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删减精华版)

发布时间:2015-01-17 23:04: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发展经济学就是以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简言之,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狭义)

广义:研究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是一般规律。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3各阶段:

发展经济学繁荣期

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1)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钱?市场?)

2)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计划配置资源)

3)强调内向型发展战略。即:发展进口替代性产业。(市场)

3、发展经济学的调整期

60年代中期以后至80年代初

发展战略为重视市场机制对外开放自由贸易

发展经济学的深化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②多维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以及发展中国家社会组织与经济发展之间安息的研究;注重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不同文化类型下的经济发展的绩效,重视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如制度、文化、政策等。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一种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由寿命、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这三个指标的分项指数==计算公式为(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更广泛的结构性变迁的内涵

1)投入结构的变化:劳动手段、方法、投入、技术、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变化;

2)产出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

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分配状况的改善。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生存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目标是,既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即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过程的非均衡状态,强调其结构改造的重要性。结构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发达的经济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内经济结构得以从以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这一理论以新古典主义价格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为工具,描述上述转变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是指在资本供给和资本需求方面存在低水平循环状态下,社会缺乏有效的资本形成,

从而长期处于贫穷而不能自拔的状态

资本形成:通过将钱转化为有效的物质资本来获得更大产出能力的过程就是资本形成的过程

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深化,解释了一个国家内部的储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竞增长率。哈罗德-多马模型假设一国经济处于封闭状态,S=s*YI=S,资本产出系数不变,则g=s/v,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大力提高储蓄率。假设人口增长率为n,具有人均增长概念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推导为g*=(1+s/v)*1/(1+n)-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口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越慢,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对人口进行适宜的控制。

金融抑制: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人口转型:人口增长率随着发展水平而呈现出“倒U形”变化的现象

人口红利:指在人口转型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达到顶峰,随后出生率下降,使得这一代成年后的赡养抚养压力减小,有更大的机会把钱花到别地。这种由于现期承担抚养成本而在未来有更高回报的人口现象,称人口红利。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一项新技术的采用,导致了对资本使用量的下降(前提是总产出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一项新技术的采用,导致对劳动的使用量下降(前提是总产出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无偏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 一项新技术的采用,导致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但却使得产量增长的情况.

罗默的巨人肩膀效应: 一项技术被选择后,它不仅会对当期的生产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而且这样一项技术,往往又是下一期技术创造酝酿的基础和温床.

荷兰病: 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碳汇交易: 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环境的库茨涅茨曲线: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随着产出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的发展又会带来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元经济: 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特征。

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刘易斯模型: 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现代工业部门,他取决于该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来自对利润的再投资——来自对剩余劳动的有效利用。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而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现实收入的差别,是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和利润来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增加资本积累的方式是通过有效利用农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

拉尼斯费模型: 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 补充了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该模式用刘易斯模式把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为基础,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霍夫曼定理: 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土地制度: 指规范人对土地所有,占有关系和土地使用的制度,它反映了以土地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均衡发展理论: 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的在若干个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得到发展.

发展极理论: 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的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些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区域增长传播理论: 增长在国家间和区域之间是无法避免的的前提条件,核心区或增长点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核心内所出现的集聚经济效益和动态增长气氛,但是核心区的累积性集中并不会无限的进行,核心区对外围区有两种经济效应,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将足以缩小区域差距但需要政府干预,相对快速增长的区域比相对低速增长的区域具有累积性优势:产出增长率的上升导致较高的生产率,高生产率降低了有效工资(相对于生产率增长的某一比例工资,决定了市场中区域份额的上升或下降)有效工资的降低又导致了较高的产出增长率,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了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发展.

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 1,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的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2,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3,这种梯度推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而发展而扩展开来的.

涓滴效应: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双缺口理论: 发展中国家在储蓄,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进口商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资源计划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即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两个缺口的有效手段

外国直接投资: 主要包括收购外国企业的股份达到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比例,在国外建立新企业,新企业可以采用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形式,利润再投资,这种方式实际上并无资本流出或流入.(例如跨国公司)

1. 为什么说发展很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民族国家生产力水品低下。如何让本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从而在国际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发展上的主要目标。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完成工业化这个目标,与世界富国的差距反而有了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上的进展缓慢,带来负面效果:从国内讲,民族自信心受打击,使本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难以满足,从而在政治稳定上带来不可测因素;从国际上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是对世界长期的稳定和发展也构成了不利的因素。

因此,发展问题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十分重要,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如何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出科学合理的回答。

2. 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的启迪?

1、二元结构理论。 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部,一个是先进的、现代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劳动力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工业扩张就会减缓甚至停滞。

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舒尔茨指出,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贫困的主要原因,不进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不能转变为现代农业。

3、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过大的资源耗费使环境的承载压力与日俱增,如何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都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3. 现行有几种划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5种:

(1) 国民收入核算体:考核的中心是GDP(或GNP);

(2)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体系,涵括了卫生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等;

(3) 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如人均GDPGDP的年增长率、通胀率、人均预期寿命等)、国内生产、投资和消费、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外部融资和人力资源等主要方面32个子类项目进行细化考察,确定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排名;

(4)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衡量的重点是人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国民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三项基础性指标简单平均而成;

(5) 人类发展指数:由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4. 为什么结构主义会认为结构很重要?

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资本积累问题。在新古典的理论框架中,只要一国有着较高的储蓄率,则资本积累也会随之增加。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业已成熟的市场机制,这个过程的自发实现变得不可能。罗森斯坦-罗丹的资本供给不可分和互补性,以及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等著名理论都强调了一个关键的事实:经济结构确实影响着经济发展,结构很重要

5. 结合中国实际,探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劣势主要表现在哪里?

