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在中国 - 故宫解说词(很棒地解说词)

发布时间:2019-08-29 13:07: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世界遗产在中国(明清故宫解说词配音稿件)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这是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五百年间政治权力的中心,

  这些红墙黄瓦、深宅大院,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故宫——昨日中国曾经华丽的交响,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公元1368年,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被明朝所取代。三十八年后(公元1406年),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他毫不客气地把曾经金碧辉煌的元大都皇宫推成一片平地,在元皇宫的轰然倒塌声中拉开了新都城建造的序幕。

  这是大明王朝的又一次奠基礼,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将京都变成了天子守边的边塞司令部,永远将虎视眈眈的北元残余势力摒除在长城之外。

  那年六月,永乐皇帝正式诏建北京宫殿。他任命泰宁侯陈珪为修建总指挥,大批官员被派遣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朱棣要用整个帝国的财力物力建造一个人间奇迹般的都城。

  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陈珪把北京逐渐变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这是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和材料库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2002年故宫开始实施一项庞大的维修计划,各种建筑机械和大批的建筑工人陆续进入故宫。当年朱棣修建紫禁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而完成这项维修工程预计耗时十九年。这不是一般的建筑工程,所有的修复技术都要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陈珪监督下的紫禁城建造场景,可是这些工艺和这座宫殿一样,至今还保留着。清朝的时候,它被总结成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这样的工序与当时掌握的工艺是一样的。

  朱棣建造的宫殿就是今天的故宫,也叫紫禁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皇宫的沿袭和集大成者。

  紫禁城东西宽七百五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十五万平方米。传说共有房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但是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1973年经专家核实,故宫还剩下大小房屋八千七百零四间。

  中国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中最大的,而皇帝则是人中之王,所以故宫的建筑几乎都和九或与九的倍数有关。像大门上的九排九路门钉、房檐上的九个走兽,就连城墙四角的四座角楼也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同时,九与久谐音,暗含江山天长地久、永续不变的寓意。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也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每逢重大典礼以及重要节日,都会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紫禁城南北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它们以乾清门广场为界,以南是外朝,又叫前朝;以北是内廷,又叫后宫。前朝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构成一条南北纵贯的建筑群。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最高的殿宇。它的建筑面积两千三百八十一平方米。宫殿的长宽比例也被精心设计成九比五,代表着帝王的九五之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明清两朝的重要典礼,如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然而,这个紫禁城的核心宫殿里却没有过多的装饰。皇帝的宝座是惟一的主角,目光所及之处,皇权的威严辐射到每一个角落。

  紧接在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歇歇脚,接受官员的跪拜。

  每年除夕,皇帝都会在前朝最北面的保和殿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后来这里也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考场。殿试与其他考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考场的监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在这份清朝乾隆年间的殿试答卷中,考生以工整的楷书完成皇帝亲自拟定的考题。按照当时的规定,考生必须在太阳落山前交卷。这是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殿试后发布的金榜,考试合格荣幸登榜的共有二百七十三人,能在金榜上题名是考生无尚的光荣。

  跨过乾清门就进入了后宫,这里就是皇帝的家。

  乾清宫在清代康熙帝以前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地方。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后,这里成为处理日常政务和举行筵宴的重要场所。

  这块“正大光明”匾后面放着一个被称作“建储匣”的小木匣,皇帝通常会把自己选中的皇子写下来,锁进木匣,这个皇子就成为日后继承大统的接班人。

  坤宁宫原是明朝皇后的寝宫,公元1665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将这个宫殿改作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西大炕祭祀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东北角的大锅是为祭祀煮肉用的。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康熙皇帝的时候规定皇后住在坤宁宫,因为坤宁宫地处东西六宫之间,皇后又有统摄六宫之责,所以皇后号称“位居中宫”。当朝皇帝的嫔妃则住在后三宫两旁的宫殿里,这些宫殿就是东西六宫。东西六宫取自于《周礼》的六寝六宫制度,因为这个地方住着妃子,所以它的建筑布局从平面上看是一个坤卦的卦象,象征阴。东西六宫的地位比后三宫要低。

  乾清宫、坤宁宫之间的宫殿是交泰殿,清朝皇帝使用的二十五方宝玺曾收藏于此。乾隆皇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所定,将宝玺的数目设为二十五枚,他就是籍《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

  中国的风水文化讲究人居之处要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故宫的花园一处一景、别有洞天。华丽宝贵的皇家气派和玲珑纤巧的私家园林风韵相结合,为庄重的宫廷建筑群注入了灵动的艺术气氛。

  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的春节举国欢庆,永乐皇帝终于在新落成的宫殿里接受百官规模宏大的朝贺,六十二岁的朱棣迎来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

