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婚姻中的自由思想与情感生活

发布时间:2014-03-01 20:11: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论鲁迅婚姻中的自由思想与情感

于鲁迅先生个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形成了一股大潮。尤其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上个世纪末开始到新世纪的现在,我们当代学者的鲁学研究更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论点和成果出现。虽然上世纪末受文艺界“断裂”行为的影响,对鲁迅的一些解构和评价有一些歪曲,但他的客观存在和历史原貌是无法改变的。鲁迅的思想非常的广泛,非常的深刻,散见在他的900多篇杂文和许多散文小说以及诗歌的著作中。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的战斗精神已经牢牢的为历史所记载。而我,将从鲁迅先生的婚姻生活入手,浅显的分析下在日常生活中鲁迅的自由思想和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是朱安女士。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被迫与朱安女士结婚。朱安女士不识字,是小脚,贤惠,体贴,懂得封建社会关于女人三从四德的所有礼仪。但是,这不是鲁迅先生想要的。先生在日本留学,志向是启迪民智,破除封建礼仪的枷锁,倡导新的婚姻观、道德观。自然万分的排斥这种封建旧礼的婚姻形式和对象。但迫于母亲以及族人的软硬兼施,最终不得已与其结婚。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整个成亲过程,先生都如木偶般的做着该做的流程和动作。他戴着假辫子,穿着新礼服,机械的行走着,没有一丝微笑。先生家的一个仆人回忆道:婚礼的当天晚上,鲁迅彻夜未眠。朱安数次小心地说:“睡吧。”
    鲁迅一个字也没有回答。

 在第二天晚上就寝的时候,朱安铺好被褥等待先生就寝,先生愤而将被子扔出屋外,去母亲屋中看书,後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

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

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

作为新思想新道德的传播者和领导者,鲁迅的痛苦无疑是绝望性的,这种痛苦影响了他今后的思想和生活,而朱安的痛苦绝不亚于鲁迅。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婚姻中,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

在日后的三十年,鲁迅几乎不曾与朱安讲话,更不要说与其共寝了。这让先生一生受人诟病,痛苦不已,更让朱安女士痛苦了一生,孤独了一生。

是什么,造成了一个伟人婚姻的悲剧,是什么造成了伟人妻子的悲剧呢?我们讲,这是封建社会造成的悲剧。也许你要问,既然已结婚为何不正式的接受,至少应给朱安留有子嗣,为何让其孤独一生,最后悲凉的死去?鲁迅曾受过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知道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怎么就不知道给他人尊重?自己逃出了这个圈,却让一个弱女子深受其害!

话说回来,正是先生的自由思想,正是朱安及周家的旧封建思想,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先生用他的一生在抗拒封建吃人的传统,却牺牲了一个善良淳朴的朱安。这是新的自由思想和封建道德在实践者身上的一次激烈的交锋。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自由思想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构成他的思想的主要内核.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得以最鲜明的凸现.鲁迅杂文的文本入手,不难看出鲁迅的自由思想的核心是个性自由.他先是主张"任个人"的极端个性解放,后倡导"个人的自大"的个性自由.基于个性自由的思想基础,他不但抨击压制个性自由的封建礼教,而且极为警惕奴化,有极强的维护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高度自觉性.身为一个自由思想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一边要忧国忧民的奔走斗争,一边要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以及内心深处人性的愧疚之感。这样终其一生,是何等的痛苦与悲哀。

你或许要问,既然不爱,何不干脆休了朱安,不论旧社会的休妻,新社会的离婚,都合情合理。何必如此做作,伤害朱安一生?那好,我们想想,在那个时期,朱安已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在旧社会就是“老姑娘”,要是休了她,她往后如何嫁人如何生活?况且朱安娘家也是有身份地位的大家,岂能容忍这等事情发生。再者,在旧社会被休了的妇人是极难再嫁的,身份地位也是备受诟骂的。对于一个封建社会摧残过的女子,并不能像新女性那样独立,让她如何生活?朱安女士也是一个有自尊的的女子,倘若被休,那是极可能自尽而亡的。这些,鲁迅先生都想得到。正是出于心底深处的善意,对人性的哀悯,先生才决定不能走此道路,需让朱安好好地活下去才是正道。而至于生活的甜美,是他所不能决定的。他与朱安女士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先生常年奔走于革命前沿,怎么解决生理和心理上的孤苦?但先生并没有放纵自己去寻花问柳,更没有为了一己私欲放下自己的原则去跟朱安发生性关系来解决生理需求,而是一直隐忍着苦痛与内心的寂寞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从这点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先生是一个思想人格和品质都极为高尚的人。由此我们也可深刻感受到先生内心的挣扎和苦痛。人性与思想的纠结,婚姻与生活的痛苦和折磨让这位伟人饱受沧桑。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又叫《飞扬与落寞》中写朱安做的饭菜鲁迅不想吃,但母亲就在身边,不便发作。朱安缝的衣服,鲁迅不想穿,他把它扔到院子里。夜晚就寝,朱安铺好被褥等着鲁迅,鲁迅大发脾气,闹到要把床拆掉,最后还是分居。而后边紧接着写鲁迅与朱安一面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一面又都替对方着想,,鲁迅尊重朱安的人格,朱安信赖鲁迅的为人,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维持了三十年 。朱安被封建裹住了脚,也裹住了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朱安永久的信条吧。此书也说了朱安的懂规矩和性情好。为了讨好鲁迅,她也做了种种努力。朱安曾绝望的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的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会爬到顶的。这一切都说明了朱安的坚持。面对这一道墙,她选择了向上爬,接受这一漫长的过程。

