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阅读第十一、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6-08-09 20:03: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周阅读第十一期

有一种风度我们还很陌生

近日,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发生了感人一幕。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而此时,对于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超越机会。

不过,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纳瓦罗居然拒绝超越对手,而是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爆胎的埃斯特万身后。道路两旁的观众为纳瓦罗的举动欢呼鼓掌。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则与奖牌失之交臂。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纳瓦罗表示自己不想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这样是不道德的。

相似的场景,我们似乎见过。

1997324日,英超利物浦对阵阿森。两队当时积分相同,胜者有望夺冠,败者将与冠军无缘。这是一场窒息的不容有失的比赛。63分钟,利物浦世界级球星福勒带球突破,晃过几名后卫,直接面对守门员西曼。在福勒出脚的一瞬间,守门员西曼疯了一般,不顾一切用身体扑向他的脚。如果福勒继续出脚,球势在必进,只是会踢中西,不过责任都在西曼。伟大的福勒为了避免西曼受伤,猛地把脚收了回来。因为出脚太猛,又收得太快,结果失去了平衡倒地。

主裁毫不犹豫,出示红牌将西曼罚出场外,并判罚点球。福勒却向裁判再三解释,西曼并没有碰到他,他是自己摔倒下,请求裁判收回处罚。裁判被福勒感动,收回成命,没将西曼罚出场外,但点球照罚不误。

点球随后由福勒主罚,福勒没办法,于是有意主罚了一个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温柔的“点球”……

无论是纳瓦罗,还是福勒身上所闪耀的品质,实际上是欧洲伟大的骑士精神。赢要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要输得漂亮诚恳。无论输赢都保持风度。

比赛当然要追求输赢,但比输赢更重要的是人生。人生不是冠亚军,更多的应该是胸怀和气度。

比赛让生命更美好;而不是相反。

我们不是傻瓜,当然觉得这种境界伟大,否则网络上也不会形成刷屏。但这种高尚离我们太遥远了,以至于显得有点陌生。

我们不仅缺少高尚,甚至也缺少宽容和理解。

不同球队、不同球员的支持者,简直水火不容。詹姆斯的支持者和科比的支持者如同仇人。黑,蜜。科黑,科密。简直能够刀兵相见。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代表组织枪毙你。

这让我又想起了德国人普方灭门案。

200041日深夜,江苏沭阳4个失业青年入室盗窃,杀害了奔驰亚洲副总裁德国人普方,还有普方的妻子和一对儿女。

普方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她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写信给地方法院,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但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普方母亲居然去了沭阳,当她看到当地的贫穷,了解到四个杀人犯都是文盲,老人默默流下了眼泪。她觉得应该为死去的子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联系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成立了普方纪念协会,首先是致力于帮助苏北地区的妈妈,再慢慢改变她们孩子的生活状况。当社会为孩子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了机会,他们可能就不大会犯罪。毕竟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想干坏事的。

如今,普方遇难10多年过去了。苏北有近千名贫困学生因此圆了求学梦,但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资助,更不明白一个老母亲破碎的心以及一颗高贵的灵魂。

当然,这种贵族精神,我们曾经也有过。只是在一次次被嘲弄、被侮辱、被编排之后,慢慢萎缩了。

宋楚争霸中,宋襄公坚持公平决斗,不乘人之危,半水而击,非得等楚军渡过河流,摆好阵势才交战,结果被人家打得屁滚尿流,成为历代的笑柄。

晏子为了杜绝齐国可能的内乱。故意用两个桃子分给三个英雄,功劳最大的吃桃子。有意引发三人的争斗。头两个人认为自己功劳大,先吃了桃子。第三人摆出自己特大功劳后,认为自己该吃桃子而不得,愤而自杀。另两人也因为羞愧而自杀。

晏子之所以能够“二桃杀三士”,就是借助三人身上残存的贵族精神。

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愿意把战火再烧到自己的故乡。

但有人批评他。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慢慢的,中国人变得聪明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功利主义一点点蚕食高贵,笑贫不笑娼。

历史上,最委屈的要数东施。

东施看到西施皱着眉头很美。也模仿西施的样子,皱着眉头,捧着心口。但却更丑,这让全中国人嘲笑了千年。一直到现在,中国人一看到东施这个字眼,都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快感。

但我们这样对待东施公平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看到美,追求美,效仿美,何错之有?

