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备用材料

发布时间:2019-11-21 06:2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长会备用材料

一、初中教育,处境最为尴尬

当前,小学“素质教育轰轰烈烈”,高中“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初中夹在中间,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又要面对应试教育,左右不能逢源,处境极为尴尬.

孩子在初中阶段,年龄在14岁左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到懂事又不懂事,可塑性,逆反心理等处于最强的阶段.特别是现实客观环境对孩子的全方位影响,这给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初中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之中。既面临国家、社会、政府对素质教育的高要求,又同时面临家长对应试成绩的强烈期盼.因此初中教师是全社会处境最为尴尬的群体.

人活一生,初中阶段最重要

“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十几岁,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自我概念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的关键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心理行为由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情绪由不稳定向稳定过渡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问题行为的高发期。

十几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十几岁,是一个教育最容易发生持久影响的时期。

初中是人生面临的最大一个十字路口

二、家庭教育须知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但是在今天,家庭教育却成为饱受批评的对象。

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出现很多怪现象,溺爱却充满逼迫,孩子们压力很大,却又肆无忌惮----

学者秋风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家庭教育,这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体系有关,一味注重知识的累积,不教孩子道德方面的东西。尤其是精英阶层,家庭教育更差,没有教养孩子的意识,只是用物欲淹没孩子。”

究竟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应先教孩子学会做一个好人中国历史上有非常悠久和完备的家庭教育传统,也留下了无数的蒙学典籍,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虽然在今天看来,传统的规矩和繁文缛节有些多余,但这些规矩显然非区别尊卑那么简单。

秋风说:“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最重视的是君子的养成。什么是君子?首先要有德行,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可以说是领导能力。一般的官宦子弟,比较注重培养领导能力,而贫民子弟,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做一个本分的人。

其实不管是精英还是大众,不管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培养孩子做一个好人,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基本目的。也就是说,做人最基本的是你可以不成材,但不能不成人,你可以对社会不做贡献,但不能危害社会。”

对孩子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包含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大部分.教育的成功一定是这三大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观现实: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教育要素发展严重失衡.家庭、社会教育扭曲发展,学校教育虎落平阳.只要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社会便立即将“问题”归因于学校、老师的教育,让学校、老师背负整个教育的失败.这对学校、老师是极端不公平的.学校、老师是人而不是神,他(她)们只具有正常人的知觉,不具有神仙先知先觉的本事.更何况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人而不是机器,因此,学校、老师的教育不可能做到万能.

缺乏对人性的认识,将导致教育的失败学校、教师都认识到当前教育对孩子的残酷,但苦于带着“脚镣手铐”跳舞,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脚镣手铐”锁住的不仅仅是学校、教师,更锁住了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谁给教师戴上“脚镣手铐”?是家长!是社会!是政府!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意是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但实际得到保护的往往却是未成年人中的极少数害群之马.安全二字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剥夺了学生参加正常社会实践活动的权利.

父母的勤劳、教师的勤奋,造成了今天学生的懒惰.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独生子女,集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父母的千钧宠爱于一身,加上丰足的物质生活,造就许多学生人格的不健全和心理品质的极端脆弱.

父母离异造成许多孩子人格的撕裂.家长对应试成绩的过高追求导致孩子心理的抑郁.

全社会对教育功利化的极端追求, 导致“素质教育”成为“水中花”“镜中月”。从某种意义讲,教育就是采取措施对人的本性进行引导或控制。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变好变坏就是后天对人本性进行教育的结果。因此,教育活动应围绕人的本性而展开,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与教育相关的政策都要关注适应人的本性.但现实却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极端功利化追求,让素质教育高漂云端却落不下一滴雨来.一般地:人们对功利性的追求分为短期追求、中期追求和长远追求三类.教育本身具有功利性,可悲的是:当前,全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化追求却正处于短期追求阶段.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第一,许多家庭对孩子要求虽多,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针对考试主要看成绩,而很少注重思想道德。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

第三,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孩子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四,许多父母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过马路,家长强行拉孩子撞红灯等.

