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术综合知识复习题

发布时间:2012-06-19 03:38: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防身术综合知识复习题

指导师范 림풍

柔道

柔道意指「柔和之道」,所倚仗的技巧包括擒拿、扫腿和抛掷。1882 年时,日本的武术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将各种古代柔术技巧融合为一项富有教育性的武术和一种精神修炼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柔道。柔术曾为日本古代的武士所传习,并包含勒颈、踢击以及扭转敌人手臂等技巧。嘉纳治五郎删去了这些粗暴危险的动作,并转而强调以最少力量达到最大效果原则。柔道在20世纪初期成为日本学校的必修科目。嘉纳治五郎则在1889年前往欧洲推广柔道的练习方法和哲学。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柔道的知名度也开始在美国迅速攀升。柔道的技巧通常可以区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投技 (Nagewaza)、固技 (Katamewaza) 和当身技 (Atemiwaza)。大多数的柔道技巧均要求练习者先对敌方的攻击让步,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加以还击。例如,当敌手向前推进时,练习者并不会抗拒其力道,反而会允许敌手前倾,从而攻破其平衡,进而轻松地将对方摔倒在地。因此,柔道高手通常都能击败比他高壮的对手。柔道的初学者必须先学习如何在摔落时不受伤害,并借着运动来锻炼在柔道中会用到的肌肉。只有在熟练如何在摔落时不受伤害之后,初学者才能进一步学习其它技巧,例如足扫和背摔。练习柔道的人必须穿上一套类似睡衣的柔道服。这套柔道服是由白色棉质的外衣、裤子以及一条有色腰带所组成。腰带的颜色代表练习者已达到的等级;系上黑带代表已达到最高等级。人们学习柔道的原因包括运动、休闲和自我防卫。

柔术

柔术曾为日本古代武士和忍者所传习,其中心思想在于如何以最少的力气、不惜一切地击败对手。一般认为,柔术是在 17 世纪时由一位名叫陈元赟的中国僧侣传入日本。这项武术起初是由日本的武士所习练,后来则是神秘的忍者。不幸的是,柔术后来成为一门恶名远播的武术,因为当时有许多盗匪也采用了这项武术。后来,嘉纳治五郎将柔术技巧加以修改,形成了广受欢迎的武术——柔道。现代柔术的中心思想在于如何以最少的力气、不惜一切代价地击败对手。古代的柔术则将重点放在如何彻底歼灭敌人上,因而发展出许多危险且致命的技巧。意指优雅的轻柔的,而则代表技巧柔术这个名称常令人误以为它是一门柔和的武术;然而,许多柔术技巧在施展时却是相当有威力的。强健的体魄是成为一名柔术家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自我要求严格的柔术家会严格遵守这门武术的道德及饮食规范。历史上有许多柔术大师为了使他们的技巧趋于完美,因而隐遁于佛教或神道教的寺庙之中。柔术的特点包括以技术固定及对付持刀攻击的敌人。柔术专家还必须学习一种独特的技巧——“活法,又称为复苏的技巧。这种技巧可用来救活在战场上遭到非致命性柔术技巧击倒的敌人,以对其进行审问柔术训练已为世上许多国家的军方和警察所采用。

剑道

剑道虽然是一门现代的日本剑术,却仍具体展现了古代日本武士的许多传统价值观及其格斗技巧的本质。剑道意指用剑之道,起源于日本古代的传统武术剑术。剑术可以追溯至公元789年,其发展与日本古代的冶剑和舞剑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当时,日本奈良的年轻贵族男子均须学习一种名叫Komutachi的剑击运动。公元1718世纪之间,日本历经了德川统治初期的承平之世。剑术在这段时期变得更富有知性和哲理,并逐渐转变为现代的剑道。在古代,通常只有武士阶层才有资格学习剑道跟剑术;如今,剑道已经成为一项人人都能学习的武术。日本的许多高中也将剑道纳入了正式的课程之中。日本的一位著名剑士宫本武藏曾说:要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就得做好赴死的准备。这就是剑道的哲学——练习者若是害怕被击中,在精神上就已经先输了,并常会因此在战斗中落败。剑道强调先发制人以及夺取主控权的重要性。剑道的训练包括学习如何使用竹刀(以劈开的竹子制成的剑),且练习者必须穿上具有全方位保护作用的防具。只要能以正确的技巧击中对手身上的有效目标,即能得分。经过训练的剑道练习者将能做出优雅流畅的直觉反应。速度和身体的运动方式则是做出有效攻击的关键。剑道十分强调道德价值、纪律以及自我克制的重要性。剑道的练习者必须经由训练,克服四种深植于心灵中的障碍——惧、疑、惊、惑;这四者合称剑道四戒

