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8-05-25 13:11: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酒 B.石油 C.蒸馏水 D.空气

3.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蜡烛燃烧

C.水在0以下时结冰 D.电灯通电发光

4.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则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5.物质的命名与化学式的书写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化镁:MgO2 B.碳酸:H2CO3 C.硫酸铝:AlSO4 D.氯化铁:FeCl2

6.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蔗糖 B.面粉 C.植物油 D.钡餐

7.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氧气和液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水和过氧化氢 D.金刚石和石墨

8.实验结束后,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9.保护环境,减少雾霾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 B.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C.用燃煤火力发电 D.露天焚烧处理垃圾

10.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3.54.5

2.93.3

6.36.6

7.68.0

其中显碱性的食物是( )

A.葡萄汁 B.苹果汁 C.牛奶 D.鸡蛋清

11.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为气体的是( )

A.红磷 B.镁条 C.铁丝 D.木炭

12.化学符号H2O”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水这种物质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3.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含有2个氧原子

C.都含有氧元素 D.都是氧化物

14.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所用的燃料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R+2CO2+4H2O,则R的化学式为( )

AN2 BNO CNO2 DN2H4

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16.乙酸乙酯(C4H8O2)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对乙酸乙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由14种原子构成

B.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其式量为88g/mol

D.其一个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

17.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CH4+O2CO2+2H2O

B2KMnO4K2MnO4+MnO2+O2

CCaCO3+H2O+CO2CaHCO32

DCuSO4+2NaOHCuOH2+Na2SO4

18.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大量氧气,所以可判断氧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BSO2排放到大气中会产生酸雨

C.臭氧(O3)属于稀有气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

D.空气是由多种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19.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参加

B.反应中原子可分的

C.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20.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21.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B.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NaOH 溶液溅到皮肤上,立即涂上盐酸中和

22.有关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具有可燃性,因此在常温下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CCCOCO2都具有可燃性

DCOCO2都是有毒气体

2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2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有晶体析出

Ct2时,ABC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25.对物质的量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指物质的质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C.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量

D.物质的量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26.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液里溶质的质量

C.溶液里溶剂的质量 D.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

270.8g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式量约为( )

A8 B16 C64 D160

28.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摩尔质量不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不能确定

B.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为47

29.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如图,如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A.稀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

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NaOH溶液

C.稀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NaOH溶液

30.在密闭容器中,将1molCO1mol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CO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原混合气体的

C.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反应后所得气体是纯净物

二、填空题(共37分)

31.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河水制成自来水,自来水厂的生产步骤一般有沉降、过滤、__________、消毒等,消毒的目的是

__________;饮用水的酸碱性强弱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测定饮用水的酸碱性强弱可用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溶液 BpH试纸 C.紫色石蕊溶液 D.温度计

.如图提供的几种家用燃料(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请根据图示填空: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氢能作为理想的能源,燃烧产物无污染,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有些地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煤做成蜂窝状(如图)的目的是__________.煤燃烧与多种环境问题有关,但下列环境问题与煤燃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__(填写编号).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它的

化学式为(C15H22O5).C15H22O5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g/mol,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

质量比为__________,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2mol青蒿素中含有约__________个氧原子.

32.根据下列图示实验,回答问题:

.图1所示实验中如果要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可在烧杯内壁涂抹__________,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图2所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图3所示实验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检验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

.图4所示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此实验还可推断白磷的着火点范围可能为__________

33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如图1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A线表示的是__________溶解度曲线.P点表示__________,该点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

20℃时,136g饱和食盐水,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Cl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

30℃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其结果如图2所示,加入的甲物质是__________,得到是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配置热的饱和溶液,再__________、过滤的方法提纯,得到的滤液中所含溶质有__________

34.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简单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科技小组设计验证该反应的实验为: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然后向其中的一支试管里通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再加热试管,该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另一支没有通二氧化碳的试管,其作用是__________

.转化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C6H12O6)与氧气的过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生成的葡萄糖供植物生长,由此推断绿色植物中肯定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

.转化1与转化2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人类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两个思路: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是__________.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乙烯(C2H4),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则该反应中作氧化剂的物质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3分)

35.科技小组的同学模拟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流程如下:

请流程图回答: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类似操作a实验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实验室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这个方法利用了__________(填写编号).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液态氧和液态氮的密度不同D.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36.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g,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

3)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7.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根据装置图回答问题.

