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发布时间:2011-03-18 20:2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摘要情绪障碍是个体想达到本身需求时遭到外界的阻碍或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使个体陷于一种挫折情境的情绪状态。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所造成的情绪异常的表现,使患儿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CCMD-3把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分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怖症,儿童社交恐怖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及其他待分类的情绪障碍。DSM-4则把儿童情绪障碍分为了:儿童分离焦虑,儿童恐怖症 ,儿童社交恐怖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虽然这两个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但是答题的意思海华丝一样,只是两者对一些概念的归类不一样而已。对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以及药物治疗,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适于的药

关键词:童年,情绪障碍,病因,治疗物。

1.问题提出

儿童期情绪障碍为十分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 ,其患病率在国外居第二位,在国内居行为问题、发育障碍之后的第三位。可见于各个年龄的儿童 ,女性较男性多见 ,但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儿童期的情绪障碍包括有焦虑、恐怖、抑郁、强迫及癔症。在较老的文献中 ,这类症状常被命名为“儿童神经症”。[1]情绪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易烦躁、不愉快;无端地害怕昆虫、小动物、空旷之处、黑暗、登高、流血等;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 ,情绪低落 ,自我评价低、自责、以及癔病转化性症状失明、失聪、瘫痪、抽搐等。还可有多动、攻击性、自伤伤人、贪吃、少食等行为异常;以及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四肢发凉、出汗、便秘、尿频尿急、失眠等生理反应。以上症状常部分出现或反复出现。由于这些症状的干扰使得儿童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势在必行。目前儿童情绪障碍的分类主要按症状,现象和经验分类诊断,并兼顾病因分类和诊断。ICD-10,DSM-IV,CCMD-3均按这一原则进行精神障碍的分类。[2]

2.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2.1心理社会因素: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父母疏忽对孩子心理需要的关注,把孩子放在被支配的地位,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3]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2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

2.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儿童情绪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导致情绪障碍外,针对该幼儿存在的情绪障碍,我们与其父母进行了多次访谈,发现A之所以产生隋绪障碍,主要是因为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A的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对各种有害因素反应较为敏感,尤其是个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诱发“疾病”。对幼儿来说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就是家庭和幼儿园。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独立,他们对环境尤其是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对家庭的依赖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婴幼儿需要父母的抚爱和关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信心去面对外界环境,这样才不至于心理失衡,产生情绪障碍。

3.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

3.1解除或减轻社会心理因素

在儿童期,父母、师长过高的期望,学习负担过重,课外学艺过多;儿童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好胜,又力不从心;同学间伙伴关系、师生关系相处不好;朦胧的早恋倾向;父母离异或家庭关系不和;生活太贫穷;突发的天灾人祸等意外等均可对儿童造成精神创伤,导致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因此,治疗时必须深入了解可能存在的诱因,并帮助家长一起解开心结。如果期望过高可减负,人际关系不好或有早恋倾向可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家中父母的硝烟应尽量避开儿童,离婚者应给子女说清道理。尽量减轻严重的应激给儿童造成的伤害。

3.2心理治疗

3.2.1支持性心理治疗

对每个患儿均可采用。对问题较轻者,仅用此疗法即可治愈;对较重者还需配合其他心理治疗。

3.2.2行为治疗

对于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均有效。特别对于年幼的儿童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冲击治疗(implosive therapy)、与暴露疗法(flooding therapy)、示范法(modeling)。这类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情绪障碍;消退法(extinctions procedures)和暂时隔离法(time out),此两种方法主要用于患儿有暴怒发作、冲动、易激惹、多动不宁等。此类治疗方法比较易于操作,对于某些情绪障碍患儿有一定疗效。

3.2.3认知治疗(cognitive t herapy)

对各种情绪障碍均有效。许多文献报道治疗神经性抑郁,其疗效与抗抑郁剂近似,且疗效持久。本治疗方法仅适用于年龄较大,已能独立思考理解问题的患儿,不适用于年幼者。且操作难度较大。此外还有就诊者中心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但在儿童较少用。不论进行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医生首先必须熟悉所选用的治疗方法的主要理论、具体操作步骤、临床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然后才能选用合适的治疗对象进行。其次,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包括与家长的良好关系,得到患儿及家长的充分合作。

3.3药物治疗

有关情绪障碍的药物是精神药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目前新药层出不穷,以下分类简介之:

3.3.1苯并二氮杂类

为早期的抗焦虑剂,其主要作用是增强GABA能神经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恐怖以及对其他情绪障碍的失眠症状的治疗。常用药物有:安定(diazepam):2.57.5mg/d;硝基安定(nit razepam):515mg/d;佳乐安定(alprazolam):0.41.2mg/d

3.3.2三环类(TCA)

为早期的抗抑郁剂,应用历史较长,品种较多。本类药品主要作用为抑制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2羟色胺的重吸收。但不同品种在不同浓度下,其作用机制不同,产生的临床效力也不同。常用药物及其治疗作用:丙咪嗪(imipramine):主要用于治疗迟钝性抑郁症,常用量25200mg/d;阿咪替林(amit riptyline);可用于治疗各种情绪障碍,其镇静作用较丙咪嗪强,但对抑郁症的活跃作用较低,常用量25200mg/d;多虑平(dox2epine):其抗抑郁作用不及以上两种药,但抗焦虑作用强,主要用于焦虑、恐怖症。常用量25200mg/d;氯丙咪嗪(clomipramine):为较新合成的三环类,对强迫症、恐怖症疗效较其他药物强,为此类症状的首选药物,常用量25200mg/d

3.3.3选择性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 I)