空手道

16 世纪时,冲绳岛上严禁携带武器,但由于盗贼猖獗,使得当地居民发展出一种徒手自卫的武术,也就是后来的空手道。如今,空手道已成为世界上最多人练习的一项武术。
历史与哲学空手道意指空手致胜之道,主要着重于如何以徒手和双脚进行战斗。空手道的基本原则是如何利用适当的时机,以身体做为有效的武器进行防卫和攻击。空手道的起源可以回溯至古代的印度和中国。现代的空手道是在15世纪时,从日本氏族统治底下的冲绳岛发展出来的。当时的法律严格禁止冲绳岛上的居民携带武器出门,但当地的强盗大多无视于这条禁令。为求自我防卫,信奉禅宗的僧侣于是发展出一套空手的武术系统,也就是后来的空手道。1879年时,冲绳成为日本的一个省份,空手道也因此传入了日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学过空手道的美国军人将这门武术带回自己的家园。如今,许多男子和女子会基于自卫的理由而学习空手道。除了大学、空手道俱乐部、军队和警察训练学校以外,就连女性主义团体都设有空手道的课程。空手道的训练是在一个称为道场的健身房(或会堂)中进行的。练习者必须穿上宽松的棉制道服,以及一件在腰部设有拉带或松紧带的裤子,并系上一条有色腰带(代表级数)。基本的空手道技巧包含防御、踢击、拳击和攻击的步法和招式。练习者通常会透过预先安排好的套路(称为)来练习这些步法和招式。世界上的空手道可分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多半是由不同的空手道专家或学校所发展出来的。这些流派之间的差异在于空手道技巧的施展方式及对于力量、速度和手脚技巧的着重程度。


跆拳道

跆拳道起源于50年代的韩国。跆拳道是由数种武术共同演变而来,并以跆拳(又称韩国搏击)为核心,主要着重于如何利用双手和双脚将对手迅速击败。跆拳道的正式诞生,是由于一群武术专家结合了各自的武术领域,而形成一套单一的格斗系统。跆拳道的成立典礼于1955411日在南韩举行,创始人为黑带九段的崔泓熙少将。跆拳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2千年前一门名叫花郎徒Hwarangdo)的武术。这门武术当时是由韩国新罗王朝(公元600年左右)所严格挑选出来的青年王室拥护者所习练。公元10世纪末时,学习跆拳道成为所有年轻男子的义务。然而,跆拳道在16世纪时失去了它原有的光采,从此只在佛教僧侣之间流传。韩国在1909年时遭到日本占领。在日本对武术的管制之下,使得跆拳道更加衰败。随着韩国在1945年光复,许多离乡背井的韩国人重新返国,同时也引进了经过改良的跆拳道版本。为了重申国家尊严,韩国政府开始正式支持跆拳道运动。跆拳道在60年代从韩国推广到全世界,并于1988年成为奥运的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的练习包含各种不同的拳击、踢击、闪躲、跳跃、闪避和防御技巧。类似于空手道练习也包含了以徒手或双脚劈开木头、以及击碎砖头和瓦片的练习。其它训练方式则包括对打练习,以及学习称为品势的套路(与空手道的十分类似)。练习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加比赛。练习者必须穿上一套厚重的白色棉质服装(称为道服),并系上一条代表练习者级数的有色腰带。根据惯例,练习者必须向指导者、对手和训练场行鞠躬礼(称为“Kyongye”),以示尊敬。