我们不能因为东施长得不好看,就剥夺她追求美的权力。

还要知道,追求美的过程是一条艰难的过程,也许在不断的失败中,东施也会不断修正,并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爱美之路。如果我们对东施效颦一棍子打死。那东施也就只能永远丑下去了。

再看这件事情的本质。东施之所以被嘲笑,就是因为效仿的结果不好。这种只看结果,不管动机、不顾过程的功利主义,已经严重毒害了中国人的思维。正在把我们拉出正常人之为人的轨道,如果只追求结果,那么,所有人共同的结果,不就是死。前方是什么?前方唯一相同的就是坟墓。

某次世乒赛,冠亚军之争在中国人之间进行。比赛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一位队员很快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却一不小心崴伤了左脚。短暂的包扎之后,比赛继续进行。

那个没有受伤队员闪过狡黠的一笑。我心里闪过一丝不祥的预兆,整个人都不好了。鲁迅说:“我常常以为不如所料也认为未必竟如所料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只见那个人,不声不响,杀气弥漫,冷漠地抓住每一个战机,每次都攻击对方地左脚一边……

抓住命门,刀刀见血,结果当然毫无悬念。这还是国内的比赛,这还是手足队友。

国外的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还欠神枪手埃蒙斯一个道歉。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男子步枪三姿决赛中,埃蒙斯前九枪领先贾占波3环之多,几乎提前把金牌收入囊中。但埃蒙斯最后一枪鬼使神差地把子弹打到了别人靶子上,而且是惊人的10.6环。埃蒙斯神出鬼没的这一枪,把到手的金牌拱手让给了中国贾占波,让整个中国都陷入了疯狂。

但人家不,恰恰是这一匪夷所思的失误,让埃蒙斯成为了悲剧英雄美丽的捷克女射击队员卡捷琳娜对他深怀同情,主动去安慰他。后来,他们恋爱了,结婚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妻子卡捷琳娜在埃蒙斯的加油声中,战胜中国杜丽获得首金。全世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埃蒙斯,期待他完成自我救赎。

北京时间817日,预赛第二的埃蒙斯,在决赛中越战越勇,早早确定了巨大优势。最后一枪,埃蒙斯只须打出6.7环,就能拿到四年前失之交臂的冠军。6.7环,这是一个低的不能再低的成绩,这个成绩埃蒙斯闭着眼睛也能打出。

世界屏住了呼吸,马修举起了枪。一声沉闷的枪响,宛如一声叹息。4.4环,对,4.4环,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绩。雅典的噩梦又一次降临。尽管埃蒙斯疼痛难忍,但还是友好地去拥抱中国选手邱健,向他表示祝贺。这是埃蒙斯的风度。

赛后,当埃蒙斯埋头在美丽的妻子怀里,整个射击场都窒息了,那一刻,太阳失去了温度。

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明白埃蒙斯再次倒下的原因。埃蒙斯太爱自己的妻子了,他太想拿回这块金牌了,好给这段美丽的姻缘增色。他想让妻子知道,四年之前那次惊世骇俗的失误,只是上帝的假借之手,来成就他们的尘世之缘。正是动机太强烈了,才使得马修失去了准星。

在自然和宿命面前,人是强大的,更是渺小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有的射击手都跑来安慰这个无冕之王。全世界的媒体都关注安慰埃蒙斯,对他唏嘘不已。马修失去了金牌,但也仅仅是失去了一块金牌而已。

但我们国家级的媒体怎么报道?我们报道的标题是《埃蒙斯是中国的吉祥物》。那一刻,我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和耻辱。中国人真是一个不会欣赏悲剧的民族。成者英雄败者贼。想想看吧,中国那些银牌得主的落寞,他们的名字能被几个人记住?银牌就是失败,失败就是给国家丢脸。

而在西方,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悲剧英雄,也是英雄。

也许,真正的奥林匹克的精神魅力就在于此。人永远不屈服于命运,为了梦想和爱,我们选择流汗和飞翔。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生命教育不是让孩子怕死

和张校长聊天,知道民进最近开了一次会,围绕着生命教育,做了深入探讨。

有位老师做了一个大的问卷调查,有一道题目是:你认为人死了,会怎么样?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认为,人死了,就是没了;有人认为,人死了,还会复活;还有人认为,人死了,可以重新投胎……

这个老师极为震惊,觉得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太肤浅了,太无知了!孩子们根本不理解生命,生命教育还怎么进行呢?