  故宫,不仅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更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家国一体理念的物化表达。永乐皇帝将紫禁城建成了帝国的微缩模型,这个模型体现的是两千多年来中央帝国理想的政治体系模式。此后历经五百年的陆续修建,使得紫禁城成为了中国建筑的最高典范、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缩影。

  从故宫建成之日起六百年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院子,一直是中国的权力中心。

  天还没有放亮,承天门下的金水桥上陆陆续续开始有官员进入,事实上住的远的官员,在半夜时分已经起床,因为在三点之前,他们必须等候在午门,准备觐见皇帝,这就是每天帝国政治枢纽运作的开始——上朝。皇帝在这里召见大臣、处理政事。

  明朝时期自有一套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一千九百三十六处驿站、全长十四万三千七百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清朝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务处理程序则有所不同。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军机处成立,从此,清朝入关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正式被军机处代替。乾清门广场西北有一排不起眼的小平房,这里就是当年军机处值房。军机处值房距离皇帝平时处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只有五十米的距离。平日皇帝在养心殿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上谕经皇帝首肯之后就成为正式的诏书,由军机处下发。

  永乐皇帝万万没有想到故宫建成三个月后,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紫禁城三大殿被雷火击中,全部烧毁。从那一刻开始,六百多年来梦幻般的建造和残酷的毁灭就伴随着这个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群。

  公元1695年,康熙皇帝终于要修建十六年前再一次被焚毁的三大殿。这一次他决定要恢复永乐三大殿的盛况,可是那个想象中的二百多年前的巨大宫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文字可供参考,一个叫梁九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梁九传》记载,当时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木模型,就靠对这座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令人称奇的是放大出来的每一个木件安装上去都能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公元1697年,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康熙皇帝完成了外朝内廷的修复工程,至此,紫禁城基本恢复了明代的旧观。

  紫禁城历史上最大的一位修缮者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紫禁城进行了自1420年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和维修,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工程和政治体制的改变紧密相连。

  乾西二所曾经是乾隆皇帝作为皇太子时的居所,现在他要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升格,重新整修后这个三进小院的主体建筑被命名为“重华宫”;

  紫禁城改造中的第二个重要工程是修建宁寿宫。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对天发誓:为了不超过在位六十一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宁寿宫,开始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准备养老之所。可是乾隆皇帝退位后依然住在养心殿内控制着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以八十九岁的高龄谢世,耗费巨资修建的宁寿宫乾隆皇帝实际上一天也没有住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摇摇欲坠,紫禁城华丽的舞台表演也到了谢幕的时候。

  1912212日,养心殿举行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颁布了皇帝退位诏书,中国的封建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清王朝的解体,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终结。

  紫禁城不再是盘龙卧虎的帝王之所,它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从那个时候起,故宫渐渐向所有的人敞开了它那扇封闭了六百多年的神密的大红门。

  公元19241115日,根据临时摄政会议的决定,清废帝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驱赶出了故宫。

  昔日的皇帝走了,留下皇宫中数不清的稀世珍宝。

  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从此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结束了。一个世界级的国立博物馆掀开了它新的一页。

  1923626日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紫禁城建福宫。发生在神秘的宫廷里的火灾究竟烧毁了什么?哪些人蓄意策划了这场灾难?蹊跷的火灾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故宫稀世国宝命运的关注。坊间早有传闻,故宫里的太监监守自盗,并把从皇宫里偷窃的宝物拿到琉璃厂兜售、叫卖,因此有人断言,建福宫的火灾是一场有预谋的犯罪,为的就是借以掩盖太监们偷盗文物的罪行。溥仪下令严查火灾的原因,查来查去仍然是不了了之。十八天后,清宫中所有的太监都被遣散,只有那些积攒了好几百年的奇珍异宝还留在宫中。

  从乾隆皇帝开始,皇家的珍宝都珍藏在建福宫。嘉庆皇帝即位后,为表示自己的孝心,特意将乾隆用过的东西全都封存起来,存放在这里。这一放就是一百多年,直到溥仪下令打开这些箱子之前,从没有人敢擅自启封。

  这只其貌不扬的杯子,它的历史恰好和这座宫殿一样长,杯子底部“永乐年制”的字样,奠定了明清两朝官窑瓷器的一个规矩,就是所有的瓷器都要用皇帝的年号来题写款识。杯体幽靓又夹杂着铁锈斑的青花颜色,来自于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钴料,它是由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遥远的阿拉伯带回来的,因此珍贵无比。