韩国合气道

韩国合气道是韩国的三大自卫术之一,在韩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所有的韩国纪律部队成员都要经过合气道的全面训练。韩国合气道本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三国时代,就是说距今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在当时合气道是属于皇室贵族的自卫武术,所以不会外传,外人是没法了解的。20 世纪初,韩国遭到日本统治。韩国皇室侍卫子弟崔荣术当时被迫以劳工身份前往日本的一户人家中作工,而这户人家正是合气柔术大师武田惚角的家。值此同时,日本合气道的创始人植芝盛平也正在武田的门下学习。崔荣术创立的韩国合气道融合了打击、踢击以及擒拿和摔投的技巧。他的学生郑汉才 (音译:Ji Han Jae) 也从日后形成跆拳道运动核心的跆跟花郎徒这两种武术中纳入了许多韩国的传统武术技巧。郑汉才创立的武术系统在1960年左右被正式命名为韩国合气道。韩国合气道的三个基本原则是:“Hwa”(不反抗)“Won”(圆周运动) “Yu”(水的法则)“Hwa”指的是放松并利用敌人的力量来进行反击。“Won”指的是以自然的圆周运动来获取动量或能量的概念。“Yu”指的则是仿效涨潮和退潮的原理来施展力量和能量。韩国合气道的训练过程相当激烈而且严格。典型的训练过程包括技巧练习、地板运动、个人练习、自由对打以及培养内在能量的练习。这些练习包含温和或猛烈的摔投,以及从合气柔术演变而来的关节固定技。练习者必须在道场中接受训练。

韩国合气道是一种全面的自卫术。与同为合气道的日本合气道相比更是有很大差别。韩国合气道十分注重踢脚的运用,十分刚烈,而日本的相比较柔。韩国合气道融合了拳脚、飞腿、地上搏击、擒拿手、摔法、空翻和兵器等精华,刚柔相济,不像其他的武术往往只是注重上述的个别功夫。合气道注重强身健体,所以他的自卫多於攻击,韩国的许多警政部门和防暴机构都特别 安排了合气道的课程。 现在,这项韩国的自衞术在全世界共有1000多万的学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多人练习的武术项目之一。军方或警方常会将韩国合气道纳入防身术的训练课程中,而跆拳道的学生通常也会另外学习韩国合气道,以弥补跆拳道之不足。跆拳道的老师大多兼具韩国合气道的段位。


南亚以及东南亚
卡拉里帕亚荼

卡拉里帕亚荼可能是世上最古老的一门武术。如今,在印度的喀拉拉省 (Kerala) 境内仍有许多人在练习这项武术。据说少林拳即源自于卡拉里帕亚荼。卡拉里帕亚荼(Kalaripayattu) 一词源自于印度喀拉拉省境内所使用的马来亚拉姆语 (Malayalam),意为锻炼战场技能。这项武术一开始仅为喀拉拉地区的战士所传习,其目的在于磨炼自身的战斗技能。在古代,印度贵族之间的纷争也会藉由一场卡拉里帕亚荼比赛来解决。这项古代武术被称为一切武术之母。就连出自著名少林寺的中国少林拳,其起源也可以追溯至一名兼具卡拉里帕亚荼高手身份的印度佛僧——“菩提达摩”(Bodhi Dharma)。卡拉里帕亚荼的强大影响力不但反映在阿优斐达(Ayurveda,一种古印度的全人医学系统)中,同时也出现在喀拉拉地区的一些主要舞蹈形式中,例如卡塔卡利 (Kathakali)。卡拉里帕亚荼的指导者有时会将按摩与传统药油相互结合 (称为 Katcha Thirumal),为学生治疗他们在练习期间所受到的肌肉伤害,并提升他们的身体柔软度。最后,这项武术也在舞者之间广受欢迎,因为舞者可以借着练习这项武术,提升自己的肢体灵活度和柔软度。卡拉里帕亚荼的练习是在卡拉里 (Kalari),即是一种类似于道场的竞技场中进行。卡拉里帕亚荼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北卡拉里帕亚荼 (Vadakkan Kalarippayattu),另一种则是南卡拉里帕亚荼 (Thekken Kalarippayattu)。北卡拉里帕亚荼的特点在于复杂但优美的肢体动作,而南卡拉里帕亚荼的特点则在于快速、简练却十分有力的动作。为了获得完美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卡拉里帕亚荼的练习者必须先透过严格的套路练习,完成基本的体能训练。接着,练习者必须依序接受长棍、短剑和刀盾的器械训练。最后,练习者必须接受徒手搏斗训练,包括如何攻击敌人的身体要害、擒拿以及锁臂。一名真正的卡拉里帕亚荼斗士还必须接受医药训练,并学习如何使用传统草药治疗身体上的伤害。练习者在熟练所有领域的知识及技能之后,便成为一名全能的大师,称为 Gurukkal

