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起源

发布时间:2012-11-04 23:24: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赖氏起源

(一)中华赖氏源流

1、赖氏起源

赖氏立姓前渊源

始祖黄帝,以土德王,故称。少典之子。据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而改姓姬;国于有熊(河南新郑),故又号有熊氏。斩蚩尤于涿鹿(河北涿鹿),败炎帝于阪泉(河北涿鹿东南),众部落尊为联盟首领。以风后为辅,力牧为将,命大桡作甲子,荣成造历,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隶手做算数。披山通道,东至大海,登泰山岱宗;西至崆峒(甘肃平凉西),登鸡头;南至长江,登湘熊(湖南益阳);北逐荤粥(匈奴),合符釜山。遂奠中华万世不拔之基。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衣冠、文字等,皆使于帝;并制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僖、佶、儇、依)。帝二十五子,立二十五宗。今日之诸姓氏,皆由此十二母姓演变而来。

黄帝生少昊,少昊生蟜极,蛟极生帝喾,帝喾元妃姜嫄生后稷,后稷名弃。因姜嫄出祀郊棋,见巨人足迹,践其拇而有孕,以为不详,生而弃之,但弃之于陌,牛马不践,弃之于山,飞鸟相复,以为神,始收回养育,故名弃。后稷尧时为农师,舜时为农官,因而称此名。后稷首开粒食(粮食)之源,鞠为周之始祖。后封于邰(陕西武功),子不窋(音特),自邰迁狄(甘肃庆阳),不窋传鞠君,鞠君传公刘,因夏人之乱,自狄迁邠(陕西彬县),公刘传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传差弗,差弗传毁喻,毁喻传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公叔祖传古公亶父,受犬戎侵逼,自邠迁岐(陕西岐山),古公亶父传泰伯、仲雍(兄弟俩南迁创建吴国)、季历。三子季历传文王,文王先国于岐,后灭崇(国在陕西丰镐之间),迁于丰(陕西户县西)。

文王姓姬,名昌,仁政治民,人称西伯,曾被纣王囚于羑里(河南汤阴北),而演周易。文王仲子武王(姬发),十九子颖公。

(注:黄帝约为公元前26世纪人,文王为公元前12世纪人,俩人之间相距约1500年左右,而祖名不足20;有的谱列颖公为轩辕黄帝二十九代孙;显然中间已失祖名不少。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提出,从黄帝到周颖王是57代,这都有待历史考证。)

第二节 赖氏起源于古赖国

赖氏起源于赖国,建于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4年)至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立国506年,传位十四代,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载: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记载更为具体;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春秋鲁昭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书籍皆有相同的记载。

现流传于世的各地赖氏族谱如:浙江省松阳县、江西省宁都、福建永定、平和、广东省蕉岭、梅州、兴宁等市县《赖氏族谱》和《赖氏大宗谱》、《台湾赖姓大宗谱》在追踪溯源时均有同样的记载:赖氏自春秋以来,历世二千余年,郡凡有三迁,亦三而其源则本以赖国,始祖为轩辕黄帝第二十代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之弟叔颖公。在商末年间,纣王昏庸无道,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武王命弟叔颖率众诸侯兵伐纣,功成后,周朝建立。武王念弟叔颖灭商建周有功,赐为子爵,并封叔颖所居地为赖国,史称赖子国。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即鲁昭公四年)秋,赖国被楚所灭,迁于鄢,赖国子民饱经磨难,历劫不灭,自强不息心怀故国,遂以国为姓,木本水源,尊叔颖王为太始祖,此为赖氏之起源。

第三节赖氏祖根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

古赖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赖氏祖根源于包信镇,为众多史料文献和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也是众多史学家,方志学家、考古学家经过对包信镇的现场考察和学术论证取得的共识。《后汉书﹒郡国志》记有: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宋朝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亦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元代史学家马瑞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明朝人陈士元著《万姓总谱》上亦记述:古代赖国,被楚所灭,后以故国名为姓。古赖国家族在颍川郡。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清顺治《息县志》载有:······子爵,武王十有三年乙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原存于息县褒信镇东岳庙的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碑》亦载有,褒信镇,古春秋赖国也。汉为褒信县,······至元,废入息县为包信镇。清咸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和现代史学家顾劼刚、谭其骥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古赖国于息县东北。有人认为,赖国的位置在湖北随州。此说根据是西晋人杜预在《左传、桓公十三年》载: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一带。其实,这是古代读音相通,而错把。宋代罗泌《路史》载:春秋灭赖,古本作厉,故世以为即厉,非也。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寻源》中云:赖古作厉,世也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可见,认为赖国的位置在湖北随州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以上历朝历代的史书、志书和金石文字足以证明古赖国在今息县包信镇。