  永乐皇帝在建造了紫禁城的同时没有忘记给这座宫殿增添新的珍宝,“永乐青花”成为中国瓷器制造史上最珍贵的品种之一。所有这些瓷器的烧造,都来自于一个叫景德镇的地方,从元代开始这里就烧出了最早的成熟青花。

  明清两代,中国的瓷器开始变得五彩缤纷,景德镇御窑厂熊熊的窑火燃烧了五百多年。五百年中,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送到紫禁城中来。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发展到了巅峰。

  这个硕大的瓶子,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最好的烧造技术,它因为汇集了十五种釉彩、十六道纹饰、十二幅彩绘吉祥图案,被称为“瓷母”。

  如今的故宫中,收藏有三十五万件瓷器,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烧造的。除了当代烧制的瓷器精品,宫廷也会收藏前代的瓷器,最有名的就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均窑、汝窑、哥窑、官窑和定窑。

  均窑,这种独一无二的迷幻般的色彩是在高温中的窑炉里面自然流淌形成的,被称为“窑变”。因为色彩的不同,它们被冠以天青、玫瑰紫等绚丽的名称,其中以红色最为珍贵;

  汝窑,淡青色的外表是它高贵身份的独特标志,这种淡雅的色彩和洗练的造型,代表了另一个瓷器高峰时代的美学追求,清雅而不失华美、简约而不失厚重。宋代五大名瓷中它的传世数量最少,全世界不足百件,其中二十件在北京故宫;

  哥窑,表面这些细碎的纹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百圾碎,陶瓷研究者把它叫做开片。这是因为瓷器出窑的时候迅速冷却,胎和釉遇冷收缩的系数不同造成的客观效果,这种自然形成的开片体现了哥窑特殊的装饰意韵;

  官窑,这种粉青釉色,造型典雅古朴的瓷器据说是用玛瑙制造的釉料烧造的,因此釉面有玉石般的温润光泽;

  定窑,因为瓷器烧造在河北定州而得名,精致的定窑瓷器有着美玉般的纯白色泽;

  除了景德镇的御窑厂,宫廷日常生活需要的服饰器皿,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造。

  公元1662年,清朝重新建立的内务府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皇宫里的物品从日用瓷器到桌椅板凳、从玩赏的玉器到陈设的景泰蓝、从布置宫殿的绘画到金银器皿都由这个掌管皇宫衣食住行的机构负责。

  这把精巧的椅子全世界绝无仅有。确良椅子的主要部分由名贵的鹿角制成,更绝的是这些鹿角都是康熙皇帝亲自猎获的,这把鹿角椅就是内务府的杰作。

  摆在太和殿里的这把紫檀宝座,堪称中华第一椅,皇帝平时就坐在这把椅子上处理国家大事。

  从皇帝坐的龙椅到批阅奏的的条案、从雕龙画凤的卧榻到垫脚的足凳,各种桌、椅、箱、柜、斗、橱等,这些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皇室专用家具,处处都体现出皇家的气派和精致。

  明代的家具比较注重外部轮廊线条的变化,通过平面、凹面、凸面、阳线、阴线之间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形成千姿百态的几何形图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清代家具则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融和,比较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装饰手法更多地使用雕刻、镶嵌和描绘,吉祥图案是清式家具最喜欢的装饰题材。

  故宫的九千多间房屋里究竟有多少家具,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还有上万件,它们除了由内务府制作外,来自广州、苏州和山西等地的匠人也在为宫廷打制的家具中带来了各地不同的风格和技艺。

  这件“大禹治水”玉雕,重达五千公斤,在故宫珍藏的三万多件玉器中体积最大、份量最重,堪称镇宫之宝,人们冠以它“玉王”的美誉。在这件硕大无比的玉雕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境内有一座海拔近五千米,终年积雪的弥勒塔山,盛产一种当地称之为“和田玉”的美玉,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利用短暂的融雪季节,采玉工开始进山采料。和田玉质白剔透、晶莹温润,每年积雪融化,溪流将小块的玉石带入河床,经过千百年的冲刷、碰撞,它们被打磨成鹅卵石的样子,这就是和田玉中的极品——仔玉。

  公元1760年后的一个夏天,采玉工在弥勒塔山上,发现了这块重达五千多公斤的玉石料,在当时交通工具落后、道路狭窄崎岖的条件下,怎么才能把这块像小山一样的石头运往万里之外的北京呢?工匠们终于想出了冬季出行、路面泼水、变土路为冰道、有效减少车轮摩擦力的办法。玉石被装在一种轴长十一米到十二米的特大型木车上,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后面有上千名工人推,平均每天的行程不足十公里,动用了上万民工、成千的骡马,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装载着玉石料的大木车,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紫禁城。