艾斯克瑞玛

艾斯克瑞玛 (Escrima) 是菲律宾的一门武术,有时又称为传统击剑术,其技巧包括徒手格斗技以及刀术或棍术的相互混用。艾斯克瑞玛具有许多派别,每个派别的历史均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历史学者均认为艾斯克瑞玛可以追溯至一种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棍棒格斗形式。菲律宾在16世纪时遭到西班牙占领;在此之前,菲律宾的学校除了读写、宗教和梵文课程以外,还会教授艾斯克瑞玛做为学生的休闲活动。在西班牙统治期间,受到严格禁止的艾斯克瑞玛成了一项地下活动。讽刺的是,艾斯克瑞玛仍会偶尔出现在用来娱乐西班牙人的舞蹈和戏剧表演中。历经西班牙长达三世纪的统治,艾斯克瑞玛的技巧也发生了变化,融入了西班牙的长剑和短剑格斗系统。艾斯克瑞玛这个名称即源自于西班牙文单字“Skirmish”,意为小规模的战斗或冲突。1898 年,西班牙统治时期结束,菲律宾的主权落入美国手中,艾斯克瑞玛的禁令也随之解除。当时举办了几场温和的艾斯克瑞玛比赛,但这些比赛仍未对外公开。直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斯克瑞玛才终于重见光明。当时有许多菲律宾自由斗士在秘密游击行动中使用这项武术来对付入侵的日本军队。大战结束时,有许多菲律宾人移民到美国,同时也将艾斯克瑞玛一起带到了美国。自70年代起,艾斯克瑞玛开始日渐普及,并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艾斯克瑞玛具有许多不同的派别,但大部份均着重于器械的使用(特别是棍棒),其次是徒手格斗。艾斯克瑞玛使用长约2英呎、厚度约1的木棍——某些技术只需要使用一根木棍,其它技术则需要双手各持一根木棍。此外,为了弥补棍棒格斗的不足之处,艾斯克瑞玛的练习者还必须接受踢击、拳击和擒拿等徒手技巧的训练。艾斯克瑞玛会使用日常物品做为武器,藉此公平竞争。身体的移动技巧以及步法都相当重要——“平衡是艾斯克瑞玛最重要的一个观念。练习者还必须接受体能训练,藉此强化手部和足部,以施展打击招式。

班卡西拉

班卡西拉是一门起源于马来世界的武术,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这三个东南亚国家最为常见。班卡西拉一词涵括了存在于马来世界 (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的特定几种武术。班卡西拉意指格斗自卫之道。当时马来群岛的各个土著部落和王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班卡西拉的高手因而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尊敬,并经常有着崇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一般认为班卡西拉是经由观察并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 (例如猴子、白鹰或老虎) 而发展出来的一项武术;但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因此其起源已经难以考证。大多数人相信班卡西拉源自于一些来自印度、并定居在此地区的古代修士。由于受到了这些宗教教师的影响,班卡西拉因而含有一种近乎神秘主义的哲学特质。班卡西拉在20世纪时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许多国家成为一项竞技运动。马来社会将班卡西拉视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产,因为它不仅是一门武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运动、一项传统,以及一种道德和精神教育。班卡西拉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包含各式各样的攻击和防卫招式,并以各种手臂攻击、踢击、擒拿、摔投、腿技和武器技巧为基础。班卡西拉的技巧着重于动作的流畅性和精确性,而出其不意则是确保有效攻击的一项关键要素。班卡西拉的训练过程也包含了刀、剑和长短棍的器械训练。班卡西拉的练习者必须接受四个主要领域的训练,分别是心理和精神领域、自我防卫领域、文化和艺术领域,以及运动竞技领域。