第五,错误理解“爱”,使用的“爱”的方式不正确。

忽视习惯养成教育,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第一任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但不幸的是:现在许多的家长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是失败的。

1)学生生活习惯差已经严重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自我学习习惯,自我归纳整理习惯,反省总结习惯,做事有条有理习惯等。

2)父母、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的宠爱已经让孩子失去能力。动手劳动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建构人格能力,跑跳投掷能力,抗挫折能力等

3)过多、过高的期盼已经让孩子失去童年。

4)父母、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的宠爱让孩子产生依赖。

5)许多孩子在家长的“圈养”下已经弱不经风,身体素质、心理品质都已经脆弱不堪。

6)盲目崇拜西方教育酿苦果。

7)家长不注意自身身教,导致孩子过早成熟,过早了解社会阴暗面。

三、教育故事分享

习惯的力量

有兄弟俩,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的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正在伤心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受父母责骂。

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马粪铲干净。看到进来的父母,那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到:"爸爸,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乐观一直伴随着他。

这个故事蕴涵的心理解释著名心理学家维纳第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情感归因模式所决定。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孩子的各种习惯是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多次重复而产生的,许多有益的好习惯,往往比坏习惯更难形成。

我们的家长,特别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因为形成良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美式家教改造中国“小皇帝”:一年后像换了个人

  按照一项国际学生培训计划,来自中国的几名中学生来美求学,并住在美国人家里。美国的“临时家长”采用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中国学生。一年下来,究竟效果如何?负责组织中国中学生“进入美国家庭”项目的琳达女士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龙龙的中国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屡屡夺冠,是学校重点培养的高材生。可是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早上起床还要父母帮着穿衣服。龙龙的母亲说,过去他们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父母可以满足一切要求,所以对孩子是有求必应,就怕孩子受委屈,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干。令父母不解的是,他们付出越多,孩子越不领情,时常莫名其妙地向父母发脾气。

一次,母亲发高烧,龙龙一杯水都没端给母亲,甚至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龙龙的父母咨询心理医生。医生说,孩子是“人格缺陷”。无奈之下,父母忍痛将孩子送来参加国际学生培训项目。已经接纳过几个中国孩子的帕克对记者说,中国孩子有不少优点是美国孩子应该学习的,比如聪明好学、理解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但他们共同的缺点是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帕克说,龙龙刚到他家时,对干家务最反感。当其他孩子高高兴兴地帮厨时,龙龙要么傻站在一旁,要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一次,帕克让龙龙把垃圾拿去扔了,龙龙说,“我还没学会呢”。帕克说,“如果你今天不把垃圾倒了,就别想吃晚饭”。龙龙尽管闻着最喜欢的烤鸡腿馋得不行,但就是不屈服。 帕克全家和龙龙的父母前后方密切配合,又是心理辅导,又是软硬兼施,龙龙坚持到半夜,终于去倒了垃圾。从那以后,每天倒垃圾成了龙龙的“必修课”。以后他又学会了为自己准备中餐,学习之余还常常帮厨,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获得了当地颁发的志愿者贡献奖。

谈起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最大区别,研究教育学的帕克说,就其所见所闻而言,他感到不少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而美国父母一般不溺爱孩子。

帕克还回忆起自己孩提时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次,全家去野营。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要求每个孩子为大家准备不同的东西。帕克负责饮用水,可是因为粗心大意,他少准备了一份。野营途中,他口渴难忍,向父母要水喝,但遭到拒绝,结果愣是一口水没喝上。帕克说:“因为有了那次教训,我彻底改变了丢三落四的习惯。我真要感谢我的父母。”

帕克父母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太“死板”和“残忍”了?帕克说,他原来也这么认为。但父母事后向他解释了这么做的几点考虑:一是有益于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让他们明白只有首先“我为人人”,然后才能“人人为我”的道理;二是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要为他的失误付出代价,并学会从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三是帮助孩子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

记者认为,以上中美两个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涉及的只是两个“点”,不能代表“面”,更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美国家庭教育优于中国,但其中显然有许多东西值得中国父母认真反思