爱情婚姻的三十年,不是封建礼教的束缚的朱安在维持又是谁?但这种婚姻无疑是封建礼教建造的地狱,朱安在其中渐渐死去,先生也痛苦不堪的走完了并不长久的一生。

而与此等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先生与许广平女士的结合。先生大许广平十八岁。在大学任教期间是许广平的老师,平时是许广平的朋友以及战友。许广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崭新的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新知识女性,她逃过婚,自主谈过恋爱,进过新式学堂,学有最先进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在文化战线上,又师从于鲁迅先生,奔走在思想文化革命的最前沿,并且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暗生情愫。他们两个志同道合,在同一个革命目标的指引下走到一起。就连正式恋爱,也是许广平女士主动提出的。这在那个时期似乎是不非凡的却又是可以理解的。个人生活极度孤独的鲁迅需要这样一位新知识女性去陪伴他照顾他支持他协助他。可想而知,在长达二十一年的有形却无性的婚姻中,先生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孤独感和痛苦。他为中国的觉醒而奔走战斗,个人生活却如此单调,凄惨。这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剧。但是,与许广平的结合是鲁迅新生命的开始。在恋爱后,先生一气呵成了《伤逝》这一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由于许广平的大力协助,先生后十年写作了大量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他引为自豪的。鲁迅曾以感激的心情歌颂他与许广平的友谊:

  十年携手共艰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

  此中甘苦而相知。

而许广平在跟鲁迅结婚后也一直将他当做严师看待。可见,他们是真正的革命伴侣,是拥有爱情的婚姻,是富有理想和抱负的生活实践。

这才是先生所需要和渴求的。而对于朱安,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可见,痛苦对双方都是重创。

先生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心四处奔走,凄苦可想而知,他的思想之深刻,抱负之宏伟都散见在他的诸多作品当中。他的自由思想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构成他的思想的主要内核,现代中国,无论在自由主义阵营之中或之外都有许多坚持自由思想的人,鲁迅是个代表,也是特例。 他以刚烈耿直的秉性,超常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维护着思想本身的目的性指向。对他来说,思想,就是不为任何外力拘囿而自由地去思考那值得思考的东西,包括思考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者本身的根据、处 境、动机与前途。而拒绝朱安,接受许广平正是这种自由思想在他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深刻体现。这样的思想”——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寂寞”——一直作为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的自由的栖所。

这样的寂寞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1936年,先生于上海因病逝世。而朱安则陪老太太居住在北京,1947年,朱安也孤独的去世了。她没有先生的子嗣,却把许广平生的儿子周海婴当亲生儿子看,极尽疼爱之本能。她想死后跟先生葬在一处,却没能如愿。孤独的来孤独的走,朱安的生命是一片荒漠。虽然她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对鲁迅,对许广平毫无怨恨之意,她对别人提起大先生,总是反复说,大先生对她不错。她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于丈夫身上,但是她不懂得他的心,不懂得他的事业。

朱安生前反复对人讲:“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

鲁迅先生虽不愿与她在一起,但却尽职尽责的养活着她。她生病亲自带她去医院,连护士都被感动,每次买回点心来,总是先送到母亲那里,请她老人家挑选,次即送朱安,由她挑选,然后拿回自己吃用。周家一个佣工王鹤照透露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细节:鲁迅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这些话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一点可以说明,那就是鲁迅先生要用先进的思想去拯救国民,而自己却深陷在封建礼教的泥潭里饱受折磨,他的良心和道义备受煎熬,却无能为力。从来没有如鲁迅与朱安这样孤独痛苦的婚姻。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苦却是明明白白的。

他尽孝尽责,事事为他人着想,自己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苦衷无人可诉,无人可解,他的自由思想和情感拯救得了国民,却惟独牺牲了跟自己根本没关系却全世界都知道的自己的妻子---朱安。这是何等的悲剧与不幸啊,呜呼哀哉。

朱安是默默无闻的,但她欣慰有许广平陪伴着鲁迅先生的后十年,并且生下一个儿子。我们也为此感到欣慰,至少朱安深爱的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不至于那么孤苦。

伟大的鲁迅先生,他的婚姻他的生活处处渗透着他深刻的革命思想,但也处处浸满了辛酸与泪水。由此可见,伟人并非是那般风光那般坚强的,伟人再是伟大,也有人性的弱点,有其生活的痛苦与创伤。这样的代价是我们这些常人及后辈根本无法理解的。

向伟人致敬。

参考文献:鲁迅百度资料,许广平、朱安百度资料,《鲁迅的婚姻》,《再谈鲁迅的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郜元宝,《鲁迅的婚姻与性》,《鲁迅的婚姻与爱情》,《世纪末的鲁迅论争》高旭东。

我是 王小琛

《现代文学史》 论文作于2012-11-10 0020

4249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b0722d52d380eb63946d1c.html

《鲁迅的婚姻中的自由思想与情感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