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说课稿(侍青丽)

发布时间:2019-02-28 11:26: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回延安》说课稿

扬州世明双语学校 侍青丽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新年好!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诗的国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诗歌又以其形式之自由、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更容易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能因为中考不考,教学现代诗歌时很有可能选择蜻蜓点水般带过,甚至成了一片被遗忘的角落。但现代诗歌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想借助《回延安》提出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回延安》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读现代诗,另外还有《社戏》《安塞腰鼓》《灯笼》三篇文本。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本单元的中心词是“民俗”,我们将带领学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习俗,欣赏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领略延安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初步感受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多种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并以声传情。

教学重点为目标23

教学难点为目标2

教学过程

听读,正字音、找意象

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美读,悟意蕴、传情感

唱读,赏艺术、探方法

教学过程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

这首民歌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演唱者的装束有何特征?歌词形式有何特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贺敬之的现代诗《回延安》,一起欣赏民间艺术园林中的一朵奇葩,你会找到答案。

(对于这首民歌,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其艺术形式,富有地方特色的装束等学生了解的不见得丰富)

一、听读,正字音、找意象

(朗读教学要关注层次性。初次朗读,教师指导的重点应该是语音,了解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的字面意思,领略延安风土人情,初步感受地域文化,进而消除陌生感。)

1.听读诗歌,正字正音。

糜子méi   油馍mó) 白羊肚 dǔ 登时dēng

2.圈出意象,领略风物。(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

宝塔山 白羊肚手巾 红腰带 红窗花 鸡毛信 糜子 油馍

二、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朗读的第二层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结构、节奏美、跳跃性等方面关注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 划分层次,赏析意境。(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

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

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

5)颂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

2.自读课文,品味语言。可从押韵、修辞、语言等方面入手)

1)两行一小节,节内押韵。

第三部分第78节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

第四部分234节连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读来朗朗上口。

2)大量使用“比兴”以及其他修辞手法。

比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夸张:“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拟人、排比、对偶:增添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3)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①选用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

②大量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有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有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有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

③陕北口语:“登时”“莫要”等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生动形象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

词性:

动词——抓住事物动态;

形容词:生动传神刻画状态;

副词——强调事物特点;

叠词——增添语言音韵美;

拟声词——更生动形象。

修辞:

给予字词更丰富的语境意义。具体语境不同,字词的含义也会随语境改变,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比较中领悟。

三、美读,悟意蕴、传情感

(朗读的第三层次:学生能理解诗中情感后,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语感上,进而以情带声。让学生配乐展示,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1.“延安”故事,领悟意蕴。(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链接: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几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延安是圣地。新中国是从井冈山出发,在延安长大,在北京举行成人礼的。

贺敬之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感情的线索是什么?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线索: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感情: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有对流金岁月的怀念、对现今变化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对“母亲”延安有一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2.依情定声,以声传情

朗读全诗提示

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

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

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

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四、唱读,赏艺术、探方法

(诗歌的诵读形式不必拘泥于朗读,可以回归唱的本源,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感受音律的无穷魅力)

1.欣赏视频,唱读诗歌。

同学们,其实这首诗和前面听的歌曲都是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请你依据前面的分析说说“信天游”有哪些特征?

“信天游”文体知识。

①形式

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

③内容

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2.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诸多意象进行描写,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的价值和意义,你是如何看的?

提示:我们尊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其与其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取长补短,让其更丰富、更强大,得到更好的发展。

3.探求方法,修能致用。

(课堂的最后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这一类文本的方法,每次增加一点、进步一点,最后一定能让学生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进而能独立欣赏诸多的艺术作品。)

基础:朗诵品读

纽带:品析语言

抓手:解读意象

目的:获得情感共鸣

宗旨:探求方法、欣赏艺术

作业布置:

1.阅读《延安颂》《小米的回忆》《记一辆纺车》等诗文,了解那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感受“延安精神”并思考我们现在该如何继承和发扬。

2.选择一个扬州的风俗,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以课内为引子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743b5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c.html

《《回延安》说课稿(侍青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