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43-经济发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3

发布时间:2020-04-15 00:57: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产业转移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教学目标】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说出产业转移的含义、类型、目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产业转移的含义、类型、目的、影响因素等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包括对转出区、转入区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两大方面。

2.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的含义、类型、目的、影响因素等虽然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但这些内容与工业区位选择模块密切相关,也是学习后面“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基础,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是陌生,因此这些内容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读“世界典型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图1)、“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示意图”(图2),认识国际典型产业转移路径。

word/media/image2.gif

word/media/image3.gif

[内容解析]全球产业经历三轮大转移。全球第一轮产业大转移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电、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机;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和世界电子信息产品中心向中国转移。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是,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读“我国三家外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图3),分析产业转移类别、目的、影响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内容解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从本质上看,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向廉价劳动力区域转移)、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向内部交易成本低的区域转移)、市场因素(向市场广阔或潜力大的区域转移)等。其中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的是企业与其他企业、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过程中,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内部交易成本的差异巨大,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我们经常听到类似“改善投资环境”或“改善软环境”等提法,实际上就是地方为吸引产业转移而尽力降低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例如:我国很多出口加工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实施减税等优惠政策,都属于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除了上述因素外,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另外,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自然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不断下降,高素质劳动力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已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整体角度来看,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区域生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移出区来说,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失业率可能上升,增加了就业压力等方面。对移入区来说,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化水平;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增多等方面。现实证明,吸引产业转移是一些较落后国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探究活动3:读课本相关内容,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历程,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表2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历程表

[内容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70~80年代,主要表现为香港和台湾的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转移。由图5可知,产品生产各环节中,设计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而加工环节附加值低,珠江三角洲将劳动密集型转出去后,应该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高附加值。

【典型例题】

1.图6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2)关于两区域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解题指导:该组题目与本课所学知识结合紧密,适用于课后及时检测。第(1)题,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而资源丰富,有着众多的廉价劳动力。故选AC。第(2)题,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考虑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保护的基本需求,不可全面承接盲目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两类企业,其仍然垄断着高技术行业或某些高技术产品,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亦是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过程,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好处。故选D。

2.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2008年以来,服装加工基地从广东等省转向安徽的主要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解题指导:该组题目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调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题,与广东等省相比,安徽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另外,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第(2)题,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它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重点图像】

“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拓展知识】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国际市场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于太平洋沿岸地带,这一地带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促使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6.“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的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教学反思】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0c780b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f.html

《高中地理-43-经济发达区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