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含全部15套试卷 精品推荐

发布时间:2018-04-25 10:1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新课标版)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 走近细胞

(上海卷)2.在电子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A.细胞核 B核糖体 C.叶绿体 D.溶酶体

【答案】B

【解析】颤藻属于蓝藻类的一种,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故A错误;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水绵是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叶绿体等复杂细胞器,故B正确;颤藻没有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故CD错误。

(天津卷)5.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

C.实验还需设计有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答案】C

【解析】细菌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A错误;第2组和第3组对比说明使用低浓度青霉素和高浓度蛋白H可杀死MRSA菌,B错误;第3组缺少2ug/mL的对照组,C正确;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而蛋白H是乳腺细胞产生,不属于抗生素,D错误。

(北京卷)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A项酵母菌属真核生物无拟核应该是细胞核,C项蓝藻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项酵母菌异养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上海卷)3.下列生物过程中,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面包酵母的出芽 B蔷薇枝条扦插成株

C.青霉的孢子生殖 D.草履虫的分裂生殖

【答案】B

【解析】无性生殖主要包括分裂生死人、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等方式,营养繁殖是指而是营养器官如根、叶、茎等繁殖后代的一种方式。面包酵母的出芽属于出芽生殖, 青霉的孢子生殖和草履虫的分裂生殖均不属于营养生殖,蔷薇枝条扦插成株属于营养生殖,

所以选B.

2细胞的分子组成

(上海卷)1.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磷和氮元素的是

A.丙酮酸 B核苷酸 C.氨基酸 D.脂肪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丙酮酸中只含有CHO,氨基酸有CHON,脂肪酸中只含有CHO,核苷酸中有CHONP,所以选B

(上海卷)28.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CH2COOH),则该多肽

A.有38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D.至多有36种氨基酸

【答案】B

【解析】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应用39个肽键,A错误;因为谷氨酸的R基上没有游离氨基,又不知其他的R基的情况,则可能没有游离氨基,B正确;由于谷氨酸的R基上有4个游离羟基,则至少有4个游离羧基,C错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一般为20种,所以D错误。

(新课标卷)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DNA,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DNA分子中所含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磷酸和核糖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甲基绿吡罗红混合使用对细胞染色,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

(海南卷)2.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A正确;维生素D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B错;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C错;蛋白质在核糖体、内质网的高尔基体上合成,D错。

(海南卷)5.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种子的相同

【答案】D

【解析】植物体内的水分具有运输功能,能参与无机盐、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的运输,A正确;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即为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B 正确;自由水可作为反应物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许多化学反应,C正确;同种植物萌发种子与休眠种子相比,前者自由水相对含量高于后者,结合水相对含量低于后者,D错。

(四川卷)2.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C

【解析】A.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故A正确。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时,生成的水中氢的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OH,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H,故B正确。C.有氧呼吸时,生成的水中的氢既来自丙酮酸的分解,也来自糖等呼吸底物的分解,故C错。D.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光解生成的[H]用于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故D正确。

(江苏卷)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答案】A

【解析】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单链RNA在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A正确。ADP分子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蛋白质分子不同肽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C错误。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D错误。

(江苏卷)22.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AB

【解析】用5mL量筒量取2mL斐林试剂比用10mL量筒更精确,A正确;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才能保证试管内液体受热均匀,B正确;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为蓝色,C错误;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D错误。

(广东卷)5、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2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10

斐林试剂

不显色

B

20

双缩脲试剂

不显色

C

30

苏丹试剂

橘黄色

D

40

碘液

蓝色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第10天时,有可溶性糖,因此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能出现砖红色沉淀,故A错;第20天,细胞正常代谢需各种酶存在,而大多数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能出现紫色反应,故B错;第30天时,脂肪的含量较高,加入苏丹III试剂后,出现橘黄色颗粒,故C正确;第40天时,淀粉的含量降至0,因此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故D错。

3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膜、生物膜系统

(新课标Ⅰ卷)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极性分子甘油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新课标卷)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蔗糖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动物细胞不能合成。

(福建卷)4.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在细胞膜上,A错误;抗原对T淋巴细胞来说是信号分子,通过T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接受,而不是抗体,B错误;受体具有特异性,胰高血糖素应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胰高血糖受体,而不是胰岛素的受体,C错误;骨骼肌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骨骼肌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同时葡萄糖进入细胞也需要载体协助,D正确。

2018重庆卷)6. 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神经元中的能量也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正确;对于一个个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错误;由题目可知,囊泡运输相关的特定蛋白质能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故能决定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C正确;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D正确。

2018山东卷)1.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内的RNA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具膜细胞器之间才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需消耗能量。

(江苏卷)27.9分)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其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

2)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

;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那么靶器官是

3)图3ATP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4)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图 (填图序号)中的膜结构。

5)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6)图1-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 (写出3项)。

【答案】(9分)

1)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为生命活动供能 2)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垂体 3)暗反应 412 5)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6)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

【解析】(1)通过图12H++1/2O2H2O,并且图1过程中产生了ATP,可知为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合成的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2)一处受体只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相结合,说明了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3)图3通过光能合成ATP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用于暗反应中固定的CO2的还原。

4)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特有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和生物膜的信息传递是叶肉细胞和人体肝脏细胞共有的,所以叶肉细胞与肝细胞都有的膜结构是图1

5)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而生物膜主要的功能活动由蛋白质来参与完成,所以生物膜功能不同是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6)通过图1、图3可看出生物膜具有跨膜运输功能和能量转换功能,图2可以看出生物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2.细胞质、细胞核

(安徽卷)1.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成人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D.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其头部和尾的基部

【答案】C

【解析】线粒体内膜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A项错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项错误;人体心肌细胞不停地自动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需要消耗的能量多于腹肌细胞,因此心肌细胞中线粒体含量相对更多,C项正确;精子变形过程中线粒体聚集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D项错误。

(江苏卷)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答案】A

【解析】性激素的本质为脂质,脂质的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故A错。在细胞分泌物合成、加工、运输及分泌过程中,内质网可参与物质的合成,及形成囊泡运往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膜蛋白的形成过程类似分泌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故BCD正确

(广东卷)1、以下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成的是(

A、液泡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答案】B

【解析】核糖体的组成是rRNA和蛋白质,故B正确;液泡、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不含有RNAACD均错

(大纲卷)1.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 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 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 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细胞核中染色质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A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B正确;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故C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消失和重建分别在前期和末期,D项正确。

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新课标Ⅰ卷)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北京卷)3.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右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C

【解析】A项由于H2O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要大于在人工膜上的速度,而CO2O2和甘油的速度相同(自由扩散)可断定在生物膜上有协助其运输的物质;BK+Na+Cl-的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有差异可得知,生物膜对这些离子具有选择性;D项不同分子量大小的物质在人工膜上的通透性不同可推知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的速率;C项由于人工膜无载体蛋白质故无法推出离子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上海卷)21.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

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

长度分别用XY表示(如图6),在处

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D

【解析】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表示失水越多,质壁分离越明显,紫色越深,,X/Y值越大,失水越少,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小,故AB错误;X/Y同一细胞,所以ABC都不正确。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表示失水越多,越不易复原;故C错误,而X/Y值越大,表示该细胞失水越小,则该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故D正确。

(江苏卷)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B

【解析】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入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只能看到紫色大液泡,A错误;第二次观察时滴入少量的蔗糖溶液,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故B正确;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从盖玻片的一侧流到另一侧,使全部洋葱鳞片叶浸润在蔗糖溶液中,C错误;第一次显微镜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形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作对比,因此不可省略,故D错误。

(新课标卷)4.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答案】D

【解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f组比值大于b组,因此失水量大于b组;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海南卷)3.下列过程中,依赖膜蛋白的是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行程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

【解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主动运输与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自由扩散不需要,A选项属于自由扩散,B选项属于主动运输,CD选项属于在载体蛋白、水分子通道蛋白参与的协助扩散,故A项正确

(海南卷)4.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相同

B.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D

【解析】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离子的速率不一定相同,A错;土壤温度影响植物根细胞的酶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产生能量,进一步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离子吸收的主动运输过程,B错;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主要依靠主动运输,C错;植物根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D正确。

(浙江卷)1.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D.胞吐过程一定会产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答案】D

【解析】胞吞作用包括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吞噬作用是以大的囊泡形式,内吞较大的固体颗粒,而胞饮作用则是将滴状液体吞入细胞内的过程,故A错。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胞吐作用,B项错误。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包括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C项错误。胞吐的过程一定会产生分泌泡与质膜(细胞膜)融合,故D项正确。

(安徽卷)2.右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

上皮细胞

管腔中Na+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

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答案】D

【解析】根据图形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为逆浓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动力来自于Na+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管腔中的钠离子进入上皮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被动运输,综合分析,D选项正确。

(四川卷)1.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活细胞内ATPADP的转化

【答案】B

【解析】A.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层两侧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故A错。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是指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单方向运输,故B正确。C.肝细胞中,糖原和葡萄糖可双向转化,故C错。D.活细胞内ATPADP双向转化,故D错。

(大纲卷)32.9分)

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向肠袋中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盈

0.7%NaCl

10 mL

0.9%NaCl

10mL

1.1%NaCl

10mL

0.9%NaCl+微量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共10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

1mL

3mL

5mL

9.9mL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_________;丙组从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_____处流向溶液浓度_____处。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在吸收Na+时,需要_____________的参与

【答案】1)肠腔进入血液(1分) 血液进入肠腔(1分) 低(1分) 高(1分) 渗透作用(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Na+载体蛋白(3分)

【解析】1)根据渗透原理,水分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因血液的渗透压与浓度为0.9%NaCl溶液相等,因此实验开始时甲组中的水分子从肠腔向血液移动,而丙组中的水从血液向肠腔移动。

2)与乙不同的是,丙组实验加入了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其结果是半小时内丙组中被吸收的NaCl溶液减少,说明Na+载体蛋白抑制剂影响了NaCl的吸收,故可推测小肠吸收Na+时需要Na+载体蛋白的参与。

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 酶与ATP

(福建卷)1.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蛋白酶 B.RNA聚合酶 C.RNA D.逆转录酶

【答案】C

【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当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后,余下的物质主要是RNA,且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在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大多数是蛋白质,其次是RNA

(江苏卷)14.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答案】C

【解析】主动运输、胞吞、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

(大纲卷)2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细胞核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细胞核需要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项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ATP,睡眠时生命活动并没停止,也需要消耗能量,故B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有ATP形成,C项正确;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其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呼吸所提供的ATP,故D项正确。

(海南卷)10.下列物质中,能够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A.脂肪 B.钙离子 C.糖 DATP

【答案】C

【解析】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D正确

(江苏卷)18.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

B.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pH低于7.0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依然能起作用

D.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在水温4560℃时,能充分发挥洗涤作用,水温高于60℃时,碱性蛋白酶要失去活力,水温低于15℃时,酶的活性迅速下降,影响洗涤效果。低于40℃时,则酶作用缓慢,但不易被破坏而失活,A错;表面活性剂能影响碱性蛋白酶活性, 还会使酶失活,B项错误;碱性蛋白酶适合的PH值为6.0~8.5,故C项正确;蛋白质是衣物上最普遍存在的污垢,而且是最难被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洗剂所去除的。蛋白酶能把衣物上蛋白质先分解成可溶性的肽,然后再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很容易被洗去,D错。 .

2. 细胞呼吸

(天津卷)2.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

C.过程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过程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答案】D

【解析】过程为有氧呼吸过程,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为光合作用,真核生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原核生物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错误;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糖类中的氧来自CO2C错误;过程都能产生[H],前者主要与氧结合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后者主要用于C3还原, D正确。

(上海卷)20.依据图5所示的三羧酸循环运行原理判断: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能使三羧酸循环运行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六次

【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能产生2分子丙酮酸,而2分子丙酮酸要经过2次三羧酸循环,因此每分子葡萄糖能使三羧酸循环运行2次。故B正确

(上海卷)30.人体肌肉细胞分解氨基酸产生氨,这些氨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在肝脏细胞中形成尿素,最后排出体外,大致过程如图10,下列关于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水解过程 B是脱氨基过程

C是转氨基过程 D是糖酵解过程

【答案】C

【解析】是葡萄糖的糖酵解过程,而不是水解,故A错误;②③都是转氨基过程,所以BC正确;糖酵解是把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而过程中为丙酮酸转变成葡萄糖,不属于糖酵解,D错误。

2018重庆卷)5. 5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

B.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C.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D.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答案】C

【解析】酶具有专一性,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A错误。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当达到一定值后,由于酶量有限,反应速率不再随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B错误。乙醇经代谢后可参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H],与氧气结合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C正确。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不影响体内温度,不会影响分解乙醇的速率,D错误。

(江苏卷)24.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装置可阻止空气进入,用于果酒发酵

B.该装置便于果酒发酵中产生的气体排出

C.去除弯管中的水,该装置可满足果醋发酵时底层发酵液中大量醋酸菌的呼吸

D.去除弯管中的水后,该装置与巴斯德的鹅颈瓶作用相似

【答案】ABD

【解析】该装置中注水的弯曲部分可阻止空气进入,能用于果酒发酵,A正确;果酒发酵产生的CO2可溶解在弯管的水中,进一步通过水排出,B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没有通入无菌空气,去除弯管中的水后也不能满足底层发酵液中醋酸菌的呼吸需求,C错误;去除弯管中的水后,该装置的弯管部分也能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与巴斯德的鹅颈烧瓶作用类似,D正确。

(海南卷)2610分)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 ,其产物是

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 ,主要原因是

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 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答案】(1)无氧 细胞质基质 酒精和二氧化碳

2)减少 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 3)有氧

【解析】(1)据图可知,在12—24h期间,氧气吸收量很少,而二氧化碳释放量很多,表明此时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2)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同时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总量下降。(3)胚根长出后,氧气的吸收量明显增多,说明在氧呼吸速率明显提高。

3. 光合作用

(新课标Ⅰ卷)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住,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A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H]ATP的产生停止,导致暗反应C3的还原速度减慢,C3在叶绿体内积累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项不会发生;光反应停止,ATP的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C项会发生;光反应停止,NADPH[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项会发生。

(新课标卷)6.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光反应利用ADP和磷酸合成ATP;叶绿素等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同时进行,无氧呼吸生成的乳酸在人体内不能再分解供能;病毒无细胞结构,其核酸复制所需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

(四川卷)6.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 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 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答案】D

【解析】A.由图曲线分析可知,桑树间作时比单作时呼吸强度增大,大豆间作时比单作时呼吸强度减小,均受到影响,故A错误。B.间作时,桑树光饱和点增大,大豆光饱和点减小,故B错。C.在某一光照强度范围内,间作也提高了大豆的光合速率,C错。D.从大豆曲线图中可看到光合速率大于零表示有有机物的积累,其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D正确。

(海南卷)6.下列关于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黄色叶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叶片都能吸收蓝紫光

