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剖析

发布时间:2018-10-12 14:2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分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的主客观内容,评价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成败得失。

主客观内容:

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和挫折有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4) 十年“文化 大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主要原因是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等。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得到的重要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失败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意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勿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2、 请谈谈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赶超型战略。履行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原因之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原因之三: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原因之四:转型中的制度融合。

做法: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从物质领域进入到文化领域,非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过物质生产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技术竞争、品牌竞争、自主创新竞争。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加强经济立法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中外的合作。

1. .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 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 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 谈谈对“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的看法。

4、 结合现实,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思想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开启于过去而融透于现在又将延续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重在人文,这一点以儒家表现最为典型。儒家主张在义和利问题上要先义后利,在与人的交往上要讲忠信。这些思想在社会的经济和商业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伟大的变革中,许多人凭着才干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人则投机钻营,坑蒙拐骗,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使国家和人民群众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形式下,用儒家的经济伦理学说,“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君子以义为上”等道德准则去指导规范当前的商业活动,对建立持续健康快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许多糟粕,这些糟粕的存在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相信有很多迷信的事情大家都听说过:生病不去看医生,而是请神婆巫汉驱邪;想发财不靠诚实劳动,而是给财神烧香……迷信算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它不仅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人消极与被动,麻木愚钝,给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说不尽的优点,也存在诸多不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加以继承,让这些优秀的成分继续为社会主义服务;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我们要坚决抛弃,不能让这些劣质成分继续阻碍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继承才是健康的传承,才是科学的继承,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与科学完美地相结合,才能结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符合自然规律的硕果。这才是一种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这样,中国文化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在世界文化之林永盛不衰

5、 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难度和着力点在哪里?

难度: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1)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政府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

2) 社会流动不断加快,就业方式日益多样,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远未形成。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城乡社会管理网络建设没有健全,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

3) 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特殊人群的逐年增加,而社会管理手段滞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脑在城市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农村手机、电脑用户迅速增加,而政府有关部门在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方面既缺少专门管理人才,又缺少有效管理手段。

4) 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

5)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和保障制度,从政策上给社会管理带来难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整套制度已经过时。目前,出现“一城两制”、“一村两制”、“一家两制”、人户分离等现象,农村人进城居住就业上学,城里人下乡居住养老,而互不衔接的户籍制度、保障制度给社会管理带来难度,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以至于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

着力点:

1) 深入排查各类矛盾,重点排查涉及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征地拆迁和重点工程建设潜在矛盾纠纷,加大调处力度,防止矛盾升级转化引发群体性事件。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及维稳形势,掌握维稳主动权。深化“大调解”组织向最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大调解“五进”活动,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公安内保收集和掌握情报信息优势,做好处突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和治安整治力度。

2)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树立社会服务管理新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新机制、新思路、新举措。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社会管理工作理念,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落实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机构,科学配备工作力量,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

3) 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现象,顺应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

4)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市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5) 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新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政策向社会公开,使人民群众对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有充分而广泛的民意表达,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6)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机构、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建立健全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群防群治队伍,完善和落实有利于稳定基层队伍的政治经济待遇政策。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把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

7)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领导体制和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形成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全面打造社会管理创新综合示范点,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试点工作格局。总结、提炼、推广社会管理创新的好经验、好作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6、 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是什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7、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怎样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党建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1) 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质量和实效。思想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在现阶段,我们党要着重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把勇于理论创新同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中,要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经过不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转化为用科学发展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

2) 要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建设胜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党的建设的关键在于按照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高举伟大旗帜,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适应领导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工作力度,对知人、育人、选人、用人各环节进行科学谋划,为造就更多适应领导科学发展要求的领导骨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扩大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为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制度的保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我们必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党内民主建设之路。

4) 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社会基础,拓展力量源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首要的是高度重视政策问题。在社会阶层结构迅速发展变化、利益主体日趋多样的今天,我们要谋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就必须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注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的全面协调,注重对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统筹兼顾。要把以改革促进发展的进程作为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当然,领导作风如何也很重要,绝不能小视。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主要是:

1.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3.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4.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5. 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上诉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使之继续丰富和发展。

8、 新时期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中美关系特点: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关系有如下特点:

1. 中美两国都将试图找到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和平共处的新模式。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和平共处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从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上讲,美国是守成大国,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中国的崛起产生警惕。中国正在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特别重视调整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的关系。

2. 中美双方战略互信脆弱的情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好转。战略互信脆弱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较大,对国际秩序以及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只要双方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增进战略互信上不断向前走,形成战略共赢的局面对中美两国都是有利的。

3. 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中美双方都希望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不希望战争发生,因此反对(不支持)“台独”是双方政策的重叠部分,相信两国在这方面会继续加强合作。但是,美国又采取“双重阻遏”的政策,一方面对中国军力增长横加指责,认为中国正致力于准备在台海地区打一场局部高强度战争的军事准备,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从长远看可能对该地区活动的其他现代部队构成切实有效的威胁,并阻止欧盟、以色列等国家向中国出售武器和相关技术;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军事关系,大量对台军售。

4. 中美经济关系与两国国内政治的互动加大。现在中美经济关系已经到了紧密难分的阶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全球经济发展也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中美双边关系的未来不仅对中美两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这对双边关系既存在问题,也能正视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它的发展方向是积极的。我们都期待有一个更健康的中美关系的存在,相信这将是所有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共同期望。

中欧关系特点:

1. 制定未来10年发展战略规划,打造中欧关系的升级版。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双方关系超越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差异,克服国际风云变幻和困难挑战,越来越成熟并保持了向前发展的势头。

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丰富了中欧关系的战略内涵。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一种新形势,也是促进中欧关系不断发展深化的新举措。

3. 光伏案避免了“双输”,对中欧未来解决其他贸易争端产生积极影响。

4. 中欧贸易关系出现转机,投机和技术转让稳步前行。

展望未来,在全球战略格局持续调整和世界经济艰难曲折复苏的大背景下,中欧关系讲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对话,深化互信,扩大合作将是中欧关系的主旋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81b73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03.html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剖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