她想以此来说明,生命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张校长认为,孩子们多样化认识死亡很正常,这恰恰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那么,这个老师她想得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也许老师希望所有孩子都说出一个标准答案:人死了就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然后,她的生命教育才能更好开展。既然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那么,我们当然要珍惜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呢?因为生命是一天一天组成的,我们当然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其实标准答案本身就标准。关于死亡,人类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比孩子的认识高明多少。

但问题来了。

既然生命如此脆弱,孩子们当然会小心呵护,但对死亡的恐惧也立马产生了。孩子会不会因此变成一个怕死的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等庸俗生命观呢?

再往下想,问题又来了。

既然生命如此珍贵,一定要加倍珍惜。如何珍惜呢?当然是要让自己的生命与众不同。如何与众不同呢?当然要拼命竞争,,干出一番大事业,成为成功者、佼佼者、出人头地者,把别人踩在脚底下,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心的浮躁,功利主义喧嚣与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教育的某一个效应,往往忽略了随之产生的其他效应。

比如,懂得生命之宝贵,有可能会加深死亡之恐惧,加大竞争之惨烈。我们必须权衡哪一种对孩子生命的成长、心灵发育更有价值?如何在教育中规避和解决这些次生问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未知死,焉知生?如何对待死亡,其实也在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无生命的东西,不会有死亡。一个石头,无论如何,你不能说它死了,不见了只能叫消失。有生命才会有死亡,彭祖活800岁,最后还是死翘翘;活几千年的乌龟,也难逃一死,这就是生命规律。死亡不是人的悲剧,而是人的冠铭。有死的生命,我们完全可以作为公理,不去探讨。

人作为自然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恰恰是因为人能够意识到死亡,并用所有的生为死亡做好准备。杨绛引用诗歌说,我烤起了生命之火,当火枯萎的时候,我就该走了。

生,春花之绚烂,死,秋叶之静美。如此而已。

一条狗当然知道疼痛,但不可能会恐惧死亡。

渴望长生不老不仅没有可能,甚至也没有必要。永生或许就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波伏娃曾经写过一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小说的主角雷蒙·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无法在短暂的有生之年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而渴望长生不老。

这样的故事非常励志,我们国家渴望长生不老的君主,不过是想再荒淫无耻多活500年,以便多干一点坏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福斯卡从一个老乞丐手里获得了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用后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后来却因自己最爱的女人变老和死去而陷入绝望之中。

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无论是他迎着子弹奔过去,还是从高高的城墙上一跃而下,他都无法舍弃自己的生命。由此,福斯卡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其实,这哪里是福斯卡的认识,这是波伏娃对我们的告诫与提醒啊。生命恰恰因为短暂,才弥足珍贵。黑格尔曾经说过:“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于万古长存的山岭。”玫瑰生存的时间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彩,与冷漠的山岭比较起来,更令我们羡慕。流星和彩虹也是如此,短暂的划过长空,却把永恒的美丽,长留在人们的心田。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意义。面对终究会到来的一死,如何让人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如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何给自己寻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这才是正事。

无所事事当然是对生命的辜负,急功近利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生命不但是短促的,而且是由很多三岔路口构成的,每个路口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所有的选择只有一次,不能重来,这是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也是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对个体来说,每一次选择既是人生,也是境界。

人生不是为了和他人竞争,而是要为自己奋斗。看看自己究竟能飞多高,究竟能够走多远。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如林黛玉所说,是为了自己的心。不经历如此的体验,答案就只能在空中飘。

那么,回到起初,我们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或者说,我们如何通过死亡的教育,让孩子珍惜生命呢?

不妨看看《爷爷变成了幽灵》,伟大的著作总是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这样的说法让艾斯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对他来说,爷爷还没有真正离开,他不能割舍对爷爷的依恋。

晚上,艾斯本梦见了爷爷,爷爷变成了幽灵,越墙而过,爷爷回来了!爷爷告诉艾斯本,他忘了一件重要的事。

什么事呢?爷爷和艾斯本一起回忆。爷爷回忆小时候哥哥送他自行车,年轻时和奶奶约会亲吻,初为人父时的手足无措,还有醉酒的朋友和浪漫惊险的旅行等,爷爷有过家人有过朋友有过爱……生命无常,重要的是经历生命的丰富过程。

艾斯本也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钓鱼,爷爷冲他大吼大叫、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

突然,爷爷不再笑了,爷爷想起了那件事,“我的小艾斯本,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

他俩都哭了。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但也不要太乖,要时不时地想着我,不过也不用一直想着。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死,如平静的道别。

