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读书笔记(10)讲解

发布时间:2018-10-12 12:5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个人读书笔记(十) 

智平
以下532-537为学习《实证佛教通讯》第六期《法华探微()》(释能会法师讲述 /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 重点摘录;

532、活着的阿罗汉平时的情况

像他们这样的大阿罗汉,虽然还在世、没有取证无余涅槃,但已经证了有余涅槃,只剩下一点点维持生活的觉知心,死后就顺入无余涅槃。维持生活的基本觉知心,比如托钵,一定要走到有人家的地方才能乞到食,所以走路的时候起码要看路上有没有人家等等。这些阿罗汉吃完饭后,稍微休息一下,就什么都不想了知了。漂亮的花,他不想看;美妙的音乐声、鸟叫声,他也不想听;夏日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他也不想去感觉。总之已经对六尘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的话,那他们想干什么呢?有的人在网络上攻击佛教,说阿罗汉是除了等死以外,一无所求,这个人还真说对了!声闻法就是这样,阿罗汉就是活着等死,到时候取证无余涅槃。他们不想利乐众生,也成不了佛。



.

533、小乘佛法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

小乘法和大乘法都有三解脱门,意思不太一样。这个字,在佛经里有不同的意思。这里小乘法的,是指没有用处。声闻法说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这个空是到头来一场空,也就是没有用处。三解脱门的也是指没有用处,世间的这些无常法都归于空,到最后都没有用,执着于这些是没有意义的。空是有为法的共通性,了解这种共通性,也是一种智慧,由这种智慧发起的定境,称为空三昧。住在这个空三昧里,可以解脱烦恼,所以这个空三昧也叫空解脱门

无相,六尘相都是起起灭灭、无法常存,不可说为任何一相。无作,不想再去追求、作为,包括刚才讲的看都不想看、听都不想听、想都不想想。为什么说连想都不想想?比如他过去可能是一个王子,有优越的生活、和睦的亲眷,但他不会去回味。而阿罗汉是修无作,无作就是不想去干、对许多事没心念去做,包括对众生有利的事,他也不太想做。这里的空、无相、无作也是声闻法修证的一个核心,属于声闻法中较深的法。大乘法也讲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那是证解第八识而发起的,比声闻法的三三昧胜妙多了。

534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苦苦是贫穷、病痛这些一般人都能察觉的苦。坏苦是原来很好、现在比较糟,这种今不如昔的失落感。比如你以前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巨富,后来投资失败,只剩下一百多万。虽然比起一般的升斗小民,你算有钱的,但以前那么风光的日子已经不再,你会觉得很难过。行苦,是指觉知心了别六尘的那种忙烦,这个一般要见道位以上的人才能察觉,一般人反而觉得能了别、享受六尘是很快乐的事。这就是三苦。

.
 

535也许别的行星上,有的高等智慧生物长着两对眼睛,或是昆虫一样的复眼,只是基于有高等智能这一点,佛经称他们为人类。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地球上的形态,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长得跟地球上的一样。

.

.

536修行要循序渐进,不要太强求
    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刚开始修行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做得到的开始做,做不到的先搁置,遵守不了的戒律先舍掉。不然,你会一天到晚都在忏悔:人家可以日夜精进修行,而我刚才看书又睡着了!真不象话!这样就成了掉悔。掉悔是五盖之一,意思是常常对以前的事追悔愁恼,心境不能安住,也是障道因缘。

    所以在戒律的受持上,你应该优先遵守那些做得到的戒条,以及你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大多数时候都做得到的,这样慢慢守得越来越好,到后来都能做到,这样的受戒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会快乐,得到增上的利益。如果你根本做不到,就不要强迫自己遵守,受这种戒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处。我们都知道,佛菩提道非常长远,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沉浸在懊恼和罪恶感当中,这样的话,你可能没修多久就不想修了。
 

.