.写出标号仪器名称: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

.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___(填标号,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用充满水的装置D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__________(填ab)端通入.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可选用的两套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这两套装置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

.如果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对固液残留物进行分离操作.先进行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再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应选择装置是__________,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

38.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

.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装置D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本实验还应在装置__________之间添加装置E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_________,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



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由此可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课本知识考查了学生对身边化学常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学习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2.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酒 B.石油 C.蒸馏水 D.空气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

B、石油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3.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蜡烛燃烧

C.水在0以下时结冰 D.电灯通电发光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水在0以下时结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电灯通电发亮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则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二氧化钛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5.物质的命名与化学式的书写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化镁:MgO2 B.碳酸:H2CO3 C.硫酸铝:AlSO4 D.氯化铁:FeCl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解答】解:A.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Mg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B.碳酸中,氢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H2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C.因硫酸铝中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由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化学式为Al2SO43,故错误;

D.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氯化铁的化学式是FeCl3.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蔗糖 B.面粉 C.植物油 D.钡餐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

B、根据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

C、根据植物油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

D、根据硫酸钡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判断.

【解答】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A、蔗糖能溶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所以正确.

B、面粉不能溶于水,把面粉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悬浊液,所以错误.

C、植物油不能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乳浊液,所以错误.

D、钡餐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硫酸钡不能溶于水,把硫酸钡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只能形成悬浊液,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溶液的形成,在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能形成溶液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进行判断,其中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解题的关键.

7.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氧气和液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水和过氧化氢 D.金刚石和石墨

【考点】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

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与氧气属于是同一种物质,不是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C、水和过氧化氢均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8.实验结束后,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药品的保存方法分析;

B、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试管使用后的放置方法分析;

D、根据滴管使用后的处理方法分析;

【解答】解:A、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取用完毕后,要把试剂瓶盖好,故A错误;

B、酒精灯用完后,要立即用灯帽盖灭,并稳妥放置,故B错误;

C、试管使用完后,要及时清洗并放到试管架上,故C正确;

D、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了胶头滴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用途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9.保护环境,减少雾霾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 B.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C.用燃煤火力发电 D.露天焚烧处理垃圾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空气与水.

【分析】A、分类回收垃圾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B、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保护空气;

C、燃煤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

D、露天焚烧处理垃圾会加重空气污染.

【解答】解:A、分类回收垃圾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不会减少雾霾,故不符合题意;

B、开发和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保护空气,减少雾霾,故符合题意;

C、燃煤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加重雾霾天气,故不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处理垃圾会加重空气污染,加重雾霾天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减少污染.

10.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3.54.5

2.93.3

6.36.6

7.68.0

其中显碱性的食物是( )

A.葡萄汁 B.苹果汁 C.牛奶 D.鸡蛋清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葡萄汁的pH3.54.5,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苹果汁的pH2.93.3,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牛奶的pH6.36.6,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D、鸡蛋清的pH7.68.0,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为气体的是( )

A.红磷 B.镁条 C.铁丝 D.木炭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2.化学符号H2O”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水这种物质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H2O宏观表示水,故正确;

BH2O宏观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水分子中含有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含氢分子,故错误;

DH2O微观上表示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含有2个氧原子

C.都含有氧元素 D.都是氧化物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

B、根据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O2CO2SO2MnO2四种物质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CO2SO2MnO2分别是由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二氧化锰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它们的一个分子中均含有2个氧原子,而不是四种物质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四种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所用的燃料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3R+2CO2+4H2O,则R的化学式为( )

AN2 BNO CNO2 DN2H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8N2+2N2O43R+2CO2+4H2O,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R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8N2+2N2O43R+2CO2+4H2O,反应前后CHN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反应前 反应后

C原子 2 2

H原子 8 8

N原子 6 0

O原子 8 8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生成物X3个分子中含有6N原子,则每个R分子由2N原子构成,物质R的化学式为N2

故选A

【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液氮用于冷冻麻醉,是利用了液氮温度低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银具有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6.乙酸乙酯(C4H8O2)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对乙酸乙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由14种原子构成

B.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其式量为88g/mol

D.其一个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乙酸乙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式量的单位来分析.

D.根据一个乙酸乙酯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乙酸乙酯是由乙酸乙酯分子构成的,1个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14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8):(16×2=614,故选项说法错误.