我慢慢,慢慢就明白了,平静的对待死亡,把死亡看成一个长长的告别,并且不留一丁点儿遗憾,哪怕忘记了说一声“再见”,也要找回来,就是最好的死亡教育。而爷爷和孩子所有的回忆,回忆中的爱和体验,成长的艰辛和快乐,那就是生,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周周阅读第十二期

玫瑰始终芬芳

罗丹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性格是内在真理,内在真理就是美本身。自然中的一切皆有性格,故自然是美的。对自然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往往越是美的。性格的力量造成艺术的美。电影中反派人物,大多更容易出彩,原因即在此。中国文学作品,大多受儒家文化影响,为长者,为尊者,为亲者,当然也为自己;我们忘记了裸露的灵魂才是美的,真实才能穿越人的灵魂,给人心灵的震撼。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也是一个审美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表现美的民族。我们一度提出要培养“体、智、德、美”的人才。

为什么这样排列呢?其背后的理由何在?

首先是身体,强健体魄最为重要,体魄是一切之基础,没有身体一切皆空。其次是智,好身体有助于智力发育,也有助于智慧发展。在智慧基础之上,才来谈道德。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就是以觉解为基础,没有觉解的道德不是真道德。最后,才是美,美是最高境界。蔡元培甚至提出“美育代替宗教”。

苏州中学新学奠基人杜威弟子汪懋祖,在苏州中学建有“智德之门”,也是智德并举,智在德前。

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强调“德”,把“德”摆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于是,虚伪和沽名钓誉流行起来了,道貌岸然的人越来越多,做事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智慧是不可伪装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能不能做成事立马可以鉴别。那就只能充有德之人,对自己涂脂抹粉,占领道德的高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道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已。

曾几何时,教育上,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美凋零了,凋零的原因是,我们审美的眼睛污浊了,既不能看到,更不能看见。再也不能温柔的发现美了,是我们的悲剧。

之所以想起这么多,乃是因为学生课前演讲介绍了食物之美。一个短短的片子,介绍了食物在制作工程中,惊心动魄的美。

她后来总结,我是在谈吃,但我又不是在谈吃。美食不仅仅是食物的美,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唯有爱美,你才会美,最后就成为美本身。

我很受鼓舞,于是就给学生讲了有关美的一些话题。

第一是谈谈日本人的爱美。

二战的时候,日本人在战场上给美国人很大的苦头,几乎都不怕死。美国军方感到无法理解,因此请求美国学术界研究日本国民性格,这个秘密课题一直在进行。

课题组采访了大量日本普通国民,深入研究日本文化而得出的调查报告,后来成为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的名字叫《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审美之象征,“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作者用“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我们常说做事要“尽善尽美”,在日本人这里,“尽美”似乎比“尽善”更重要,抑或“尽美”本身就是“尽善”。美成了生存当中最大、最高、最深的一个意义。但当美成了终极追求的时候,也可能过犹不及。

比如美与善产生冲突,至美可能不再是至善,很可能就是“恶”。

二战时,一个日本军官爱上了一个杭州姑娘。那个姑娘如西湖一样美丽,总穿着一双绣花鞋。后来,日本军官回国,但日本政府不允许娶中国姑娘,更不允许军官带姑娘去日本。美既然无法带走,那就只有毁灭,让这个美永远属于自己。最后这个日本军官杀死了那个姑娘,带回了那一双绣花鞋,终生未娶,陪伴着绣花鞋度日……

在我看来,美固然就是善,但善应该是最高的美;没有善的美,很可能就是一种恶的扭曲。

二战失败之后,中国一个记者去日本采访,回国之后,写了一篇报道。

他在日本上学小孩子的便当中,看到了日本民族的韧性,妈妈们尽管贫穷到极点,但是,都会给孩子便当的饭中添加一个红樱桃。这个民族对美极端的爱,让人恐惧。于是,这个记者断言,日本这个民族是可怕的,他一定会很快修复自己的创伤,他们永远不会灰暗,因为美太明亮了,美就是希望所在。

还是戴季陶,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

反之,如果拥有美,那就拥有战胜艰难,起死回生的力量。

19425月,德军三个机械化师攻占巴黎。当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几乎所有人家,都收到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字条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