泰拳

泰拳是源自于泰国的一种武术形态,使用者必须利用自己的肘部、腿部、手部、膝盖和胫骨来施展攻击。与部分武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泰拳的运动竞技性更胜于自我防卫性。泰拳早在数个世纪以前诞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泰国武术。邻近国家也有人在练习这项泰国固有的武术形式——在柬埔寨,它被称为Pradal Serey,在马来西亚北部则被称为Tomoi。许多人相信泰拳根源于中国。在古代,泰拳就已经是暹罗国军事训练的一部份,如今则仍为泰国军方所采用。泰拳过去曾是用来为皇室提供消遣的一种娱乐形式。为了营造鲜血淋漓的场面,当时的泰拳手必须戴上以捆绳、焦油和碎玻璃制成的手套。此外,泰拳也受到了由水手引进的法式拳击影响。如今,泰拳被视为运动竞技的成份大过于武术,其竞技形式与原始的泰拳已经有了些微的差异。如今,泰拳手必须戴上拳击手套,并在类似于拳击运动所使用的擂台上以踢撃和拳击对搏。泰拳、法式拳击和空手道对于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的搏击运动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泰拳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大增,许多狂热的泰拳爱好者甚至亲赴泰国接受密集的泰拳训练。泰拳别名为八臂拳术,原因在于其练习者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双手、双腿、胫骨和双肘对敌手施以密集攻击。泰拳的练习者必须接受密集的体能训练,以强化胫骨、肘部、拳部、膝部、甚至是头部。泰拳的大部份技巧都必须仰赖全身的动作,打者必须在施展每次踢击、拳击和防卫时旋转自己的臀部。这种旋转臀部的动作、以及对身体轴心肌肉 (Core Muscles) 的加强训练,正是泰拳与其它武术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泰拳比赛是在拳击擂台上举行的-参赛者必须在手部缠上绷带、戴上拳击手套和牙套,并穿上护裆。在比赛开始之前,双方参赛者必须先完成一场冗长的仪式。这场仪式除了具有宗教理由之外,也兼具暖身运动的效用。

美洲
卡波耶拉

卡波耶拉是由巴西的非洲奴隶在四百年前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武术,到了1970年代才开始在国际间广为流传。卡波耶拉是一种非洲与巴西文化结合的武术形式。从十五世纪,由送往南美洲的西非奴隶发展,其中有将近一半流传至巴西。这些奴隶之所以发展出卡波耶拉这样的武术,目的是想藉此保存随他们远渡重洋的文化与宗教。事实上,卡波耶拉的背后正代表着非洲奴役和压制的血泪史。随着奴隶制度的废除,这些生活在巴西的非洲奴隶因为长期失业的关系,辗转加入甚至组织了帮派。卡波耶拉这项武术也因而与犯罪或反政府等活动划上了等号,而在1892遭禁。练习卡波耶拉也因此成了地下活动,一直到了1937年,巴西总统欣赏过卡波耶拉的表演后才下令允许设立第一所传授卡波耶拉武术的学校。自此之后卡波耶拉便成了巴西的国家运动,更在1970年代间,迅速风靡全世界。 “Capoeira”这个字有几种不同的含意,其中一个意义是指森林或丛林中的不毛之地;另一个意义则衍生自刚果文,意指振翅及挣扎,特别是指公鸡决斗的动作。在卡波耶拉武术中,有两项十分独特的招式。卡波耶拉安哥拉 (Capoeira Angola) 一般认为是这项武术的基础招式,特征是注重卡波耶拉的仪式与传统,动作则多半为缓慢、低姿态且近乎潜行的方式。另一项招式是卡波耶拉瑞吉诺 (Capoeira Regional) ─ 正确的发音是“heh-jeeh-oh-nahl”,特征是不断变换的动作,讲究策略运用,以及技巧的表现。它的发展较卡波耶拉安哥拉为迟、招式更凶猛,而因为它较易为大众接受,因此也渐渐成为这个武术的主流。这个派别强调的是高度跳跃、特技般的动作以及回旋踢。而且它也维持了卡波耶拉安哥拉那种错综复杂且基本的样貌。而在两个招式中,都夹杂着不少假动作,以及其它形式的欺敌动作。另外,少不了的是类似挥击、踢腿甚至是头攻等各种基本动作。