河南省侨办、省侨联和息县赖氏研究会联合发起,于199512月之6日至27日在河南息县召开了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三十多位有关学者经过对古赖国古城址的现场考察,并列举大量古代文献资料的学术论证,一致认为古赖国在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赖氏祖根在包信镇。对此,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泰国商报》、新加坡《新中原》、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都分别作了报导。

古赖国都城遗址在离包信镇闾河大桥二公里的傅庄村内,古城遗址高出地面3米左右,今似正方形,长112米,宽113米,有东、西、南三城门,城墙外有40米宽的护城河环绕,遗址可搜集到西周至春秋的鼎、鬲、罐等陶器碎片,纹饰有绳纹、窝纹等,城墙外围有红烧土层环绕,附近群众还在遗址上收集到钱币、石斧等,在古城东北800米处的闾河岸边,有哈喇山遗址,是叔颖王为王后拜月而挖的拜月池,拜月时用哈喇撒入池内,拜月日久,有哈喇堆积成小山,哈喇山由此而得名。古遗址西方约800米处,有赖国九烈女墓。包信镇西傅庄前约200米处,有赖国君王叔颖公陵墓,墓高2.5米,南北长66米,东西宽30米,息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定为保护文物。在叔颖公陵墓南的300米处有八座古冢,有六代赖王及开国贤相均葬在这里,当地群众传说为八王陵。此外,还有龙王庙迎水庵娘娘庙等古迹,相传为叔颖王所建。至今仍在群众中传颂着叔颖王生性善良、勤政爱民、勤俭治国的高尚品德和关于拜月池金马驹”‘“八角井金筷子古庙会等与赖国和赖王有关的传说。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赖国古城遗址的考察以及当代学者的学术论证。史证、物证、理证三证俱全:古赖国在褒信,赖氏祖根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



2、赖氏立姓前后世系

第一节 赖氏立姓前世系线谱

1 2 3 4 5 6 7

黄帝 少昊 蟜极 帝喾 后稷 不窟 鞠君



8 9 10 11 12 13 14

刘公 庆节 皇朴 弗差 毁喻 公非 高圉



15 16 17 18 19 20

亚圉 叔非 古公 季历 昌公 叔颖(受封赖国)

(注:以上所列只是可考的二十代祖名,1500余年间许多祖名已失考)

第二节 赖氏立姓后世系线谱

一、上古赖氏世系简表[西周至东周战国时期]

西周<公元前1044年至公元前771>

1 2 3 4 5 6 7

叔颖公 —— 惠公 —— 宣公 —— 厉公——平公 —— 桓公 —— 敏公

妣元氏 妣刘氏 妣姜、陈氏 妣尹氏 妣熊氏 妣商氏 妣钟、杨氏





8 9 10 11

襄公 —— 成公 —— 冲公 — — 章公

妣金氏 妣杨、胡氏 妣彭、李氏 妣吴、巫氏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 — 23世待考) 添公 显公

妣吕、谢氏 妣姜氏



26 27 28 29 30 31 32

秩公 覃公 爱公 仪公 合公 献公 举公

妣陶氏 妣潘氏 妣仲氏 妣周、陈氏 妣范、孙氏 妣郑氏 妣熊氏



33

穆公

妣姬、张、周氏

二、赖氏中古世系简表<秦汉至唐宋时期>

<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06>

34 35 36

文公 —— 敬公 ——睦公

妣赵、吴氏 妣孔氏 妣蒋氏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先公 —— 仙芝公 ——复公 —— 好古公——(暂缺)—— 珠公(暂缺)——妙通公

妣李氏 妣尹、李氏 妣何氏 妣高氏 妣王氏 妣郑、吴氏



东汉<公元前25年至公元220>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忠郎公——真郎公——评一郎公 ——深公——重一郎公—— 绍公—— 和公——洪公