据说,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买花,她心里十分难受。这个可爱的姑娘,根本不是担心生意凋敝,而是担心生活的沦落,一个巴黎人怎么能从此爱美了呢?美即是巴黎女人的浪漫所在,也是生命所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

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报道此事,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深受鼓舞,他的自由法国运动更是从中汲取了巨大力量。二战胜利后,戴高乐将军找到了希亚,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德国人不仅是被盟军打败的,也是被巴黎女人的玫瑰打败的。

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内心同样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韩麦尔先生说,一个国家就算亡国了,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还能够重新崛起。但还不能忘记了生命中的美,让玫瑰永远芬芳,也是一种巨大力量。

没有一片树叶能独自变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损

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你敲响

初读这首诗,我还很小,只觉得非常陌生;但又过目难忘。全诗大意为任何人都应该具有大地伦理观,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无论是一只鸟的消,还是一个人的伤逝,都是作为个体“我”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如同一片树叶,除非得到全树的默许,不能独自变黄。良善者,因为社会风习的鼓励,会变得更加善良;作恶者,若没有大家无形中的怂恿,也不会作恶。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与他人分得很清,我们忘记了“我”与“你”与“他”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了“你与他”,也就绝对不会有“我”,连“我”这个词也不会诞生。但现实中,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全然忘记了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唇亡必将齿寒,呼与吸息息相关。

譬如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批判体制,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教育的不少乱象,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一部分责任。受虐者常常也是施虐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很少不用婆婆的那一套再压制小媳妇的。世界是一个整体,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身份截然不同。没有人能跳进同一条河流,我们自身也是变化的。

伟大如鲁迅,也要嘲笑尼采。“尼采说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但他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但尼采发疯,不过是尼采的骄傲,但却是我们的耻辱。

当尼采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抱住一匹受累的马,放声痛哭:“马啊,我受苦受难的兄弟!”我不觉得尼采疯了,疯了的是我们人类。我分明看到一个超拔先驱者旷古的孤独,泣血的呐喊。一切的受难者都是为我们受难,没有人领悟到一匹马辛辛苦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他人的伤心乃是我们毒药。尼采为我们所有人而疯,他的眼泪是为我们所有人而流,这是历史上最惊天动地的一哭!唯有这一哭,人才不愧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舍此,人何以为人?

德国马丁•尼默勒牧师曾经写到:

他们杀共产党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杀工会分子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人;  

当他们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随后他们向天主教徒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当他们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

多么惨痛的教训,“他”之不存,“你”之消失,“我”将安在?道理并不复杂,当我们与世界划清了界限,也必然把自己孤立与世界之外。

这又让我想起了日本人的“下一个意识”。日本教育中特别强调设身处地教育,注重为“下一个人”考虑。比如为下一个人清理好用餐的桌子,为下一个人冲洗干净厕所。下一个意识,并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事实上也是利己主义。每个人既是“上一个”,也是“下一个”。当我用餐的时候,我就是上一个人的“下一个人”。当我把整个美好干净的桌面再交给我的“下一个”时,实质上我的“上一个”也把一块整洁干净的桌面交给了我。这是一个完整的契约关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为“下一个”着想的善意,也许起初不是为了回到自己身上,但经历很久很久,当初的那些善,经历了很多的转折和升华,终究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反之,做坏事也会回到自己身上,这就是因果报应。

《姑妄言》记载:有一个高超的猎人,射术高超,火候拿捏得极好,他射一只大雁,不至于要了那只大雁的命,但又能把箭矢射在大雁的屁股上,只等着来年看那只大雁还回不回来。

很多年,那只大雁一直没有来。

猎人后来娶妻生子,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百般疼爱。

有一天,胖小子在外面玩耍,忽然听到长空中大雁的叫声,一只屁股上插着箭矢的大雁从远方飞来。小家伙抬头仰望,突然箭矢从高空中掉落,贯脑而过,小胖子当场毙命……

西方谚语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

如果每一片雪花都这样认为,那么谁来负责呢?其实,任何一次雪崩,都是每一片雪花的责任。同样,任何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也都是每一片雪花的骄傲。对雪花而言,她们既是喧哗,也是传奇。

儒家说,己予不欲,勿施于人,但这只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这不过是推己及人。真正的大地伦理观并没有建立起来。

把儒道结合起来,但又有所剔除。用儒家解决人与人相处,用道家破译人与物并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大地伦理意识的建立。

儒家是人学,所以讲做人,讲人与人之关系,讲人与人之相处。道家是天学,所以讲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以至于天人合一。如此看来,破除儒家的等级位次,用民主的整体意识对待每一个人,人与人平等相待,彼此欣赏。再破除道家的冷眼看穿,用仁爱之心,与万物相处,对一朵花微笑。真正的相处之道是:儒与道融合,我与你与他和谐相处,人与物自然相对,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此。

周梦蝶在《我是一只小蝴蝶》写到:

我是一只小蝴蝶,

我不威武,也不绚丽。

但是,我有翅膀,有胆量

我敢于向天下所有的

以平等对待我的眼睛说:

我是一只小蝴蝶!