巴西柔术

巴西柔术的起源要回溯到二十世纪中,巴西人融入日本柔道,发展出一套自成一格的武术形式。巴西柔术是由格雷西 (Gracie) 家族的 Carlos Hélio 这对兄弟在二十世纪中发展出来的。而他们的父亲 Gast曾经在十九世纪初,帮助过一位移民至巴西的日本柔道大师。因为这样的机缘,这位柔道大师便将柔术传授给这两位兄弟做为回报。在经过不断的修练后,这两位兄弟终于研究出有别于正统柔术的巴西柔术 (也称为格雷西柔术)巴西柔术继承了传统柔术强调藉助着力点、破坏对手平衡以及借力打力的概念,并且有着相当多的地面格斗与扭打动作。到了1990年代,巴西柔术大师罗依斯格雷西 (Royce Gracie) 在相当著名的极限格斗锦标赛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s) 拿下了数届冠军头衔后,巴西柔术的名声遂开始在国际武术界传开来。在对抗其它武术的比赛中,他曾数度击垮比他高壮的对手。巴西柔术的奥秘在于:利用巧妙的技巧制伏对手,令对手屈服。地面格斗的技巧以及擒拿的表现,在巴西柔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使对手的攻击范围再大、招式再犀利,只要把敌人制服于地上,就能化险为夷。再加上各种关节的扣锁招式,保证能将对手制伏得服服贴贴。

欧洲
自由博击

自由博击在公元前 648 年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的运动项目,是一种利用攻击扭打的方式,让对手屈服的武术。古希腊的武术以及自由博击,混合了包括希腊的摔角、拳击、勒束、踢击、殴击以及关节固定等格斗技巧。除了用牙齿咬、欺骗对手和用指甲抓对手之外,在对战中可以使用任何招式。自由博击的名称源自于“Pankrates”这个希腊字,团团围住使出全力。自由博击于第三十三届古奥林匹克大赛首度登场,一般认为这是一种最真实的体能测试。因为自由博击是一种体能与暴力的表现,比赛中出现死伤是常有的事。对决通常并没有时间限制,直到其中一方拍打对手的肩部,或是举手表示投降为止。另外,如果能让对手重伤甚至击毙对手,也算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方式。在希腊的运动大会中,这样的格斗竞赛一直是会中的高潮。而希腊的重装备兵种或是步兵,也都会实施自由博击的训练。当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6年入侵印度时,也同时将这项武术带入当地。希腊大军在扎营处让士兵练习自由博击,做为部队训练的一部份。直到最近,现代版的自由博击再次被提出来当做为2004年雅典奥运的竞赛项目,只不过这提案并未通过自由博击者的训练场称为“Palaestra”,当中会有一个叫做“Korykeion”的房间,里面全都是各式自由博击的训练器具以及拳手。一位新手会先从基本的殴击、踢击以及扭打技巧开始学起,然后才会进入自由练习或是捉对厮杀的阶段。一位好的自由博击选手,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不绝的精力,以及灵活度。而最受选手喜爱的训练方式则是用力痛击沙包,然后再以肉身承受沙包所传回的反作用力。而选手们也常被鼓励参加模拟赛,以准备正式的比赛。希腊的自由博击竞赛方式相当独特,双方都会以赤身裸体,并在身上涂满油料进行对抗。之后他们会穿上生皮制的护具,以保护他们的前臂与双手。当自由博击传到罗马时,意大利的选手会系上腰布,免得自己的生殖器官遭殃。演变到最后,选手们开始穿上部分服装,有时候还会穿戴上一种装有铁钉,称之为“Caestus”的手套。现代的自由博击选手已经不再使用武器了,而且也会穿起类似奥运摔角选手所穿的服装。

摔角

摔角首度出现是在古希腊,而现在的希腊罗马式摔角则是在十九世纪初,在法国开始发展的。摔角起源于古希腊时期,这项运动与自由博击一样,都是希腊庆典中的主要项目。摔角在古希腊时期是五项运动竞赛中的一个项目,其它项目则包括短跑、跳远、标枪与掷铁饼。希腊人认为摔角是锻炼体魄、强化心智的绝佳方式。也因为如此,自公元前704年起,摔角就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主要竞赛项目。甚至在希腊文学中,摔角也占有一席之地。像是在公元前800年荷马的《奥德赛》一书中就曾提到过摔角。现在的希腊罗马式摔角是在十九世纪初,由法国发展的,当时是做为拿破仑部队的训练之用。在现代的摔角形式中,武术的精神已渐渐消失,反倒成了一种纯正的运动项目。为了不让人们将希腊罗马式摔角与自由摔角混为一谈,希腊罗马式摔角严格规定选手们仅能利用上半身攻击对手腰部以上的部分。获胜的条件则是要将对手的双肩压制于地板上。自1896 年起,希腊罗马式摔角就成为现代奥运的项目之一,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摔角,近年来都有趋向没落的现象。有不少学校已将这项运动从课程中废除;更糟的是,因应奥运项目简化的趋势,摔角更面临了从奥运会中可能被删除的命运。希腊罗马式摔角的招式与策略比起其它形式的摔角,要特别得多。希腊罗马式摔角的注册商标,就是那令人咋舌的摔人技巧。手部格斗 (也就是控制对方双手及双臂的能力)、拳击,或是在近身肉搏时取得优势,都是希腊罗马式摔角常见的动作。

