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现代化主题

发布时间:2016-01-12 13:17: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化主题

1.(2015·山东烟台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6)(18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6分)

材料二 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据材料概括该事件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4分)

3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结合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其理由。(6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现代化主题

【解析】1)本小问新因素,据材料一“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和“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性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2)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二“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和“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洋务运动;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据材料二“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可知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_

3)本小问史实说明,需要抓住时间点,联系相关史实来分析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答案】1)因素:①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商品性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③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6分)

2)事件:洋务运动(2分)

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4分)

3)理由: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6分)

2.(2015·浙江湖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41)(10分)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具体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

——钱乘旦《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主要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近代西方和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读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研究现代化历程中,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史观?(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2分)

3)填写材料三中序号所对应的史实各一例,并分析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6分)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史学观念;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大过程”,可以归纳为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

2)第一小问模式,根据材料二“主要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外源性现代化;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二的意思,可以从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角度归纳。_

3)第一小问史实,中国经济可以列举洋务运动或者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西方政治可以列举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西方思想可以列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第二小问分析,结合所学教材知识,从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角度归纳,主要应该有改变专制政体为民主政体、争取民权等。

【答案】1)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写出两个即可。3分)

2)模式:外源性现代化。(1分)。

理由:中国现代化起步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开始的。(2分)

3)史实: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②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写具体国家也可);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每项各举一例即可。3分)

分析: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化进程的丰碑。(3分)

3.(2015·安徽淮南高三期末·37)(22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_用了“平行款式”等 “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4分)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10分)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化主题

【解析】1)“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从外部看,清王朝面临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内部看,清王朝的自救运动失败,没能实行富国强兵、摆脱危机。

2)第一小问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材料二中第一部分,从理论上主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而第二部分指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第二小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包括,两极格局下中国与西方的对抗、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带来中国与外界的隔绝。_

3)第一小问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国际背景,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两个方面,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二小问政治措施,即归纳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成就;经济措施,即归纳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成就。

【答案】1)概括:①西方文明的冲击;(2分)②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2分)

2)矛盾: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4分)

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4分)

3)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4分)

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4分)

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4.(2015·新疆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化主题;全国卷41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概括学者的观点: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时期。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列举这一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和自由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进程的,在论述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即可。_

【答案】评分标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2分)②合理引用史实,从五个方面进行评述。(每个方面至少举一例说明,共10分。)

观点: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时期。(2分)

实例:经济上:民族资本丰义经济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加快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必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纸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变迁。

5.(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23)在20世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大的改革成功地处理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如何把钱从囤积户攥紧的手里拿出来,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政府想到了舆论这一利器。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如果市民在(1933年)2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下星期一没有按约定将其退回,银行将把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人们掀开床垫,撬开铁罐和私藏的盒子,取出里面的黄金,在银行前排起长队。星期六晚,联邦储备银行收回了3亿黄金和黄金券,储备足以再印75亿美元新钞。13500家银行(占全国34%)恢复营业,证券交易所的铜锣也再度敲响,纽约股价陡增15%.政府下的这服药确实够猛,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避免了后患无穷。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即使这些都不考虑(实际必须考虑),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因而中央计划不可能代替市场的功能,不可能模仿出逼真的市场分配资源的机制。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2分)

2)运用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以“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题,加以论证。(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现代化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可知其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_

2)首先从如何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的关系方面阐明观点,然后结合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史实、高度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史实以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史实来论证观点即可。

【答案】1)实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分)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e7b010a58da0116d174997.html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现代化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