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五 洋务运动 第一课时 第二章

发布时间:2019-06-01 09:18: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五 洋务运动 第一课时 第二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总理衙门的建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对中国海关的控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对中国内政外交的进一步干涉。

3洋务运动。洋务派的出现,洋务派搞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能力训练点

1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摘引的曾国藩和倭仁的言论,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对总理衙门的性质和作用、中国社会经济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进行分析、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 比较曾国藩与倭仁的言论,进行分析,认识在向西方学习、改革经济以图强方面,曾国藩比倭仁开明。又认识曾国藩的主张的局限性,即不仅不能动摇封建统治体制,而且是为强化封建统治,所以,洋务运动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应当从中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2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手段、目的,认识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处境,从而激发学生反侵略的爱国、发奋图强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1)总理衙门的性质。

(2)洋务运动。

2 难点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加剧的影响。

(2)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3 解决办法

(1)总理衙门的性质。突出设立的原因、目的及其作用,其性质也就明了了。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小字部分关于中国市场上土纱与洋纱的比较、广西桂皮售价的变化,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加剧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兴起。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积极的方面结合其活动内容比较容易认识。比较难的问题是,为什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对此突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其目的是加强已经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从根本上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二是从其实施的途径来看,受制于资本主义列强,这是“与虎谋皮”。

这才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根本原因,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舰队覆没,那不过是表象罢了。

三、课时安排 1~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联系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太平天国等相关史实,分析认识总理衙门设置的目的及其性质,分析认识洋务派的产生,经讨论形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关于中国市场上土纱与洋纱的比较、广西桂皮售价的变化,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

3 引导学生比较曾国藩与倭仁的言论,进行分析,讨论发言。从中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分歧,洋务派搞洋务运动的目的。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的

1 使学生掌握以下事物的历史史实。总理衙门的设置、洋务派的产生及其兴办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

2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总理衙门设置的背景、职权范围及其作用,分析认识其性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曾国藩和倭仁的言论,进行比较,分析认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分歧及洋务运动的目的,从中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3 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分析认识,训练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讲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的变化。清政府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便利了资本主义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二是资本主义列强直接控制中国海关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三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不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从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一目的教学,其从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政府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及总理衙门的职权,属于理清基本史实及其线索的教学,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间概念———鸦片战争以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提问、补充、订正的方式进行。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认识清中央外交事务机构变化的原因、设置总理衙门的作用及其性质,可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例如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处于什么状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如何认识其变化?引导学生发言,边讨论,边引导归纳。其要点如下。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清朝以礼部和理藩院为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体现了“天朝上国”居中驭外的寓意,反映出的是“天朝上国”与“蛮夷之邦”的不平等。是处于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下的政治体制。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协商关税、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租界、开医院、建教堂、传教等,涉外事务繁多且时间紧迫。这也是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于被迫不得已为之。一方面“天朝上国”威风扫地,另方面清政府还摆脱不掉“天朝上国”旧习,不适应新情况,于是,就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增开十口通商,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英法联军打到北京火烧了圆明园,清朝皇帝“猎狩”避难,“天朝上国”的威风再也抖不起来了。正值此时,双方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找到了相互勾结的结合点,正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外国侵略者办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维护腐朽统治的主观需要,要求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于是,在洋务派推动下,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衙门的作用及其性质。从教学实施角度讲,可通过引导学生就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讨论、归纳解决之。从教学内容角度讲,教材的编写有失偏颇,只讲了“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面。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任何事物及其发展都具有两重性。具体到此处,还应指出其在客观上的作用,即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第一章中所引述的马克思关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的论述的意旨一致)对学生进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应视为历史教学的德育的首要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剧”一目教材的编写问题较多,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理清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有正式任命英国人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操纵、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也相应增加”,变中国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地,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附庸,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外商操纵中国市场,任意压低原料收购价,直接剥削中国劳动者(如广西市场桂皮的收购价极低),进行经济掠夺。教材对外国人控制中国的海关的侵略性和危害性这一关键性问题忽略了,应予以补充说明。外国人控制下的中国海关,不是单纯管理税收,还经办中国外债,包揽港务、缉私等原本属于中国国家主权的职责。在外国人控制下的中国海关在检查、估价、课税时,经常歧视华商而优惠洋商。处理走私案件时,洋商可通过领事官交涉不了了之,对华商则严加深罚,甚至故意勒索,“洋税务司的雇员既是告发人,又是审判人,又是深取罚款的得利人”。

