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1

发布时间:2018-08-13 20:01: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上海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1

 

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      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      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

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 。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

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

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第二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哲理的语言。

3、体会经典细节的表现力。

4、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表现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和意义。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在纪念居里夫人发现

元素一百周年有感而发写下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散文,选取居里夫人长达67年生命的人生中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片断,由表及里地来塑造她从外形、人格、心灵到精神境界都具有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感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什么是真正的美丽的深刻思考。文章大气,意蕴丰瞻,颇有新意。关于居里夫人发现镭,是唯一两次荣获若贝尔奖的女性,学生都已了解。而本文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揭示居里夫人身上的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她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不衰败的美丽。但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外形美与内心美的层面上理解,而应更深入地理解,这就是居里夫人与众不同之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为了能引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道德力量和理想光辉,渐渐靠近她那高贵心灵,所以,将教学目标定为: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而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又是通过文中一些经典细节和一些富含哲理的语言的表现出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

难点:品味文中一些富含哲理的语言。

说明:

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说一种对美丽的完美诠释,她将美这一人生价值升华到了精神的境界。因此,感

受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必定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文中一些颇含哲理性的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例如: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可以说是一句牵一句而动全文的句子,只要将此句理解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差不多理解了。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居里夫人在镭发现25周年时的演讲。(电影片断)。并请同学思考:在居里夫人的演讲中她认为科学是怎么样的?

2)谈谈你所了解的居里夫人。

1)学生观看电影并思考。

 

[伟大而美丽]

 

2)学生谈所了解的居里夫人。

设境激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运用了几个电影片断,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和氛围。

 

这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唤起对居里的感情,为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知全文了解大意

1)全文很长,用了那些记叙的顺序

2)根据记叙的顺序,看看课文记叙了哪些内容?并对其进行概括。

1)倒叙、插叙

2)学生阅读思考并概括段意。

历史定格(1---2段)

艰辛炼镭(3段)

不为美形所累(4段)

青春换镭(5---6段)

不为美誉所负(7—8段)

文章较长,思维的跳跃性大。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细读品味感受人品

 

 

 

 

 

 

 

 

 

 

 

 

 

 

 

 

 

 

 

 

 

 

 

 

 

 

 

 

 

 

 

 

 

 

 

 

 

 

 

 

 

 

 

 

1)梁衡为什么在课文第六段中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2)为何说的发现是伟大的发现?请结合学过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来理解。

 

 

 

3)再看电影片段:居里夫人提炼思考:]

 

 

、这是怎样的一个实验室?

 

、如果让你做居里夫人的助手,你是否愿意做?

 

 

、在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顿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去除?

4

文中还有哪些传神的细节描写?请将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5)朗读第6自然段,请结合作者引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不变的哲理来理解梁衡为什么在课文第六段中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1)学生可以思考而不急于要他们回答,

 

2A、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分割、不可改变的)

B、镭的发现了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放射医疗和炸药的研制)

C、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原子核的裂变、释放能量)

 

3)学生可以在画面中看到居里夫人在烟熏火燎中艰难地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增经做过停尸解剖的破棚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愿意。二是,不愿意。三是,刚开始好奇性驱使会愿意,但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太苦了而不愿意干下去。

 

不能。能很好体现居里夫人坚忍不拔、不怕失败的品质。

 

4

、不受漂亮的干扰,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超凡脱俗,有大志、有大求,战胜自我,不为美形所累。)

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奖章给六岁的女儿当玩具。(超凡脱俗,视名利如粪土)。

死后40年,用过的笔记本还不停地释放射线。(超凡脱俗、献身科学)

 

5)学生齐声朗读并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让人们认识到世上的事物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而居里夫人自己在完成这一伟大的发现过程中,自己的美丽容貌和健康的身体也在发生悄悄地变化,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了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的青春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成为不变的、永恒的美丽。

这是一句牵一句而动全文的句子,只要将此句理解了全文的内容也就差不多理解了。先将其抛出,而后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来问。

 

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发现镭,对社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所以要能深刻感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一定要了解她的伟大发现。因为本文是以写人为主,对于科学原理阐述的比较少,仅仅在第六段中用苏轼《前赤壁赋》中不变的哲理点了一下,

但学生对于发现的作用在平时的阅读和物理、化学的学习中是知道的。

 

导入相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再运用了一个电影片断,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感知居里夫人的超凡脱俗,因为这样的艰辛劳作一般的凡夫俗子很难坚持,更不是弱小而美丽的女子所能胜任,而居里夫人能坚持下来,背后支撑她的是理想和信念。

 

通过传神细节的寻找及分析其作用,来感知居里夫人超凡脱俗的美丽。

 

作者引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不变的哲理来诠释居里夫人格力量和理想光辉。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初读时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或不一定能全部不理解,但有了前面的许多铺垫,这一难点到此可以迎韧而解了。而文章的主旨也就彻底地理接了。

小结

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是跨越百年的呢?