B.两种叶片均含有类胡萝素

C.两种叶片的叶绿体中都含有叶绿素a

D.黄绿色叶片在光反应中不会产生ATP

【答案】C

【解析】绿色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色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类胡萝卜素而不含叶绿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都能吸收蓝紫光,AB正确,C错;黄绿色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b,而不含叶绿a,不能转化光能,所以光反应中不能产生ATPD正确。

(海南卷)7.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类囊体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被NADPH直接还原

D.净光合速率为长期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答案】B

【解析】类囊体上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可用于暗反应,A正确;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由于高温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小麦光合速率下降,B错;进入叶绿体中的CO2必须先经过固定,形成C3后被NADPH还原,C正确;净光合速率为长期零时,积累量为零,因缺乏营养物质,导致幼苗停止生长,D正确。

(海南卷)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答案】C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鱼可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A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C错;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将会死亡,D正确。

(新课标卷)29.(10)

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0 ABC

2光强

3大于

4光强

【解析】

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曲线A)下的纵坐标为0,即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均表现为上升,即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高光强条件下(曲线A)的净光合速率仍然能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限制B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强。

3CO2浓度小于a时,3种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知CO2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为提高植物的产量,应综合考虑CO2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福建卷)26.(12分)

氢是一种清洁能源。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H2O分解成[H]O2[H]可参与暗反应,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

1)莱茵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

2CCCP(一种化学物质)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已知缺硫也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A组)和缺硫培养液(B组),在特定条件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

实验结果:B组>A组,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 作用。

为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其培养液为

3)产氢会导致莱茵衣藻生长不良,请从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

4)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氢的原因是 ,因此可通过筛选高耐氧产氢藻株以提高莱因衣藻的产氢量。

【答案】(12分)

1)类囊体薄膜

2)促进 添加CCCP的完全培养液 添加CCCP的缺硫培养液

3)莱茵衣藻光反应产生的[H]转变化H2,参与暗反应的[H]减少,有机物的生成量减少

4)氧气抑制产氢酶的活性

【解析】(1)光合作用分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吸收光能,其中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2)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实验设计的相关实验知识。完全培养液的A组即标准对照组与B组缺硫的实验组相比,产氢总量结果是B组>A组,说明B组缺硫组产氢多,说明缺硫促进产氢。

实验设计中应遵循单因子变量和等量原则。在探究CCCP有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时,可设置完全培养液和加CCCP培养液二个培养实验,为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在此基础上再:添加CCCP的缺硫培养液的培养实验。

3)结合题意,根据光合作用的全过程,若反应产氢的话,会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减少,那么暗反应中即C3CH2O)减弱,导致还原产物减少,从而莱茵衣藻生长不良。

4)莱茵衣藻的氢化酶对氧气极为敏感,当有氧存在时抑制了氢化酶的活性,使氢产生减少。

(浙江卷)30.14分)某种细胞分裂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细胞分裂素浓度

g·L-1

叶绿素含量

mg chl·g FW-1

光合速率

μmol CO2·m-2·s-1

希尔反应活力μmol DCIP Red·mg chl-1·h-1

叶片含氮量%

生物量

g·plant-1

0

1.58

6.52

13.55

1.83

17.65

0.5

1.82

7.82

25.66

1.94

22.95

1.0

2.34

8.64

32.26

1.98

27.44

2.0

2.15

8.15

27.54

1.96

23.56

注:chl—叶绿素;FW—鲜重;DCIP Red—还原型DCIPplant—植株。

希尔反应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将叶绿体加入DCIP(二氯酚靛酚)溶液并照光,水在光照下被分解,产生氧气等,而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并发生颜色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仪器进行测定。

请回答:

1)希尔反应模拟了叶绿体光合作用中__________阶段的部分变化。氧化剂DCIP既可利用于颜色反应,还可作为__________。希尔反应活力可通过测定DCIP溶液的颜色变化得到,也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得到。

2)从表中可知,施用细胞分裂素后,__________含量提高,使碳反应中相关酶的数量增加。

3)幼苗叶片中的细胞分裂素主要有__________产生。合理施用细胞分裂素可延迟__________,提高光合速率,使总初级生产量大于__________,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

【答案】(1)光反应 氧化剂 氧气的释放量

2)叶片含氮量

3)根尖 衰老 呼吸量

【解析】(1)光合作用由光反应和暗反应两阶段构成,根据题中希尔反应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可知,该过程模拟的是水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产生氧气等,故希尔反应模拟的是光反应;DCIP被还原颜色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作为氧化剂去氧化水,使水分解产生氧气。

2)碳反应中的酶均为蛋白质,施用细胞分裂素后,叶片含氮量增加,进而可使碳反应相关酶的数量增加。

3)幼苗中的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产生,而后运输到幼苗叶片中,发挥相应生理作用;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植物的衰老,提高光合速率,导致总初级生产量大于呼吸量,从而增加生物量。

(安徽卷)29.24分)

.10分)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和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 。与对照组相比, 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2)叶肉细胞间隙CO2至少需要跨 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达CO2固定的部位。

3)某同学测定30d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红光处理组的3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2.1mg·g-13.9 mg·g-14.1 mg·g-1。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答案】I.1)高 蓝光促进了气孔开放,CO2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

23

3)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解析】I.1)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CO2吸收量更大,说明30d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更大。三种光照射,蓝光处理的组吸收的CO2更多,胞间CO2浓度更低,说明对CO2的利用率更高,而蓝光处理的组气孔导度也最大,说明蓝光通过促进了气孔开放,使CO2供应充分,加快暗反应,最终提高光合速率。

2CO2固定部位在叶绿体基质,因此叶肉细胞间隙的CO2至少需要穿过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内膜共3层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到达作用部位。

3)为了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可做到随机取样,并进行重复测定,避免偶然性。

2018重庆卷)9.(14分)棉花幼铃(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某课题组选择生长整齐的健壮植株,按题91步骤进行实验,激素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题92所示(上述处理不影响叶片光合与呼吸强度)。

1)该放射性物质中被标记的元素是 。光合作用过程中,含标记元素的化合物被光反应提供的 还原成糖类。在适宜温度下测得叶片光饱和点,若其他条件不变,进一步提高温度,则该叶片光饱和点的变化是

2)由实验结果推断,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是 组。B组幼铃放射性强度百分比最低,说明B组叶片的光合产物 。为优化实验设计,增设了D组(激素处理叶片),各组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是 。由此可知,正确使用该激素可改善光合产物调配,减少棉铃脱落。

3)若该激素不能促进插条生根,却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其最可能是

【答案】(1)碳 NADPH[H] 降低 (2)C 输出减少 C>A>B>D (3)赤霉素

【解析】(1)题中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光合产物用碳元素标记。首先标记CO2CO2被固定为C3C3被光反应提供的[H]还原为糖类和C5。原光饱和点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若提高温度,酶活性减低,能固定的CO2量和利用的光能减少,光饱和点降低。

2)由题干可知,幼铃脱落是光合产物不足导致,对比ABC三组,发现C组幼铃中有机物占比最高,因而幼铃脱落显著减少。B组中叶片的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较高,说明有机物占比较多,输出较少。由题中数据可知,激素可抑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出,有利于幼铃有机物的输入,因而用激素处理叶片,导致叶片有机物输出明显较少,且小于B组,因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C>A>B>D

3)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但不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激素为赤霉素。

2018山东卷)26.11分)我省某经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结果如图。



1)图甲表示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上。需先用___________(填溶剂名称)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再测定叶绿素含量。用纸层析法进一步分离色素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该植物可通过___________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图乙表示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8001200光照强度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18:00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3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_____________

【答案】(1)类囊体膜(或类囊体,基粒); 无水乙醇(或丙酮); 叶绿素a;增加叶绿素含量

2)呼吸作用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线粒体、叶绿体

3)减少

【解析】(1)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一个个圆饼状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层析后叶绿素a比叶绿素b扩散得更远说明叶绿素a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由图甲可知,叶绿素含量随着遮光面积的增加而升高,因此植物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来增加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8001200气温升高呼吸速度增强,光照强度增加,但气孔导度相对稳定,由于受到CO2供应的限制,光合速率升高远不如呼吸速率升高的幅度大,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1800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

3)突然去除遮光物,光反应加强,为暗反应提向更多的ATP[H],导致较多的C3被还原,C3含量减少。

(江苏卷)31.8分)为研究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将一种绿藻培养至指数生长期,并以此为材料,测定了藻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n)。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不同NaHCO3浓度(Ph8.525℃)条件下测得的Pn 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变换图1中光源,可研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在测定不同光照对Pn的影响时,如不精确控制温度,则测得的光照与Pn的关系 (填“呈正相关”、“呈负相关”或“难以确定”)。

3)由于弱碱性的藻培养液中游离CO2浓度很低,藻光合作用主要通过胞内碳酸酐酶(CA)分解水中的HCO3-获得CO2。图2中达到最大Pn值的最低NaHCO3浓度为 ;在更高NaHCO3浓度下,Pn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4)培养基中的HCO3-CO32-之间的离子平衡与pH有关,碱性条件下pH越高,HCO3-越少,CO32-越多,而CO32-几乎不能被该藻利用。在测定不同pH7.0~10.0)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导致Pn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答案】

1)光强 光质

2)难以确定

3120mg·L-1 达到了CO2饱和点 CA量有限

4CO2(或HCO3-)供应量不同 CA(细胞)活性变化

【解析】

1)可调光源可改变光照强度、光的波长(光质),从而可以研究光强和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温度是无关变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使得难以确定光照对Pn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使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以便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3)由图可以看出,达到最大Pn值的最低NaHCO3浓度为120mg·L-1;在更高NaHCO3浓度下,外界因素是CO2浓度达到了CO2饱和点,不能吸收更多的CO2;内部因素是CA量不足,不能催化分解更多的HCO3-

4)由题意可知,pH一方面会影响HCO3-的含量,从而影响Pn;另一方面pH也会影响CA酶的活性,从而影响Pn

(大纲卷)31.9分)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表示了________对某种C3植物和某种C4植物____________的影响。当光照强度大于p时,C3植物和C4植物中光能利用率高的是________植物。通常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增加________的面积,补充______气体等。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4植物吸收的CO2被固定后首先形成______________化合物。

3C3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NADPH,这两种物质在叶绿体内形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NADPH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其在暗反应中作为______剂,用于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

【答案】1)光照强度1分) 光合作用强度1分) C41分) 光合作用(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CO21分)

2)四碳(或C41分)

3)囊状结构薄膜(或类囊体薄膜)1分) 还原型辅酶1分) 还原1分)

【解析】1)根据图示的横、纵坐标可知,该图表示了光照强度对C3C4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照强度为P时,C3植物已达光的饱和点,而此时C4植物还没有达到光的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大于P时,C4植物对光的利用率更高;在一定光强强度下,可通过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CO2的浓度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2)与C3植物不同的是,C4植物具有C4途径,其吸收的CO2PEPC3)固定后首先形成C4(四碳化合物),能通过对CO2的利用提高光能利用率。

3)因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因此ATPNADPH也在该部位形成,其中NADPH又称为还原型辅酶,简写为[H],在暗反应中作为还原剂。

(广东卷)2616分)

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

叶色

平均叶面积

cm2

气孔密度

(个·mm2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浅绿

13.6100%

826100%

4.33100%

绿

20.3149%

76893%

4.1796%

深绿

28.4209%

75291%

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考)

CO2 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在弱光下,柑橘通过 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 ,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 。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 ,最后发生改变的是

【答案】(1)自由扩散(1分); C5(五碳化合物,1分);[H](或NADPH)和ATP2分) 2)增加叶面积(2分); 提高叶绿素含量(2分); 3)较少(2分); 较少(2分); 净光合速率(2分); 叶面积(2分)

【解析】(1)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细胞中的C5结合生成C3,该过程叫做二氧化碳的固定;C3ATP供能下被【H】还原成有机物或C5。(2)据表可知,弱光下柑橘的叶色呈深绿色,平均叶面积也增大了。所以柑橘是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和增大平均叶面积,来吸收更多的光能。(3)平均叶面积×气孔密度=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弱光下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为:28.4cm2×100mm2/cm2×752/mm2=2135680个,强光下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为:13.6cm2×100mm2/cm2×826/mm2=1123360个,后者远少于前者;要计算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的吸收量,可用净光合作用速率×平均叶面积的值来表示,弱光下为:28.4cm2×0.01m2/cm2×3.87molCO2?m-2?s-11 molCO2?s-1;强光下为

13.6cm2×0.01m2/cm2×4.33molCO2?m-2?s-10.6 molCO2?s-1后者也是小于前者。结果,强光下,气孔总数少,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少 ;对强光下生长柑橘适度遮阴,首先因光照强度减弱,净光合速率首先发生改变;其次,为了适应弱光环境,叶绿素的含量增加;最后,叶面积扩大。强光比弱光的气孔总数多,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高,据表可知,弱光下,色素吸收的光能少,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首先发生变化,平均叶面积是最后发生变化。

(上海卷)(五)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11分)

49.植物水光解过程放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将下列选项用箭头排序,表示出光反应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活化叶绿素a促使水光解,释放出eH+

B.光能传递到叶绿素a

Ce经一系列传递后将NADP+还原为NADPH

D.类囊体膜上各种色素吸收光能

EH+将能量传给ADP,在酶的作用下合成ATP

【答案】氧气

【解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会吸收光,把水光解成氧气和还原氢,同时合成ATP.

水不仅直接参与光反应,还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以含水80%土壤为

对照(CK),测耐旱能力较强的大丽花中度缺水(MD)时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

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图16),探讨环境水对植物的调控机理。

50.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通过气孔的气体量表示气孔导度(Gs)。据图16Gs曲线

Pn曲线推测,315天内中度缺水生长的大丽花叶片,会持续发生的现象有_________

(多选)。

A.蒸腾速率下降

B.蒸腾速率升高

C.光合放出02速率下降

D.光合放出02速率上升

E.干旱导致叶片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停止

【答案】AC

【解析】在315天内中度缺水生长的叶片,气孔关闭,蒸腾速率下降。同时CO2吸收减少,使得光合作用减慢,O2的产生速率就会下降。

51.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内参与卡尔文循环时,在______________(酶//酶和光)条件下,

__________化合物固定后,还原生成糖。

【答案】酶 C5

【解析】CO2的固定等过程中,在多种酶的参与下,CO2C5化合物结合形成C3,最终还原成糖。

52.据图16,非气孔因素主要影响Pn-MD的时间段是________,以下属于非气孔因素的是

________________(多选)。

ACO2供应不足

B.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类囊体膜受损

C.还原三碳化合物的酶空间结构改变

D.固定CO2的酶活力不足

【答案】第12—15 B CD

【解析】在第12-15天内气孔开放度增加,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此时限制光合的因素不是二氧化碳,其主要限制因素为非气孔因素,可能是BCD.