537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佛陀知道各个众生的情况,很多人还没到堪受大法的程度,为了保护他们,就暂时不为他们说一切种智的深法。大乘见道所悟的内容,是修习一切种智的根本,称为根本智。为了将护众生,根本智也是不许明说的。


 以下538-600学习吕真观 讲述《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  重点摘录:  


538胜义谛跟世俗谛的差别在哪里?
     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所以言说和观行都是世俗谛。比方说你要观察色法无常、苦、空、非我,这是属于世俗谛的观行,也就是这里讲的了了通达,属于声闻法世俗谛的观行;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则是大乘法世俗谛的观行。那胜义谛是什么呢?当你完成大乘见道的观行之后,你就会知道,三界诸法原来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观察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便能印证《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整个法界全体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没有我(能取),也没有我所(所取),远离一切的相、名、分别,种种法相的对待差别,那这个时候就是住在一切诸法,本性空寂的一真法界的境界里面。

    这个部分很重要,请你一定要弄清楚,要是你认为自己开悟了,却一直不知道什么是胜义谛,也没有办法安住在胜义谛中,你的见道功德便不完整,没有真正的解脱功德,碰到恶缘,随时可能退转。

539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你们不要以为如来就只是在修这个诸法本性空寂,若只是修这个的话,就是胜义谛,全部都是胜义谛,而没有世俗谛,是有过失的。这是在警示大家,别以为佛法只有胜义谛。例如有人看到《中论》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便一直在离言离相上面用心,以为这样便可以开悟,这是知见与方法的重大错误。事实上,若不在世俗谛上面闻法、观行而得到成就,不可能住于胜义谛,所以《中论》前面一句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540第八识是有为法跟无为法的和合运作。我常以硬盘比喻第八识。硬盘的外壳象征无为法,里面含藏的资料,和这些资料可以输出到萤幕、扬声器等周边设备,现起的影像、声音等,则是有为法。资料和它输出之后现起的相,比喻种子和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为法跟无为法的和合运作,这个就是我(第八识)。

541、布萨就是诵戒,在家居士不允许旁听出家人诵戒。为什么呢?因为诵完戒的时候,有犯戒的人必须在大众面前把自己犯戒的事实说出来,在家居士听了以后,不免对出家人产生嫌恶心理,这样对在家居士会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出家人诵戒我们不能去听。曾经有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在家居士,躲在阴暗的角落听出家人诵戒,被金刚力士(护法神)用金刚杵打死,身体碎得像是灰尘一样。




.

542

所谓的常戒、常定、常慧是指什么呢?当你实证第八识是常住法,便会引发见道的功德。


    常戒,又称为道共戒,道共戒是见道而发起的,所以只要见道的智慧不退失掉,他这个戒律就永远不会丢失。以声闻法来讲的话,如果说有一个人已经声闻见道,他永远不会用凡夫我见来替自己的贪瞋辩护,这件事情他绝对不会做。另外,他也绝对不会犯五逆重罪,这个是佛世尊特别记说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叫常戒。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第八识才是真正的我,对第八识来讲,没有戒也没有犯戒这两种差别,所以第八识根本就不会犯戒,这个叫常戒。

常定,又称为道共定。当你见道之后,你可以缘着这个见道的智慧发起定,这个定是心得决定,永远不会消失掉,可以让你修成定慧等持的三昧,所以可以说这个叫做常定。另外一个意思是说,第八识本身不会被六尘万法所惑乱,所以第八识等于就是常在定中,这个叫常定。

常慧,三乘见道的智慧皆是常慧,皆不会退失。也可以说,能够认识到常住法,这种智慧称之为常慧。这两个定义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三乘见道者皆证常住法的存在,但只有大乘见道者能证解第八识,知道它如何出生三界万法。

.

.

543、佛是常住

    《大般涅槃经》卷三:迦葉!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

      如果说有善男子善女人要修习佛法,他应该修习这两个字(梵文是两个字,翻译成中文变成四个字)佛是常住。刚才讲的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有点长,平常若是不念,临时怕想不起来。佛是常住便好记多了。忆念佛是常住的法义,其实就是念法。临死的时候要是不知道念什么,念佛是常住也可以,不会输给念阿弥陀佛,因为都同样是佛所说的法。

.

.

如果你能够经常把佛是常住的法义放在心里头,你等于是如来的跟班,如来到哪里你就到哪里,如来住哪里你也住哪里,那你不是等于住在佛国了吗?其实,大乘见道以后便会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如来的跟班,如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在大乘见道以前,可依止佛是常住的正教量,最后还是会知道:原来如来从来不曾离开过五蕴身。


.
.

