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校园三部曲

发布时间:2012-03-29 20:3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建设幸福校园三部曲

从我担任校长的第一天起,我的脑海里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校长,怎样才能让上千名的儿童在我所任职的这所学校里生活、学习得快乐,或者说是幸福呢?”

回顾、反思任校长五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我经历了这样三个层次,或者说是上了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美丽校园

当时,我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就是要使上千名儿童在这里度过他们金色的童年,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奋斗打好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童年生活过得快乐、幸福,等他们走出受过启蒙教育的学校之后,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回忆起儿时的学习生活,都会觉得难忘、有意义,都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留恋、珍惜的情感。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把学校的“硬件建设”搞好,让所有的教师和孩子在学校里都会有一种满足感、舒适感、温馨感。

于是,一段时间里,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营造学校文化环境,便成了我管理工作的主题。当然,在注意了静态环境的建设后,我想,还要注意动态环境的建设:比如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关系融洽,积极向上;校外的周边环境,包括卫生、治安、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还有学校与家长及社区各组织之间的关系,要建立信任、融洽、和谐、互相支持的社会关系。学生在这样条件齐全、环境优美、校风、学风良好的学校学习、生活就一定会满意,家长也会放心。就校长而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表扬、称赞就会渐渐多起来。

但是,这仅仅是让学生快乐、幸福的外部条件,按幸福的指数来评价,只能占到百分之三十,那还有百分之七十的幸福指数到哪里去追求、实现呢?我认为在课堂!孩子们一天在校时间的百分之八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问自己:他们的学习快乐吗?幸福吗?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在这样条件好的学校只感到自豪、荣耀;问他们幸福吗,快乐吗,多数学生都默不作声。我继续同这些孩子交谈,他们说整天要做作业,太烦了。我很同情他们,仔细分析,压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教师的压力。学校的管理要向教师要质量,教师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过于讲求知识的密度,训练的力度,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定位———交往的认识,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二是来自家长。每个家长都盯着自己的孩子,其目标都是学好一切要学的知识,考上高一级的名牌学校,为将来谋取好的职业打好基础。于是,家长监督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把学生在家的时间挤得满满的,“作业做完了吗?”成为家长与孩子交流的主题词。

作为一名校长,面对学生的反应,我很忧虑:如何在我的职责范围内改变这种状况,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快乐,在校园里生活得幸福?于是,我提出了建立“快乐课堂”的目标。

第二个台阶———快乐课堂

怎样才能使“以先进的教和学的理念为导向,教师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在互动、交流中养习、明志、炼能、厚基,出色地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要求”的学科建设目标,在教学实际中付诸行动,既落实在教师“教”的行为上,也落实在学生“学”的行为上,让他们在课堂上品尝到快乐和幸福,这比校园环境建设难度要大得多,压力也大得多。

对“幸福校园中”的“快乐课堂”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也就是说要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我在思考中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这样一个观念,我是在教一篇五年级的课文中体会到的,课文写道:索溪峪的山、水是“野”的。我对这个“野’的理解是纯自然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课文中还写道:“山上的野物更是‘野性’十足了。”“在这样的山水之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这里的“野”,我理解为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然的、和谐的。人们在这样的山水中表现怎样呢?“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谈,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山水中返璞归真,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

教了这篇课文,我总琢磨着课堂上学习的孩子们,他们能做到“返璞归真”吗?如果做到了,他们的学习就会变成快乐的事情,幸福之感也就会油然而生。由此,我又想到,教育的人文主义常常是以批判教育的姿态出现的,它反对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目的来支配教育,主张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和潜能,对儿童来说,要激发他的童趣,开发他的想象,发展他的童心和个性。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讲,体现的正是这种理念,提倡参与研究型学习就是着眼于儿童自身的发展。我在本校和周边学校听了很多节课,我发现虽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离我们提出的“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在互动、交往中养习、明志、炼能、厚基”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又出现了“准参与研究”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课具有参与研究的理念做导向,也有参与研究的活动与步骤,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自主、有效地参与研究,有些参与还是由教师预设的或者以教师的习惯来支配学生的行为,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教师深受讲授式、问答式、包办替代式等教学定势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进行参与研究教学过程时,下意识或习惯性的那样讲、那样问、那样做。

第二,学生缺乏开展参与研究学习的自主意识和方法,参与研究过程中不是以自己的独立人格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常看教师的眼色,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进行活动,这样的参与研究活动,只能按顺序完成预设的目标,而新课程期望的,在学生活动中生成的东西白白流失了,儿童本身潜在的能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第三,教师在操作参与研究型课堂过程中缺乏应变力,对现代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差,驾驭不了灵活多变的课堂,课堂秩序有时失控,造成混乱,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执教者、评价者都表现出一种畏难和退却,往往把失误的责任推倒参与研究课的本身。

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前瞻性和实践性结合,立足当前,通过科研实践,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进学校办学层次”这一目标,并就学校语文学科做突破口,开展了“反思与前瞻”的教学研究,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开展“个别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通过系统、可监控的行动研究,上述罗列的三个问题得以解决,使“准参与研究”的课真正去掉“准”的帽子,快乐和幸福开始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对“校园生活”的理解,不再只是单一的做作业死读书了,而是充满快乐的和绿意的田园生活。

  第三个台阶———理想学园

杭州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她具有休闲的特点,整个城市能够休闲,在这座城市的学校怎能不休闲呢?我们能不能把现代休闲的理念,把杭州特色文化引进我们的学校、引进课堂,使我们的学校办得具有杭州特色呢?如果这个假设得以实现的话,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学生不就更快乐、幸福吗?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知道了在古希腊,教育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那时候,教育是一种休闲方式,休闲场所就是学习和教育的场所,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学习方式,休闲不是干预,而是自我开放、自我释放,达到如情入境的境界,因此,这是人生意义和享受幸福的因素。

学校引进休闲理念的目的就是在提倡、坚持刻苦学习、有秩序、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提倡休闲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要快乐的学,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通过游戏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自己的生活,在探索中学习、发展。

幸福校园的建设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性格儿童的需求,引进休闲理念在学校的活动、课堂学习中的实践,就是使所有儿童都能在学习中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这项实验目前正在设计、酝酿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6afa4fc850ad02de8041d4.html

《建设幸福校园三部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