百年:永恒。

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是永恒的;她的超凡脱俗的品质是永存的。

科学是美丽的;人是美丽的;----追求美丽科学的美丽人生和丰富的精神是永恒的因而能跨越百年。

既点题又照应导入,使课上的首尾呼应。

 

四、思路点拨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适合于重点中学的学生或是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使用,因为这是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有难度,所以建议:

1、学生课前对课文的预习一定要充分。

2、学生对于居里夫人的介绍最好能事先做好ppt演示文稿。

3、课文第六段富有哲理性语句比较难理解,要带领学生多读、多感悟。在语言反复的涵咏和咀嚼中来理解。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一般或是预习的不是很充分的,建议可以从解题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从外表美内在美两个方面来理解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五、练习举隅

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我眼中的美是怎么样的?以《我眼中的美》为题写一篇短文。

附:

板书:

                     从根本上改变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伟大的发现     促进了科学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

学,                                                

                 艰辛炼镭

                  不为美形所累                             

      超凡脱俗    青春换镭          

                  不为美誉所负

 第三课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教学目标

1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2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的阅读方法。

说明

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日益稀缺。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一剂良药,可以预防学生年轻的心灵受到虚华浮躁的社会风气的熏染。因此,本文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目标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能目标。而要达成情感目标,又绝不能离开具体阅读方法的引导。离开了有效的阅读方法,脱离了对文本的体验,情感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作为说理性散文的阅读,把握关键语句是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篇有鲜明现实针对性的文章,激活阅读时的现实体验,让文本与生活对话,无疑是深化理解,丰富文本意义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情感目标能够高质量达成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

2  难点:对生命本色的理解。

说明:

生命是一个笼统宽泛的名词,既可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也可以是人格学意义上的精神生命。在本文中,生命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和诠释。这一方面使文章获得了一个自由阐释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如果学生对生命的内涵缺乏比较清楚的理解,文章绕来绕去就都是一个空,整堂课也就架空蹈虚了。因为生命在本文中是一个核心词语,必须把这一词语的意义内涵吃准吃透,才可能达成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生命体验的升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周国平的资料,选读周国平的两篇散文。教师推荐《自我二重奏》《人与永恒》《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安静》《丰富的安静》等散文。

2  你对周国平和他的散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1  课前查阅周国平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

 

 

 

 

2  交流读书心得,初步形成对周国平散文的基本认识。

通过课前的相关阅读,使学生对周国平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为深入研读课文获得前置性知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生命意义、精神生活等人文话题的思考。

设疑导学

形成整体把握

1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试着提炼两个问题概括文章的内容。

2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参考问题:1.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2.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本色日渐消失,生命感觉日趋麻木?3.怎样才能做到生命之间以本色相对?等等。)

1  默读课文

2  圈划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提炼问题。

3  课堂交流所提炼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阐述之所以提炼这两个问题的理由

1  形成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深入研读,

探讨文本精义

1  你认为年轻女孩的来信中,哪些语言最能引起心灵的温暖的感动?为什么?

 

 

2  对文中的安静”“静静,你是怎样理解的?

3  在学生阐发对安静的理解后,教师结合周国平的其他文本如《丰富的安静》等进行深入阐发。

1  学生默读或朗读年轻女孩的来信。

2  圈划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

3  交流阅读体验和对具体语句的品读体会。

4  学生谈对安静的理解。(宁静淡泊、远离浮华喧嚣,追求心灵的安适和精神的丰富。……

周国平写作这篇散文,是源自于内心的一份温暖的感动,因此要想使学生对周国平的生命哲思产生共鸣,就要努力在文本阅读中复原这份感动。第一个问题旨在通过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优化整合学生的阅读初体验。第二三个问题则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读领悟来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1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的名字一词,在文中有双关含义,你能说说它的具体意思吗?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谈谈你对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一句的理解。

1  学生阅读第十段,圈划出与名字相关的文本信息。(称谓;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伦常、习惯等)

2  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谈理解,说感悟。

立足文本,关注现实,激活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这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是情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  提问:生命本身具有怎样的特性?

 

 

2  引入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描述周国平对妞妞的至深父爱。提问:周国平对妞妞的爱,除了源自父爱的本能之外,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生命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种生命理解的认识。

3  提问:你认为生活中哪些现象和行为同样体现了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人间之爱的至深源泉之精义?

