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在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综合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的有益探索。改革的宗旨是力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式,但在如何处理数学推理证明、学生学业负担、教师业务培训、民族教学传统等方面仍有争议。高中数学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加强课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关注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背景;现状;对策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界都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解决21世纪本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美国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ationalCouncilofTeachersMathemat-ics发现:美国的数学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要求偏低。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梯度太小,重复内容过多,缺乏重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考的时间少。[1]尽管各国教育的国情不尽相同,但课程改革的呼声却是一致的。英国1989年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渐变而不是突变进行课程改革,要稳扎稳打。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学生获得关于数、数量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二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将原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删减,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认识,快地、自信地学习,自觉地解决一些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数学课程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方面的走向,基本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2]再从我国课程改革的情况看,最近二十年数学课程基本上保持着稳定的状况,除了一些内容上的增减或简单调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种稳定的最大优势是教师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很快适应教学的要求,但同时也暴露出初高中数学课程很多共性的问题。
从课程目的的角度看:“应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取代了数学课程的本来目的,没有体现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和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更多的是分数的压力,而不是对数学内在的追求和爱好。学生的学习并不快乐,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内容偏于陈旧,课程缺乏选择性,课程设置单一。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思想的本质和现代数学的发展。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和协调不够,过分重视理论性、系统性,缺乏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应用性内容和展示数学思想性的内容。
从课程教学的角度看:只重知识的教学,不重思想的教学;只重结果的教学,不重过程的教,灌输多,重形式,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追求分数,学习中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掐头、去尾、烧中段式的教学。
从课程评价的角度看:评价方式单一,以笔试为主,评价过分注重和依赖于考试的分数,忽视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全面考察。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在1989年成立了“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明确提出用大众数学的思想改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1993年编写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19993月成立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6月开始起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34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进行高中课程改革试,2005年计划扩大到九省市。[3]目前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数学教科书共有五套,分别

是由刘绍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版教科书;由高存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B版教科书;由严士健、王尚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由单墫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由张景中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一脉相传。按照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初步设想,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力求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新课程在内容上作重大调整,力求改变目前数学繁、难、偏、旧的状况,重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基础”;新课程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从目前各方反映看,数学课程改革困难重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又在仓促中延续义务教育改革的思路,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总结和反思。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著名拓扑学家、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希望从2005秋季起立即停止推行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要尽快修订课程标准。[4]各地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也更加理性和慎重,计划2005年开始进行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九省市只有江苏真正到位,陕西省已经决定2006年暂不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术界对数学课程改革各执己见,有的甚至是针锋相对,意见截然相反。[5]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关于数学推理证明。新课标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淡化数学证明,其意图是降低形式化要求,“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应该说,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不错,但绝不能取代数学上严格的证明。数学证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的科学、简明的说理方式,同时也是数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的习惯。
第二,关于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但实验教师却反映,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动脑少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是表面现象,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凑热闹,没有或很少有实质性的智力活动。不少人担心实际学习效果会下降。应该说,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劳动,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这在新课标中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
第三,关于学生学业负担。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课标对各个模块的课时限制很严,对顺序安排灵活性较大,容易出现重复、脱节等问题。有些章节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有些该强化的内容没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新课标只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而高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复。由于考试与评价不匹配,许多学校同时使用新旧两套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要学,删减的内容还要学,导致师生无所适从,负担反而加重。一些实验区、实验学校作秀、作假,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课程专家并没有了解到一线最真实的情况。第四,关于教师业务培训。新课程不直接对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顺序等问题作硬性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建议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为教师用活教材、进行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在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理念与课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再好的教材,也需要中学教师去贯彻,要给教师留有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课程已经开了,教师还没有教材、还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
第五,关于民族教学传统。新课标通过国际比较,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制定《标准》的基本理念。”[6]但新课标没有或很少继承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立场,对其他

国家时髦的东西学得多,对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批判继承得少,许多看似好的理念却严重脱离教育实际。事实上,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意志力、数学基础、勤奋刻苦的精神都要强。1999,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带团来华访问时,讲的第一句就是:我们是来学习中国的数学教学经验的。[7]数学大师陈省身曾告诫国人:“国千万不要学习美国的数学教育。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实践上肯定比美国好,为什么自己不珍惜、不总结呢?”[8]
三、高中数学教师应对策略和措施尽管目前新课程改革遭遇各种非议,但课程改革的理念、方向应该说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切中我国数学教学时弊的。我们要对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足够的认识,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不应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上争论不,而应尽快投入改革,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已经进入课程改革试验地区的教师既不能消极应付、盲目跟随,也不能我行我素、无动于衷,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探究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承载模式。具体地说,目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这里的惰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实施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扬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经验。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不能把以学生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落实在行动中。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要不断更新知识,使知识成为生生不息的河流。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成为信息交换的平台。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活动中一切合理的挫折和失败,并将这些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教学活动的合作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加强课程研究,提升教学能力高中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新的数学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9]:其一,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表现;其二,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尽可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其三,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其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其五,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只规定教学要求的下限,没有上限,减少和淡化了考试得分点,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查找资料。这些不确定性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创新的舞台。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要以教材编者的角度去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编者的教学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达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目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师可以自己教材。不少课改教师已经感到新教材不好教,到处需要补充,到处想讲清、讲透,就是时间不够。这固然有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观念和能力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自觉钻研,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相互学习和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35bd4de518964bcf847cdd.html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