C.式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mol”,通常省略不写,其式量为:12×4+1×8+16×2=88,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个乙酸乙酯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乙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CH4+O2CO2+2H2O

B2KMnO4K2MnO4+MnO2+O2

CCaCO3+H2O+CO2CaHCO32

DCuSO4+2NaOHCuOH2+Na2SO4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H4+O2CO2+2H2O,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CaCO3+H2O+CO2CaHCO3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DCuSO4+2NaOHCuOH2+Na2SO4,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大量氧气,所以可判断氧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BSO2排放到大气中会产生酸雨

C.臭氧(O3)属于稀有气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

D.空气是由多种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BSO2排放到大气中会产生酸雨;

C、稀有气体主要包括氦、氖、氩、氪、氙等;

D、空气是由多种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解答】解: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错误;

BSO2排放到大气中会产生酸雨,正确;

C、稀有气体主要包括氦、氖、氩、氪、氙等,臭氧(O3)不属于稀有气体,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是由多种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依据空气中各成分及其性质来回答本题,并能灵活运用它们的性质进行分析.

19.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参加

B.反应中原子可分的

C.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有一个构成相同的分子,可判断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该反应为两种不同的分子各2个参加反应,生成一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1个和一种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2

【解答】解:去除干扰粒子得图:

A、由上述图示可知,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A不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可判断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故B不正确;

C、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故C不正确;

D、反应前后都有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20.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B、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气体遇到明火能否发生爆炸,要看气体混合物中是否有可燃性的气体和氧气同时存在;

C、根据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分析;

D、根据氢气燃烧分析.

【解答】解:A、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生了燃烧,没有氧气参加,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可燃物不一定在空气中才能燃烧,故错误.

B、空气中有氧气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达到着火点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故错误.

D、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没有生成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B.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NaOH 溶液溅到皮肤上,立即涂上盐酸中和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一氧化碳的毒性;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专题】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判断.

B、电器着火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

C、根据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NaOH 溶液和盐酸都具有腐蚀性.

【解答】解:A、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用水无法浇灭,故此选项错误.

B、电器着火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故此项错误;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要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故此项正确;

D、浓NaOH 溶液和盐酸都具有腐蚀性,所以做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有效或高效的处理措施,是正确处理事故的依据和保障.

22.有关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具有可燃性,因此在常温下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CCCOCO2都具有可燃性

DCOCO2都是有毒气体

【考点】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碳的单质和的氧化物的性质分析判断.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解答】解:A、碳具有可燃性,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错误;

B、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正确;

CCCO都具有可燃性,CO2不具有可燃性,错误;

DCO是有毒气体,CO2不是有毒气体,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比较全面,可根据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2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吹胀气球﹣﹣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吹胀气球,是因为气体增多,体积变大,不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有晶体析出

Ct2时,ABC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说溶解度大小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时不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t2时,ABC三种溶液没有说明是否饱和,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3时,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对物质的量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指物质的质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C.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量

D.物质的量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如分子,原子等)与阿伏伽德罗常数(NA)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的量的单位进行分析判断.

C、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如分子,原子等)与阿伏伽德罗常数(NA)之比,不是指物质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选项说法正确.

C、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不等于物质的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如分子,原子等)与阿伏伽德罗常数(NA)之比,不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液里溶质的质量

C.溶液里溶剂的质量 D.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答】解:将6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降低,则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而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溶液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会相应的减小.

ABD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点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具备四要素:条件是温度一定;标准是100克溶剂;状态是饱和溶液;单位是克.

270.8g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式量约为( )

A8 B16 C64 D160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即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粒子,结合题意0.8g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可计算出0.8g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0.8g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则.8g某物质的物质的量为3.01×1022个分子÷6.02×1023=0.05mol

0.05mol该物质的质量为0.8g,则1mol该物质的质量为0.8g×=16g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则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6g/mol;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则该物质的式量约为16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8.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摩尔质量不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不能确定

B.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为47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物质质量守恒;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32g4g=28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4g4g=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反应物应该还少8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故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820=75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32g4g=28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4g4g=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反应物应该还少8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故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

B、丙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故说法错误.

C、由上分析可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820=75,故说法正确.