妣张、钟氏 妣杨氏 妣黄、李氏 妣王氏 妣何氏 妣周氏 妣岑氏 妣崔氏





三国<公元220年至265>

53 54

功行公 ——忠诚公

妣杨氏 妣王、吴氏

西晋<公元265年至317>

55 56

光公 —— 元(玄)公

妣吴、黄、杨氏 妣程氏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

57 58 59 60

庄公 —— 遇公 —— 匡公 —— 硕公

妣罗、陈氏 妣潘、谢氏 妣刘、钟、谢氏 妣潘、曾氏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

61 62 63 64 65 66

元弼公—— 仰文公—— 恭公 —— 尚敬公—— 宾彤公—— 郁公、徽公、灿公

妣刘、王 妣王曾 妣刘、孟氏 妣唐氏 妣陈氏



附注:

赖氏立姓后世系线谱,是以朝代先后 注明年代起止。立姓后的前六十六世祖公按照199910月在普宁市召开的全国赖氏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中规定的排列次序不变。

第三节 赖氏先祖系简注

太始祖 叔颖公 赖国君王,讳叔颖,系轩辕黄帝裔孙,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本姓姬。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纣立周有天下,赐伐纣有功之弟为子爵,并封赖国,属颍川郡(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后之子孙以赖为姓,以颍川为堂号。

妣元氏,封为元妃娘娘,敕封孝德一品夫人。继妣子氏,亦封元妃。公妣合葬颍川东北处,生虾戏水形,生子:惠。

位传子爵,仕周成王,加封颍川郡,妣刘氏,封淑德一品夫人,合葬河田口乌鸦落洋形。生子:宣。

封为宣成侯,赠颍川郡。妣姜氏、陈氏,公合葬缠塘山飞凤跳架形。生子:厉。

侯爵,妣伊氏,合葬芦田口狮子滚口形。生子:平。

时居颍川临颍(今河南许州临颍县),封为襄平侯,妣熊氏,合葬颍川西山潭,金龙观爪形。生子:桓。

位传侯爵,妣商氏,合葬颍川临颍西墙下土段上泥鳅启口形。生子:敏。

受封赖敏侯,妣钟氏、杨氏,合葬半邑东山形。生子:襄。

侯爵,妣金氏,合葬许州东门坝形。生子:成。

受封赖成侯,妣杨氏,合葬洞阳山形。生子:冲。

受封冲山侯,妣彭氏、李氏,合葬括洲丰宁水口。生子:章。

十一世 受封章田伯,加赠颍川郡,世袭章王职,妣吴氏、巫氏,合葬荆田面虾蟆形。

十二世至二十三世(待考)

二十四世 妣吕氏、谢氏。

二十五世 妣姜氏,合葬襄州金龟下海形。生子秩

二十六世 妣陶氏,合葬率道城南宝镜月形。生二子:远、覃。

二十七世 妣潘氏,合葬率城南。生子:爱。

二十八世 妣钟氏,合葬莲花 。生子:仪。

二十九世 周烈王年间(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369年)仕齐阿邑大夫,妣陈氏。生子:合。

三十世 妣范氏、孙氏,合葬栖凤形。生子:献。

三十一世 战国时仕秦为庶长,妣郑氏,合葬咸阳。生子:举。

三十二世 战国时仕楚为左徙大夫,妣熊氏,公妣合葬金山形。生子:穆。

三十三世 周赧王年间招为婿,周灭后仕秦为力士,妣姬氏,封孝德一品夫人。公妣合葬于宣城大岗小子岩。生二子:文、武。

三十四世 妣赵、吴氏,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16年)封为文政侯。公妣合葬于上阳泽池湖口。

迁居浙江

三十五世 战国时,仕秦为计襄王,妣孔氏,合葬邱县城外十里形。

三十六世 妣蒋氏

三十七氏 西汉文帝二年,举孝廉、官任交趾太守,升至大司马、加爵忠王,妣李氏,敕封孝德一品夫人。公妣合葬丰邑山上,风吹罗带形。生子:仙芝。

三十八氏 仙芝公 讳曾。西汉景帝(公元前155年)官任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勋,赠太子少保、资善大夫,妣尹氏,合葬田东王芝山口黄龙戏水形。生子:复。