四、父母必知决定孩子命运的7个习惯

习惯一:做事有计划

做事有计划的人才会赢得信任。有些孩子每到期末复习就一团乱麻,做作业时总是被别的事情打乱,早晨起床上学常常找不到袜子,零用钱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您的孩子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吗?您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避免这些麻烦吗?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做事有计划,不仅能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照料自己的生活,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处理各种事情。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常常得益于做事有计划。小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到一生的目标追求,计划都是不可缺少的。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反映了一种态度,它是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

习惯二: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了实现这些梦想,孩子们每天埋头于功课,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这件事,就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即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做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长期坚持,以达到强健体魄、促进心智的效果。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不仅是在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在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锻炼身体,使很多人获益匪浅。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身体,能强身,更能强心。

体质降至20年最低 现在的孩子身体最差15年前,一篇关于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的纪实报道--《夏令营中的较量》轰动全国,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青少年体质和意志的担忧;15年后,这一问题反而加剧了。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20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包括肺活量、速度、力量等;

天津市一项调查更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甚至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北京市教委等机构今年4月开展的青少年形体测量和测评结果对外公布:八成青少年体形不良,走路时探颈、驼背、窝肩的比率高达46.1%;另有17.7%的人是X型腿或O型腿。某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如今,中小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长了一倍;近视眼的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高达83%,也就是说,现在的10个大学生中,还找不到2个视力好的!陕西省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的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够1小时,64%的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里“跳马”这样的器械早已淡出。“双杠在我们学校就是摆设。北京一位高一学生说:“我们大部分时间在玩‘魔兽’之类的电脑游戏。”

习惯三:客观如实看世界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怎样面对世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对美国的中学生演讲时对他们说: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应该学会适应它。 让孩子了解世界是不公平的,可以减少他们的愤世嫉俗,怨气冲天,内心失衡等等容易引起情感和行为失常的心理因素。 让学生了解世界是不公平的,可以让他们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种种逆境和挫折,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所得所失。

让学生了解世界是不公平的,不等于让他们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对人生的憧憬;而是让他们更加脚踏实地,更加直面人生,从而更加富有韧性,不会被轻易击垮。当然,所谓的公平与否,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习惯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全属于自己必须面对的事情,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当自己的保姆,起床让父母叫,衣服让父母收拾;在学习上,也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和老师当自己的拐杖,读书让老师催,写作业让父母陪。试想,一旦父母离开了他们,谁来帮他们做这些事情呢?他们会不会变得手足无措,寸步难行呢?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懒惰的心理和依赖的思想,学会自我管理,逐渐成为独立的人。

习惯五:微笑待人

“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微笑待人不仅仅是一种好的行为状态,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微笑待人,这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之一。世界上最美的人是带着微笑的人。

也许您的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共汽车上,突然遇到了急刹车,由于自己没有抓牢扶手,一下子就撞到了别人身上;急急忙忙赶路的时候,没有注意,一下就踩到了别人的脚,弄脏了对方的鞋;做游戏的时候,不小心弄疼了伙伴;

类似的种种情况,他们都不是故意要伤害别人的。这时,孩子愿意看到一张写满了讨厌与责备的冷冰冰的脸,还是愿意看到一张表示宽容和谅解的微笑的脸?他们肯定会不约而同地期待后者,因为这样一种微笑其实等于在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的。”这微笑代表的是一种友善,一种谅解。

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微笑待人的人,总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真诚友善、宽容大度,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是最受欢迎的人。

习惯六: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如果一个人答应别人去做某件事情,却一直没有动静,对方会觉得恼火吗?如果一个人总是言而无信,有谁还愿意继续和他交往呢?别人可能会容忍他一次两次,但若是每次都如此,恐怕没有人会继续容忍他。因为在他的身上,几乎毫无诚信可言。只知道说却不努力去做的人,总不会受欢迎。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这关系到一个人的诚信。一个人要形成好的人格,受到众人的爱戴和欢迎,再也没有比诚信更重要的了。