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 细胞周期、有丝分裂

(上海卷)8.在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是启动

细胞DNA复制的必需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复

制前复合体“形成,进而启动DNA复制。参照图l

示的细胞周期,“复制前复合体”组装完成的时间点

A1 B2

C3 D4

【答案】A

【解析】图中G1期为DNA复制前期,S期为DNA复制期,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是启动细胞DNA复制的必需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复制前复合体“形成,进而启动DNA复制。据题意,就是在G1期与S期之间发挥作用,故选A

(海南卷)1.下列植物细胞中,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A.蚕豆叶肉细胞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C.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 D.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

【答案】C

【解析】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C选项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其它细胞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天津卷)1.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

【答案】C

【解析】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前者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DNA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增加,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2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也暂时加倍,但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

(浙江卷)5.某哺乳动物体细胞在培养中能够分裂,在培养过程中将适量的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可观察和测量到

A.G1期变短,该期有大量3H-TdR进入细胞核

B.S期变长,该期有DNA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

C.G2期变短,该期细胞核中有组蛋白

D.M期相对较短,该期细胞的核膜始终完整

【答案】C

【解析】大量3H-TdR进入细胞核的是S期(DNA复制期),A项错误;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将会使细胞周期缩短,S期变短,并且S期进行DNA的复制无核糖体的增生,B项错误;M期的前期核膜解体,末期核膜重新出现,故D项错误。组蛋白是指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的总称。组蛋白与DNA结合后形成染色质,有利于染色体的形成,故C项正确。

(江苏卷)12.右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答案】B

【解析】图示为动物细胞分裂的中期,甲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前期移向细胞两极,A错误;乙为染色体,组成成分为DNA和蛋白质,丙为纺锤丝,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二者差异很大,故B项正确;由于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并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可以判断该图像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故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等,C项错误;该时期核膜已解体,故D项错误。

2018山东卷)2.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D

【解析】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减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增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液增多。

(广东卷)24、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答案】BD

【解析】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但染色体的数目不变,即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的比值从1逐渐变成2,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此时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的比值等于1,故A错;植物细胞吸水膨胀,使细胞液的浓度降低,即胞内渗透压降低,反之升高,故B正确;胰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其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的参与,故C错;胚胎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故D正确。

(新课标Ⅰ卷)29.9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答案】(1)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染色体

2)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1)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用于解离过程,解离的作用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过程,为碱性染料,能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2)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上海卷)(二)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与分化的问题。(10分)

12表示人体内部分结缔组织细胞的形成过程。其中,成纤维细胞的形成过程未经人

为调控。A细胞到单核细胞、血红细胞的几种途径中部分属于人为调控过程,PUGATA

为两种蛋白质,是细胞内调控因子。

35.在图12所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中,中心体和染色体数的倍增分别发生在有丝

分裂的_______期和________期。

【答案】间/G2

【解析】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中心体在间期加倍,为前期发出星射线做准备,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36.表1比较了过程的特点,用“”表示“发生”,用“×”表示“不发生”,

完成下表。

【答案】

事件

过程①

过程②

DNA序列改变

×

×

细胞功能改变

×

伴随蛋白质合成

细胞数量增加

×

【解析】分别表示细胞的分化与分裂,在细胞分化中过程中遗传物质和细胞数量不变,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出现不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引起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而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和细胞功能结构不变,细胞数量增加,同时伴随有蛋白质的合成

37.图12ABCD四类细胞,分化能力最接近胚胎干细胞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A

【解析】A细胞的分化程度最小,与胚胎干细胞最接近。

38PUGATA可以识别基因的特定序列,继而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由此推测,PU

GATA的结构更接近下列蛋白质中的______________

A.限制酶 B.蛋白酶

C.淀粉酶 DDNA连接酶

【答案】A

【解析】PUGATA可以识别基因的特定序列,这一点与限制酶的功能一至。

39.若要使血红细胞前体直接转变成单核细胞,可行的人为调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降低GATA 的浓度/增加PU的浓度

【解析】图中看出,当GATA的浓度升高后,可使单核细胞转变为血红细胞,同理,当GATA的浓度降低后,可使血红细胞前体转变为单核细胞。

2. 细胞的分化

(新课标卷)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高度分化,通常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也无DNA复制;不同种类细胞的产生是由于遗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同一个体的体细胞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基因组相同。

(安徽卷)3.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为探针,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下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探针

细胞总RNA

β-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

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

-

+

输卵管细胞

-

+

+

胰岛细胞

-

-

+

A.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依题意,探针可用于检测细胞中是否存在互补的RNA分子,若存在说明该基因得到了表达。根据表格可知,在成红细胞中存在β-珠蛋白基因对应的RNA,而不存在卵清蛋白基因对应的RNA,说明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即发生了表达),而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A项正确;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中含有个体的全部基因,也就包括了卵清蛋白基因和β-珠蛋白基因,B项错误;丙酮酸激酶的基因在鸡的各个细胞中都得到了表达,说明该基因是必需表达的基因,可知该基因对于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C项正确;不同类型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化产生的,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项正确。

(上海卷)5.植物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植株潜能的决定因素是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叶绿体

【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是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物种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物质所以选B

3.细胞的衰老、凋亡与癌变

2018山东卷)3.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未得到足够生存因子的神经细胞发生的程序性死亡是基因表达引起的,而生存因子可以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应的神经细胞不发生凋亡;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生存因子这种化学信号来传递信息的;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细胞免疫。

(四川卷)7. 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D

【解析】A.恶性肿瘤细胞即癌细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无限增殖、细胞形态改变、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等特征,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扩散。故A正确。B.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一类调控细胞生长及周期的基因,能够抑制细胞的过度生长和增殖,抑制肿瘤发生,由题干信息可知,复合物可诱导靶基因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故该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C.复合物的转移到细胞核内,这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一个过程,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能表达,则靶细胞抑癌信号途径受阻,靶细胞易癌变而获得不死性。故D错。

必修二《遗传和变异》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上海卷)1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3准备了实验装 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基因。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 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此操作模拟了

等位基因的分离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两个装置中含有等量的Dd棋子,代表等位基因分离,雌雄个体各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从两个装置中各随机取一枚棋子合在一起表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本实验不能说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选A

(上海卷)25.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A3 / 64 B5 / 64 C12 / 64 D15 / 64

【答案】D

【解析】由于隐性纯合子(aabbcc)和显性纯合子(AABBCC)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270g.,则每个显性基因的增重为(270—150/ 6=20g),AaBbCc果实重量为210,自交后代中重量190克的果实其基因型中只有两个显性基因、四个隐性基因,即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六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故为15/64,选D

(上海卷)27.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已知决定颜色的显性

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图9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绿色对黄色完全显性

绿色对黄色不完全显性

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完全连锁

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F1中绿色自交,后代有绿色和黄色比21,可知绿色对黄色完全显性,且绿色纯合致死,故正确错误;F1后代非条纹与条纹为31,且四种性状比为6321,符合自由组合,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故C错误D正确。

(海南卷)22.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叙述正确的是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题出现的概率不同

【答案】B

【解析】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712/4×(1/4+1/4) ×(1/4+1/4) × (1/4+1/4) × (1/4+1/4) × (1/4+1/4) ×(1/4+1/4) =7/128,A错;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732/4×2/4×2/4×2/4×2/4× (1/4+1/4) × (1/4+1/4) =35/128B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752/4×2/4×2/4× (1/4+1/4) × (1/4+1/4) ×(1/4+1/4) × (1/4+1/4) =21/128C错;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712/4×(1/4+1/4) ×(1/4+1/4) × (1/4+1/4) × (1/4+1/4) × (1/4+1/4) ×(1/4+1/4) =7/128, 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C712/4×2/4×2/4×2/4×2/4×2/4× (1/4+1/4) =7/128, 相同,D错误。

(海南卷)2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答案】C

【解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有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性状为显性。故选C

(天津卷)9.16分)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_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5)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发现了一只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性状分离比如下:

F1

雌性﹕雄性

灰身﹕黑身

长翅﹕残翅

细眼﹕粗眼

红眼﹕白眼

有眼

11

31

31

31

31

无眼

11

31

31

/

/

从实验结果推断,果蝇无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号(填写图中数字)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亲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红眼细眼 25 3XEXe

4 B(或b v (或V Vv(或B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578(或7、或8 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示例:

杂交亲本: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

实验分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形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解析】(1)据图中信息,果蝇M含有显性基因ER,所以眼色的表现型为红眼和细眼的显性性状。

2)要测定基因组的序列需要测定该生物所有的基因,由于X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不同,所以需要测定3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即5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

3)子代雄性的红眼和白眼均只能来自于母本,因此需要母本同时具有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即XEXe

4)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BvbV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配子的组合,理论上后代只有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出现等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说明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5)根据表格结果,若无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M与无眼雌果蝇的后代中雄性都为无眼,与表格结果不符,所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子代有眼﹕无眼=11,同时其他性状均为31,说明有眼无眼性状的遗传和其他性状不连锁,为自由组合,因此和其他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据图可知应该位于7号或8号染色体上。由于子代有眼﹕无眼=11,说明亲代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若判断其显隐性,可选择自交法(即有眼雌性×有眼雄性),若有眼为显性,则亲代均为杂合子,后代有性状分离,若无眼为显性,则亲代均为隐性纯合子,后代无性状分离。

(浙江卷)32.18分)利用种皮白色水稻甲(核型2n)进行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再生植株连续自交,分离得到种皮黑色性状稳定的后代乙(核型2n)。甲与乙杂交得到丙,丙全部为种皮浅色(黑色变浅)。设种皮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基因a控制种皮黑色。

请回答:

(1)甲的基因型是 。上述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

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丙为亲本自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

3)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首先对种子胚进行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通过 培养获得分散均一的细胞。然后利用酶处理细胞获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再生出 ,才能进行分裂,进而分化形成植株。

4)将乙与缺少1条第7号染色体的水稻植株(核型2n-1,种皮白色)杂交获得子一代,若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则可将种皮黑色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5)通过建立乙植株的 ,从中获取种皮黑色基因,并转入玉米等作物,可得到转基因作物。因此,转基因技术可解决传统杂交育种中 亲本难以有性杂交的缺陷。

【答案】(1AA 不完全显性(AA为白色,Aa为浅黑色)

(2) 浅色丙() 浅色丙(

P Aa × Aa

配子 A a A a

F1: AA Aa Aa aa

白色 浅色 浅色 黑色

1 2 1

(3) 悬浮 细胞壁

(4) 浅色:黑色=11

(5) 基因文库 有生殖隔离的

【解析】:(1)由于甲与乙杂交后代均为浅色,说明甲与乙都是纯合子,所以甲的基因型为AA,且Aa不完全显现为浅色。

(2)遗传图解需要的要素包括:亲代表现型和基因型、配子类型、子代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比例。

(3)愈伤组织必须通过悬浮培养分散成单个细胞,而再生出细胞壁才能分裂分化为植株。

(4)乙的基因型为aa,如果黑色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的话,缺失一条7号染色体的白色为A0,根据分离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为Aa(浅色)和a0(黑色),且比例为11

(5)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获取可以先建立基因文库从中获取。基因工程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使有生殖隔离的亲本的基因可以重组。

(福建卷)28.16分)

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 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 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 ,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 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 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答案】

(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4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

3S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则其F2中的黄色皱粒的基因型为1/3YYrr2/3Yyrr,则它们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yyrr)的个体yy2/3×1/4×rr1)=1/6。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由此可以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从基因表达的角度,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可以是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讲F1中雌果蝇测交,子代有4种表现型,可以肯定F1中的雌果蝇产生了4种配子。但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这一基本条件。

3)由于突变存在不定向性,所以,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SⅢ,就说明不是突变产生的,从而否定了前面的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安徽卷)31.16分)

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_______,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 ,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要的________。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____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答案】(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Aabb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解析】(1a为隐性基因,因此若要表现为有香味性状,必须要使a基因纯合(即为aa),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从而导致香味物质累积。

2)根据杂交子代抗病:感病=11,无香味:有香味=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从而推知子代F1的类型有:1/8AABb1/8AAbb1/4AaBb1/4Aabb1/8aaBb1/8aabb,其中只有1/4AaBb1/8aaBb自交才能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可获得的比例为1/41/41/4+1/811/4=3/64

3)正常情况AAaa杂交,所得子代为Aa(无香味),某一雌配子形成时,若A基因突变为a基因或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可能出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

4)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花粉先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通过再分化形成单倍体植株,此过程体现了花粉细胞的全能性,其根本原因是花粉细胞中含有控制该植株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形成的单倍体植株需在幼苗期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可形成二倍体植株。

2018重庆卷)8.20分)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

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

实验材料: 小鼠;杂交方法: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种蛋白类激素,检测该激素的方法是 。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 CGA中的一个CT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AAUGA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序列是 ,这种突变 (填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

在人类肥胖症研究中发现,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原因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

2)目前认为,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 ,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

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 正反交 ②抗原抗体杂交(分子检测) CTCTGA(TGA) 不能 ③受体 25/16 aaBbAabbaabb 3)自然选择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解析】(1题中要确定基因位置(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和显、隐性关系。根据子一代性状可直接确定显隐性关系。若要根据子一代性状来判断基因位置,可采用正、反交的方法。若是伴性遗传,以纯合肥胖小鼠为父本,纯合正常为母本,子一代都为正常,以纯合肥胖小鼠为母本,纯合正常为父本,子一代雌鼠正常,雄鼠都肥胖;若是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结果相同;该激素为蛋白类激素,检测蛋白质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题中告知模板链的互补链一个CT替换,产生终止密码,因而突变后的序列为CTCTGA(TGA) ,这种突变只能是基因的转录提前终止,形成大多肽链变短,不能使基因转录终止;激素作用需要受体,当受体缺乏时,也能引起肥胖症。

2)由于AB基因具有累加效应,且独立遗传,双亲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有34个显性基因则体重超过父母,概率为5/16,低于父母的基因型有1个或0个显性基因,为aaBbAabbaabb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表现型是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8山东卷)28.14分)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 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e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__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

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II.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1EeBb eeBb(注:两空可颠倒);eeBb

21/2

340%48%60%

4)答案一: EE

I.灰体黑檀体=31

II.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 Ee

I.灰体黑檀体=79

II.灰体黑檀体=78

【解析】根据实验一中灰体∶黑檀体=11,短刚毛∶长刚毛=11,得知甲乙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eebb或者eeBb×Eebb。同理由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和丙的基因型应为eeBb×EeBb,所以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eeBb。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乙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eebb,乙的基因型为EeBb,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eeBb

2)实验二亲本基因型为eeBb×EeBb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2+1/2×1/2=1/2,所以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

3)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中,如果aa基因型频率为n,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n,则其产生雌雄配子中Aa的比例为n(1—n),自由交配得到F1中黑檀体果蝇基因型比例=n2=1600/(1600+8400),故n=40%。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每一代中e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所以为40%F1Ee的基因型频率为2n(1-n)=48%,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60%

4)由题意知,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此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e,如果是染色体片段缺失,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选用EE基因型果蝇杂交关系如下图。

选用Ee基因型果蝇杂交关系如下图。

(四川卷)11.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关系如下图:

白色前体物质

基因I

有色物质1

基因II

有色物质2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两对基因(A/aB/b)位于___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

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

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_性突变。

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

【答案】

(1) 2 aabb 3 8/9 aaBBaaBb

(2) A 黄鼠:灰鼠:黑鼠=211 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1)由实验一可知,两对基因控制的F29331的修饰(934),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故A/a B/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而且A_B_为灰色,A_bb,aabb为白色, aaBB为黑色(A/a控制灰色合成,B/b控制黑色合成)。有色物质1为黑色,基因B,有色物质2为灰色,基因A。以为F1 AaBb为灰色可证实推论,亲本应该中甲为AABB,乙为aabb(甲和乙为AAbbaaBB性状与题意不符合)。

由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可知F2中白鼠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三种。灰鼠中AABBAaBB:AABb:AaBb=1224。除了AABB外皆为杂合子,杂合子比例为8/9

解析可知有色物质1是黑色,实验二中,丙为纯合子,F1全为黑色,丙为aaBBF1aaBb,F2aaB_aaBBaaBb:aabb=31

(2)实验三中丁与纯合黑鼠(aaBB)杂交,后代有两种性状,说明丁为杂合子,且杂交后代中有灰色个体,说明新基因相对于A为显性(本解析中用A1表示)。结合F1F2未出现白鼠可知,丁不含b基因,其基因型为A1ABB

若推论正确,则F1中黄鼠基因型为A1aBB,灰鼠为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1ABBA1aBB:AaBB:aaBB=1:1: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灰:黑=211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于姐妹染色单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通过复制而来的,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基因两两相同,应该是4个荧光点,2种颜色。出现第三种颜色应该是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北京卷)30.(16)

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植株丙(aabb)。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四个花粉粒中。

2a基因是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_______

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______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______

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图2)。带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

①丙获得了CR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____________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②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CR基因位点间________,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_____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

【答案】(1)四分体 同源

2和Ⅲ

32 25%

4父本和母本

蓝色、红色、蓝和红叠加色、无色

交换与否和交换次数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交叉互换的概念及过程的理解。对考生关于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有关知识要求较高,试题考查方式较为灵活,极具特色。属于中高难度试题。

1)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会联会形成四分体,接着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2)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需扩增AT-DNA两侧片段,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从引物的3’端开始合成,即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3’,故选择Ⅱ、Ⅲ两个片段做引物;

3)由亲代甲(AaBB)、乙(AAbb)杂交,可知F1中有AABbAaBb两种基因型。F1自交到F2(从图2可知),得到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bb)所占的比例为25%;

4本题目的之一是通过实验,检测A基因对于基因交换频率的影响。故需将AA个体与aa个体进行比较,同时,为了鉴别是否发生交换,选择荧光蛋白基因CR整合到相应染色体上。本题中亲代乙中CR基因与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部分片段互换,致使CRF2中与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所以丙获得CR基因是由于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R基因位点见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

的四个花粉粒,且四种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仅含C蓝色、仅含R红色、CR整合在一条染色体上红蓝叠加呈紫色,不含荧光标记基因的无色;故产生的四个花粉粒的颜色是:红色、蓝色、紫色、无色

、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个体是为了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统计判断染色体在CR基因间是否发生互换,通过丙(aa)与乙(AA)比较,可确定A基因对于基因交换次数的影响。

(江苏卷)33.9分)有一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B区段用(XClB表示)B基因表现显性棒眼性状;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XClBXClBXClBY不能存活);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B区段用(X+表示)。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图中F1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为 ,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 。如果用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用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正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2)图2是研究X射线对正常眼果蝇X染色体诱变示意图。为了鉴定X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是否发生隐性突变,需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 果蝇杂交,X染色体的诱变类型能在其杂交后代 果蝇中直接显现出来,且能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

;如果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 果蝇杂交,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

【答案】(9分)

131 12 1/3 1/27

2)棒眼雌性 雄性

杂交后代中雄果蝇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雌果蝇,且X染色体间未发生交换,T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正常眼雌性 X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

【解析】

1)长翅与残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联,因此P: VgVg→长翅残翅=31XCIBX+ × X+Y X+X+ X+YXCIBX+XCIBY(死亡),故棒状眼和正常眼的比例为12

F1长翅为1/3 Vg Vg2/3 Vgvg,残翅为vgvg2/3 Vgvg× vgvg 残翅vgvg2/3× 1/2=1/3F1正常眼雌果蝇为X+X+ ×正常眼雄果蝇X+Y所得后代均为正常眼,故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1/3×1=1/3F1长翅× 长翅残翅,2/3 Vg vg× 2/3 Vg vg2/3× 2/3× 1/4=1/9残翅vgvgF1棒眼雌果蝇XCIBX+×正常眼雄果蝇X+YXCIBX+X+X+XCIBX+XCIBY (死亡),故棒眼所占比例为1/3,二者合并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1/9×1/3=1/27

2PXCIBX+×X?YF1:雌性XCIBXXX+雄性X+YXCIBY(死亡) F1中雌果蝇为正常眼X?X+和棒眼XCIBX?,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Y,由于ClB存在时, X 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故XCIB X?不会交叉互换,X? X+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又由于杂交后代中雄果蝇 X 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雌果蝇,Y 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故隐性突变可以在子代雄性中显性出来,所以选择F1棒眼雌性XCIBX?与正常眼雄性X+Y交配,后代雄性将会出现三种表现型即棒眼,正常眼和隐性突变体。可以根据子代隐性突变个体在正常眼和突变体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该隐性突变的突变率;如果选择F1雌性正常眼X?X+与正常眼雄性X+Y交配,则雌性X染色体有可能存在交叉互换,故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

(大纲卷)34.(14)

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______________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_____________,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___________,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__________。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1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F3株系。理论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4种,那么在这4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同源染色体(1分) 自由组合(1分) 随机结合(1分) 相等(1分)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1分)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1分)

2)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2分)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2分) 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2分)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2分)

【解析】1)若抗锈病与感锈病、无芒与有芒分别受A/aB/b这两对等基因控制,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AABBAAbbaaBBaabb,若要使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F2均相同,则两个亲本组合只能是AABB(抗锈病无芒)×aabb锈病有芒)、AAbb(抗锈病有芒)×aaBB锈病无芒),得F1均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须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才能使两组杂交的F2完全一致,同时受精时雌雄配子要随机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同。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F1AaBbF2植株将出现9种不同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可见F2自交最终可得到9F3株系,其中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中有一对基因为杂合子,自交后该对基因决定的性状会发生性状分离,依次是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 、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海南卷)298分)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

【答案】一 F2中高茎:矮茎=31 4 5 2272197

【解析】(1)根据F2中高茎:矮茎=162+126):(54+42=31,可知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基因型为A-B-、白花基因型为A-bbaaB-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B-),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的紫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 aaBBdd、、aaBbddaabbdd五种。(2F1的基因型为AaBbDdAB一起考虑,Dd基因单独考虑分别求出相应的表现型比例,然后相乘即可。即AaBb自交,后代紫花(A-B-):白花(A-bbaaB-aabb=97Dd自交,后代高茎:矮茎=31,因此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272197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上海卷)22.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卵原细胞有X染色体两条,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所以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仍为2条,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含有X染色体1条或2条(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卵细胞或第二极体中X染色体只有1条。B正确

(安徽卷)4.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A

【解析】图示为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根据图甲的联会现象,可知该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A项正确;图乙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B项错误;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后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短暂,并无染色体的复制,C项错误;丁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而此时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D项错误。

(江苏卷)28.8分)某研究者用非洲爪蟾性腺为材料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非洲爪蟾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上图中甲、乙、丙、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 ;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

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 (填相同不相同不一定相同)。

2)如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无法看到和乙细胞同时期的细胞,其原因是

3)该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实验,结果如下:

由实验一可得出推论: 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

由实验二可得出推论:这种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 ;孕酮在实验二中的作用是

【答案】(8分)

1)甲、丙、丁 甲、丁 不一定相同

2)卵母细胞在卵巢中不能分裂到该时期

3)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 蛋白质 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

【解析】

1)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征可以判断: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丙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丁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图丙)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图甲、图丁)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图乙)无同源染色体;雄性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图甲)、后期(图丁)的细胞均称为初级精母细胞。丁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是否相同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含的基因有关,如果同源染色体上含相同基因,则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仍是相同基因,如果同源染色体上含等位基因,则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是不同基因。

2)排卵排出的卵子先是在输卵管中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只有在受精的过程中才能继续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图乙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在输卵管中发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卵巢中观察不到。

3)实验一的相互对照可知,当含有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才能使早期卵母细胞发育成成熟卵细胞,说明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可以诱导卵母细胞成熟的物质。由实验二孕酮处理组,可以得出孕酮有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功能;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与孕酮同时处理时,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早期卵母细胞就不能发育成熟,说明蛋白质的合成与促进早期卵母细胞成熟有关。由此可以做出推测:诱导早期卵母细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学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孕酮是诱导早期卵母细胞合成促成熟因子从而促进其发育成熟的。

2.基因在染色体上

3.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上海卷)23.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图7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AXY性染色体 BZW性染色体

C.性染色体数目 D染色体数目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当卵子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发育成的蜜蜂为雌性,染色体条数为32条,当卵细胞没有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雄性,染色体条数为16,因此蜜蜂的性别与XYZW和性染色体无关,故ABC错误;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条数有关,故D正确。

(安徽卷)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B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2中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联系,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可知A项错误;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AB才表现为褐色眼,则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因此后代褐色眼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 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 ZBZb(褐色眼),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说明最初推测正确,即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为AaZBZbAaZBWB项正确。

2018山东卷)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II—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4

BIII—1基因型为XA1 Y的概率是1/4

CIII—2基因型为XA1 X A2的概率是1/8

DIV—1基因型为XA1 X A1概率是1/8

【答案】D

【解析】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能传递给女儿、Y染色体一定传递给儿子,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传递给后代的几率相等。II—2II—3基因型分别为1/2XA1XA21/2XA1XA3,产生配子为1/2XA11/4XA21/4XA3,因此III—1基因型为1/2XA1Y1/4XA2Y1/4XA3Y产生含X的配子为1/2XA11/4XA21/4XA3III—2基因型为1/2XA1 X A21/4XA2 X A21/4 X A2XA3产生配子为1/4XA15/8XA21/8XA3。故IV—1XA1 X A1的概率是1/8

(新课标卷)32.(11分)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填隐性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答案】

1隐性

2-1-3-4

3-2-2-4 -2

【解析】

1根据系谱图,-1-2均不表现该性状,但他们的后代-1出现该性状,推知该性状为隐性,-1-2为该性状的携带者。

2)假设该性状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该性状由Y染色体传递,因此表现该性状个体的所有雄性后代和雄性亲本都表现该性状,且雌性个体不会表现该性状。据此理论上第世代各个体的性状表现应为:-1 不表现该性状(因为-1不表现该性状)、-2-3均不表现该性状(因为是雌性)、-4表现该性状(因为-3表现该性状)。结合系谱图可知,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1-3-4

3)假设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由(1)知该性状为隐性遗传(为解析方便假定该性状由基因A-a控制);-2-2均未表现出该性状(XAX-),但他们的雄性后代(-3-1)却表现出该性状(XaY);同时考虑到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雌性亲本,据此断定-2-2一定为杂合体(XAXa)。-3表现该性状(XaXa),其所含的一条X染色体必然源自-4 XaX-);同时-3不表现该性状,据此断定-4为杂合体(XAXa)。-2表现不该性状(XAX-),其雌性亲本-2为杂合体(XAXa),因此-2既可以是杂合子(XAXa)也可以是纯合子(XAXA)。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江苏卷)4.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B.·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32P分别标记T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总结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并通过分别豌豆的测交实验验证了两大规律,故A错。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水,B错。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提供了DNAX射线衍射图谱,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故C正确。赫尔希和蔡斯用35S32P分别标记T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2.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上海卷)4.某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以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该亲本双链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是

【答案】D

【解析】亲代DNA双链用白色表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一次后得到的两个DNA分子只含有白色和灰色,而第二次复制得到的四个DNA分子以这两个DNA分子的四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四个DNA分子中,都含有黑色的DNA子链,故D正确。

(上海卷)15.在DNA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如果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G,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

A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环必定与嘧啶环互补

B.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环与嘧啶环的空间尺寸相似

C.粗细不同,因为嘌呤环不一定与嘧啶环互补

D.粗细不同,因为嘌呤环与嘧啶环的空间尺寸不同

【答案】A

【解析】AG都是嘌呤碱基,CT都是嘧啶碱基,在DNA分子中,总是A=TG=C,依题意,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G,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T,则DNA的粗细相同。

2018山东卷)5.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设该单链中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A1T1G1C1,其互补链中四种碱基含量为A2T2C2G2DNA分子中四种碱基含量ATGC。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C/(T+G)=1A曲线应为水平,A项错误;(A2+C2)/(T2+G2)=T1+G1/A1+C1,B曲线应为双曲线的一支,B项错误;(A+T/G+C=A1+A2+T1+T2/(G1+G2+C1+C2)=(A1+T1)/(G1+C1),C项正确;(A1+T1/(G1+C1)=(T2+A1)/(C2+G2),D项错误。

(江苏卷)16. 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DNA既溶于2mol/L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

C.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

D.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蓝

【答案】C

【解析】原则上含DNA的生物材料都行,只是DNA含量高的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酵母和菜花可作为提取DNA 的材料,故A正确;DNA 2 mol/ L NaCl 溶液和蒸馏水中,溶解度较大,故B正确;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鸡血细胞会破裂,因DNA在蒸馏水中溶解度较大,故不会析出,C项错误; DNA 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蓝,故D正确。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上海卷)6.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但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

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原核生物的tRNA 三叶草结构

C.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进入细胞核

D真核生物的mRNA必须通过核孔后才能翻译

【答案】D

【解析】真核生物的核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而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因此mRNA只有全部转录之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翻译,而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是边转录边翻译。故选D

(上海卷)11.在一个典型的基因内部,转录起始位点(TSS)、转录终止位点(TTS)、起始密码子编码序列(ATG)、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TGA)的排列顺序是

AATG—TGA—TSS—TTS BTSS—ATG—TGA—TTS

CATG—TSS—TTS—TGA DTSS—TTS—ATG—TGA

【答案】B

【解析】转录起始位点(TSS)与转录终止位点(TTS)是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分别位于编码区的上游与下游,而起始密码子编码序列(ATG)和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TGA)则是由编码区中的序列转录而来的,故选B.

(上海卷)12.某病毒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其一条链上的局部序列为ACGCAT,以该链的互补链为模板转录出相应的mRNA,后者又在宿主细胞中逆转录成单链DNA(称为cDNA)。

由这条cDNA链为模板复制出的DNA单链上,相应的局部序列应为

A ACGCAT B ATGCGT

C TACGCA D TGCGTA

【答案】A

【解析】ACGCAT的互补链为TGCGTA,以此为模板转录出相应的mRNAACGCAU,它在宿主细胞中逆转录成单链DNA(称为cDNA)为TGCGTA,由这条cDNA链为模板复制出的DNA单链就这ACGCAT,故选A

(上海卷)29.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

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A.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

C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答案】C

【解析】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这样就能阻断mRNA的翻译,与此意思相关的选项就是C.