D、因为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因为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820=75,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8g28g=27,故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融合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9.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如图,如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A.稀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

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NaOH溶液

C.稀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NaOH溶液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据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观察图示情况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第二步烧杯中液体变为红色可知,中试剂为碱NaOH溶液,中为酚酞;加上试剂后溶液变为无色,证明了碱被消化掉,故可判断是稀盐酸,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熟记内容即可解决

30.在密闭容器中,将1molCO1mol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CO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原混合气体的

C.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反应后所得气体是纯净物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依据2CO+O22CO2可知该反应进行时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是21,据此对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依据2CO+O22CO2可知该反应进行时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是21

A、由分析知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是21,故A错误;

B、依据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的物质量的比是21,所以可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1mol,且氧气剩余0.5mol,所以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原混合气体的,故B正确;

C1molCO含有1mol碳原子和1mol氧原子,1molO2含有2mol氧原子,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所以反应后CO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故C错误;

D、由于反应后所得的气体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剩余的氧气组成,所以反应后所得气体是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不变,来处理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应变能力.

二、填空题(共37分)

31.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河水制成自来水,自来水厂的生产步骤一般有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等,消毒的目的是

杀菌;饮用水的酸碱性强弱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测定饮用水的酸碱性强弱可用B(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溶液 BpH试纸 C.紫色石蕊溶液 D.温度计

.如图提供的几种家用燃料(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请根据图示填空: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氢能作为理想的能源,燃烧产物无污染,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有些地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煤做成蜂窝状(如图)的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煤燃烧与多种环境问题有关,但下列环境问题与煤燃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C(填写编号).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它的

化学式为(C15H22O5).C15H22O5的摩尔质量是282g/mol,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

质量比为901140,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是28.4%2mol青蒿素中含有约6.02×1024个氧原子.

【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

【分析】.自来水厂的生产步骤一般有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等;

利用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氢气燃烧生成水;

增大氪气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燃烧;

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重要物质;

.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组成元素质量比和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解答】解:.河水制成自来水,自来水厂的生产步骤一般有沉降、过滤、消防、消毒等,消毒的目的是杀菌;

测定饮用水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试纸.

故填:吸附;杀菌;B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氢气燃烧生成水,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故填:天然气;2H2+O22H2O

有些地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煤做成蜂窝状(如图)的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

煤燃烧与多种环境问题有关,但下列环境问题与煤燃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臭氧层破坏.

故填: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C

C15H22O5的摩尔质量是282g/mol

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

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00%=28.4%

2mol青蒿素中含有氧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2×5=6.02×1024

故填:28290114028.4%6.02×1024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32.根据下列图示实验,回答问题:

.图1所示实验中如果要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可在烧杯内壁涂抹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图2所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性质.

.图3所示实验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检验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玻璃管内气体的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口,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图4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此实验还可推断白磷的着火点范围可能为白磷着火点<80

【考点】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电解水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答;

.根据电解水的实现现象进行分析;

.根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方法,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解:.图1所示实验中如果要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可在烧杯内壁涂抹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向两根一高一低的燃烧的蜡烛通入二氧化碳,现象是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的蜡烛火焰后熄灭,此现象说明CO2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电解水时,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根据实验现象,放在水中不能与空气接触的白磷不能燃烧,而放在铜片上能与空气接触的白磷能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氧气);烧杯中的水温度为80℃,根据热的传递,铜片的温度可接近80℃,这时白磷能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应该小于80℃.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方程式为:4P+5O2 2P2O5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2H2O2H2+O2;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口,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4P+5O2 2P2O5;白磷着火点<80℃.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33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如图1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A线表示的是KNO3溶解度曲线.P点表示在某温度下NaClKNO3溶解度相同,该点的温度范围是20℃﹣30

20℃时,136g饱和食盐水,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Cl晶体的质量为3.6g

30℃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其结果如图2所示,加入的甲物质是NaCl,得到是饱和溶液(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配置热的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提纯,得到的滤液中所含溶质有NaClKNO3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通过溶解度曲线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A线表示的是KNO3溶解度曲线,P点表示在某温度下NaClKNO3溶解度相同,氯化钠在20℃﹣30℃时,从36g增加到36.3g,硝酸钾在20℃﹣30℃时,从31.6g增加到45.8g,所以该点的温度范围是:20℃﹣30℃;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136g饱和食盐水,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Cl晶体的质量为3.6g

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其结果如图2所示,加入的甲物质是氯化钠,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通过配置热的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提纯,得到的滤液中所含溶质有NaClKNO3

故答案为:KNO3,在某温度下NaClKNO3溶解度相同,20℃﹣30℃;

3.6

NaCl,饱和溶液;

降温结晶,NaClKNO3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简单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科技小组设计验证该反应的实验为: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然后向其中的一支试管里通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再加热试管,该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又变紫色.另一支没有通二氧化碳的试管,其作用是做对比

.转化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C6H12O6)与氧气的过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CO2+6H2O C6H12O6+6O2,生成的葡萄糖供植物生长,由此推断绿色植物中肯定有的元素是CHO

.转化1与转化2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人类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两个思路: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是吸收转化CO2.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乙烯(C2H4),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则该反应中作氧化剂的物质CO2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空气与水.