您的孩子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吗?他能做到说了就努力去做吗?可以问一问孩子:在答应别人的要求之前,会认真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吗?如果自己没有条件,就不会答应超出能力范围的要求吗?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答应了别人,就会认真去做吗?一定会按时归还所借的东西吗?说出的承诺即使很难完成,也不会轻易放弃吗?做了却没有完成,也不会找借口吗?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父母要教育孩子,无论什么事情,说了就应该努力去做,否则就等于是告诉别人他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习惯七:在错误中反思自己

在学习中,错题意味着孩子在学习上的错误、在知识掌握上的漏洞。对待错题,绝不仅仅是将其“改正”那么简单。这就需要孩子养成一种新的好习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我们发现,那些善于在错误中反思自己的孩子,常常能对自己做错的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总结,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对它们集中复习,大大减少错误再次出现的几率。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对堵住知识掌握上的漏洞非常有效,而并不仅仅是解决了几道题。

五、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方向、方法、勤奋,谁最重要?方法比勤奋重要,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只有方向明确,方法正确,勤奋才有效果,才有价值。

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在于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建构缺失方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2005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提出的问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49年建国以前,中国大地饱经风霜,国民教育,还未提上国家日程,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还就出人才,而且出的还是杰出顶尖级人才?何为“杰出人才”?以当前社会的认同标准,获得诺贝尔奖、两弹一星功勋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就是“杰出人才”。看看这些“杰出人才”的学习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成长为“杰出人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其核心在讲:乱世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又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1、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杰出人才”至关重要。

49年建国以前,中国大地饱经风霜,国民教育,还未提上国家日程,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还就出人才,而且出的还是杰出顶尖级人才?

①截止今年,共有8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相关信息如下表:

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相关信息如下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相关信息如下表:

2、建国后所建教育体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缺乏健康推动。49年建国以来,借鉴苏联教学体系,迅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有效教学”体系,奠定了今日中国教育的基础;这套教学体系,应试色彩浓烈,学就是为了考。

而对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方面,改革开放前主要靠“政治”进行推动;改革开放后则主要靠“功利”进行推动。而且其推进过程反反复复,在不断的“不左即右”中跌宕前进,进而扭曲了学生、家长、社会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建构取向,导致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紊乱。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越减越重,学生越做越傻、越傻越做,许多已经进入“傻”的恶性循环。高等教育,杰出学生出国不归,中等学生出国为“镀金”,次等学生留守建设祖国。这些都是一个社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缺乏健康推动所显示出的表象。但他更凸显出为何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未能培养出大家所期盼的“杰出人才”的深层次原因。

3、新课改已经推进10年,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方面,举步惟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至三维目标之一,昭示着教师工作的任务已经发生根本改变;预示着教师的工作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应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建构;

只有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建构问题解决了,当前学科知识教学中诸如“有效教学”“减负提质”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因此,新课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至三维目标之一,是要将教师工作的属性从原来的“教师工作=教学工作”改变为“教师工作=教学工作+教育工作”。也即通常意义的“既教书又育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问题的解决应从深入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方面寻找突破。

细节决定成败,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决定细节。因此,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寻求突破。

16班孩子中暴露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自然也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寻求突破。

这是我们教师的思路,也应该成为家长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前,16班孩子存在的最大问题?

①孩子们还未很好地实现角色转换。还未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因此,言谈、行事、思维等还尽显小学生本色。

②上课听讲效率极低。把上课讲的内容立即变成作业,孩子们完成差的程度让人震惊。

③作业效率极低。把做过、考过又评讲后的内容又作为考题,仍然不能掌握。

④严重缺乏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不能静心上课、自习,一做作业就对答案,屡次批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⑤心理、意志品质差,喜欢做简单的不动脑筋的题目,一遇稍有挑战性的问题,便选择回避。

具体到情感态度方面

1、学习缺乏责任感。应付学习多,主动学习少;

2、被动学习的多,自觉学习的极少;

3、不会自己学习的多,会自己学习的极少;