(福建卷)5.STRDNA分子上以2~6个核苷酸为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片段,单元的重复次数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现已筛选出一系列不同位点的STR用作亲子鉴定,如7号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GATA”为单元,重复7~17次;X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ATAG”为单元,重复11~15次。某女性7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DNA的上述STR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筛选出用于亲子鉴定的STR应具有不易发生变异的特点

B.为保证亲子鉴定的准确率,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

C.有丝分裂时,图中(GATA8和(GATA14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D.该女性的儿子X染色体含有图中(ATAG13的概率是1/2

【答案】C

【解析】作为亲子鉴定的标志,应能在前后代之间保持稳定性,所以STR应具有不易发生变异的特点,A正确;不易变异不等于不变异,为了减少由于变异等产生的误差,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B正确;图中(GATA8和(GATA14均是位于7号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丝分裂时,二者不分离,要进入一个子细胞中去,C错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即该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去,故形成含有图中(ATAG13的概率是1/2D正确。

(海南卷)20.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一枚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

B.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期形态特征

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

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

【答案】D

【解析】可通过比较行为、形态特征判断,必须以相同材料进行亲子鉴定,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不能作为亲子鉴定的材料,D错误。

(海南卷)21.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

携带遗传信息能转运氨基酸能与核糖体结合能转录产生RNA

每相邻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携带遗传信息、能转录、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①④⑥正确,能转运氨基酸的是tRNA能与核糖体结合的是mRNA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海南卷)24.在其他条件具备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XDNAYRNA,则Z是逆转录酶

B.若XDNAYmRNA,则Z是脱氧核苷

C.若XRNAY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

D.若XmRNAY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

【答案】D

【解析】若XDNAYRNA,则Z是转录酶,A错;若XDNAYmRNA,则Z是核糖核苷,B错;若XRNAYDNA,则Z是逆转录酶,C错;若XmRNAY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D正确。

(四川卷)3. 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 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A.G.C.T.U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故A正确。B.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指导合成RNA的过程,故B正确。C.连续分裂N次,子细胞中被标记的细胞占1/2n-1,C错。

(江苏卷)6. 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

B.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

C.通过④形成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DNA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

【答案】B

【解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主要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 在侵染过程中HIV整体进入T淋巴细胞内,故B选项是错误的。HIV的遗传物质RNA,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再通过病毒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出大量的HIV,然后由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释放出来;根据题图中的中心法则可知病毒DNA是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可见科研中可以研发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故ACD选项均正确。

(江苏卷) 2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含n个碱基的 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是n/2

B.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 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RNA

D.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转录,不会形成mRNA,所以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 个。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也在DNA上。在细胞周期中,基因选择性表达,,mRNA 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 生物的变异

(上海卷)10.图2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

叙述错误的是

A.若来自雄性,则经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B.若来自雌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C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X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若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f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

【答案】C

【解析】若此X染色体来自雄性,由于X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相同,减数分裂时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故A正确;若来自雌性,由于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产生重组型配子,故B正确;若发生交换,应发生在两条X染色体之间,XY虽是同源染色体,但其中有同源区与非同源区之分,非源区的片段不能交叉互换。不能发生在X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故C错误;若发生交换,距离越远的基因交换的频率越高,fw两基因间的距离最远,发生交换频率所以最高。故D正确。C项是说法不准确。

(上海卷)13.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由于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故A正确,BC错误;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故D错误。

16.图4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

A.交换、缺失 B.倒位、缺失

C倒位、易位 D.交换、易位

【答案】C

【解析】过程中Fm位置相反,表示是染色体的倒位,过程只有F,没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来没有过的染色体片段,表示是染色体的易位,故C正确。

(浙江卷)6.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A

【解析】 若除草剂敏感型大豆为Aa1条染色体上A所在片段缺失,即表现出a的性状,即抗性基因为隐性基因,故A项正确。染色体片段缺失不能在恢复为敏感型,而基因突变由于不定向性,可以回复突变为敏感型,故B项和C项错误;抗性基因由于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的,则该基因表达的可能性较大,故D项错误。

(四川卷)5.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故A错误。B.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并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能加倍,所以故B正确。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D.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故D错。

(江苏卷)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答案】D

【解析】染色体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包括有利和不利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能否更好的适应环境与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无直接联系,故A错误。染色体缺失也有可能导致隐性基因丢失,这时便不利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B错误。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染色体易位有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所以C选项错误。远缘杂交获得杂种,其染色体可能无法联会而导致不育,经秋水仙素等诱导成可育的异源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故D选项正确。

2. 人类的遗传病

(新课标Ⅰ卷)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1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32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51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若II—1-1纯合,则-21/2Aa-11/4Aa-32/3Aa,若—4纯合,则-22/3×1/2=1/3Aa;故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若—2—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1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项错误。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项错误。

(广东卷)2816分)图16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丙病的遗传方式是

6的基因型是

⑵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

假如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15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有些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启动子缺失常导致 缺乏正确的结合位点,转录不能正常起始,而使患者发病。

【答案】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X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DXABXabDdXABXab

2-6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产生XAb 的配子

3301/1200 1/1200

4RNA聚合酶

【解析】(1)题干中说明甲病是伴性遗传病,其中14号患病女性父亲7号正常,说明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6号和7号不患乙病,但生出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题干中说明7号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所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10号和11号都正常,但生了患丙病的女儿,丙只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1号只患甲病,所以基因为XABY,其中XAB会传递给6号,又因为12号只患乙病,基因为XaB Y 13号患甲乙两种病,基因为XAbY。可推出号为XABXab 。又因题干中并未说明,该家族是否携带丙病 致病基因,所以6号基因型为DDXABXabDdXABXab (2)6号基因型为XABXa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了XAb 的配子,与Y结合,生出13号患 甲乙两种病(基因为XAb Y 3)由题干可知,15号基因型为1/100DdXaBXab,16号基因型为1/3DDXaBY2/3DdXaB Y。所以,后代患丙病的 概率为:1/100×2/3×1/41/600,不患丙病概率为:1-1/600599/600;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4,不患乙病的概率为:3/4  所以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600×3/4  599/600×1/4301/1200 患丙病女孩的概率为:1/100×2/3×1/4×1/21/1200 4)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

(上海卷)(七)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11分)

W是一位52岁的男性,患有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这是一种B淋巴细胞缺

失所造成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据调查,W的前辈正常,从W这一代起出现患者,且均为男

性,W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W的兄弟在41岁时因该病去世。W的姐姐生育

4l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其中2个儿子在幼年时因该病夭折。

58XLA(基因B-b)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W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答案】X连锁隐性/X隐性

【解析】W的姐姐生育了4l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还有一个儿子正常,说明不是伴Y,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所以为伴X隐性,则WXbY,其女儿为XBXb.

59XLA的发生是因为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下列对该可遗传突变的

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该突变基因可能源于W的父亲

B.最初发生该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

CW的直系血亲均可能存在该突变基因

D.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相关

【答案】B

【解析】由于该病为X隐性遗传,该突变基因不可能源于W的父亲,所以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故A错、B正确;由于W的前辈正常,从W这一代起出现患者,所以W的直系血亲中其前辈不可能存在该突变基因,C错;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无关,D错。

60W家族的XLA男性患者拥有控制该病的相同基因型,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

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多选)。

A.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

B.该致病基因的表达与其他基因的表达相关

C.患者可以通过获得性免疫而延长生命

D.患者的寿命随致病基因的复制次数增多而变短

【答案】AB

【解析】据题意,患者拥有控制该病的相同基因型,其他基因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说明与环境或其他基因相关,故AB正确;由于患者都没有接受在效治疗,故不能得出可以通过获得性免疫而延长生命的结论,C错;题干不能患者的寿命随致病基因的复制次数增多而变短的结论,D错。

W的女儿与另一家族中的男性Ⅱ-3结婚,Ⅱ-3家族遗传有高胆固醇血症(如图18),

该病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Ⅱ-7不携带致病基因。

61W的女儿与Ⅱ-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两人育有一子,这个孩子携带高胆

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

【答案】1/4

【解析】据图分析,由于II-7不携带致病基因,该病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II-4正常,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I-1一定是杂合子,II-3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他与W的女儿结婚,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这1/2×1/2

62.若W的女儿怀孕了第二个孩子,同时考虑两对基因,这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_

【答案】9/16

【解析】VV女儿与II-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W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他们的孩子患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概率为1/4,因此他们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1/4)(1—1/4=9/16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新课标Ⅰ卷)32.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1 抗病矮杆 2)高杆与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将纯合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江苏卷)13.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答案】D

【解析】图示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的要求,故A项正确;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B正确;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合人特定要求菌株的过程,C正确;相同的射线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不会明显提高,故D项错误。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北京卷)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C

【解析】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C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江苏卷)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B

【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是错误。

(广东卷)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

(上海卷)9.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A20% B40%

C60% D80%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共有果蝇1000只,vv400只,Vv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400只,VV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000×2)= 60%,所以选C.

(海南卷)23.某动物种群中,AAAa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B

【解析】若该种群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即1/3AA2/3Aa)可以随机交配,用配子法

则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441

(上海卷)(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9分)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

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11,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31.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答案】遗传 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

【解析】生物多样性有的内容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

3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__________

【答案】

【解析】据图分析,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行而来的,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③

3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

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解析】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了,这样它们的生活环境就可能不同,逐渐形成的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

3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

标志是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答案】生殖隔离 AE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是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不同,再由于生活的环境的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的。

必修三《动植物的稳态》

第一章 人体内环境稳态

(新课标Ⅰ卷)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新课标卷)3.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A

【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江苏卷)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答案】A

【解析】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故A项错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项正确;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D正确。

(海南卷)1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答案】D

【解析】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减少,故选D

(海南卷)279分)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

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 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主要包括血浆、

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 调节。

【答案】(1)超过了内环境维持移稳态的能力 缓冲 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组织液 淋巴 2)神经和体液

【解析】(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失活;为了除掉过多的酸性物质,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维持pH的稳定。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上海卷)17.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发生显著变化,故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径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B错、C正确。

(上海卷)18.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此时

A.瞳孔缩小 B.胆汁分泌增加

C支气管扩张 D.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故C正确。

(上海卷)24.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剥除脚趾皮肤,去除感受器,可以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的作用。

(安徽卷)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可见A项错误;因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低级神经中枢)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可知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D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C项正确。

(江苏卷)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

(海南卷)11.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答案】C

【解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C错;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控,D正确。

(海南卷)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浙江卷)31.12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洗去H2SO4,再用1% 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中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项实验思路。

【答案】:(1

组别

预测结果

屈腿

不同时发生

收缩

不收缩

原因

屈反射中枢在脊髓,所以反射弧完整,可以完成反射,所以能够屈腿。

从刺激到发出反应需要经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同时收缩。

直接刺激效应器,效应器也可以兴奋,所以能够收缩。

由于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只能单向而不能反过来传递,所以刺激腓肠肌的兴奋不能传到神经。

(2)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的左后肢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解析】(1)屈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不在大脑,所以即使捣毁大脑,仍然可以发生屈反射;由于兴奋的传导与传递需要时间,所以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可以兴奋,刺激能发生兴奋从而肌肉收缩;传出神经和腓肠肌细胞间相当于突触结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的特点,即只能由传出神经到腓肠肌而不能从腓肠肌到传出神经,所以神经上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2)验证反射中枢存在的部位,应设计破坏脊髓的实验组。

2018重庆卷)7.(20)

.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答案】Ⅱ.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2)感受器;频率(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解析】Ⅱ.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

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

(四川卷)8.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

【答案】(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广东卷)2716分)

小红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其神经反射如图15所示。

15中传出神经元是 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推测b1b2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是不同的物质。小红抬手之后对妈妈说:我手指被针刺了,

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大脑皮层的 中枢以及言语区的 参与调节。

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感染可使脊髓神经元受损而影响有关神经反射,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措施。某研究跟踪监测84名儿童先后两次接种改进的脊灰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见右表,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越高者血清中抗体浓度越高。

D

初次免疫

再次免疫

百分比

百分比

< 4

1

1.2

0

0.0

4

0

0.0

0

0.0

8

1

1.2

0

0.0

16

2

2.4

0

0.0

32

8

9.5

0

0.0

64

11

13.1

0

0.0

128

31

36.9

0

0.0

256

10

11.9

0

0.0

512

14

16.6

6

7.2

1024

3

3.6

17

20.2

> 1024

3

3.6

61

72.2

84

100

84

100

由表可知,初次免疫的阳性率为 。请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c1c2   神经递质 感觉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298.8%  差异:再次免疫阳性率为100%,绝大多数儿童血清抗体浓度远高于初次免疫。。原因:初次免疫时产生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脊灰病毒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1)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没有则为传出神经。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是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是传入神经。由图可知,传出神经是C1C2;由b1兴奋后使c1兴奋,而b2兴奋后使c2抑制,可知,b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b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小红清晰描述症状,与言语区的S区有关(2)由题干可知,D≥4者免疫结果呈阳性,D值<41.2%,所以阳性率为98.8% 由表可知,再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要明显高于初次免疫过程中的体内抗体浓度,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再次受到抗原刺激时,直接识别抗原并迅速大量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产生较强的免疫效果。

2. 激素调节

(广东卷)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激素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故正确;捕食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即当捕食者数量增多时,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减少,即正确,故D正确;降雨量的多少对土壤动物存活率有影响,但土壤动物的存活率对降雨量没有影响故错;害虫数量能影响其天敌鸟类数量,而天敌鸟类数量的多少也会反过来影响害虫数量,故

(海南卷)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A

【解析】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直接支配,A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其合成需要经过转录、翻译过程,需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B正确;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两者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互拮抗,D正确。

(天津卷)7.16分)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通常情况下,右图中的过程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进行调节。据图回答。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

Kp作用的靶细胞是

器官A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反馈调节,Kp释放量 ,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的生理意义是 ,促进排卵。

.Kp-10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3)据图可知,Kp-10 (影响/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

.综合分析

4)综合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 调节。

【答案】(1)核糖体 GnRh神经元 垂体 2)减少 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雌激素含量 3)不影响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增强 4)神经体液

【解析】(1)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

(2)过程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

3)由图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42天都开始产蛋,因此Kp-10不影响鹌鹑的开始产蛋日龄;在42-50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都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因此,Kp-1050日龄内能促进鹌鹑的产蛋率,且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越强。

4)综合上述分析,Kp-10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由神经细胞产生,存在神经调节,而Kp-10能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排卵,存在体液调节,故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1)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上海卷)19.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答案】A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就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的原因有如钦水过多,食物中的离子摄入过少。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故A正确;血容量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CD