  见到如此巨大的和田玉,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他亲自从宫中收藏的宋人山水画中选择了一幅《大禹治水图》为蓝本,命令内务府造办处照图设计,画好样稿之后,乾隆皇帝又决定将玉料和腊样运往扬州,因为那里有天下最好的玉工匠。最后经历十年、耗费数十万人工、花费上万银两的大玉山终于静静地安放在了乐寿堂中。乾隆皇帝高兴之余,提起笔来在上面写下了自己选择大禹治水作为玉雕主题的初衷,他说之所以选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要缅怀为民众不辞辛苦的古代圣王。

  紫禁城里共有九千多间房屋,其中不乏豪华的宫殿和舒适的楼阁,可是富敌四海的乾隆皇帝偏偏对养心殿里这间不足六平方米的西暖房情有独钟,他常常在这里读书习文、欣赏古董字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西暖房虽小,却收藏了三件乾隆皇帝爱不释手的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因此西暖房又叫三希堂。这三件晋人的书法作品已经传世一千五百多年。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一百多年后这三件稀世书法珍品却经历了一场失散回流的悲喜剧。

  二十世纪初,清王朝彻底崩溃瓦解,宫中一片混乱。一个封号叫瑾妃的女人趁乱偷偷地将《中秋帖》和《伯远帖》转移到她居住的寿康宫,然后卷在行李中夹带了出去。二帖后来辗转流失到了香港,1951年由人民政府巨资购回,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则在1949年辗转到了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说到故宫中收藏的字画,最富传奇色彩的就要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了。《清明上河图》是公元1100年至1125期间,宋朝的画院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公元1127年金人占领了开封,《清明上河图》第一任主人宋朝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成了金人的俘虏,这幅画也就流落到了金朝;

  元灭金后,《清明上河图》被重新收入皇宫;

  公元1351年,一个装裱匠用赝品将其替换,把它偷出宫去;

  元明两代经数人之手后画作落入明朝权臣严嵩的手中,严嵩败亡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被朝廷没收;

  据说大太监冯保再次把它偷了出去,于是《清明上河图》又开始在民间流徙辗转;

  《清明上河图》在民间的最后一任主人是清朝的官员毕沅。毕沅去世后,他生前的过失被追究,受到抄家的处分,于是《清明上河图》随着其他查抄的物品,第四次进入宫廷。这时候乾隆已经去世多年,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件绝世珍宝;

  至此《清明上河图》离奇的命运还没有结束。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让自己的弟弟溥杰将此画带出紫禁城,然后又夹带到天津和长春;

  1945年伪满洲国覆灭,《清明上河图》最终为东北博物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清明上河图》被调拔到故宫博物院,再次回到它熟悉的紫禁城。

  公元17561762年,乾隆皇帝两次平定准葛尔部叛乱,成为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为了纪念平叛的胜利,乾隆皇帝让宫廷中的西洋画家创作了大型历史纪实组画《平定西域战图册》,并决定将它送往法国制作成铜版画。法国的七位雕版名师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完成全部的雕版印制工作。公元1774年,两百张印成的画连同原图稿及铜版原版才全部运回中国,前后历时十一年。

  乾隆皇帝的收藏热忱当然不止于书画,他还编撰过两本名叫《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的书,将宫中收藏的一千五百二十九件青铜器全部编目。

  据说大禹铸九鼎以定天下,远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礼乐文明十分发达,是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后世的君王都把它们作为自己奋斗的榜样和目标。到了乾隆时期,青铜礼乐文化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但这不妨碍皇帝用收藏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因此宫廷收藏的青铜器不仅有金石考古的意思还含有政教借鉴的意味。如今故宫收藏的青铜器有一万五千件,是乾隆时期的十倍,仅刻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就达一千六百多件。这件毛公鼎,现藏台湾故宫,是乾隆生前没有见过的。

  公元1799年(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已经作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去世了,而大清帝国盛世的余辉也像这个八十九岁老人临终前脸上的血色一样逐渐地退去。

  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作为一个孝子将父亲生前喜爱的书画和器物全部打包装箱,封存在建福宫中。溥仪1922年看到的贴满封条的大箱子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五百年日沉月浮、风云变幻,数不清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以紫禁城为舞台展示着自己别样的风采。

  这里曾是帝国的心脏、财富的渊薮,所有政教征伐的号令处、一切宫廷阴谋的策源地,如今该结束的都结束了,只有这厚重的红墙、巍峨的宫殿和坑凹不平的地砖,默默地守候着昨日的风光与荣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42826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2.html

《世界遗产在中国 - 故宫解说词(很棒地解说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