至于“中国社会经济日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在外国商品冲击下,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等应认识,这都是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我们在感情上多么难以接受,但它毕竟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历史进步。将历史进步与经济侵略区分开,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运用唯物的、历史地、发展地、客观地辩证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干涉,则是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经济决定了半殖民地化政治的发展规律。

“洋务运动”一目的教学,从教学内容应明确抓住三个问题。一是洋务派的出现及其与顽固派的异同。二是洋务运动的概况。三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从教学实施来说,分述如下。

其一,关于洋务派的出现。引导学生结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等同外国侵略者的相互勾结、奕讠斤与外国侵略者办交涉、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等相关史实,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外矛盾的问题,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问题,顽固派是原有的,洋务派则是新出现的,应从上述史实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洋务派是清朝统治集团,出于维护其腐朽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可通过提出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如何解决内外矛盾的问题,洋务派提出了什么主张?顽固派与洋务派所持主张有何异同?”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史实和小字部分的内容,归纳、解决之,得出结论———目的皆为维护清朝统治。

其二,洋务运动的概况。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明确洋务派所搞的洋务活动分为四个方面,然后按每个方面分别理清基本史实和对其活动的分析认识。主要采取化解为启发性小问题的方式进行。例如,慈禧太后为什么支持洋务派?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涵义是什么?兴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什么?洋务派是怎样筹划海防的?洋务派为什么举办新式学堂等。

其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提出“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从洋务运动的目的、经营方式、对外国资本主义在生产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依赖及从客观上的积极影响如引进设备、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进行分析认识。边讨论,边归纳、总结。

(四)总结、扩展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他们掌握了军政大权。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官僚先后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设备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这一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抵制外来侵略也起了积极作用,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重要的一步。

六、布置作业 按课后练习题进行复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章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

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洋务运动

一、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

1 清朝外交事务机构的变化

2 变化的原因和总理衙门的设置

二、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

1 控制中国海关

2 经济侵略的加剧

3 干涉内政外交

三、洋务运动

1 洋务派的产生

2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

3 洋务运动的概况

4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背景与条件、时间、主要分布地区、近代工业出现的意义、早期著名中国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2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时间、特点及意义。

3 早期中国无产阶级的状况。经济地位低下,政治上无权,强烈的斗争精神与自发斗争。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社会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其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使学生认识,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不依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意志的转移的、代表中国新生产力及新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推翻他们统治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而进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原理及其规律的教育。

二、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形成的社会根源。

2 疑点

“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吗?为什么?

3 解决办法

(1)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背景与条件的教学与疑难问题———“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吗?结合起来,联系第一章第二节印发的马克思论述的摘录,再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目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255页)答案,显而易见是肯定的。

问题出在本节教材开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一些生产行业中发和。”所隐伏的含意。即沿袭了过去的这样一种论调,即如果没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也会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违背了历史科学的基本原则。

历史和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近代中国即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其缓慢。,从生产力水平看,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终归没有超越手工生产。而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已经是经历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超越手工生产,采用机器生产了。从政治条件看,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显然中国社会从来不具备这一条件,何以进行工业革命?本身又怎能产生工业革命的产物呢?归根到底,将中国社会的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潮之中去认识,而绝对不能将其隔裂开来,游离世界潮流之外的发展是不存在的。

1课时

四、学生活动安排

1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与中国19世纪60、70年代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相比较,通过讨论方式,归纳指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原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两个不相关联的事物。

2 引导学生结合第一章和前一节学过的知识,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课文中提出的“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想一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进行不同看法的归纳。

