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06-17 21:34: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

本练案共18题,共99分,用时99分钟

一、(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

刘长卿

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

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

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元判官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以充百官俸禄。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河南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首句写春天的草才刚刚发芽,暗写麦苗初成,百姓们还没有收成,朝廷就要来收税,可见当时苛捐杂税非常繁重。

B.颔联中的汉家指的是唐朝,唐诗中常用”“汉家来代指本朝,这样写含蓄隐晦,也更富有文学气息。

C.颈联想象了朋友此去路途中的见闻,既写出了沿途荒芜破败的景象,也为因道路变化唯恐朋友找不到路而担心。

D.尾联写了一幅荒凉的景象,长期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灾难,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

E.这首诗语言平易,虽然名为送别,但并未过多写及离别之情,更多地表达了对当时弊政的批评,情感真挚。

答:A3分,答E2分,答B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更富有文学气息赏析欠当,但有一定道理,给1分。C“担心朋友找不到道路理解不当,榛芜旧路迁的意思是道路长满了杂草,已经无法通行,表现战乱后的荒芜景象。D“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分析不当。此联意在表现战乱与赋税给百姓带来不堪之苦。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答:与朋友的离别之情。从离心共渺然可以看出。对百姓遭受战乱的深切同情。全诗想象了战乱后的场景,表现了百姓生活之悲惨。对朝廷强行征税的不满。战后人烟稀少,但朝廷依然征税,诗人对此极为愤慨。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湖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11)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AC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家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解析]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A2分,C3分,其他项不得分。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答:首联诗人用”“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解析]周莘(字尹潜)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唱和。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件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

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这首诗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写,抒发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感情。

起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象引信一样点燃了诗人心灵的火花。徐、泗、楚、扬均离淮水不远,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故曰绕淮春。着以字,则将前次来犯一并叙出,用语简洁。次句用叹息二字表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愤激。贾谊《治安策》曰:犹为国有人乎?陈与义以此语入诗,不只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句法,更表明他忧国情殷,与贾谊相似。

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以指皇帝。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暗喻到处奔逃。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如谢艾、顾荣)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苏轼《祭常山回小猎》诗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风尘则比喻战乱,杜甫《赠别贺兰》诗云: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颔联如此,颈联亦然。杜甫《夜闻栗》诗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上句言国多战乱,下句叹身久飘零。这首诗的五六句即从这两句脱胎而出,而又自述情事,并非蹈袭古人。自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攻宋,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中天翻地覆,变乱相仍。这种种事变,无穷感叹,尽纳入五年天地无穷事一句之中。万里句则叙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获全性命。见在身意为现时存在的躯体。(“见在现在”)意思是说,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两句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虽对仗工整而一气直下,不用嗟叹字面而嗟叹之意自见,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意即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共说一语切次韵感怀之题,意谓这是他和周莘的共同主张。龙虎气,即天子气。《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放臣,被贬谪的官吏,陈与义自宣和六年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定都于何地,是南宋主战派与投降派激烈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主战派力主定都金陵,旨在据此虎踞龙蟠之地,不仅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抗击金兵南进,而且可以在有利时机挥师北伐,恢复中原。投降派畏敌如虎,只求偏安,不图恢复,则反对定都金陵。当时虽尚未定都,但陈与义从高宗一径南逃的行动中,已经感觉到了投降派的卑劣意图,于是就在诗中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这时事态的发展,尚未达到建炎四年春高宗逃到温州时那样严重,诗人便只用了放臣迷路感烟津这种说法,纡徐婉转而用意闳深。

这首诗抚事感时:沉痛激越,寄托遥深,不独得杜诗句法,且亦得杜诗精神。

三、(湖南省五市十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5.下列各项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DE )

A.本诗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B.本诗首联中的即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解析]D“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6.本诗颈联运用了想象和反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说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答: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首联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字。它似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颔联北虏指吐蕃。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本联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河南,孔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颈联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祝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四、(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