法式拳击

法式拳击原本是人见人厌的街头混混相互逞凶斗狠的火并招式,现在反而成了法国人认可的一种武术,学徒遍布全球。这种人称“Boxe Francaise”的武术,结合了西方传统拳击要素与优美的踢击技巧,充分利用了双手及双脚的功用。“Savate”这个名字源自法文的旧靴子,因为在一番打斗后,脚上的靴子总会变得又脏又旧。法式拳击原本并非高尚的武术,而是十九世纪初,那些在巴黎与法国北部街头的鸡鸣狗盗平日逞凶斗狠的打斗动作。而就在同一个世纪中,法式拳击从原先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斗殴形式,转变成为一项有模有样的武术。在卡萨克斯 (Michel Cassaux) 开设的习武学校中,所传授的是一种较有规则、更文明的法式拳击。重点就是不得欺骗对方,也不能撞对方头部。随后,卡萨克斯的学徒里柯 (Charles Lecour) 将西方的拳击武术与其结合,创造出了“Boxe Savate Francaise”这项运动。学习 Boxe Savate Francaise 的人数随即增加,但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不少习武者在战争中丧生,而面临失传的窘境。不过这项运动又开始有了蓬勃发展的迹象,更从法国传向了欧洲,甚至是美国。法式拳击的训练及竞赛形式通常都是真枪实弹的对决。招式方面,除了四种踢击法——回踢、连环踢、单踢以扫堂腿;三种拳法——直拳、肘攻以及勾拳,除此之外,一律不准使用。许多踢击方式可同时用于进攻和防守。所有法式拳击的踢击招式都是要让对手失去平衡,然后看准时机补上致胜的一击。习武者的段数会在拳击手套上,以不同颜色的色块作区别。当习武者达到了银手套的境界时 (相当于空手道黑带的级数) 通常会将竞赛当作是他们练习的机会。

爱尔兰棍术

爱尔兰棍术是一种爱尔兰传统武术,为小团体间相互以棍棒对打的斗殴方式。因为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的奥斯卡奖提名影片《纽约黑帮》而开始流行。爱尔兰棍术源自于爱尔兰,棍棒是这项武术所使用的武器。所谓的武器——也就是 Bata,其实就是根手杖罢了。这项棍棒式的武术起源于十七世纪,当时爱尔兰禁止携带或使用制式的武器。因为这项限制的关系,原本象征高贵的手仗成了无辜的替代品,摇身一变成了随手武器。这种爱尔兰棍术也称做是“Uisce Beatha Bata Rince”,也就是盖尔语的爱尔兰威士忌之舞,目的是以舞蹈的形式,来掩饰它的真正意义。从十八世纪开始,棍棒格斗成为爱尔兰文化的一部份。爱尔兰人在解决争端、婚丧喜庆时的纠纷,特别是派别间火并时,都会进行棍棒格斗。这种对决方式通常是在集会或节庆的场合,由两方敌对的帮派或小团体之间进行。不过这种格斗虽然有着周详的规则,但死亡事件却还是时有耳闻。关于派别间的火并,则在2002年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纽约黑帮》中搬上了大银幕。随着时间过去,学习棍棒格斗的人数日渐减少,甚至到最后还遭到当局禁止。今日以棍棒火并的场面仍持续发生。在爱尔兰,派别间的火并场面如今又再度于街头巷尾兴起。相较于正统有制度的武术,爱尔兰棍棒格斗的招式可以说是相当不正统。一般而言,Bataireacht 的技巧都是由上一代传授给下一代,因此训练的方式与招式可说是千变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0b7648852458fb770b56e3.html

《防身术综合知识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