我是一只小蝴蝶。

当世界老时,

我最后老。

但世界小时,

我最先小。

而当世界沉默的时候,

世界睡觉的时候

我不睡觉。

一只小蝴蝶尚且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角,更何尝我们骄傲的人类?

按摩章鱼50分钟

夸张一点说,我是把那部关于“舌尖”上那点子事的纪录片当成“惊悚片”来看的。

那个叫小野二郎的人,85岁了,兴致勃勃地在银座一家写字楼的地下室主持着一间叫做“数寄屋桥次郎”的小寿司店。他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米其林三星厨师”。他表情冷峻,不苟言笑。做寿司,他讲究的是“旨味”,追求的是“简的纯粹”。他是这间寿司店的魂。他捏了70年的寿司,依然没有半点退下来的意思;他年过半百的长子,只配给他打下手。二郎说,他一捏寿司,就感觉自己站在了舞台的中央,骄矜得要命;他经常会在梦里幸福地捏寿司,还会被一个个奇妙的捏寿司的创意惊醒。

镜头追踪着二郎和他的两个儿子。二郎原先一直坚持亲自去采购食材,70岁时,他在采买场犯了一次心脏病,便只好把这活交给了长子。那些鱼老板一遇到好鱼,便会说:这太适合卖给二郎了!二郎识货,二郎的儿子也不含糊。他买章鱼时,忽略了颜色,却一定选到“口味最棒”的章鱼。章鱼那么欢,交易时,它还以“八腕”上的吸盘牢牢吸附着鱼老板的小臂。章鱼买回家,要先做“按摩”。二郎说,原先都是按摩30分钟的,但他感觉不够,于是又追加了20分钟。一条章鱼,在被加工之前,先接受50分钟的按摩,为的是让它的身躯变软,让它的肉质更加鲜嫩可口,这样做出来的寿司才符合二郎的要求。特写镜头下,软软的手指与软软的“八腕”纠缠,滑腻腻的,让人头皮发麻。我想,如果章鱼有知,这行刑前的特别仪式一定让它觉得既庄严又受用,它没有理由不将自己的“旨味”悉数奉上。

二郎捏寿司的手势看得人惊心动魄。一双苍老的手,却饱含了风情,柔软中带着力道,娴熟中裹着新奇。捋,一搭,一捏,一抹,似卖弄,又不似卖弄,仿佛梅氏兰芳饰演女角时娇俏的兰花指,临风可吐蕊,隔空能闻香。无疑,那是一双为捏寿司而生的手,触到新鲜食材,它立刻被激活,创造的欲望攫住了它。在诗意的操作间,它舞蹈,并且陶醉于这舞蹈。它不知道什么叫厌倦,它在每一刻都能获得新生。一到晚上,那双手就会被小心翼翼地套上白手套。你忍不住猜想——在白手套里面,那不安分的手指,又捏出了怎样的圣品?

对食客,二郎体贴入微——他试探性地将第一个寿司摆放到你面前,然后根据你是“右利手”还是“左利手”,决定后面的寿司摆放在你的右边还是左边,他细致到了让食客“紧张”的程度;对员工,二郎严苛得近乎无理——就算你已经在店里拧了10年毛巾、摆了10年餐盘,你也只达到了煎蛋的级别,想要做“酷的菜式”——寿司,那就继续修炼吧。

我向来讨厌寿司。即使到了银座的“数寄屋桥次郎”店铺前,又怀揣足够的银两,甚至被莫名简化掉“提前一个月预定”的程序,我想我也断不会踏入的。但是,我或许会在那间店铺前驻足,想想二郎那僵硬的笑容,想想二郎那曼妙的指法,想想二郎不偷懒地为章鱼做50分钟按摩的职业精神及其中蕴含的淡淡禅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ea3cf3a76e58fafab003fa.html

《周周阅读第十一、十二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