冬晚对雪忆居士

王 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尚闭关。

【注】居士:王维的邻居,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汉时袁安未显达时,一次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xiāo)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字,写诗人听着声声寒冷的更漏,一夜没有入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紧扣隔窗和开门的动作神态,风听竹状其声,雪满山状其色,境界冷峻,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地上写到天空,从广庭写到深巷,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引出对胡居士的忆念,并照应诗歌标题。

D.尾联由对雪景的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在雪中高卧,像袁安一样贤明旷达而固穷守志。

E.本诗题为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中并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也只出现于诗尾,然而句句都在写胡居士。

答:D3分,答A2分,答B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境界冷峻分析不当,应为意境空阔C应为从天空写到地上,从深巷写到广庭。E“句句都在写胡居士分析过于绝对。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

答:描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空阔的夜雪图。抒发了对居士的仰慕与怀念之情。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寒冷的更声传报已到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雪飘洒空中早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白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字,写诗人听着声声寒冷的更漏,一夜没有入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描写雪景,王维写雪,则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和开门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明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

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深巷、广庭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在雪夜中的思绪变化。诗人吸取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五、(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 CD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的联想。

C葡萄水绿,描写两岸葡萄青藤生长茂盛,爬满支架,倒映在碧绿的水中,摇曳多姿,甚是可爱,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暄风迟日写白天游春所见,青山啼子规写游春晚上所闻,这两句由白天过渡到晚上,开启了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解析]C应为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10.在这首词中,主人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动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答: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春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表达了内心的忧愁。

[解析]本词一开始,词人便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却在其中。暄风,即春风。”“二字,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春光闹虽是概括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的联想。葡萄水绿乃以酒喻水,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陶醉,不徒形容水色可爱。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两句,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虽然看起来只是写景,似乎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时闻杜鹃的啼叫。芳草”“杜鹃等语汇与意象有其特殊的内容积淀。芳草萋萋的景色,常用来暗示着情亲者的远游未归。下片未寝二字,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一石二鸟。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这个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独个儿喝起闷酒。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两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空灵蕴藉,颇有余韵。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颊已经泛起红潮。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这首词巧用比兴与暗示,用语措词空灵多变,风格婉约。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11)

西塞山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cuàn):烧火做饭。

1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BC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解析]B“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5分,答对一项2 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1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

答: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解析]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七、(江西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11)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3.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AB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解析]A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中秋节表述错误,应为中元节

14.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

答:比喻。如山远翠眉长_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_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

[解析]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菊拟人。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到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

八、(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11)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昔共传。

【注】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翻:反而。

15.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首联紧扣字,写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之后,道道山水相隔,难得见面。

B.颔联写此次相会,乍一相见,却疑心是在梦中一样,悲哀一阵后开始互问庚年。

C.颈联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孤灯在雨夜中明灭闪烁,窗外湿竹笼罩着昏暗轻烟。

D.尾联表面上写劝饮离杯,实际上是总写伤别,字对未来寄寓了美好希望。

E.本诗开端由上次别离写起,接着描写此次相会与叙谈,最后写惜别,富有情致。

答:E3分,答A2分,答B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悲哀夸大其辞,应为悲凄。C“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分析不当,这为描写眼前的景象,以景写情。D“对未来寄寓了美好希望分析不当,应为点明了再次离别的伤痛

16.诗的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答: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解析]这首词的大意是: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这惜别杯盏怎不相对频传?

九、(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718题。(11)

[]张 祜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宫。

B.这两首诗都写到: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刘诗中的绿字承接首句中离离”“,写出了杂草的蔓延和绿意,用得生动形象,并以乐景衬哀情,在诗人满眼的绿色中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

D.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

E.这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B3分,答C2分,答A1分;答D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诗中景物都是实写。D“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分析不当。E“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分析不当。

18.这两首诗都借抒情,二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答: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绵延,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长。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写石头城明月、雁声、流水的凄清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华不再的感伤。

[解析]本题问的是借抒情的异同,这就缩小了比较的范围,回答时要先答异,再答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3ac45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c.html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