牧师,不知天高地厚又满脸泪水的诗人,风情万种又喜欢

到处游荡的娘们,良知未混已经打算重新做人的贼和杀人犯,以天下之忧为己任的失意

政客,胸前挂着银十字架又放荡形骸的酒鬼,浪迹天涯的画家和委屈得不行的音乐家,

以及活得幼稚而又固执的探险家。当然,大多数是背井离乡的、普通的外国侨民。在他

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手里都有些钱。流亡地哈尔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于是,他

们像天真的孩子似的,出钱,出智慧,出劳力,在这座城市里建各式各样的楼房、商店、

街道、民宅、花园,总之,努力把这里建成他们自己家乡的样子,使他们的灵魂能够生

活在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着理想色彩的环境里。尤其是中国大街,简直成了世界各国建筑

的博览会,法国风格的、英国风格的、俄罗斯风格的、巴洛克风格的、雅典式的等等。

要知道,这些建筑大多数出于一些俄国的建筑设计师之手,而这些俄国的建筑师又多受

欧洲特别是法国建筑师的影响。在这些建筑上无不体现着折衷主义、法国古典主义,以

及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让人看得脖子发酸。

这座城市中所有教堂的钟都被敲响了,大大小小,清清脆脆,嗡嗡颤,在城市的上空连成了一片--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伊维尔卡雅教堂,乌克兰风格的波克罗夫卡雅大教堂,圣索菲亚教堂,连同勃拉格维辛斯卡亚大教堂的钟声都响了起来。一群栖息在钟楼里的鸽子扑校飞向蓝天去了。这来自天堂的钟声把整座城市打扮得神圣而又庄严。而且,大凡此时此刻,行走在街道上的洋人侨民都就地站住,冲着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划十字祈祷,待钟声过后再走--这种情景,哈尔滨人都见惯不怪了。

哈尔滨是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但一个城市的个性并不与她脸上风霜的多少成正比。我在闲适家翻看一本反映哈尔滨百年历史变迁的报纸纪念刊,那些老照片反映的场景可能比旧上海滩还要洋化。当时俄国的工程师为哈尔滨制定了详细完整的城市规划图:南岗区是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天的博物馆广场为中心,以大直街为轴线陆续建造了·尼古拉教堂、中东铁路管理局等建筑。

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 自然的侵蚀,人为的破坏,促使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认识的偏差,行动的过激是老哈尔滨建筑经典作品遭遇毁灭的根本原因。40年代日伪的人为破坏,50年代的生产大跃进运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70年代的城市无序建设,至使原哈尔滨火车站大楼、圣尼古拉教堂等一批城市早期标志性建筑彻底毁灭。80年代,哈尔滨市同全国一样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大量冠以"国际式""标准化""后现代"等美名的趋同建筑在城市中涌现。数量之多,体量之大、用材之之高贵都占据了城市的主导位置。另有一些毫无文化内涵、粗制滥造的仿欧式古典建筑的假古董,堂而皇之地占据城市的主要地段上。幸免保留下来的饱经历史苍桑的老哈尔滨建筑,被困在难以透气的角落里。城市的固有整体形象在消失,老哈尔滨建筑文化品位在失落。

近几年,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脚步锐不可当,大面积的绿地,无数的高楼大厦,已然把城市打扮得焕然一新,但也难免让人感觉千城貌、万屋一面。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风格魅力,在它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沿着固有的历史文脉塑造它,才会让这座城市保持着特有的魅力。



在近期全国著名规划专家为省城的未来发展把脉的时候,有关专家就曾提到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之一,便是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这座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特殊的文化资源。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时龄教授认为,要想参与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竞争,不能仅仅局限在冰雪文化上,应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起点上。诚然,冰雪文化已让哈尔滨财源广进,去年冬季旅游入境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我们正应借冰雪的助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的力度。让哈尔滨发展的后劲更足,文化名城也如冰雪名城一样名传千古,不论冬夏都有八方来客。

哈尔滨,是座美丽的北方城市。20年前,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20年来,哈尔滨的变化,这变化也正如我门所感受的那样,日新月异。在市中心,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新建起 全国数一数二的国际商业城。那一座座新修的线条简洁流畅的现代派高层建筑,给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风格增添了时代特色。

1984年,松花江上第一座大跨径公路大桥建成了,给哈尔滨这座秀美的城市又增添一份壮丽。现在全方位的水陆空建设使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无论是居家还是出游都能让人感到既方便又快捷,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也为振兴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北部的经济和物资集散中心。

哈尔滨人爱美,爱穿着。改革开放使人们富了,哈尔滨人更爱打扮了。现在,严冬的北方再也看不见以前被称做棉猴的厚重的大棉衣,取而代之的是毛皮大衣、羽绒服、呢大衣,各色各样,漂亮的姑娘小伙神采飞扬,构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是迄今为止哈市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为53.12亿元、建成后日供水90万立方米。目前引水工程也已经开始施工,在哈市通往磨盘山的路边不时可以看到巨型水管。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将分两期建设:2006年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实现道里、道外、南岗、平房区等哈市大部分城区居民喝上来自磨盘山原始大森林的洁净水;二期工程拟从2006年开始建设,在2010年前完成,届时,哈市居民生活用水将全部取自磨盘山水库,松花江水改为工业、大生活、基建用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72632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d.html

《哈尔滨变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