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2019-06-02 15:28: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出自先秦的《二子乘舟》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创作背景:  据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析,此二子是指卫国公子晋的两个儿子伋和寿。他们为兄弟情谊,争先赴死。卫国人感其精神,就编写了这首诗歌。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0c028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a.html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原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