至我至处,相当于《华严经》的不离一坐而能悉诣一切佛剎。懂得佛是常住迟早会证得第八识,他会知道:事实上并没有一切法,只有第八识和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三世诸佛(包括未来佛,也就是一切有情)皆是以第八识为住处,无有差别。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并没有哪个地方不是佛国,只是一般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没有办法把狂心安歇下来。


544 北传阿含部与南传经典的对比

阿笈摩就是阿含四阿笈摩就是四阿含杂阿笈摩是《杂阿含经》;中阿笈摩是《中阿含经》;长阿笈摩是《长阿含经》;增一阿笈摩是《增一阿含经》。南传佛教所流传的称为五部尼柯耶:《杂阿含经》是相应尼柯耶,或称相应经典;《中阿含经》是中部经典;《长阿含经》是长部经典;《增一阿含经》是增支部经典;另外还有一个小部经典,相当于汉传佛教里的本缘部,就是讲世尊及诸弟子的过去世因缘。

545、四部阿含经讲的是什么?

将很多品相聚集到一起略说,就是《杂阿含经》。对《杂阿含经》里的一些部分作稍详细的讲解,长度中等的就是《中阿含经》。讲得更详细、更长,是《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则是按一、二、三、四的顺序排下来讲,是只讲一个法;讲两个法,比如有为、无为的话,比如戒、定、慧;四的话,排四谛;五就排五阴。按照这种顺序编排下来,就是《增一阿含经》的编排顺序,总共是由一法排到十一法。

546、检验自己是否证初果的方法:

只要是凡夫,一定会企图在五阴上建立常住相,但他没有自觉。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讲要养成写修行笔记的习惯。不然你很难察觉自己的凡夫我见。我一条一条跟你说,你会说对对对,这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某种情况下,你又不自觉地在五阴上建立常住相。在什么时候注意?在你有重大烦恼,比如起重大贪爱、重大瞋恚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那个理由很重要,很多人会在这时候,用凡夫我见为自己找藉口。


547只要有觉知心的活动,就一定有行苦。
你活在人间所知道的事情,都是依觉知心的活动才有,一定都函盖在苦谛里。三界有法的存在(十二缘起的第十支),再加上觉知心,就是苦的原因。你会冷,会肚子饿,会有病痛,阿罗汉和佛陀也都有这些苦。当然,他们已经断除了贪爱和执取,不会被这些苦系缚;但如果是凡夫,就一定有强烈的贪爱和执着,会让苦受更强烈。(有人说:禅定可以不吃不喝,因为他的能量消耗非常低。)禅定也一定有行苦,只要有觉知心存在,就会有行苦。你必须自己去周遍地观察,不然你就会以为只要住在禅定里,就没有苦。




548

这个无常想,周遍到没有语言文字的存在,已经成为无间作意,到达胜义谛的境界。当你普遍观察三界一切有为法,知道它们统统都是无常,但没有三界一切有为法,统统都是无常的语言文字相,做到这个地步,才是声闻道的修行方法。前面讲过,要连六见处也舍掉,不执着在这些语言文字上,不去做这种想念;但这种没有语言文字的作意却一直在你心里,这是如理作意,是你已经验证过的事实,所以不需要念想,永远都会记着。

549

世尊所定义的。《中阿含经》定义为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大般涅槃经》定义为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



600

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这个法义的观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它们是可以一起修的。当你实证了五阴的无常,就会知道五阴是苦,是白费工夫,当中没有我。这里的是指白费工夫,不是《心经》诸法空相,后者是指第八识。佛经里讲,有时指第八识,有时指虚空,有时指白费工夫。

    凡夫想把无常的五阴变成恒常,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论怎么努力,到最后都是白费功夫。那个深山修行三百年的人,就是花了很多时间,想把他的色阴变成永恒。他这样做,也许可以活得久一点,但不可能永永远远的活下去,所以到最后,一定还是白费功夫。

他一直执着自己的五阴,就是因为执着,才会想要活那么久。他花那么多时间想把色身修得坚固不摧,最后还是离不开烦恼,这就是白费工夫。显然他不清楚这一点,只是觉得活着比较好。(有人问:那他活着干什么?)他只是活受罪而已!喜欢受苦就活久一点,不喜欢受苦的话,寿命到了就坦然地死。但你不用自杀,自杀也没用,因为还会有未来世的生命。不想活受罪的人,要修大乘法,一旦实证诸法空相的道理,便能够经常安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中,不用去取证无余涅槃。



..........................................................................................................

