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具家具的不同

发布时间:2016-06-14 19:13: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西方家具家具的不同

任何一件家具都是为一定的功能目的而设计制造的,因此功能构成了家具的中心环节,是先导,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一把椅子区别于一件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具有功能性,能够使人可坐可倚。椅子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物质功能,同时在人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还应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引起丰富联想的精神需求。所以椅子既涉及到人体工程学,要考虑人体的舒适程度,同时又不可忽略其精神境界和一种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功能设计上简要地探讨一下中国传统座椅与西方座椅的差异,阐述中国传统座椅比较注重追求精神境界,而西方追求的是实用功能——舒适性。  中国传统座椅注重追求精神境界  中国古代最早并没有座椅,当时的人们都是采用“席地而坐”——一种跪坐的生活方式,茵席应该算是最早的中国传统座具了。椅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西域胡床的影响才慢慢出现的,到了唐宋时期椅子的基本形制才形成,品类也日益丰富起来。虽然中国古代座椅的出现比西方晚了2000多年,但在中国古代人体工程学很早就开始运用了,如明式椅子靠背的“S”型曲线的创造性设计就注重了人体的尺度。明代匠师根据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下呈“S”形,就将椅背做成与脊柱相适的“S”形曲线,并根据人体休息时背部的必要后倾度,按照人体的尺度进行反复斟酌、认真推敲,使之具有近于100度的背倾角。这样的处理使人坐在椅上,后背与椅子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韧带和肌肉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产生舒适感,这些说明了中国古代座椅对于使用功能,对于舒适性是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明式家具广为流传的更大原因还是在于其蕴涵的淳朴端庄、外柔内刚的文人气质,“简洁、淳朴、厚、凝重、雄伟、圆浑、沉穆、铅华、文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无论是这十六品中的哪一品让我们细细品来,都觉得回味无穷,我想这就是明式匠师独具匠心的用意所在——追求一种文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座椅虽然本意是为了省力和舒服而制作的,但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绝大多数呈90度,人们只能正襟危坐,在当时完全懂得舒适之快感的中国人看来,姿态端正的美感似乎更重要。在此意义上,传统椅子的精神内涵超过了物质表象,审美价值更甚于功用价值,正是反映了中国人主张的“以理节情,情理结合”,注重行为举止的礼规风范,崇尚稳重端庄、温文尔雅的品行,由此亦可以解释外来的胡床和交椅为何没有能够流传与普及,沙发这样的座具何以未能产生于中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远胜于物质上的享受,只要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当舒适性与精神内涵相背驰时,宁愿牺牲舒适性,也要追求椅子的意境美。  西方座椅注重使用功能——舒适性  西方的椅子在古希腊时期就知道探讨坐姿的舒适感,经过了漫长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之后,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力求坐感舒服,不断地提高座椅的舒适性。这个时期椅子座面的表面略向下凹,形成曲面,或者座面常用弹性材料包裹,因而当时......上出现了与家具匠人配合的软包师,如意大利的天鹅绒、法国里昂的绢丝品、西班牙科尔多瓦的皮革和比利时粗等,都用于包制软椅,不但舒适,而且装饰效果好。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出现的光是座面被软包的椅子,还有靠背、扶手连成一体与座面都做成软包的安乐椅。在路易十五时期,法国沙龙妇人房间里及卧室内陈放的豪华布面的长椅,应该就是我们当今沙发的雏形。可以这样说,西方的“坐”文化以沙发为代表,表现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为沙发改变了座背的倾角以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和采用软包使之更随意、更自由、更放松。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人体工程学诞生以后,对于椅子的设计更是注重坐的舒适性,许多设计师采用一系列实验的方法来测试人体坐姿的舒适感,以设计出更加宜人,更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椅子。  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家具的精神功能往往需要求助于视觉形式来实现。在西方,审美功能对于形式有较大的依赖性,形式的审美意义是非常大的,因而比例和尺度之类的设计术语反复出现在有关的美学理论著作中,西方的座椅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装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与中国的功能与形式合一所不同的是,西方常常把功能与形式隔离开,在古代往往出于形式美的考虑而过于强调形式,如优美的天鹅形椅背,其曲颈部分没有功能的合理性,纯粹是为了追求天鹅的优雅形态。它与著名的klismos一样,从俯视的平面来看,其下椅脚部分伸出椅座面,当人就座时,如果是从椅侧入座,有时会绊到椅腿。中国的家具则克服了这一缺点,椅子的腿足部分一般不超出其座面的俯视平面,......家具也常常采用向内收敛的形式,像清式椅的内翻马蹄腿,或采用数次弯曲来达到不超出的目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对家具这类器物的形式提出要求,但更多的是要求具有“古”、“雅”、“韵”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功能的要求不纯粹是对形式的要求。明式无论在材料、造型、结构还是装饰上,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功能都是含蓄的、内的,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文人气质,这就是意境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功能认识的差异,使得中国古代与西方椅子在功能上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西方椅子设计注重人体工程学,在使用上都比较舒适、方便和灵活,但是在内涵上却缺乏人性和情感;而中国古典座椅在使用上虽没有西方椅子来得舒适,但有情感的互动,感觉亲切耐看,更追求精神功能上的境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造成了中国与西方椅子设计的差异。  通过以上这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座椅的精神功能是演绎得非常完美,明式之所以可以驰名中外,就是因为所表达的意境,所以意境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目前,中国家具行业都在倡导开创新中式家具,许多设计师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新中式家具是不是就是简单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符号呢?这种简单的形似是不是就是新中式呢?本人认为不是,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一种意境,意境的最高境界就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明式表达的就是一种文人的气质,那我们今天的家具设计是不是也应该把我们当代的文化底蕴融入进去呢?这应该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方和西方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家具文化作为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祖先们的劳动创造,逐步形成了一段各具风格特色的独特形式。中西方家具的艺术成就,对彼此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西方历代家具的研究比较,为今后的家具设计起到了指导作用。中西方家具设计异同产生的背后是有其美学思想为依据的。 