4、傻做傻学的多,动脑筋学习的少;

5、怕苦怕累,意志品质差的多,知难而上的极少;

6、出风头、哗众取宠的多,踏踏实实学习的少;

具体到行为习惯方面

1、严重缺乏自律自控能力,纪律性极差。

主要表现在:

①自由散漫,习惯性讲话严重;

②生生之间,相互找茬打闹严重;

③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融入课堂活动,学习思维反应迟钝,课堂听课效益低。上课不知干什么?既未认真听,也未认真记,也不知什么重要不重要,找不到关键之所在。

④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对似懂非懂的知识,又羞于请教老师或同学。作业凭印象甚至靠抄完成,效果可以想象。

2、生活习惯差已经严重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①做事拖拉,做事缺乏责任感;

②生活习惯散漫,表现在学习中:

★学习用具乱扔乱放,缺乏基本的归类整理能力

★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拖沓懒散,边做边讲边对答案,甚至应付、一抄了事。只管完成,不讲质量

★做而不思、不悟,缺乏归纳总结意识与能力,结果越做越傻、越傻越做。有的则是越抄越傻、越傻越抄。做过多遍的题拿来考试,仍然做不来;上次考试做不来,下次仍然做不来。

★书写不讲格式、书写撩草、书写速度慢。

③做事缺乏独立性,不爱动脑筋,依赖性太强,离开家长、老师的督促,一上自习课便茫然不知所措;

④不愿看书、看笔记、自学;抄笔记积极,课后则弃之不管;勤于记答案,却不记、不学思维方法。愿傻做,不愿开动脑筋主动学习。

我在尝试这样做?

1、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具体做法:

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开设,长期坚持,长期渗透。

②教学内容选择:非学科知识拓展为主目的是希望让孩子们能够树立人生目标、理想,及早明白努力的方向,解决学习动力问题。

2、着力孩子们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立足从本源上减负增效。

具体做法:

①依托课本和自编练习题,培养孩子们独立学习能力,孩子自己能学懂的不讲。

②针对学习难度比较大的,自编印配套学案指导孩子独立学习。

③每周一考,目的为作业质量检测、循环复习。一般在周三下午考,周四发卷、评卷。

④针对优秀学生拓展、加深;针对基础差的加大督促、辅导力度。

六、需要家长配合做的工作

(一)、与孩子一道拟订学习目标

1、远大的目标由众多小目标构成

70年代,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酒井三郎,长达6年垄断世界各项马拉松比赛冠军,许多人都去请教他为何能连续这么多年获奖,但他都表示无可奉告。

直至他结束运动生涯后,才逐渐把他的独门绝学泄露于世,并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他每次参加比赛前,他都要亲临反复观测比赛线路,然后将比赛线路划分为若干小段,并把要获得冠军所需的时间分解到每一小段上,即制定出每一小段必须完成的时间目标;这样,在比赛时,每一段他都有目标,只要每一段的目标完成了,冠军就属于他的了。

这启发我们,远大的目标固然重要,但要善于把他分解成一个又一个能够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以各个小目标为动力,在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基础上去追求大目标的实现。

(二)、对家长配合、督促的具体要求

1、在家经常督促子女,认真阅读教材、课时方案、笔记、考过的试卷,主要任务是:

①督促子女认认真真去看、规范地去做,有能力的可检查对错,没有能力辅导的主要督促看、做、写;

②督促子女经常复习、去领悟。记住: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2、督促子女学会整理归纳:

①督促子女学会整理自己和家里的生活内务,让子女能自己干的事自己做,家长决不能包办代替。

②督促子女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用具,把本期已经使用的试卷、练习卷归类整理好,以便于温故而知新。

③配合老师督促子女学会学习上的归纳总结。

3、要让子女参加劳动,督促、鼓励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做事讲究奖惩分明,事情做对了、做得好,要给与明确的奖励;事情做不对、做不好、做事不动脑筋、做事拖拉,要狠下心来给与明确而严厉的惩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6e6d0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f9.html

《家长会备用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