(北京卷)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入水时皮肤受外界寒冷刺激,通过感受器将兴奋传至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骨骼肌收缩不自主的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汗液分泌来减少散热,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者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加强代谢增加产热用以维持体温。

(新课标Ⅰ卷)31.10分)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1)呼吸 下降 2)降低 增加 3)会

【解析】(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排出到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会造成pH下降。

2)血浆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

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福建卷)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C

【解析】大量出汗时,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NaCl)的丢失(汗水是低渗溶液),所以一般来说,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A错误;在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当人的体温高时,会加快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扩张,产生汗液,这样体温就会下降,而当体温低时,毛细血管会收缩,人体会通过骨骼肌战栗产热,毛孔闭合,防止散热,故出汗是体温调节的人体正常机制,B错误;汗腺导管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为其提供能量,C正确;大量出汗后,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通过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同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2018山东卷)25.11分)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__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3-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________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解析】(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3-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进而使胃黏膜组织液内的H+含量升高,pH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卷)(八)分析有关人体代谢及其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11分)

19是人体脂类代谢与调节的部分机制示意图。

63.所有脂蛋白均由各种脂类物质和______构成。据图19可知,VLDL的功能是______(多

选)。

A.运载胆固醇 B.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

C.运载甘油三酯 D.将血液中的脂类物质运送到肝脏

【答案】蛋白质 ABC

【解析】脂蛋白是由各种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结合的。VLDL进入血管后,会参与运载胆固醇、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并运载甘油三酯。

64.据图19分析,物质F_________。寒冷条件下,垂体释放的______(激素名称)可

以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含量_____________,促进对F的利用。

【答案】脂肪酸 促甲状腺素 增加

【解析】甘油三脂是甘油与脂肪酸结合而成。寒冷条件下,垂体会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释放的激素含量增多,促进对F的利用增加,使产热增加。

65.寒冷条件下人体产热的调节途径Ⅰ—Ⅳ中,发生了膜上电信号传导的是途径________

【答案】

【解析】Ⅰ—Ⅳ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是一个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使其神经元上发生膜电位变化。

LDL既可以运往靶器官,也可以通过肝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进入肝细胞而被清除。IDL

也能与LDL受体结合。

66.健康人体若摄入高脂食物,血液中LDL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写出分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升高 摄入高脂食物,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IDLLDL生成量增加;过多的IDLLDL占据LDL受体,阻止LDLIDL继续进入肝细胞;同时靶器官所接受的LDL有限。

【解析】健康人若摄入高脂食物,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加,进而引起血液中IDLLDL生成量增加;过多的IDLLDL占据LDL受体,阻止LDLIDL继续进入肝细胞;同时靶器官所接受的LDL有限,都会造成LDL增加。

2)血糖调节

(安徽卷)30.14分)

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稍低)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B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答案】(1)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等体积生理盐水 稍低

3

4)抗原 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 感受态

【解析】(1)同一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说明两种细胞中的相关受体不同,即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2)依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适量的胰岛素,可知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为控制无关变量,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胰高血糖素的变化量更大),应在机体血糖含量比正常水平较低时进行实验,若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不会增加。

3)绘图要注意标注横纵坐标的含义和相应的数值,血糖浓度的变化描点连线,再依据血糖浓度的变化绘出胰岛素的变化趋势。

4)根据题意可知,机体产生的针对病毒的抗体攻击了自身胰岛B细胞,说明胰岛B细胞含有与病毒相似的抗原;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获取目的基因后,需构建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再将其导入受体细胞中,当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时,需先用Ca2+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

4. 免疫调节

(海南卷)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解析】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水解病原菌,起到杀菌作用,A正确;口腔黏膜为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对病原菌起物理屏障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C正确;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D错。

(天津卷)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a可刺激机体可产生抗a抗体,而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说明物质a可以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正确;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B错误;抗体C所参与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由于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受体,所以患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2018重庆卷)3.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C

【解析】在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时可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类以此为原理发明了疫苗,使用后能使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应答加强,而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存在时间短,吞噬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

(上海卷)7.控制传染源是抑制微生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对传染源进行控制的是

A.接种特效疫苗

B设立隔离病房

C.注射相应抗体

D.室内定期通风

【答案】B

【解析】控制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特效疫苗和注射相应抗体都是控制传染病途径中的保护易感,室内定期通风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设立隔离病房就是控制病病房中的传染源进入控制,所以选B

(大纲卷)3.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 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而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可以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故A项和B项正确;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T淋巴细胞除了能给B细胞呈递活化信号外,而且能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D项错误。

(江苏卷)2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答案】BC

【解析】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A错误;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C正确;人体的巨噬细胞除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外,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新课标卷)30.9分)

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

1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 B ⑤抗体

【解析】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结合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靶细胞),并使其裂解凋亡。

3)体液免疫时,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北京卷)31.(16)

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

7863

83

A2

疫苗

7848

4

B

(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125

126

B2

疫苗

1121

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________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_______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一旦HPV侵入机体,______会迅速繁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________。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______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__________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_____________

【答案】(1)载体 氨基酸

(2)L1蛋白 记忆(B)细胞

(3)A1

(4)细胞免疫

(5)预防

【解析】(1)目的基因(HPV外壳蛋白L1基因)必须与运载体连接后才能导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和表达,外源基因进入后以受体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

(2)接种疫苗后,HPV外壳蛋白(L1)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一旦HPV再次侵入机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游离的HPV结合,阻止HPV进一步扩散,故注射疫苗的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A1组、B1组均接种对照剂,B1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1组,两组均接种对照剂,不同的是B1组接种前检出HPVDNA,说明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根据第(2)题,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游离的HPV结合,阻止HPV的进一步扩散,但不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HPV

(5)根据表格数据,未感染HPV的个体接种该疫苗可有效降低癌前病变的概率,说明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预防。

(福建卷)27.(12分)

为研究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小时后检测Na+—K+—ATP酶活性及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颗粒物浓度/μg·mL-1

Na+-K+-ATP酶活性/U·mg pro-1

细胞活力(相对值)

A

0

35.8

1

B

50

30.6

0.98

C

100

20.5

0.87

D

200

12.4

0.48

SDH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细胞活力通过测定各组细胞SDH总活性来表示,用于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SDH总活性由该组细胞数及每个细胞的SDH酶活性共同决定。

1 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将答题卡中柱状图补充完整。

2 细胞培养时,需使用血细胞计算板进行计数。请用方框在答题卡血细胞计数室图中标出计数区域。

3 本实验毒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或表现象杀伤作用致细胞数减少,或表现为抑制了细胞的 生理过程)。实验数据表明,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

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会损伤DNA,使 和原癌基因表达式异常。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执行的 免疫功能障碍,导致识别、攻击癌细胞的能力下降,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答案】(12分)

1

3 有氧呼吸 增大

4 抑癌 细胞

【解析】(1)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不同,对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表中Na+-K+-ATP酶活性的数据,即可补充完整柱状图信息。

2)利用血细胞计算板进行计数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计数。

3)细胞活力即各组细胞SDH总活性,SDH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由表中数据可知,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大,细胞活力越小,即细胞SDH总活性越低,有氧呼吸速率越低,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越大。

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转录和翻译异常;识别、攻击癌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因此,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T淋巴细胞执行的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会发生异常。

(上海卷)(四)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10分)

采用单克隆技术制备三聚氰胺特异性抗体,可用于检测乳制品中可能存在的微量三聚

氰胺。然而由于三聚氰胺分子量过小,不足以激活高等动物的免疫系统,因此在制备抗体

前必须对三聚氰胺分子进行有效“扩容”(图14)。

44.除蛋白质以外,下列物质中也适合使三聚氰胺分子“扩容”为抗原分子的是________(多选)。

A.果糖 B.多糖

C.磷脂 D.脂溶性维生素

【答案】BC

【解析】要使三聚氰胺分子“扩容”为抗原分子,其分子量不能太小,而AD都是小分子物质。

45.为获得产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用“扩容”了的三聚氰胺复合物免疫小鼠的过程

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免疫。

【答案】人工

【解析】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的特异性免疫都是人工免疫。

46.上述“扩容”了的三聚氰胺复合物进入小鼠体内后,会被小鼠多种免疫细胞的________

所识别,而高等哺乳动物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代表性细胞类型分别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受体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解析】外来抗原会被动物的免疫细胞的受体识别,进而发生免疫反应,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都要巨噬细胞来处理抗原,获得性免疫中还有BT淋巴细胞参与。

4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所基于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_

A.骨髓瘤细胞生长分裂旺盛

B.每个B淋巴细胞只具备产一种抗体的能力

C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只剩下产一种抗体的能力

D.在本案中只有三聚氰胺分子能刺激B淋巴细胞形成产单一抗体的能力

【答案】B

【解析】一种抗原刺激产生一种浆细胞,一种浆细胞产生一种抗体。单克隆抗体是利用免疫后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通过杂交瘤细胞培养产生的,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

48.图15数据显示,上述制备的三聚氰胺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特征。

A.高产量

B.高分子量

C.高特异性

D.高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单克隆抗体可与三聚氰酸结合,而与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二酰胺结合力非常低,说明单克隆抗体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浙江卷)2.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答案】C

【解析】以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A正确;以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B项正确;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低于0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C项错误;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D项正确。

(大纲卷)5.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选B

(海南卷)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答案】C

【解析】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B正确;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的方式运输到侧芽,C错;生长素的浓度过高时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能抑制植物生长,D

(北京卷)29.18分)

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的分子。

2)本实验中,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_________通过的情况下,起到________作用。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__________(填培养液中茎芽尖端)。

3)图2数据显示,GA3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_________作用,GA3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4)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_________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____

(5)从图2B组(或C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_______倍、IAA单独处理的_______倍,由此可以推测GA3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6A组数据未显示出GA3IAA具有上述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______的量较高。

【答案】

1)信息

2)气体 防止污染 茎芽尖端

3)促进

4)细胞长度 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

53.63 1860 协作

6)内源IAA

【解析】

1)植物激素是一种在植物体内起调节作用的信息分子。

2)滤膜的孔径特别小,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的细菌的污染,同时又可以让O2CO2等气体通过,利用茎芽的有氧呼吸。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因此IAA应该加在茎芽尖端。

3)由图可以看出,IAAGA3单独处理组的茎芽长度都高于不用激素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因此IAAGA3对离体的茎芽都是促进作用。

4)植物是的生长与细胞数目增加和细胞长度有关;DNA的复制与细胞分裂有关,当DNA复制完全受到抑制,细胞就完全不能分裂,此时GA3诱导的伸长生长受到抑制,说明GA3促进伸长生长与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有关;但是,与此同时,茎芽还是伸长生长了,说明GA3促进伸长生长还与促进细胞长度伸长有关。

5B组中,两种激素联合使用促进作用是GA3单独使用的(13.0-4.0/6.5-4.0=3.6倍,是IAA单独使用的(13.0-4.0/4.5-4.0=18倍(C组中,两种激素联合使用促进作用是GA3单独使用的(10.0-4.0/6.0-4.0=3倍,是IAA单独使用的(14.0-4.0/4.1-4.0=60倍);GA3IAA都能促进茎芽伸长生长,且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所以两激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6A组数据未显示GA3IAA具有协同促进作用,是因为处理时间短,还含比较多的自身内源植物激素(赤霉素和生长素),但此时用外源赤霉素GA3处理,植株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说明此时植株本身含的赤霉素低,而用外源IAA处理时,植株增高相对不如使用外源赤霉素显著,说明此时植株本身含的生长素较高。

(江苏卷)32.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 (填序号);琼脂块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 (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

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答案】(7分)

1)① 不是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2)不是 3IAA氧化(降解)酶 有利

【解析】

1)吲哚乙酸(IAA)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只能从形态学上端(A)向形态学下端(B)运输,故琼脂块①和②中应是①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③和④中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说明脱落酸(ABA)在茎尖不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吲哚乙酸(IA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抑制剂处理后①和②中放射性结果相近,说明抑制了吲哚乙酸(IAA)的主动运输,因不影响细胞呼吸,故很可能是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影响了IAA的主动运输。

2)在成熟组织中,吲哚乙酸(IAA)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析题目信息,可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含有催化IAA分解的酶。植物细胞内含有IAA氧化酶和光能都能降解IAA,可确保种子破土出芽后,植物体内IAA的激素含量不会过多,保持正常水平,从而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上海卷)(三)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生长与激素调节的问题。(9分)

40.由植物向光弯曲实验发现的吲哚乙酸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多选)。

A.促进细胞伸长 B.体内含量丰富

C.对各器官灵敏度相似 D.可长距离转运

【答案】AD

【解析】吲哚乙酸即生长素能使细胞纵向伸长而引起植物生长,它是一种微量有机物,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如根比芽和茎要敏感,生长素可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进行长距离运输。

41.近年来研究表明,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

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而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

决条件。据此,可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赤霉素有利于开花 B.赤霉素有利于SPL蛋白发挥作用

CDEL是开花的激活因子 D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

【答案】C

【解析】据题意,赤霉素会使SOC增加,对开花有利,且赤霉素降解DEL使SPL的作用增加,而DEL增多后,开花的不易形成。

开花是多年生植物由营养

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

受日照长度、低温诱导、植物

年龄等因素的共同调节。蛋白

因子FLC借助温度抑制开花,

而小RNA分子miR156则通

过年龄途径间接影响多年生草

本植物弯曲碎米荠的开花时间。

42.弯曲碎米荠体内FLC的含量变化如图13所示,实验表明,只有当FLC的含量达到最

低值时方能解除对开花的抑制效应;并且,幼年的弯曲碎米荠即便经历低温诱导也不

会开花,只有当植株内miR156含量低于图13所示的开花临界值时,弯曲碎米荠才具

备开花的潜能。若一株弯曲碎米荠长到第7个夏季,此时该植物总共开花了______次,

写出分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因为只有当植株内miRl56含量低于开花临界值时,弯曲碎米荠才具备开花的潜能,由此判断弯曲碎米荠在第4个冬春之交开始开花;又因为只有当FLC的含量达到最低值时方能解除对开花的抑制效应,所以弯曲碎米荠开花的频率是每年1

【解析】只有miR156含量低于开花值时,才有开花的潜能,据图可知,有4次。

43.依据上述原理,如要将经济作物的营养生长期缩短,可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降低miR156的表达量

【解析】因为miR156降低时,开花才会加快。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新课标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若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

(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故A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正确。

(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错误;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错误。

(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C错,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海南卷)19.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

(新课标Ⅰ卷)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祼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安徽卷)29.24分)

.14分)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 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答案】

II.(1)遗传(基因)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2)样方法 竞争 生殖隔离

3)玉米馒头

4)刚果红 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解析】

II.(1) 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其区别是基因有所不同,因此共同种植可增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其中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2)玉米螟幼虫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因此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根据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共同取食玉米,可知两者为竞争关系;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为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各自释放的性信息素不同,保证了他们之间不能相互繁殖,从而维持了两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3)发酵过程会有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呼吸作用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故所含能量会减少,因此玉米馒头的能量相对较少。