三十九世 妣何氏,生子:好古

四十世 好古公 讳伯。西汉昭帝即位,屡召不仕,愿布衣上朝奏事,毕则归隐,敕封为秉公隐士(赖氏有布衣家风上策家声即此),妣高氏。公葬田东王芝山口黄龙戏水形,妣葬颍川竹桥美女献花形。

四十一世 (暂缺)

四十二世 东汉桓帝二年,征匈奴有功封开国公、因忠谏贬汝州(河南省临汝)刺史,八年后复召回朝为开国公、重加一爵,诰敕还乡,妣王氏,合葬颍川太子岗下狮子朝天形。

四十三世 (暂缺)

四十四世 妙通公 东汉建宁元年,官任秘书,拜崇政殿大阁学士,加谏议大夫,赠太子太师,妣郑氏,合葬大田山口,金鳅落湖形。生子:忠郎。

四十五世 忠郎公 东汉末侍讲学士,因忠谏贬广东御史,复任广西巡按御史,妣张氏,合葬蓝田司江山犀牛下滩形。生子:真。

四十六世 真郎公 字其行,官任茶盐通判,妣杨氏,合葬桴原口将军背剑形。生二子:评一郎、评二郎。

四十七世 评一郎公 官任河南(江苏)高邮州(邓州)知府,赠奉直大夫,妣黄氏、李氏,生子:深。

评二郎公 妣杨氏,居临颍。合葬湖田口狮子抢球形。

四十八世 官任贵州太守,后升陕西道管军都监察御史,妣张、王氏,合葬祈田山二仙传道形。生二子:重一郎、重二郎。

四十九世 重一郎公 居括州丰宁,官任真州(江苏仪征)知府,奉议大夫,妣何氏,合葬大田山口象鼻形。

重二郎公 妣吕氏,合葬丰宁关上开口象形。

五十世 妣周氏

五十一世 妣岑氏

五十二世 妣崔氏

五十三世 功行宫 卜居虔州,后移桴源,妣杨氏、汤氏。合葬桴源口火龙吐珠形,后迁葬岩前形。生子:忠诚。

五十四世 忠诚公 官任虔州太守、中宪大夫,浙江观察史,监察史、督察史、督理学付史,妣吴氏、王氏,合葬江西桴源口或龙吐珠形。生子:光、达、通、道。

五十五世 字列宝,号定风直士,官任浙东御史,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天府治丧,迁葬浙东,妣黄、吴氏。吴氏与公合葬大宁乡。黄氏葬于松阳山。生子:元(玄)。

五十六世 元(玄)公 字远大,妣程氏,合葬大宁乡卢田山。生子:庄、厚。

五十七世 字士端,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任处州府太守,加崇政班御史,见松阳山水秀美,遂居焉,妣罗氏、陈氏,陈氏与公和葬于大宁乡潮溪,有潮溪水向西,代代著朝衣之说。罗氏另葬于永太乡安宁里。生子:遇。

字士谨,妣温氏,合葬松阳山。

五十八世 字臣庆,东晋孝武年间,官任郎中、升江东太守,授中顺大夫,参赞军务、升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安帝隆安二年公上本奏请以所居松阳为郡,承蒙圣恩准,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公年老谢仕,著有《忠告集五卷》。妣谢、邱、潘、王氏。公与妣谢、邱氏合葬太平乡西坊莲花山水形,妣潘氏、王氏葬永德乡。生子:匡。

五十九世 字延辅。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居相国,位太师。爵封茹,食邑颍川,后见刘裕擅权,便弃爵归隐,著有《食禄散官集》、《山森逸史》。公葬颍川东南区螭蛇形,妣刘氏葬辉明堡。继妣谢氏、钟氏合葬松阳山边明月落梅形。生二子:硕、毅。

六十世 字仲芳,东晋末官任太常侍少卿。时政归刘裕,致仕辞位,同弟毅避居于桴源,徙赤竹坪,(又名雪竹坪,后改为虔化县署即今江西宁都县城),号筑室翁,妣潘氏、曾氏。公葬归仕里高屋上麦畲岭飞蛾过岗形,潘氏葬经溪湾老虎岗(沙岭背)风吹罗带形。生子:元弼。