     以下601为学习吕真观《持戒波罗蜜入门》重点摘录:

601、持戒波罗蜜入门

一、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

   佛教徒都知道不能毁谤佛、法、僧三宝,可是初学者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僧,弄不清楚就随便发言,公开在网路上,很多都是在谤佛、谤法、谤僧。因为毁谤三宝的缘故,便与正法绝缘,即使很努力地修行,还是没有办法分证解脱,甚至还要承受极重的苦果。还有的人,没有充分的证据,便以为自己开悟,落入增上慢。因为增上慢的缘故,他会原地踏步,没有办法进步,有时便会毁谤三宝。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是世间智者奉行不渝的原则,遵守这条行为规范,可以让你谨言慎行,不会随便得罪别人,更不会得罪三宝。所有的戒律,以这一条最重要,请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守。《阿含经》记载,许多外道在闻法之后见道,才要求皈依成为佛弟子,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们能够克服情绪的反感,而接受事实真相,这是皈依法的功德。



二、依照真相调整身、口、意行

   守戒是为了解脱烦恼,这必须依循正确的事理,发现正确的事理,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不要自找苦吃。例如一般人便可以知道,吸食毒品、滥用药物,会引发重大烦恼,这就应该避开。
   若是依照信仰、思想、法律、戒律、礼教等规范而修善,因为你不知道真相,总会有所怀疑,不会心甘情愿地守戒,哪一天恶缘来了,你的道德观可能一夕崩解。因为这个缘故,外于真相形成的规范,没有办法让你究竟解脱,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规范背后的事实基础。
   人的烦恼源于自私,自私源于五阴是我的错误观念,三乘见道者皆实证五阴非我,所以可以渐次趋向于清净,终能转凡成圣。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先寻找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证据,有一分证据也好过完全没有。能够接受因果报应的人,虽然还不是出世间的圣贤,至少是个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避开重大烦恼。






   三、遵守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

   佛陀曾说: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表示佛教承认,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位阶在宗教戒律之上,不应以信仰的理由违背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世间有很多宗教,如果大家只宗奉自己的戒律,不遵守世间的法律,很多人会假宗教之名而行恶,例如杀害异教徒、男女杂交、颠覆政府等等。



四、履行世间的责任义务,优先于宗教活动

   有的人习惯做早晚课,如诵经、拜佛、打坐等等,因为这个关系,而忽略了照顾眷属的责任义务。这样是不对的。《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菩提道必须在履行世间的责任义务当中去完成,照顾自己的眷属,其实即是服事诸佛。同样的道理,员工为老板服务,或者公务员为人民服务,也是服事诸佛,不要以为这和修行无关,便随便交差了事。初学者才需要宗教仪式,久学者随时都可以修行。如果你一定要参加或者进行宗教活动,应该事先安排好,取得眷属的谅解。
   出家人应该以修行和弘法为专职,而不是照顾原来的眷属。但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作意,仍然是一样的。



五、适当地疏解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在这方面,佛教的戒律其实很宽松,在家居士不必遵守出家人的戒律,只要符合世间法律和善良风俗,世俗的人可以做的事,在家居士都可以做。虽然有很多种邪淫的态样,但是只要不到破戒的地步,并不会碍障三乘见道。男女欲的断除,应该等到二果以后,这才符合修证次第,太早在上面用心,会平白受许多无益之苦。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做一个真情流露的人,高兴时尽管笑,悲伤时尽管哭,千万不要矫情或者假道学。听音乐、看电影等正当的娱乐,也可以照旧,直到你已经证二果,打算取证三果,才应该停掉。升官、发财、成名等世间人的愿望,在家修行人仍然可以遵循世间规范方便营求;即将证三果的在家菩萨,只需断掉欲界贪爱的心行,不用断掉世间法的经营,因为名誉、财产、地位等,皆可做为行菩萨道的资粮。
   这个原则对出家人不适用,因为出家是为了很快地证得三果与四果,必须奉行严格的戒律。