为新一代抑郁剂,此类药物通过阻断52HT的再摄取,而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2HT增多,从而增进52HT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fluoxetine)1030mg/d;帕罗西汀(paroxetine)1030mg/d;舍曲林(sert raline)25100mg/d

3.3.4环境治疗

父母应了解患儿疾病的性质,给予孩子特殊的照顾和关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4]

4.治疗实例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4.1事前准备

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前必须要事先做的准备:了解社交恐惧症的病理学,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社交恐惧症的病因学社交恐惧症临床表现社交恐惧症共病研究社交恐惧症亚型分类社交恐惧症人格特征社交恐惧症功能受损社交恐惧症认知模式等等,即在做治疗前必须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确定其是不是真的患有社交恐怖症,以免造成错误的诊断。只有这样才能在做治疗时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4.2认知行为治疗设置

认知与行为治疗技术的认知部分着眼于被扭曲了的信念,打破思维模式的恶性循环。行为治疗方面则是立足于行为环境与情感动机及其强化上。治疗实践证明,认知与暴露综合疗法对于克服社交恐惧症非常有效。

认知与行为治疗具体设置思路有四部分:①暴露技术——让患者暴露在所害怕的情境中,②各种放松练习,包括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及意念放松练习等;③认知重建,家庭作业是其有机组成部分;④社交技能训练,其中角色扮演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现场暴露加上焦虑管理程序,会使治疗进展明显加速,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焦虑管理程序内容横跨行为校正与认知治疗范畴,它包括:①焦虑与恐惧情绪下的注意转移,②渐进性肢体放松练习与意念放松练习,③放松状态下的理性言语自我指导——即自我暗示。理性言语自我指导是这个干预中最有用部分。这三方面内容实为暴露与认知技术综合运用时环环相扣的从低级到高级的三步骤:注意转移能让社交恐惧症患者暂时从恐惧和焦虑场所及不良人际关系中抽离。结果是,引发恐惧与焦虑的“威胁性信息”在认知上不再受到优先加工、夸大和曲解,不良刺激

4.2.1暴露治疗

暴露练习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重要技术,它包括现场暴露、想象暴露和角色扮演暴露等。

暴露治疗以三种方式破坏社交恐惧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具体步骤依次为:

①.让患者暴露于能引发其恐惧的社交情境中,并在这个情境中呆上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体验到恐惧的自然缓解——习惯化。

②.在暴露练习中,给患者一个机会,练习一些社交情绪境中需要的一些行为技巧,及处理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应对技巧,从改善人际关系入手克服社交恐惧。

③.让患者在暴露中体验认知偏差引发的恐惧真实情景中的危害之间的差别,以检验其功能失调信念。

4.2.2认知重建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的并不是其所处的环境,而是患者对此环境的认识。认知重建的开展,可有效地提供一个能够更加真实地看待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方式,还可有效降低焦虑与恐惧症状。

认知重建具体步骤及意义如下:

①.通过认知启发,挑战患者信念、假定和期望,以辨析它们是否合乎事实,是否有效,以此着眼校正认知。

②.处理认知,可以将社交恐惧症患者以往投入到恐惧与焦虑症状中的那部分注意资源解放出来,转而将它们投放到当前的社交任务上,从而提高其社交效能。

③.通过改变失调的信念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回避与退缩,增加成功的信心和能力,使其更有机会得到外界的正性评价和反馈。

4.2.3疗程设置

CBT一个疗程共十二次会谈治疗,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在选择时间时,咨询师要考虑公共假期以及其他可能打破规律性会谈时间的活动。

①.摄入性会谈

评估患者目前存在的社交恐惧与焦虑症状、共病及相关其他症状,排除其他障碍。会谈结束后,发给一些量表让其回家去填写,下次会谈治疗前收回填写量表后,根据自评结果确定社交恐惧症患者是否适合进行CBT治疗或提供其他治疗。

②.治疗意向会谈

经过第一次会谈后,如果适合CBT治疗,那么在第二次治疗意向会谈中,咨询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评估心理状况 a.给患者介绍心理测量与评估结果,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提供治疗建议。b.简要介绍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模型,通过耐心解释,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恐惧以战胜恐惧。C.强调认知干预有助于患者从暴露疗法中获益,并能更加有效地应对焦虑。

2)展望治疗前景 a.适当的疗效保证,向患者说明在完成一个疗程共十二次的治疗会谈后,大约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患者的社交恐惧症状会有明显降低。b.还需强调,坚持连续治疗、完成作业。C.以开放的心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以新的方式看待世界、评价他人、悦纳自己。这些都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大部分是患者自己可控的。

3)聚焦典型情境 咨询师要选择二三个有代表性作为治疗重点。通过对典型情境的恐惧症状的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将治疗中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其他情境及日常社交活动中。在治疗进程中,共病不应得到直接处理,但随着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共病症状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4)试测后续测验 治疗进程正式展开前的最后一步测量是试测列波威兹社交焦虑量表LSASLSAS是一个二十四项他评量表,包括社交场合十一项和操作情境十三项,分别评定恐惧、焦虑和回避。分为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操作恐惧、操作回避、社交恐惧和回避。

5.结论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同时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还要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期盼,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很好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并且对自己的情绪又不是很了解,不能很好的吃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使得儿童情绪上的困扰和障碍时有发生,这种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儿童情绪的调节,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好儿童的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 10 月第8 卷第5

[2]郑毅.ICD-100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时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在中国的应用与修改建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第23卷第12

[3] 周明荣,陆哗瑾.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及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上海教育私研2004年第7

[4]赵静,袁爱玲.家长应了解儿童情绪及其教育与心理疗法.教育导刊20033月下半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abb51a6bd97f192279e9a1.html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