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

发布时间:2020-05-30 13:48: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word/media/image1.gif

(一)知识导图

(二)能力导图

word/media/image4.gif

(一)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乐歌。

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古今异义

1.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5.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7.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8.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9.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10.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一词多义】

1.寻

寻向所志。(寻:动词,寻找)

寻病终。(寻:副词,随即,不久)

2.舍

便舍船。(舍:读shě,动词,舍弃,抛开)

屋舍俨然。(舍:读shè,名词,房屋)

3.志

处处志之。(志: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志:名词,标记)

4.之

忘路之远近。(之:助词,的)

闻之。(之: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

5.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为:读wéi,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读wèi,介词,对、向)

6.遂

遂迷。(遂:终于)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

7.清

水尤清冽。(清:清澈)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8.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不可久居。(可:可以)

9.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由,自)

隶而从者。(从:跟随)

10.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读qí,奇异、罕见,这里指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读jī,零数、余数)

11.木

能以径寸之木。(木: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木:树木)

12.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为:是)

13.扇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扇子)

【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异:惊异,诧异。这里是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气透骨。

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7.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中人语(渔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溪水)斗折蛇行。

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3.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尝贻余核舟一。(定语后置,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定语后置,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细若蚊足。(状语后置,应为“若蚊足细”)

【文章主旨】

《桃花源记》本文描述了一个作者所憧憬的桃花源,一个和谐美好、安定和平、自食其力的社会,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优美、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凄苦之情。

《核舟记》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中人物等,充分展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讴歌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有现实中求而不得的焦虑,也有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痴情人的心理感受,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心情。

【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本文是虚构的故事,却用纪实的笔法,如加入了历史人物刘子骥;桃花源是虚构的,但秦时之乱却是真实的。

《小石潭记》1.移步换景与定点特写相结合。2.动静结合。3.情景交融。

《核舟记》1.语言平实、洗练,描写细致。例如,文中对舟中人物情态状貌的描写,句句都是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让人仿佛有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2.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

《关雎》1.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强诗歌的和谐美和人物的生动性。2.以偶句入韵的方式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3.运用起兴手法。

《蒹葭》1.反复咏叹,感情凸显。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二)能力要点

能力要点一: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能力详解】

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蒹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典例分析】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技巧总结】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文章,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能力要点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能力详解】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诵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问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诵读训练。三篇文言文,都比较“具象”,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桃花源、小石潭的景象和核舟的形象;都有比较清晰的写作顺序,如《桃花源记》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小石潭记》有明确的游踪《核舟记》按中、头、尾的顺序来介绍核舟;都以散句为主,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朗朗上口、节奏鲜明的四字句。《关雎》《葭》以四言为主,风格质朴,节奏铿锵,在写法上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这些特点,可以使诵读过程变得丰富有趣,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诵读的效率。此外,很多教学内容,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对重要语句的思考等,都可以与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典例分析】

《小石潭记》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技巧总结】

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

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能力要点三: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能力详解】

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们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积累词语,要先学会选择:文言词语中有不少意义变化较大、用法也比较复杂的常用词语,应当作为积累的重点;至于那些意义变化不大,或者就是在古代也不常用的词语,只要稍加留意即可不必花很大的气力。积累词语时,一定要附上例句。例句的多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不熟悉或掌握不好的词语,不妨多附几个;必要时还可以加备注或说明,用以加深记忆。积累词语的常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门别类的方式,根据文言词语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同义词、反义词、偏义复词、成语、典故和纪元方法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整理;一种是列表比较的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如某些词语古今义的区别、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历代官职名称、礼貌用语等,都可以列出表来比较、对照。

【典例分析】

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技巧总结】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本题给出的四个例句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候要删去。

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比如在说明性的逐一列举的时候(类似本题第3小题的情况),因此这一点并不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时也不必(有时甚至是不能)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c6e50939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0.html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