六、依照自己的修学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增上戒律
   未证果的人奉行以上戒律原则,只要修学正法,便足以证初果。已经证初果,打算证二果的人,不得忘失五阴非我。已经证二果,打算证三果的人,要禁绝淫心淫念和各种欲界贪爱,但在家菩萨不必断夫妻之间的房事。打算明心的人,应当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不造作四种他胜处法(自赞毁他、故悭、故瞋、信受像似正法),不失菩萨戒体,方有可能明心。普贤行愿是菩萨的共愿,它可以总摄一切戒行,迅速成就佛道,所以越早发起越好,已经发起普贤行愿的人,碰到各种因缘都要尽量增上发起,让普贤行愿更加坚固有力。还没有发起普贤行愿的人,请仔细阅读真观〈劝发普贤行愿〉一文,懂得普贤行愿的真义,便知道如何依自性清净心而发起普贤行愿,不用因为五阴身做不到便不敢发愿。五阴身只要尽量随学自性清净心的体性,便是修学普贤行愿,做多少算多少,总胜过完全不做。
   这个原则对出家人也适用,因为出家戒即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未出家以前,应该考虑清楚,既然选择出家,便应遵守出家戒。



七、配合般若波罗蜜修习戒律

   奉持戒律是为了解脱烦恼,而不是增长系缚,因此必须配合般若波罗蜜而修习。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能够在实际的观行中,发现真相,证解以上的道理,方能引发大乘见道的解脱功德,这样的人不会认为有戒律在系缚自己,也不会认为自己在持戒,别人在犯戒。以般若正见修习一切善法,便不会生起慢心,也不会着于戒相,乃至能够远离一切法相,安住于胜义谛,将来必能究竟成佛。修习般若波罗蜜的方法,请参考真观〈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

 607现象界并没有一切法的存在,只有循业发现。若认为五阴实有,称为人我见;若认为诸法实有,称为法我见。第八识不是现象界当中的法,依世俗谛说,第八识真实有,但是依胜义谛,无有一法可得。

.

.

608

问: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与如来妙藏在其身内怎么统一?不相在说明我(如来藏)不在五阴身之中,五阴身不在我(如来藏)之中,而如来妙藏在其身内则说明如来藏就在五阴身内。怎么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请真观菩萨指点。经典依据:

《大方等如来藏经》: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

《入楞伽经》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答:没有形质的东西,往往以其作用处而论处所。第八识与五阴一对一相应,很容易在五阴上面看到第八识的作用。共业有情的第八识在山河大地共同发生作用,这并不是一对一相应,而且一般人无法现观,故不说它。

语言文字总是无法完整地表达真正的意义,对于经典的文字不要太计较,而要抓住它真正的意义,这是依义不依语的原则。

.

609

无明缘行,意思是说由于有无明这个缘,便产生了行因缘法中的各支,只是代表的缘,还要有其他的缘配合才能产生下一支,所以各支的缘,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充要条件。


610对于佛法的信心从断三缚结开始,一旦成就初果,自然能对三宝生起不坏的信心。

............................................................................................................................. 
更多个人读书笔记,请点击下面链接:  个人读书笔记(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70.html

个人读书笔记(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73.html

个人读书笔记(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75.html

个人读书笔记(四)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77.html

个人读书笔记(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78.html

个人读书笔记(六)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7f.html

个人读书笔记(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cp.html

个人读书笔记(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d3.html

个人读书笔记(九)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d8.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da.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3dc.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g4h.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lc4.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四)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qjv.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五)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1dc.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6qb.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jgd.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eh61.html
个人读书笔记(十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v4fg.html
个人读书笔记(二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vevp.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QQ空间日志熏闻正法知见: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理性佛学群:222029028,我的微博:http://t.qq.com/sn372037220/mine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o6Hk1ZG
实证佛教问答(答疑解惑) :http://pan.baidu.com/s/1fFcYi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8a5c8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f.html

《修行佛法读书笔记(10)讲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