4)刚果红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透明圈越大,说明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因此通过透明圈的大小可用来反应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2018重庆卷)7.(20)

.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题7-Ⅰ图所示。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的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Ⅰ.(1)分解者;种子或繁殖体;增强;竞争 (2 )整体性(系统论)

【解析】Ⅰ(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废弃采石场开始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能使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可迅速增加;t1t3植物物种数变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群落中的植物物种数增加,相互争夺资源(如阳光、水)和空间越激烈,竞争加剧。

(2 )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2018山东卷)27.12分)6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中有益动物的利用和种群密度的调查;以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1)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nm, 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大;

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其是分解者,CD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的主要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DC中,传递效率为:1.5×107.5×10 =20%

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四川卷)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m2)和三种杂草(均为1/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1)根据图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生物的日均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样方法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能以水生植物为食,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图中可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因此推测它们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中密度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处于增长状态,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的水花生存在天敌,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

(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大,最可能成为优势种。

(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群里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此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大纲卷)33.10分)

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1分) 竞争(1分)

2)降低(1分)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降低(1分) 氧气与食物不足(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2分)

【解析】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

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藻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使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

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海南卷)288分)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无影响),理由是

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小鸟捕食了体内有虫卵的小蜂,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对小蜂的侵害 3)调节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天津卷)3.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江苏卷)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海南卷)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如CO2、无机盐等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化能自养型生物,因属于生产者,D错误。

(海南卷)17.用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答案】B

【解析】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选B

(海南卷)18.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解析】一般春夏季水不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N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新课标卷)31.(9分)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10%20%2、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

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江苏卷)26.7分)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右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 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 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 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

属于 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 (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改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

【答案】(7分)

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行为 4)次生 5)① 67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群落演替、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蜗牛的种群密度,及条件反射的概念等知识点,属容易题。

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在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所以本题填第三、第四、第五。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故填条件反射。

3)本题中利用了训练的猎鹰能驱赶小鸟这种动物的特殊行为来驱赶机场小鸟,所以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

4)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种上驱虫草后其又被杂草取代,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

5)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原则;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填67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江苏卷)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 , 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项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 ,故B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C项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故D正确。

生物实验

2018重庆卷)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

【答案】A

【解析】甲基绿可将DNA染成绿色,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A正确;在光镜下不一定能观察到有丝分裂所有时期,B错误;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C错误;光镜下只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形状不能看到其结构,D错误。

2018山东卷)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04溶液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答案】A

【解析】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NaOH溶液),振荡后加B液(CuS04溶液);制作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后应先在清水中漂洗,防止解离过度,再用龙胆紫溶液染色;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应先低温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然后再制片,先制片会杀死细胞,无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酶与底物应该先在预设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反应开始的时候便达到预设温度。

(四川卷)4.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A.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优良试剂,故A正确。B.健那绿染液是对活细胞中线粒体进行染色的专一性染剂,故B错。C.纸层析法是对叶绿体中色素进行分离的方法,C错。D.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用取样器取样法,故D错。

(北京卷)5.25的实验条件下可顺利完成的是

A.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B.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

C.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 D.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固体培养基

【答案】A

【解析】A项,该实验的操作在常温下即可进行,技术难度要求不高;B项使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实验中需要进行5065℃水浴加热;C项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则需要无菌且温度与大鼠体温(37℃左右)接近的恒温箱进行培养;D项制备固体培养基需要对其进行灭菌处理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所以25℃不合适。

(江苏卷)22.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量取2mL斐林试剂时应优先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答案】AB

【解析】用5mL量筒量取2mL斐林试剂比用10mL量筒更精确,A正确;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才能保证试管内液体受热均匀,B正确;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为蓝色,C错误;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D错误。

(新课标Ⅰ卷)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江苏卷)15.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B

【解析】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入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只能看到紫色大液泡,A错误;第二次观察时滴入少量的蔗糖溶液,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故B正确;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从盖玻片的一侧流到另一侧,使全部洋葱鳞片叶浸润在蔗糖溶液中,C错误;第一次显微镜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形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作对比,因此不可省略,故D错误。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广东卷)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答案】A

【解析】醋酸杆菌酿醋时需要持续通气,即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不是无氧呼吸,故A错。

2018山东卷)35.12分)【生物技术实践】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_______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法或________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________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PCR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_______催化。PCR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______________三步。

【答案】(1)碳源;显微镜直接计数

(2)压榨;萃取(注:两空可颠倒)

(3)固定化酶

(4)(Taq)DNA聚合酶;(低温)复性(或退火)(中温)延伸

【解析】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技术中培养基的配方、微生物计数、植物成分的提取、固定化酶和PCR技术的条件等内容。难度系数较小。

1)培养酵母菌时,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碳源。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压榨法或萃取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PCR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催化。PCR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低温)复性(或退火);(中温)延伸三步。

(海南卷)30[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标准管的制备:用 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 ,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将每个 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 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右图表示的是泡菜中 趋势。

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 (填醋酸杆菌乳酸菌)。

【答案】(1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样品管 一致

2)亚硝酸盐含量 3)乳酸菌

【解析】(1)在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中,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的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2)据图可知,该图表示亚硝酸盐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曲线。(3)制泡菜时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上海卷)26.图8表示四种微生物培养物()在添加利福平前后的细胞内RNA含量。由此可以判断古细菌和酵母菌可能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利福平抑制细菌RNA的合成,使DNA和蛋白的合成停止,只能作用于细菌。而古细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其复制、转录和翻译接近真核生物;利福平也对酵母菌等真核生物无效,所以加利福平前后,古细菌和酵母菌中的RNA变化不大。

(新课标卷)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3)示意图AB中,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的 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

【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8×10

2)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⑷、溶解氧 营养物质

【解析】

1)为了确定培养基的灭菌是否合格,微生物学实验一般会设置空白对照: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成;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的计算公式估算水样中的活菌数:

2)接种时接种环需要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体的数目逐渐减少,以便得到菌落。

3)由题图可知B图为平板划线法接种的结果(菌落相对均匀分布)。

4)震荡培养可以增加液体培养基的氧气含量,促进好氧型微生物的生长;另外震荡培养还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新课标Ⅰ卷)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验]15分)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答案】(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色 透明圈

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分离单菌落 不能 乙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

【解析】(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如下图:

2)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位固体培养基,且需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四川卷)10.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_______,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置成_________保存备用。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

【答案】(1)氮源和无机盐 只有能利用苯磺隆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2)细胞分裂素 母液

3)接种环 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4)目的菌株能分泌降解苯磺隆的蛋白质。 不合理,缺少空白对照

【解析】(1)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使用选择培养基是因为他是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同时又能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的培养基。

2)植物组织培养常需要添加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MS培养基的成份一般先分别配制成母液备用。

3)平板划线法接种时常使用接种环划线。第二区域只有第一条线无菌落,而其他的划线却有菌落,很可能是因为接环在灼烧后末冷却,第一次划线时将菌种烫死,而后接种环冷却,能正常划线,也可能是第一次划线时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使接种环上无菌种。

4)题中实验为取得菌种培养液过滤后离心上清液,加入蛋白酶处理后,测得其对苯磺隆的降解率。意为假设菌种能产生降解苯磺隆的蛋白质类酶,若用蛋白酶处理后,可使该酶分解,苯磺隆降解率下降,则假设成立。但由于缺乏空白对照,不能比较蛋白酶是处理是否降低苯磺隆降解率,该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结论。

(江苏卷)30.8分)为了获得β-胡萝卜素产品,某小组开展了产β-胡萝卜素酵母的筛选与色素提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用的培养皿常用的两种灭菌方法是;为了减少灭菌后器皿被污染,灭菌前应该

2)为了筛选出酵母菌,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霉素,其目的是

3)右图是灭菌锅及其局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指示的依次是 。(填序号)

①安全阀、放气阀、压力表

②放气阀、安全阀、压力表

安全阀、放气阀、温度表

④放气阀、安全阀、温度表

4)为了将分离到的菌株纯化,挑取了菌落在3块相同平板上划线,结果其中一块平板的各划线区均未见菌生长,最可能的原因是

5)为增加β-胡萝卜素提取量,在研磨酵母细胞时,添加石英砂的目的是;研磨时(填“需要”或“不需要”)添加CaCO3,理由是

【答案】(8分)

1)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用牛皮纸(报纸)包扎器皿

2)抑制细菌(放线菌)生长 3)① 4)接种环温度过高,菌被杀死

5)有助于研磨充分 不需要 β-胡萝卜素较耐酸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

1)灭菌常用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等,培养皿常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将培养皿放入灭菌锅之前通常用牛皮纸或报纸包扎避免灭菌后的再次污染。

2)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因此添加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3)乙连接软管为排(放)气阀,甲为安全阀,丙是压力表。

4)三块平板有两块平板长有菌落,说明含有菌株并可在培养基上生长;而其中一块未见菌落,说明菌株死亡。因此,应在接种过程中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或未足够冷却,使菌株因温度过高被杀死。

5)石英砂有助于研磨充分。CaCO3用于中和酸性物质,β-胡萝卜素较耐酸,因此不需添加。

(大纲卷)4.某同学在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C

【解析】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除去代谢产物,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大肠杆菌的生长环境不断恶化,生存阻力增大,因此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会出现衰亡期,故甲图对应②,反之丙图则对应①;若培养基里加入葡萄糖和乳糖,大肠杆菌先利用葡萄糖,葡萄糖消耗完以后,大肠杆菌会经过短期的调整,诱导合成乳糖苷酶,接着继续分解利用乳糖,最后衰亡,因此乙图对应③,故选C答案。

(上海卷)(六)分析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回答问题并完善实验设计方案。(10分)

脂肪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获得高产脂肪酶的菌株,并将之用于产业化,进行如

下的系列实验。

53.欲分离筛选出能分泌脂肪酶的细菌,应选择下列固体培养基(仅列出了碳氮源)中的

______

A.蛋白胨、柠檬酸铁铵 B.橄榄油、硫酸铵

C.乳糖、酵母膏 D.葡萄糖、蛋白胨

【答案】C

【解析】分离筛选出能分泌脂肪酶的细菌,有要在培养基中加入该特定的碳氮源,而分泌脂肪酶的细菌能在乳糖、酵母膏生长。

54.进一步调查适合于产脂肪酶菌株生长的碳氮源。根据表2的实验数据,选择理想的碳

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蔗糖

【解析】据表可知,当碳源为蔗糖时,酶活性最高,产脂肪酶菌株生长的理想碳源为蔗糖。

55.补全表3中的实验方案,以确定所选碳源的最佳浓度(设浓度梯度的差值为0.2%)。

【答案】

酶活性

0.6%

0.8%

1.0%

1.2%

1.4%

1

/

/

/

/

/

2

/

/

/

/

/

3

/

/

/

/

/

平均值

/

/

/

/

/

【解析】题目给定浓度为0.1%,要求设浓度梯度的差值为0.2%,要根据这一点来设定。

56.利用相似方法探得理想氮源的最佳浓度,再进一步确定碳氮源浓度的最佳组合。以a

b分别代表碳源和氮源的浓度,假设酶活a1a2a3b2b3b4,据此形成下列

四种方案,其中最佳的是____

方案一:a1b2组合。

方案二:将每一种a的浓度分别与b2b3b4组合,根据酶活取其中的最佳组合。

方案三:a1b2组合,a2b3组合,根据酶活取其中的最佳组合。

方案四:a1分别与每种氮源浓度组合,b2分别与每种碳源浓度组合,根据酶活取其中

的最佳组合。

【答案】方案二

【解析】题目的要求是确定碳氮源浓度的最佳组合,所以在有碳源,又要有氮源。a

b组合后,就是看出碳源在何种浓度、氮源在何种浓度下生长最合适。

57.如果脂肪酶的产业

化需要其活性在固

定化处理时不受损

失,且在多次重复

使用后仍能维持稳

定的酶活,则应选

择图17中的_________

固定化工艺。

【答案】C

【解析】由于需要其活性在固定化处理时不受损失,且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酶活性,图中只有C组。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

专题1 基因工程

(天津卷)4.为达到相应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检测的是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答案】B

【解析】可通过将受体菌接种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筛选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的受体菌,A错误;抗人白细胞介素的杂交瘤细胞应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筛选产生,B正确;在棉花田中人工放入害虫可检验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效果,C错误;可利用显微镜检测21三体综合征,D错误。

(广东卷)2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

B、过程需使用解旋酶和PCR获取目的基因

C、过程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NaCl溶液制备

D、过程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AD

【解析】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故A正确;过程表示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在PCR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是通过控制温度来达到解旋的目的,故B错;利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故C错;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可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故D正确

(新课标卷)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

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 基因;而cDNA文库中含有生物的 基因。

2)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 出所需的耐旱基因。

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 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 (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答案】

1)全部 部分

2)筛选

3)乙 表达产物 耐旱性

4)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解析】

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包含生物基因组的所全部基因,cDNA文库是以mRNA反转录后构建的,只含有已经表达的基因(并不是所有基因都会表达),即部分基因。

2)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需要进行筛选。

3)要提高植物乙的耐旱性,需要要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耐旱基因导入植物乙的体细胞中。要检测目的基因(耐旱基因)是否表达应该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目的基因(耐旱基因)的表达产物(即耐旱的相关蛋白质);个体水平检测可以通过田间实验,观察检测其耐旱性情况。

4)如果耐旱基因整合到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则子代将全部表现耐旱,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如果耐旱基因整合到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则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可以用A_表示(A表示耐旱基因,_表示另一条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A_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A__ _=121,所以耐旱∶不耐旱=31,与题意相符

(天津卷)8.12分)嗜热土壤芽胞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BglB)是一种耐热纤维素酶,为使其在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开展了以下试验: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BglB

(1)PCR扩增bglB基因时,选用 基因组DNA作模板。

(2)右图为质粒限制酶酶切图谱。bglB基因不含图中限制酶识别序列。为使PCR扩增的bglB基因重组进该质粒,扩增的bglB基因两端需分别引入 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3)大肠杆菌不能降解纤维素,但转入上述建构好的表达载体后则获得了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这是因为

.温度对BglB酶活性的影响

(4)据图12可知,80℃保温30分钟后,BglB酶会 ;为高效利用BglB酶降解纤维素,反应温度最好控制在 (单选)。

A.50 B.60 C.70 D.80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提高BglB酶的热稳定性

PCR扩增bglB基因的过程中,加入诱变剂可提高bglB基因的突变率。经过筛选,可获得能表达出热稳定性高的BglB酶的基因。

(5)与用诱变剂直接处理嗜热土壤芽胞杆菌相比,上述育种技术获得热稳定性高的BglB酶基因的效率更高,其原因是在PCR过程中 (多选)。

A.仅针对bglB基因进行诱变 B.bglB基因产生了定向突变

C.bglB基因可快速累积突变 D.bgl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酶的氨基酸数目改变