六十一世 元弼公 生于晋末,妣刘氏,合葬赤竹坪狮子望月形。生子:仰文。

六十二世 仰文公 妣王氏。合葬万斛赤竹坪左边大座人形。生子:恭。

六十三世 妣刘氏。合葬宁城玉泉井上形。生子:尚敬。

六十四世 尚敬公 妣唐氏。合葬亦竹坪爱莲池边,金盆照月形。生子:宾彤。

六十五世 宾彤公 妣陈氏。合葬石潭里龙湾,黄龙滚浪形。生子:郁、徽、灿。

六十六世 字文化、号东谷,妣梁、曾、黄氏,公妣合葬桐山口金丝猫形。生子:振。

字文献,妣温氏、李氏,合葬赤竹坪石门口谯楼下。生子:辰。

字文辉、号枕流遗老。隋开皇十八年,有司奏将杨田营县治迁赤竹坪,并改名虔化,须用祖居改为县署,议授爵秩。辞曰:先公本系世禄之家,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里足矣!爰特奏闻,将松中里并官竹园钧州绕塔岭下田地二十余里及金银数百两相易。妣李氏,与公合葬赤竹坪右畔花坞,又妣邱氏,葬东山坝过江龙形。生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

(二)福建赖氏源流探索

中华赖氏,起源于古赖国,建于武王十三年(公元1044年)。商末年间,纣王昏庸无道,民不聊生,武王命弟叔颖率众诸侯起兵伐纣,功成后退居河南省赖地。武王念其功勋,赐为子爵,并封叔颖所居地为赖国。史称赖子国。周景王七年秋,赖国被楚国所灭,迁于鄢,赖国子民饱受磨难,历劫不灭,心怀故国,自强不息,遂以国为姓,木本水源,尊叔颖王为太始祖,此为赖氏之起源。

周封赖国今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流传于世的各地赖氏族谱以及众多的史料和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也是众多史学家、方志学家、考古学家经过对包信镇的现场考察和学习论证取得的共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宋朝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著的《文献通考》、明朝人陈士元的《万姓总谱》、清代顾栋高编的《春秋大事表》、清顺治《息县志》以及存于息县褒信镇东岳庙的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包信镇,古春秋赖国地也。汉为褒信县……”。又从清咸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和现代史学家顾硕刚,谭其骧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古赖国于息县东北。从以上历朝历代的史书和金石文字足以证明古赖国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

自赖国被楚所灭,其遗民迁鄢陵后以国为姓,还有部分散居于河南的颍川郡、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武陟)等地方。此后又逐步向南迁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成为高门望族,直到宋朝之时才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以迁居在江西南康(今赣州)和迁河南许昌市的颍川及河南洛阳一带的河南三支望族。由赖国直系遗民迁鄢陵和许昌一带隶颍川郡辖的赖氏其人数最多且影响最大,故以颍川为赖氏的郡号。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庄公任处州府太守加崇政班御史,见松阳(浙江境内)山水秀美,率家人迁居松阳。据永定县和蕉岭老族谱载:“-----其由颍川继迁松阳,自庄公始。西晋光公,字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反葬浙东。一子元。元二子:长庄,次厚。迁松阳家焉。庄公之子遇,任江东太守,于晋安帝二年(公元398年)上本奏请所居松阳为郡,蒙晋安帝准奏,御笔亲书松阳郡赐之。松阳郡号就此而定。叔颖66世孙硕公,字仲芳。官太常侍少卿,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时遇世乱,辞官偕弟毅迁南康郡之揭阳(今赣州),隐居黄洋界之桴源。盖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元嘉末又徙居赤竹坪筑室开居。后赤竹坪改虔化县治(今宁都县城),递传郁、徽、灿公,时蕃衍日盛,分派已繁。从此,赖氏进入大发展的鼎盛时期。迁居南康一带的赖氏也形成了一支旺族,便以南康为赖氏的又一郡号。

[另又有以西川为郡号的脉派。是继松阳郡之后的又一个郡号。据老谱载:叔颖第90世孙六郎公之子:虞观、朝美、朝英、朝奉四兄弟,因忠宋不助元,为避加重苛税和徭役等,虞观公裔开天恩户使用西川郡,朝美公裔开天明户沿用松阳郡。但西川郡各地并不多见。可又见上杭《赖氏虞观族谱》(1979年)载:赖氏以西川为郡,是以文王迁于岐山,即陕西省西部现岐山县,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故溯厥本源,以西川为郡望和堂号。又有族谱载曰:康熙21年御制百家姓时所封。] (康熙21年御制百家姓所封一说至今才300多年时间,而许多老墓碑所镌刻的郡号其时间已早在500多年前就运用了西川郡号)