中国设计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一,道器论。二,创物论。三,工巧论。四,致用论。其中,在家具设计上,工巧论和致用论的美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巧论亦作“审曲面势”。墨子从使用观点来衡量,“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庄子则从无为的观点认为“大巧若拙”,自然的、不雕琢的、返璞归真的谓之巧。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和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的工巧性。致用就是以人0为本,在实用的基础上致用于人。这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家具的设计中,尤其是明式家具。反观古希腊、古罗马,许多伟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对西方设计美学的产生作了铺垫。苏格拉底认为凡是美的和善的都要从它的功用上去看,将美和善于功用相结合对后世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均匀和确定性”。这一观点对设计更实际的向审美的方向前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崇尚人文主义,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在这一时期的设计体现出了实用、美观、经济的特点。步入巴洛克时期的美学思想主张用不和谐来代替和谐。再到洛可可美学盛行时期,工艺上的浮华奢靡达到巅峰,代表着贵族极度装饰的风格,所以在家具设计上体现出标新立异,力图通过复杂的体系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后来出现的新古典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工艺设计向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一次复归。在家具的设计中,人们重新考虑艺术以及工艺的审美原则问题。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简单活泼、富有生气的装饰和造型来改变传统的形式,使产品更加实用。 

一、中西方家具在材质方面的比较 在家具制作中,材质的选取是设计的根本,依据不同材质的自身特性能够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家具式样。在中国传统家具中,“软木”是指多种多样的本地生长、被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一般来说,这些木材的硬度和强度都不如热带硬木比如紫檀、黄花梨、铁力红木等。西方的概念则与之不同。西方人说“软木”,是指针叶树种如柏树、冷衫和雪松,而“硬木”则是指落叶树种,如核桃树、樱桃树和栎树,但后者在中国属于软木。由于对材质的划分不同,所以中西方家具从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及制作工具上都有所差异。我国自唐代就已用花梨木制作器物。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好”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西方的埃及因木材匮乏,所以美木良材的来源经常依赖于进口,因而椅子的材质多采用进口的紫红色硬质木料。明代家具多用紫檀红木、花梨、鸡翅、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柳木等,注重木材的质地,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不加油漆,多采用硬质的树种,所以又统称为硬木家具。这些特点在制作器物时多被匠师们加以利用和发挥,一般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从而突出了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明代文献中提到的楠木,因易干、且木性稳定、纹理细腻,打磨后表面会产生一种迷人的光泽为做家具的良材,常被称作“金丝楠木”。处于同一时期的欧洲中世纪,采用厚橡木板为材料制作家具。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采用栎木、胡桃木、橡木。这类木料经过油漆和染色处理后呈深暖的褐色,特别是柔和发光的特型适合于精美的雕刻装饰。路易十四式家具是巴洛克时期家具的典范。总体来讲,中、西方在这一时段的家具都较为注重木材自身的材质特性,以及本身纹理。将优质良材的美丽木纹充分利用,着重突出家具的自然美。但同中存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中国明式家具为了体现木质的纹理色泽不加漆饰,而西方则好加油漆,使其发出柔和光泽。二,明式家具有主次之分,为了更加凸显木质优美而稍加雕饰;西方正与中国的家具设计理念相反,是为了能够在家具上制作精美的雕饰而选取不同的木材。 

二、中西方家具在造型方面的比较 

唐代家具,早期有几、案、挟等,都是用以前伏或侧身依靠,以便支撑身 体。唐代晚期则出现了桌、椅等。在唐代壁画中,椅子的形象大都曲背,扶手、椅脚米且大。在西方埃及,迎来了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椅子的造型极其丰富,有带靠背扶手椅、无扶手靠背椅、折椅和矮凳等不同样式,并常以椅背的高低来区分身份的尊卑。罗马式家具反映在旋木式样的运用上,座椅、靠背椅和桌、凳的腿全部都由旋木制成。古代的折叠椅也在罗马式家具中出现,并直接模仿野兽头、足的装饰。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家具大都低矮,椅脚米且壮。这或许缘于人类文明在同步发展,都正经历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家具的种类由原先的有限几种根据人们使用功能的划分逐渐增多且细分化。由于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所以宋时高座家具已相当普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宋代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圆靠背,以适应人体曲线。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工巧论”和“致用论”被充分应用在家具设计中,体现了早期的人机工学原理。 

明代家具在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代家具造型上特别讲究线条美。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如“S0”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别具一格。线脚的变化和通过平面、 面、 面、阴0线、阳0线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断面,达到鲜明的装饰效果,极富艺术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7450b027f1922791788e83f.html

《中西方家具家具的不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