3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在半殖民社会的中国的处境,进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上的两重性。

4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近代企业的出现,按时间顺序理清中国无产阶级首先出现在外商企业,继之,出现在洋务派官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

5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认识中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而认识其政治上的阶级特点。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 使学生了解中国控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从中分析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处境及其阶级的两面性,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从中分析认识中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处境,及其阶级特点,使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一目,从教学内容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社会条件。二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及其阶级特点。

其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社会条件。第一,端正对教材在本节本目开头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一些生产行业中发生”的认识。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原因。使学生认识商品经济的发达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肥活土壤”。但是,并非有了商品经济的“肥活土壤”,资本主义萌芽就会发展起来,还需要“阳光和雨露”。如果说,在清朝前期是缺少“阳光和雨露”———资本、市场、原料等。那么,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则使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因失去“阳光和雨露”———市场和原料———而枯萎了。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里的处境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认识。一是处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依然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西方资本主义则依赖不平等条约得到的特权。二是掌握的生产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手工生产,西方资本主义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三是拥有的资本。中国资本主义资金微薄,西方资本主义则经历了原始积累而资本雄厚。可将这处境、生产力、资本,再加上由此而决定了的第4比较项,即竞争力。制成比较表投影片,或软件,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时,边进行边展示,效果更好。再则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生产也没有连续发展关系,是通过引进西方机器和科学技术达到的,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其他要讲明的意思和道理在前“二、3 解决办法中已述,故此处不再重复。第二,受外商企业刺激。在此需要对“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的概念予以界定。即区分此时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与19世纪末的以资本输出为主,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客观上,这些“外商企业”在华的发展,获取的巨额利润,毫无疑问地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起了刺激、示范的作用。同时,中国逐渐变成外国资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过程,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这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和劳动力等条件。第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诱导作用。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时,为解决资金的短缺吸收私人资本。二是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及其生产设备的引进,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养;毫无疑问地起了示范、诱导作用。对利润的追求,吸收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於是在60、70年代兴起了。

其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建议课前列一空白表格,或印发给学生,或制成投影片或软件课上展示,所设项目有:兴起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著名企业、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逐一填写。引导学生注意,一是主要分布地区与产生、兴起的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二是从行业看,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关系密切,如近代机器制造业,教材简表中的发昌机器厂、陈联泰机器厂便与外商船舶修造厂有着密切关系。外商船舶修造厂,除雇佣中国工人外,也由中国铜铁作坊代锻、代制机器零部件等,逐渐业务扩大,具有了工场手工业的规模,再逐步添置车床等机器、锅炉、蒸汽引擎等,於是成为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企业。教材中小字所述发昌机器厂即属此例。缫丝和面粉业使用机器生产,亦是自欧美引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

其三,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重性。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妥协性,学生并不生疏,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建议选录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的论述,或直捷地引导学生就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唯物史观观点切入,使学生明确是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分析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将教材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体化,除教材小字部分提供的事例外,还可补充一、二。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一目教学,主要使学生知道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开办的般坞和加工厂里。这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二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分布和来源。“早期中国无产阶级的状况”一目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

其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种压迫和剥削。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学生都可以结合前边所述,容易理解。为什么还会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呢?可引导学生对照后边课文写的“厂矿中普遍存在封建把头”其余可通过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工人的处境①工资极低,生活极端贫困②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十分恶劣③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遭受着肆意地摧残。

其二,中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因为无产阶级遭受的民族灾难最深重,生活境遇最悲惨,所以,中国无产阶级反抗斗争最强烈,革命性最强。

(三)总结、扩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和洋务派掀起关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了。新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了,并展开了早期的斗争。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逐渐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越来越猛烈地冲击着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六、布置作业 按课后练习题进行复习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 早期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三种环境

2 早期中国工人的主要分布及其来源

三、早期中国无产阶级状况

1 身受三种压迫和剥削

2 早期的斗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c92d5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1.html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二节 教案五 洋务运动 第一课时 第二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