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通释之“善行者无辙迹”章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帛书《老子》通释之“善行者无辙迹”章

帛书《老子》通释之“善行者无辙迹”章
“善行者无辙迹”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此章的内容从文字上基本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对于本章的逻辑结构,尤其是前五个“善者”何以能够导出后面的“是以”,“是以”又如何能够导出后面的“故”,所有注家明显都是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强说其之所以然。解开此章内容的关键词是“袭明”,几乎所有人都将“袭明”解释为“双重的明智”之意,其译释出的现代汉语之令人费解姑且不论,其表达的意义真不知有何意义。固然,袭的基本意思是“加上衣裳”进而引申出“重叠”义,但“袭”亦可作“因袭”解(继承;沿袭。如《墨子·非攻下》:“﹝周武王﹞襲之緒。”;《左转襄公十三年》“而岁袭其祥”孔颖达疏引《礼记》郑玄注“袭,因也。”,《说文》“因,就也”)。也就是说,“袭明”亦可理解为“因袭之明”。而当我们把这一解释代入文中,则全文意义贯通,逻辑明朗。正因为是“因袭之明”,才有后面的“爱师贵资”;正因为是“因袭之明”,才“恒善救人”(关于“救”字的意义,绝

非现今的拯救之意,待下段细解时自明);正因为是“因袭之明”要“恒善救人”才需要前面的“五善行者”作铺垫(此“行”乃行为之“行”非本章头句之“行”)。更重要的是,正因为是“因袭之明”,才能也才是与上章内容相衔接。上一章老子提出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并重点论述了侯王当以自身作为天下社稷之重、之根。而本章的“袭明”,从实践角度分析,当老子确定了侯王自身的修为是社稷的根基之后,自然当阐述侯王如何提高自身的修为,老子给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袭明”;从文理角度分析,上一章提出了“静”的要求,本章(《老子》本不分章,此处用上章、本章从俗而已,只为方便说法)阐明何以能达到“静”的要求。老子曾在前面说过“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可见“静”与“明”是紧密联系的,在老子看来,要做到“知常,明也。”一则可通过“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直接经验”,一则可通过“袭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间接经验”来获得。如此解,全文及上下文之间一气呵成。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说到这里,此句的“是以”与前面的“五善行者”的承接关系就很清楚了。前面是例举各种类型的“善行者”各怀绝技、飞檐走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男学刘文政,女学邓丽君,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生子当

如孙仲谋,嫁夫要嫁猪八戒,坐台要学李师师,出台要学杜十娘。后面自然是说宁可错学一千也不放走一个的“恒善救人,而无弃人。”了。哈哈哈哈!话糙理不糙。歪理的意思是:前五句通过对各种“善行道者”的描述,阐述“善行道者”在不同领域都能够达到的境界。引出下文的真正的圣人应当是善于博采众长,向别人学习的人,即”恒善救人“。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此句以“是以”引领,但是从各注家的注释中都很难明确此句与上文的关系。这是造成无法正确理解本章内容、无法贯通上下文(尤其是“五善行者”与“袭明”之间)逻辑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因。对于“救”字,所有人都不假思索的将其理解为拯救之意,而恰恰是这不假思索出了问题。救:《说文》“救:止也。”止:《说文》“止:下基也。”可见,“救”在汉之前的主要义项是“以……为基础”。所以“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的意思是:所以圣人总是善于以他人(之所善长)为基础,不轻易放弃任何人(不放弃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当然,如果对于如上的训释觉得过于偏离传统理解的话,按“救”字在先秦的用法亦能得出近似的结论。救:有援助、使解脱义。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而援助,正是《老子》中的圣人的“辅万物之自然”的“辅”的鲜明写照。上文说了“五善”在不同的专业角度有其“善”的地方,那么,作为圣人,则不应对任何一个人的不善轻易的

抛弃,而是应该辅助其发挥特长,在其“善”的领域充分施展。补充说明一下“物无弃财”句我认为是补充说明“而无弃人”句的,“财”做“价值”理解物无弃财:(就象)对任何东西都珍惜它的价值。此句可通译为:(正因为在不同领域之中都有“善行为者”)所以圣人总是善于辅助每个人在其擅长的领域施展他的特长,不轻易放弃任何人(不放弃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就象)对任何东西都珍惜它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袭明”(“因袭之明”通过学习而掌握的事物的规律)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此句是继续伸发上句的思想,文字浅显。从中相呼应处亦可知对于上句的理解是没有太大的偏颇的。此句可通译为:故而,能干的人(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能干的人(也可以作为)是善人的借鉴资源。(如果)不尊重、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可资借鉴的资源,纵使是(能够表现得)聪明,其实才是最大的迷失。此即所谓(袭明)的精深微妙的重点。章可通解为:善于行走者路上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语者其谈吐无可指谪;善于计算者无需使用筹策等工具;善于关闭者不用门闩他人也难以打开;善于捆扎者不用绳索捆绑别人也难以解脱。(正因为在不同领域之中都有“善行为者”)所以圣人总是善于辅助每个人在其擅长的领域施展他的特长,不轻易放弃任何人(不放弃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就象)对任何东西都珍惜它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袭明”(“因袭之明”通过学习而掌握的事物的规律)。故而,能干的人(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能干的人(也可以作为)是善人的借鉴资源。(如果)不尊重、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可资借鉴的资源,纵使是(能够表现得)聪明,其实才是最大的迷失。此即所谓(袭明)的精深微妙的重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44726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f.html

《帛书《老子》通释之“善行者无辙迹”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