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政治名言名句类试题答题策略浅析

发布时间:2019-05-12 06:19: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文综政治名言名句类试题答题策略浅析

 

纵观近四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很多省市的高考题中出现名言名句类客观题。这类试题除了和其他客观题一样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我们考生是否具备相关文学素养功底。这对我们高考政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个人对于作答这类试题一些浅显的看法。

1、 储备文学知识量,加强理解能力

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高,文学阅读理解力很弱,很多考生不能领会名言名句的中心思想,自然影响到正确答题。要成功作答此类客观试题,首先必须准确理解这些名言名句要表达的意思。多了解成语、俗语、古诗词、名言警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能力,有益于理解题目。因此,我们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关注政治课本中出现的,或者课本之外的名言名句。

比如2012年文综安徽卷10:荀子曰:天又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 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 项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 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哲理:D 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 D 项。

其中A.出自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出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C.则来自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D.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2011年文综安徽卷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C

①刻舟求剑——精致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该题则以成语为载体考查哲学寓意。出现了刻舟求剑、画龙点睛、见仁见智、胸有成竹成语。

2010文综安徽卷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A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该题则是以名人名言作为载体,如屈原、孟子、费孝通、老子的话。试想我们如果平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储备,对题目的理解也会更容易。

2、找准词句关键词,突破理解障碍

往往很多考生在解答名言名句此类试题时,忽略了其中关键词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找准关键词,可以突破理解障碍,即使整个句子你不是很准确理解其全部,但你也基本上可以抓住其中的大概。毕竟,个人文学修养功底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需要长期积累。如果我们眼前这类知识储备量有限,那该怎么做呢?那有目的地在题目中寻找关键词就比较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

比如2009年文综安徽卷8: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B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

③“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

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该题考查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教材中有原话。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中关键词才、德分别是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了两个修养的关系;④“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中关键词德、能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强调了两个修养的关系。

2010年文综安徽卷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A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中题肢体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矛盾的双方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然,即使你不能完整把握全部意思,通过关键词“柔”、“坚”这个对立面,也能知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和题干所说的求真、向善、塑美无关,排除即可。

3、 强化训练,理论联系实际

谚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我们考生在临考时倍感吃力的原因之一还有平时接触这类题目不多,训练的力度不够。如果我们平时强化这方面的训练,那么突破这类高考题瓶颈还是有可能的。历年各省市高考文综政治真题或者各种模拟试卷中出现的这类试题,我们都可以收集过来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是为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卷31:明朝《医有百药》言: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这说明(C

A.人的善恶观念决定其善恶行为

B.道德教育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

C.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

D.善恶相对,有恶方有善,有善才有恶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有关知识。题目以文言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研读材料可知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其身心健康,观念不能决定行为,影响人的行为,应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与事实不符;D 项表述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题干没有反映。改恶从善,是药饵也体现了人的思想现念影晌其身心健康,故答案选 C 项。

2012 年高考江苏文综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B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 ,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 可以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 B 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 两项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 项不选。

4、 举一反三,归纳总结提升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纵观各省市的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或者模拟试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名言名句,它只是命题人命制题目时依托的载体而已。它所考查的理论知识,仍然是我们的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四本必修模块的知识。我们学生在平时练习之后应及时巩固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某些名言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同类考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B

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

2. 克拉底鲁的观点(A )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该题中出现了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与2012 年高考江苏文综27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观点一致。该观点是否认相对静止,容易陷入不可知论。

例题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C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例题ⅲ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例题ⅱ、例题ⅲ中都出现了南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与2012年文综安徽卷10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一致。它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举一反三,那必定大大提升学生同类考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作答名言名句类客观题,我们要在复习中有意识地积累政治课本上已经出现的,或者课本上没出现但生活中存在的成语、俗语、古诗词、名言警句相关词句知识,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理解,抓住关键词,提升语言理解力,突破理解障。同时,还应强化训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举一反三,归纳总结,提升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解答名言名句类高考客观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9148e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3.html

《高考文综政治名言名句类试题答题策略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