硕公的第三子灿公生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昭公留居祖地赤竹坪(虔化即今宁都);度公返迁桴源(后裔有迁广东);明公之子由虔化迁水西(江西抚州);思公迁江西石城;求公迁江西会昌。得公原居虔化,而长子标公锦衣卫副使,仕唐,升直殿大将军。因闽省寇乱,统兵剿寇平乱。奉谕敕守镇闽汀,其极、枢二弟也随迁入闽

北宋末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更多的赖氏裔孙向福建西部、南部,广东东部、北部迁徙。进入闽省的赖氏裔孙其上祖也许就不单是一个标公及其兄弟一脉派系的了。明代,赖氏后裔又继续不断的向南迁徙,进入广东、广西及沿海一带。

祖国的宝岛台湾,现有人口2300多万,除30多万原住民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来自大陆,而极大部分移民的祖籍又在福建的西部和南部的长汀、永定、漳州、平和、泉州以及广东的一些县市区。

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台湾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外已有一赖姓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的赖姓人。清代迁至广东东北部的赖氏裔孙有的向中部四川等地移民。也有部分迁移偏远的南方山区甚至海外。不少赖氏族人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在清政府的压力下,一些赖姓人由东南沿海迁居台湾,这些迁徙可考的约有14次。据《新埔赖氏族谱》记载: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宁化公后裔天经公由漳州平和县葛竹乡迁入台湾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氏开基祖。又从赖罗傅有关的资料记载,平和心田乡赖云从,后裔于乾隆年间由漳州平和移居入台中三份浦。由大陆迁往台湾省的赖氏,以原居福建漳州、泉州各县者为多,大都居在台湾的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而来自广东的赖氏则定居在台湾省的北部和中部,如新竹、桃园、苗栗、台中等地。通过大量的族谱资料和对客家民系五次从中原向南迁移的的情况可知,赖氏族人自东晋时就开始迁出有到浙江松阳一带。此后陆续迁出到江西赣州(为南康郡),再次向福建、广东、湖南,陕西、及台湾等地发展且散居在各省的县市乡。据各地老族谱资料记载所悉,本省境内赖氏人口分布不均,宁德地区人口较少,大部分是在清·康乾年间从闽西永定迁移该地定居为多,而后又转迁浙江温州、泰顺、平阳等县市(也有因谋生直接从永定迁去定居的)。闽北赖氏人口也不多,亦有从闽西永定迁出,也有从闽南辗转而去者。闽南漳泉赖氏,多属六郎公第二、第三、第四之子(即朝美、朝英、朝奉)三兄弟裔孙。泉州晋江,洛江罗溪等极大部分是朝英公后裔。朝英后裔其第四代允公(即宁化公之三子雍公的长子廷贵公)生七子,大部分都播迁在闽南。据康熙辛亥年的一些资料记载,其七子中:孟仲二房分居金溪、永春、仙游及罗溪,三叔公分居于德化,四叔公及六叔公(与其叔辈廷显公)分居于漳州平和,五伯公居泉州南壁之麓为凤山派的泽翁公支脉,允公晚年偕幼子七伯公北上复迁延汀。居在德化部分赖氏裔孙,据谱载部分是灿公之四子明公的后代(明公后裔据资料今在江西抚州为众)。这支派系的资料述:在德化汤头乡吉山开基祖赖子居(即吉山始祖六八公)八世单传,至十世碧华公留居吉山,秉先祖之遗,其兄碧荣公携子崇监开基闽清永福彭角尾。福州市罗源,三明永安等地部分赖氏,原属五郎公之三子八郎公(祖籍在闽西永定仙师贤豪村,又名叫田螺湖)之后裔。闽西诸县赖氏大多数是五郎公的长子六郎公(其子虞观、朝美后裔)、次子七郎公、三子八郎公、四子九郎公之裔孙。个别县市赖氏是标公之弟极公和枢公之裔。

赖氏族人——这支从中原向南飘泊而自强不息的族系,随汉民族不断的向南迁徙,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磨难,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其意志坚毅刚强,不畏艰难险阻的一支劲旅,遍及海内外,扎根在八闽大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立卓行的创建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fba382ec3a87c24028c4fb.html

《赖氏起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