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7 13:24: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964911日,《南昌晚报》头版、头条登载了一则消息:《本市又一批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落户,赴北郊林场先遣队今晨抵生产岗位》与文章同时见报的还有一副照片,记录了第一批落户北郊林场的城市知青披红挂彩,在南昌市八一广场开过欢送大会以后,乘车经过中山路、胜利路离开市区,欣然前往林场垦荒的历史画面。
60年代初,党和政府号召城市青年到农村落户,接受再教育,广大青年积极响应,涌现了董家耕、邢燕子、侯隽、鱼珊玲等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务农的典型。当时,南昌市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到先进人物的感召,自愿报名上山下乡,其中一部分人经过申请,被批准前往北郊林场参加林业建设。
“国营南昌市北郊林场”人们习惯称之为“北郊林场”,它是1964年由南昌市政府拨款壹佰万元组建的,目的是要绿化昌北地区的荒山野岭,改变“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同时也是为了安排部分南昌市青年就业,规划在北郊林场安置一千名城市青年。
北郊林场建场初期的“场部”设在马鞍山生产队,1965年迁往路西生产队,文革期间又迁往新建长崚。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李斌同志原是彭泽县委书记;副书记肖鹏同志原是南昌市团委副书记;第一任场长李石楠同志原为南昌市公安局某处处长。组建北郊林场时,部分原属南昌农场(厂址新建县)等单位的国家干部和农、林业技术人员、职工划归北郊林场。第一批落户到北郊林场的二百五十余名知青起初集中安置在马鞍山生产队,学习了二个月,然后从中抽调了二百余名知青安排到别的生产队或调到其他地点安营扎寨组建新生产队。北郊林场马鞍山生产队位居昌北双港地区,经营着近三千亩土地和孔目湖水面。辖区内没有自然村庄。这里南有象山、狮山,北有黄泥脑山,东面与鱼目山油库、603工厂相邻,西面紧贴南寻铁路。整体地形是北高南低的丘陵。兔子山、大小洼咀山、沙山、付家山、钟鼓庙山、狮山和黄泥脑山、马鞍山、虎里山、上山咀串成两条起伏的山脊,从北到南贯穿生产队,中间夹有张坑垄。位于马鞍山生产队最南端的孔目湖,在每年春季涨水讯期,湖水与赣江水相通。
沙山北侧的“双港路”是进出马鞍山生产队的主干道,路面由沙石铺成,宽约十米,随着山坡的起伏形成了一个一个落差很大的斜坡。这条路没有开通公交线路,行人在路旁走过,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双港路”的东面终点在双港的裘家村,西面端点在“舍里乙桥”。当时的“舍里乙桥”和现存的“舍里甲桥”同在105国道线上,位于现江西财经大学路口,该桥于80年代拆除。“双港路”在“舍里乙桥”处与105国道公路相接。马鞍山的西侧有火车“南昌北站”从南昌北站乘火车到南昌南站硬座票价每张是3角。知青进城一般舍不得化钱坐火车,往往是步行小路去105国道的“下罗”站乘坐票价1.角的市郊公共汽车。多数人进城回家是结伴步行,尽量抄近路走田埂小道,从马鞍山出发,走过八一桥时仅约半小时左右,青年人一路谈笑不觉累。
1964年的马鞍山生产队,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丘陵,野草和零星灌木丛生,不见一株乔木。形状各异、不同年代、有主和无主的坟堆随地可见,塌陷的古墓随时可遇,有的碑块和残缺的守陵石马、石狮、石柱还依然屹立。平时会来这里光顾的人群只是来放牧和割草(作燃料)的周边农民。遍山荒野,伴随着寂静大地只有一条溪水,自北向南通过垄沟常年不断地流向孔目湖。一派原生态的情景。

林场职工都会领到盖有钢印的<工作证>。知青的工种均为“林业工人”。第一年林场给知青每人每月发十六元工资,每周休假一天。职工有病可到场部的医务室就诊取药,那里有专职医生值班。知青的户口均必须从市区迁进林场入集体户,城镇户籍不变,享受城镇居民商品粮油及副食品计划标准供应。
马鞍山生产队当时共有员工近六十人,职工集体宿舍是新盖的砖瓦平房,每间宿舍约14平方米,放置上下铺新床三张可满住六人。职工在新盖的食堂办集体伙食。饮水全靠一口新水井。照明用电是由隔壁邻居603厂宿舍借搭引线供应,电压因线路简易和路程较长而衰减,用电高峰时灯泡仅发出萤火虫般的亮光不能看书、写字,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马鞍山知青们的基本生活得到安顿后,立即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火热的生产中去了。1964年的秋季主要进行生产基础建设。为了保障下游苗圃作业用水,大家在张坑垄的北端用手挖肩挑,筑起了一条土堤垻,截住常流溪水形成一个人工水库(四十多年后,华东交通大学将该水库命名为“文達湖”,成为校园的一个景点。为了改善孔目湖水产养殖条件,开辟孔目湖与赣江水交流的人工通道,大家硬是用铁镐全靠手工劈开象山脚下的石块硬土,打开一个大缺口,安装铁栏栅,修建成闸门,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控制湖区水位及汛期湖水与赣江通水问题(该闸口的使用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切实保障部分树种的种植效果(如香樟、青桐、水杉、毛竹及果树的带土移栽和油茶、油桐等的播种),必须预先上山挖好树洞和施足底肥。马鞍山原生态土壤地表有机层薄,大部分土层未及风化而硬(俗称虎斑土)且石块多,一米直径一米深的树洞,稍遇石块和硬土,强劳力一天也难挖成三个。土质越差的地段,要求所挖树洞的尺寸越大。人们都能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几天过后,没有哪位的手掌不破皮、起泡。手痛、腰酸、腿脚软,人一停下来第一需要是想睡觉休息。生产队的年青人好胜,挖树洞数量的个人纪录屡屡刷新。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好不热闹。马鞍山的冬季至来年的春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全队人员倾巢出动,不休节假日,起早摸黑,劳动时间和强度超常规大。大家顶着寒风、冒着细雨、踩着白雪,将一棵棵的树苗种在山上,同时也将自己的希望种在这块土地里。
植树季节,市政府也会组织市区机关单位的人员来到荒山义务劳动,林场要安排职工及时给他们进行植树操作示范和服务工作。扛着锄头铁稿,举着红旗的植树大军夹带着喧闹和欢笑声唤醒了沉睡的山岗,劳动场面极为壮观。
几个月过去后,人们皮肤普遍粗糙手掌普遍起茧。辛苦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年轻人的热情,白天工地上的歌声不断,晚上宿舍里的琴声悦耳。生产队的年轻人真乐观。
阶段性的造林劳动告一段落过后,接下来艰苦细致的护林工作显得极其重要。林场对外宣布“封山育林”,禁止周边农民进入新栽树苗的山林地区放牛和割草。这一下改变了他们祖辈留下“就地取材”的传统习惯,这也确实减少了他们眼前的部分既得利益,封山过程双方摩擦不断。林场除了加强职工护林巡视外,随后由单位出面通过公社、生产队做了大量的农民工作,矛盾才得以逐步化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1fc40a0242a8956aece42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