【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受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化学反应中,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反应中做还原剂,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在反应中做氧化剂.

【解答】解:.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然后向其中的一支试管里通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再加热试管,该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又变紫色;

另一支没有通二氧化碳的试管,其作用是做对比.

故填:CO2+H2O=H2CO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又变紫色;做对比.

.在叶绿体中,在光能的作用下,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

生成的葡萄糖供植物生长,葡萄糖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由此推断绿色植物中肯定有的元素是CHO

故填:6CO2+6H2O C6H12O6+6O2CHO

.转化1与转化2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

故填:反应条件不同.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人类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两个思路: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是吸收转化CO2

2CO2+6H2C2H4+4H2O中,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后降低,在该反应中作氧化剂.

故填:吸收转化CO2CO2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简答题(共33分)

35.科技小组的同学模拟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流程如下:

请流程图回答: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X的化学式是CO2

类似操作a实验操作的名称是过滤,实验室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这个方法利用了D(填写编号).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液态氧和液态氮的密度不同D.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考点】纯碱的制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工业制法;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加热条件下,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解答】解:.反应中,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

反应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

X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

故填:CaCO3CaO+CO2;分解反应;CO2

类似操作a实验操作的名称是过滤,实验室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故填:过滤;漏斗.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这个方法利用了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故填:D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36.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其物质的量为0.05mol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0.1mol

3)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然后依据氧气的摩尔质量计算氧气的物质的量进行分析;

2)根据氧气的物质的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

3)根据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和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计算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68g+1g67.4g=1.6g,物质的量为:=0.05mol

2)设参加反应的H2O2的物质的量为x

2H2O22H2O+O2

2 1

x 0.05mol

=

x=0.1mol

3)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5%

故答案为:(11.6g0.05mol

20.1mol

3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7.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根据装置图回答问题.

.写出标号仪器名称:甲长颈漏斗;乙蒸发皿

.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A(填标号,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O2.用充满水的装置D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a(填ab)端通入.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可选用的两套发生装置是BC,这两套装置的主要区别是C装置可控制制二氧化碳气体(随开随制,随关随停),B不能

.如果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对固液残留物进行分离操作.先进行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再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应选择装置是G,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aCl2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蒸发与蒸馏操作;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

、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选择收集的方法;

、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

、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1e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aCl2

【解答】解:、甲是长颈漏斗;乙是蒸发皿;故填:长颈漏斗;蒸发皿;

、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是加热固体产生气体需选用发生装置A,方程式为:2KClO32KCl+O2;如图D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是用排水法收集,因此氧气应从a端导入.故填:A2KClO32KCl+O2a

、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可选择装置BC

来制取,C装置的优点是通过调节活塞可以控制制二氧化碳气体(随开随制,随关随停),而B不能;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BCC装置可控制制二氧化碳气体(随开随制,随关随停),B不能;

、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中G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aCl2;故答案为:引流;G;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CaCl2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注意事项、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和混合物的分离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38.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

.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CO22CO;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固体变蓝色

.装置D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COCu+CO2,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

.装置E的作用是安全瓶,能防液体倒吸到加热的试管中,本实验还应在装置AB之间添加装置E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尾气吸收装置,改进的方法是F装置改为既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又能收集(或处理)一氧化碳的装置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已有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还原金属氧化物、以及物质的检验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碳和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中盛有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C中是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故填:C+CO22CO,吸收二氧化碳,白色固体变蓝色;

、一氧化碳呢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的固体会变为红色;故填:CuO+COCu+CO2,黑色固体变红色;

、装置E能防止F中的液体倒吸入试管内,起到了安全牌瓶的作用,还需要在AB 之间增加该装置,故填:安全瓶,能防液体倒吸到加热的试管中;AB

、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可以将F装置改为既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又能收集(或处理)一氧化碳的装置,故填:没有尾气吸收装置;把F装置改为既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又能收集(或处理)一氧化碳的装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碳以及一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d9910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b.html

《上海市徐汇区2016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