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 -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

发布时间:2019-09-18 12:25: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002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

[ ] 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 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然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相应教师的培训,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较适;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如,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集中、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情况下,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

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

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在新课程下,对学生来说,课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课程是预设的,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但同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的,从而,课程又是生成的,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加以落实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任教的“看家本领”!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

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即正确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即体验思考的方法,养成理有据的思考习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和创新意识;(6解决问题,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对此,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在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

4.教学反思研究

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撰写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桥梁,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

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

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而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对校长来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可供数学学科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进行深入讨论的主要问题

如何看待数学课程的性质(如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如何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如何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看待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知识目标的一部分吗?为什么不提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而提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如何理解情感与态度目标?《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大纲》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个性品质”有什么异同?

从“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到“数感符号感与代数思维”,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重点发生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发生了明显变化?哪些地方发生隐性变化?如何理解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变化?实验几何、直观几何与综合几何、推理几何有什么异同?有人提出,新课程下的“证明”大大降低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如何理解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变化?如何引领学生顺利实现“从确定世界到不确定世界”的转变?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从‘仅限统计计算’到统计全过程”的过渡?《标准》下的“统计与概率”内容与传统的几何、代数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认识新课程中“综合、实践与课题学习”领域的设置目的和设置价值?如何进行《标准》下的课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如何理解新课程下的教科书的变化?如何认识新教科书的时代性、现实性?有人说,新教材构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平台,新教材提供了有利于每学生在数学上获得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多种渠道,新教材体现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数学化,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理解“用新教材教”?它与“教教材”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数学教师的新角色与课堂教学新职责?如何理解新课程下的师生共同发展?如何认识中小学数学教学状态下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如何看待教学评价的变化特点?有人用“多元、质性、过程、发展、真实”来刻画,你认为合适吗?如何看教学评价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如何理解发展性评价?如何选择和使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方法?如何看待终结性评价?它与中考有什么异同?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如何理解数学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利用?习题集属于课程资源吗?供学生使用的数学课程资源通常有哪些类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如何看待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变化?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和方法?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注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N],光明日报,2005-03-16

[2]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 ,(6)

[3]高晓玲.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综述[A],http://www.guangztr.edu.cn/gztr/jxgl/jygz/fsgg/xbsscl.htm2005-6-1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 2003,(4)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

  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

  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

  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

  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

  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

  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

  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

  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

  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

  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a510d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4.html

《中小学数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 -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