【答案】(1)嗜热土壤芽孢杆菌

2Nde BamH

3)转基因的大肠杆菌分泌出有活性的BglB

4)失活 B

5AC

【解析】(1bglB基因存在于嗜热土壤芽孢杆菌基因组中,故应以该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基因扩增。

2)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重组时,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且应靠近启动子和终止子,结合示意图可知,应在扩增的bglB基因两端分别引入NdeBamHⅠ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3)该基因表达载体中含有bglB基因,其可表达产生β-葡萄糖苷酶,其可分解纤维素,这样大肠杆菌就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4)由图2可知,BglB酶在80℃保温30分钟后,该酶就会失活;由图1可知,当温度为60℃~70℃时,酶活性较高,而由图2可知70℃时保温30分钟,酶活性开始减弱,而60℃保温30分钟后酶活性基本不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为高效利用BglB酶降解纤维素,反应温度最好应控制在60℃,故选B

5)在bglB基因扩增过程中加入诱变剂进行诱变处理,相比于诱变剂直接处理嗜热土壤芽孢杆菌,针对性更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由于PCR过程基因扩增即DNA复制快速进行,发生突变后可进行快速积累,进而便于筛选;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氨基酸数目的改变,如突变后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可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进而导致氨基酸数目变少。

2018重庆卷)4.4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

C.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

D.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答案】D

【解析】构建载体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B错误;染色体上含有目的基因,但目的基因也可能不能转录或者不能翻译,或者表达的蛋白质不具有生物活性,C错误;植株表现出抗虫性状,说明含有目的基因,属于基因重组,为可遗传变异,D正确。

(江苏卷)2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切割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特异性地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

B.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DNA聚合酶催化不同的反应

C.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D.抗虫基因即使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

【答案】ABC

【解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大多是特异性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但也有识别序列由458个核苷酸组成的,A错误;PCR中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只是在延伸阶段发挥催化作用,B项错误;载体质粒上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不是抗生素合成基因,C错误;目的基因导入了受体细胞不一定就都能正常表达,D正确。

2018山东卷)36.12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tP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蛋白,可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获得。流程如下:

1htPA基因与载体用_________切割后,通过DNA连接酶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插入受体细胞DNA,可采用_________技术。

2)为获取更多的卵(母)细胞,要对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__________。采集的精子需要经过__________,才具备受精能力。

3)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受精卵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为了获得母羊,移植前需对已成功转入目的基因的胚胎进行__________。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体现了早期胚胎细胞的__________

4)若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检测到__________,说明目的基因成功表达。

36.【答案】(1)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同种限制酶); DNA分子杂交(或核酸探针)

2)超数排卵; 获能(处理)

3)显微注射法; 性别鉴定; 全能性

4htPA(或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解析】(1)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含有htPA基因的DNA片段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便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通常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插入受体细胞DNA

(2)为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通常对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超数排卵;采集的精子需要经过获能处理才具备受精能力。

(3)通常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的受精卵;为了获得母羊,移植前需要对已成功转入目的基因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可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

(4)ht—PA基因的表达产物为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若在转基因母羊的羊乳中检测到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说明目的基因成功表达。

(海南卷)31[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面是将某细菌的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内,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获得A有两条途径:一是以AmRNA为模板,在 酶的催化下,合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 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基因;二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 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其DNA 序列,再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所需基因。

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质有 4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和耐热性的DNA聚合酶,扩增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完成。

A和载体B拼接形成的C通常称为

在基因工程中,常用Ca2+处理D,其目的是

【答案】(1)逆转录酶 DNA聚合酶 氨基酸 脱氧核苷酸 2)引物 (目的基因或A基因)模板 3)基因表达载体 4)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使大肠杆菌更容易吸收重组DNA分子

【解析】(1)利用逆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的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单链DNA,然后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双链DNA分子;根据蛋白质工程合成目的基因的过程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通过化学方法合成。(2PCR过程中需要酶、底物、模板、引物和能量等条件。(3)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形成基因表达载体。(4)有利用大肠杆菌做受体细胞时,需要先用Ca2+处理,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有利于吸收重组DNA分子

(上海卷)(九)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问题。(9分)

pIJ702是一种常用质粒(图20),其中tsr为硫链丝菌素(一种抗生素)抗性基因,mel

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链霉菌菌落变成黑色菌落;而限制酶CLaBgl

PstSacSphpIJ702上分别只有一处识别序列。

67.质粒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靠_______键维系成双链结构。

【答案】氢

【解析】DNA的两个链间是通过碱基对间的氢键连在一起,形成双螺旋结构。

68.以SacSph切取的目的基因置换pIJ7020.4kb1kb=1000对碱基)的SacⅠ/Sph

片段,构成重组质粒pZHZ8。上述两种质粒的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列在表4中。由此

判断目的基因内部是否含有Bgl切割位点,并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含有,据表4和题意,pIJ702上原的一个Bgl位点被目的基因置换后,pZHZ8仍被Bgl切为线状,故目的基因中必然含有一个Bgl位点

【解析】含有,据表4和题意,pIJ702上原的一个Bgl位点被目的基因置换后,pZHZ8仍被Bgl切为线状,故目的基因中必然含有一个Bgl位点

69.已知pIJ702上含mel基因的ClaⅠ/Pst区域长度为2.5kb,若用ClaPst联合酶

pZHZ8,则参照表4数据可断定酶切产物中最小片段的长度为_________kb

【答案】0.3

【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重组质粒pZHZ8中含有两个ClaPst的酶切位点,因为pIJ702上含mel基因的ClaⅠ/Pst区域长度为2.5kb,而只用Cla切割后片段为2.2kb4.5kb,而只用Pst切割后片段为1.6kb5.1kb,因此联合酶切pZHZ8后,其最小片段为(2.5—2.2=0.3Kb.

70.不含质粒的链霉菌在含硫链丝菌素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如表5所示。若要筛选接

纳了pIJ702pZHZ8的链霉菌细胞,所需的硫链丝菌素最小浓度应为_____μgmL

(填写表格中给定浓度);含有重组质粒pZHZ8的菌落呈______色。

【答案】5

【解析】硫链丝菌素最小浓度应在5μgmL时,不生长,而低于5μgmL时能生长,所以最小浓度为5μgmL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链霉菌菌落变成黑色菌落,而含有重组质粒pZHZ8的菌落的没有mel,所以不白色的菌落。

71.上述目的基因来源于原核生物,其蛋白质编码序列(即编码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

子之间的序列)经测定为1256对碱基,试判断对这段序列的测定是否存在错误:_____,并说明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错误 因为原核生物决定每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为三联密码,所以基因的编码碱基序列为3的整数倍

【解析】原核生物的编码区是连续的,由于决定每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为三联密码,所以基因的编码碱基序列为3的整数倍,而基因中1265对碱基转录成的mRNA含有从起始密码到终止密码有1265个碱基,不能被3整除,故测序错误。

专题2细胞工程

(浙江卷)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连续细胞系的细胞大多具有二倍体核型

B.某些癌细胞在合适条件下能逆转为正常细胞

C.由多个祖细胞培养形成的细胞群为一个克隆

D.未经克隆化培养的细胞系细胞具有相同的性状

【答案】B

【解析】连续细胞系的细胞其核型已发生改变;一个祖细胞培养形成的细胞群才为一个克隆;未经克隆化培养的细胞系细胞可能是不同细胞分裂形成的,其性状可能不同。

(新课标Ⅰ卷)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 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YZ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答案】(1)四 Y Y小鼠的抗体效价最高

2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31 100

4)不能无限增殖

【解析】(1)据图分析,第四次注射后XYZ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16000以上,小鼠Y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效价最高,最适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2)融合体系中除了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之外,还有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自身融合产物,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且诱导之后的细胞融合不具有特异性,故体系中会出现多种类型的细胞。

3)杂交瘤细胞形成后,小鼠的免疫B淋巴细胞核与其骨髓瘤细胞核会融合形成一个细胞核。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和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融合后,染色体可达100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仍然不是能恶性增殖的细胞,同时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

(江苏卷)29.9分)为了获得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先用植物外植体获得愈伤组织,然后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植体经诱导后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

2)在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时,细胞干重、蔗糖浓度和pH的变化如右图所示。细胞干重在12d后下降的原因有 ;培养液中蔗糖的作用是

3)多倍体愈伤组织细胞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量常高于二倍体。二倍体愈伤组织细胞经 处理,会产生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为检测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压片前常采用纤维素酶和 酶解离愈伤组织。若愈伤组织细胞(2n)经诱导处理后,观察到染色体数为8n的细胞,合理的解释是

4)为了更好地获得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采用植物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其原理与酵母细胞固定化类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选取旺盛生长的愈伤组织细胞包埋 ②必须在光照条件下培养

③培养过程中需通空气 ④固定化后植物细胞生长会变慢

【答案】(9分)

1)脱分化

2)蔗糖浓度下降,pH降低 提供能源 调节渗透压

3)秋水仙素(低温) 果胶 经加倍到4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经加倍到8n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4)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染色体变异及细胞固定化。

1)外植体在人工、无菌条件下,经脱分化可形成愈伤组织。

2)由图蔗糖浓度下降,可知外植体离体培养过程中需要消耗蔗糖,12天后蔗糖浓度变化不大;pH下降会影响酶的活性,愈伤组织细胞对物质的合成小于分解,细胞干重下降。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蔗糖既能维持一定的渗透压,又能提供植物细胞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能量)。

3)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都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植物细胞间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可通过纤维素酶、果胶酶破坏细胞间的物质,从而使愈伤组织细胞分离。在培养过程中,各个细胞所处时期不同,在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后,一定时间内不同时期细胞分裂次数不同,从而会出现染色体为2n4n8n等的细胞,4n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8n的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能清晰看出8n条染色体。

4)为了更好地获得次生代谢产物,应选用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要通入无菌空气确保其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固定通常使用包埋法,由于包埋材料的影响,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扩散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固定化细胞生长速度慢。

(广东卷)2916分)铁皮石斛是我国名贵中药,生物碱是其有效成分之一,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培养铁皮石斛拟原球茎(简称PLBs,类似愈伤组织)生产生物碱的实验流程如下:

在固体培养基上,PLBs的重量、生物碱含量随增殖培养时间的变化如图17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选用新生营养芽为外植体的原因是 ,诱导外植体形成PLBs的过程称

与黑暗条件下相比,PLBs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优势体现在

脱落酸(ABA)能提高生物碱含量,但会抑制PLBs的生长。若采用液体培养,推测添加适量的ABA可提高生物碱产量。同学们拟开展探究实验验证该推测,在设计实验方案是探讨了以下问题:

ABA的浓度梯度设置和添加方式:设4ABA处理组,1个空白对照组,3次重复。因ABA受热易分解,故一定浓度的无菌ABA母液应在各组液体培养基 后按比例加入。实验进程和取样:实验50天完成,每10天取样,将样品(PLBs)称重(g/瓶)后再测定生物碱含量。如初始(第0天)数据已知,实验过程中还需测定的样品数为

依所测定数据确定适宜的ABA浓度和培养时间:当某3个样品(重复样)的 时,其对应的ABA浓度为适宜浓度,对应的培养时间是适宜培养时间。

【答案】(1)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形成PLBs2分); 细胞的脱分化(2分) 2)生长起始快(2分), 快速生长时间较长(2分); PLBs产量较高(2分);(3)①灭菌、冷却(2分); 752分); PLBs重量和生物碱含量乘积的平均值最大(3分)

【解析】【解析】(1)新生营养芽分裂能力强,全能性容易表达;根据题干可知,PLBs类似愈伤组织,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是脱分化。(2)据图分析,光照下PLBs的重量高于黑暗条件下,原因可能是光照有利于细胞增殖、叶绿体的形成和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3由于ABA受热易分解,所以各种液体培养基灭菌后,冷却,再加入不同浓度的ABA ②根据题干可知,实验50天完成,每10天取样,需要取样5次,4ABA处理组,1个空白对照组,3次重复,因此每次取样需要记录15个样品中的数据,共需要测定样品数75 ③适量的ABA可提高生物碱产量,当样品的平均值最大时,所对应的ABA浓度和时间为最适

专题3 胚胎工程

(江苏卷)2.下列关于蛙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细胞数量,并在一定时期发生细胞分化

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但不发生凋亡

C.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蛙胚的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

D.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逐渐增加

【答案】A

【解析】胚胎发育是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在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并在桑椹胚后细胞开始分化,故A正确。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细胞的分裂,也进行着细胞衰老和凋亡,B错误。C.蛙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受精卵,随分裂次数的增加,有机物的大量消耗,其总量不增反减,故CD错误。

(江苏卷)19.杜泊羊以其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点,被称为“钻石级”肉用绵羊。科研工作者通过胚胎工程快速繁殖杜泊羊的流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雌激素对雌性杜泊羊进行处理

B.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

C.为避免代孕绵羊对植入胚胎产生排斥反应,应注射免疫抑制剂

D.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

【答案】D

【解析】超数排卵用促性腺激素 而不是雌激素,A错。根据采集部位而定,如果是从输卵管采集的卵细胞,已发育成熟,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如果是从卵巢是采集的卵细胞,未发育成熟,都要经过体外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故B错;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错;为了进一步扩大繁殖规模,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故D项正确

(福建卷)33.[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必答题(10分)

Rag2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Rag2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图:

1)步骤中,在核移植前应去除卵母细胞的

2)步骤中,重组胚胎培养到 期时,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ES细胞。

3)步骤中,需要构建含有基因Rag2的表达载体。可以根据Rag2基因的 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Rag2基因片段。用HindPst限制酶分别在片段两侧进行酶切获得Rag2基因片段。为将该片段直接连接到表达载体,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 酶的酶切位点。

4)为检测Rag2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 ,用抗Rag2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

【答案】(10分)

1)细胞核

2)囊胚

3)核苷酸序列 HindⅢ和Pst

4)蛋白质

【解析】(1)步骤是核移植过程。体细胞核移植前要除去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原因是若不去掉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就会造成细胞里面就有两个细胞核,使得遗传物质是不稳定的。

2ES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

3)步骤过程是导入目的基因——Rag2基因于ES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在生物体外可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其条件是模板DNARag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热稳定DNA聚合酶等,另外根据题干可知,获得Rag2目的基因需要用 HindⅢ和PstⅠ两种限制酶,所以在构建表达载体时,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HindⅢ和PstⅠ酶的酶切位点。

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相应蛋白质时,应采用抗原抗体杂交(免疫)法,即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体抗原杂交,看是否有杂交带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2018重庆卷)2. 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

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

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

【答案】D

【解析】在转基因过程中,避免基因污染和对人类的影响,必须严格选择目的基因,A正确;我国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坚决反对生殖性克隆,B正确;反对设计试管婴儿原因之一防止选择性设计婴儿,违背伦理道德,C正确;生物武器是指有意识的利用微生物、毒素、昆虫侵袭敌人的军队、人口、农作物或者牲畜等目标,以达到战争目的的一类武器,干扰素为淋巴因子,非生物武器,D错误。

专题五 生态工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b98f2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f.html

《最新--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汇编含全部15套试卷 精品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