1  阅读第十一段,圈划出具体界定生命特性的词语。(普通而又独特,无名无姓却可歌可泣,偶然降生又必然死去)

2  结合文本,谈一谈周国平对妞妞之爱的人性深度。

 

 

 

 

 

 

 

3  学生谈生活中的爱的表现。(如“2005感动中国中哥哥洪占辉、歌手丛飞的故事,捐献造血干细胞,甚至小至公交车上的主动让座等等。)

1  遵循由易到难,由文本到生活的原则,深化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

2  引入作者的自传性文章介绍,是为了使学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概念化、语词化的层面,而是能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的理性读解。

3  第三个问题则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体认,并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在文本意义的关照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拓展总结

形成深层理解

1  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够远离名声地位财产等外在功利的侵扰,使生命返璞归真、还原本色、留住纯真?

2  引入《丰富的安静》中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有精神丰富的人,才能够保持生命的纯真。

1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2  思考、讨论并交流对问题的认识

1  避免学生对生命内涵产生误读。(本文中的生命显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

2  开拓文本的意义空间。

布置作业

生命的名字叫_____”为题,写一篇练笔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宽容”“淡泊”“诚信等)

课后构思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

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而又与课文的意义取向殊途同归,通过读写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还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教读。文章属于即事说理的写法,可以从分析结构的角度入手,赏析文章由一件事生发开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生发议论的特点。在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形成明确的把握后,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仿写。还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本文与《我很重要》放在一起,从立意、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抓取文章重点段落或语句加以深入品读领悟。

练习举隅

1  阅读周国平的其他散文,摘录要点或关键语句,并结合自身体会分别作一下点评。

2  设若你是那个曾经写信给周国平的年轻女孩,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给周国平写一封信。请你把这封信写出来。

      第四课 边城

教学目标

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

    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上海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

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上海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而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对于习惯了浅白、粗陋乃至荒诞的表达方式的当代学生来说,是有一定认知和体验上的困难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了深入研读,细心品味精致、细腻之美的习惯,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关键语句,以使学生能够沉浸到作品创设的意境氛围中去,从而跨越障碍,感悟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湘西的风景画面,请到湘西旅游过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见闻。

简介沈从文的生平,着重介绍沈从文从湘西这块土地上获得的滋养。

交流自己到湘西旅游的见闻和感受。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沈从文。

调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初读课文,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通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小说节选部分(第一、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第1个注释了解小说的全貌,概括第一、十三章的大意。

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如果不关注其他部分的内容,就很难理解翠翠在第十三章中的烦躁而复杂的情绪,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注释获取必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次研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1、通过圈划,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湘西怎样的生活场景,翠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

2、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节选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圈划关键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品味,适时做出批注,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翠翠的形象特征。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个别同学读、齐读)部分段落,感受小说营造的氛围,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

3、同桌之间交流研读的心得,然后课堂交流,相互补充。

1、默读,个别同学读,散读,齐读等各种阅读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充分接触文章,感受小说特定的情境氛围。

2、这篇小说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是借助描写来完成的,所以,在品味语言之后,可以请同学说说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第二次研读课文,鉴赏小说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自由选择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说说小说中描写的部分对表达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全体学生反复阅读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思考小说中情与景的关系。

2、个别学生课堂交流,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定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沈从文的小说更是以环境描写见长。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特点阅读文本。

教师点拨,体会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品味文中看似白描实乃富于韵味的叙述、描写的语言,思考:小说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请举例说明。

学生在文中找出富有韵味的语句,尝试鉴赏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个别学生课堂交流。

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鉴赏要求的环节,所以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能够找到相关的语句,通过品味语言有所感受即可。

布置作业

阅读完整的《边城》,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语句,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阅读完整的《边城》,做好摘录,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读书笔记。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感受,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阅读体验。

 

思路点拨

美丽独特的湘西风光对大都市的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女主人公翠翠和学生的年纪相仿,所以,她对亲人(祖父)的依恋,她的情窦初开等情感,学生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体验的。所以,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沈从文小说诗意的特点是和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边城》就是一幅湘西风土人情画,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的美的意境的感染,翠翠更是这幅画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形象。所以,第一、二次研读课文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为后面品评小说的语言风格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围绕着感受小说的诗意的风格展开。对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大部分学生是能够领会的,但独立交流鉴赏心得可能会有困难,所以,课堂交流中可以选择感悟能力较高的同学作一个示范。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从鉴赏作品多种的角度入手,鉴赏作品的山水美,人情美,等等。也可联系沈从文的经历与思想,探究沈从文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文章风格的原因。

 

练习举隅

1、品味下列句子的内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很远了,方回到船上,把船牵回近家的岸边,且独立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2、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给翠翠写一段内心独白。

3、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fb5d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8.html

《上海新教材高一语文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