劣势:一,人口过快增长。二,技术替代性问题。三,社会制度问题。四,产业替代性问题。五,人口不对称流动性问题

优势:落后状态激发落后国家人民的发展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技术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节约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大量前期成本;直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社会制度;通过向发达国家寻求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帮助解决资金缺口和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

6. 什么是资本形成?一国的资本来源有哪些?

将钱转化为有效的物质资本来获得更大的产出能力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形成过程。资本来源主要有一下3个方面:

(1) 私人自愿储蓄:包括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

(2) 非自愿储蓄:即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如征税、对消费者行为的限制、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对隐性失业劳动的充分利用等方式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储蓄;

(3) 政府储蓄:即政府收支余额。

7. 请推导索罗模型,并分析其结论。(要会作图,分析结论)

(1) 经济增长更多依赖资本;

(2) 资本增长不是无休止的,有一个最优值。当k=0时,资本增长率的时间变化率为0sy=nk,此时储蓄全部转化为持平资本,经济在长期中处于稳态,即图中的E点;

(3) 索罗模型的前提是技术、人口不变,若技术、人口发生改变,经济则继续增长。

8. 金融深化的要点是什么,请思考完全的金融自由化能解决发展中国家资本配置问题吗?

金融深化主张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特别是要放弃对金融市场定价机制的干预,市场一旦能够自由运转,资源配置将会趋于最优。

不能充分解决。

1)金融自由化对储蓄的影响:不大

2)对投资的影响:利率上升,会限制投资

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际利率上升,风险控制要得当。否则,引起企业倒闭,经济长期衰退。

4)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收集的昂贵的成本,会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从这点上看:市场失灵后政府干预是合理的。金融抑制至少在四个方面改进了资本的有效配置。(

9. 一个以未成年人为主的人口结构和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

随着国家的发展,生育率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有进而下降的过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以未成年人为主,那么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这个国家的未成年人会成长为成年劳动力,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相对较少,从而他们有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使这个国家在未来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即获得红利。

但是一个社会老年人过多,就会出现“银色浪潮”、“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更少的年轻人要赡养更多的老人,国家则要建设更多的医院、养老院,支付更多的社会养老开支,牺牲发展速度,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领域。这样对经济发展会带来负担。

10. 卢卡斯模型能够给你怎样的启示?请根据模型的结论来谈谈你的看法。

答:卢卡斯模型表明:1.一个国家将更多的人口用于从事人力资本的生产,其经济发展速度更快。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发展中国家大量人口会直接配置到直接生产领域,而在发达国家正相反,他们在研究、教育领域投入大量劳动力。发展中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但是集中在生产领域,缺乏教育与研发,没有竞争力,经济发展永远跟不上发达国家。所以重视教育,加大投入,提高自己国家的人才竞争力是发展中国家长久发展下去的必要手段。

11,有人讲既然技术的先进性代表着发展的程度,那么发展中国家就应当发展那些代表人类最高智力成就的高技术.怎样看待这一结论?

一、要依照自己的禀赋优势来选择技术。

二、在依托禀赋优势的基础上,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技术。

三、应当选取那些具有更大的‘巨人的肩膀’效应的技术

12,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真的那么美好吗/.你能否结合中国的实际,找一些相关的实际例子?

比如我国的汽车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了合资,成立了一系列公司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原来是希望通过让出国内的市场份额来促进国外企业对国内原有的这些老的汽车企业进行技术转移,20年过去了,中国的汽车行业没有掌握现代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反而丢失了国内市场,一些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没有把引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当地企业处在依赖跨国公司提供技术和不断引进技术的被动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1〉跨国公司通过品牌、服务等就能确保其市场优势地位, 完全不必将技术作为交换条件来获得中国市场“准入证”.

2〉政府引资引技工作的盲目性, 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指导方针, 导致了企业技术引进的短视行为。重复引进低水平的生产线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也耽搁了宝贵的技术追赶时间。

3〉对竞争激烈程度的估计不足加上对自身实力的盲目乐观, 中国企业自身缺乏主动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技术的动力, 这也是我国技术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4〉在政府寄予了很大期望的中外合资企业中, 由于外商拥有决策权, 它们大都取消中方的研发机构, 只把中方当成加工生产的据点以及与政府沟通的良好桥梁, 中方技术引进的希望往往落空。

13,资源利用在跨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得复杂,单纯的环保主义者在呼吁要保护资源时,他们关注了什么?又忽略了什么?

资源利用在跨代间的关系复杂的原因主要是有两方面,

1)基于当代人自律的做法是否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

2)为后代着想的必要性。

他们关注的下一代人的利益,关注不可再生资源的长久利用.忽略了:

1,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是否还在未来未来人类的选择当中

2,技术进步的作用

3,地球的自然资源总量

14,环境为什么会遭到破坏?你认为在人们认知有限与缺乏产权界定这两者中,哪一点对环境的影响大一点?

答:环境为什么会被破坏,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人们对环境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人们往往只意识到环境的生产价值,而对环境的生态价值和消费价值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环境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环境的外部性问题。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由于其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面临“公地的悲剧”。

对于环境破坏两种因素的权衡对比中,我们不能摒弃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即归因于人们认知有限以及环境资源本身缺乏产权界定,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在其中,产权界定对环境的影响起着重大作用。朴素的环保主义者会认为通过教育人们就会自觉去保护环境,但是仅仅让人认识到环境所具备的整体价值是不够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一种资产的价值必须要体现为拥有它的人能够凭借其获取某种利益,它才能够被引起重视。(课本P134有相关另一种表述:只有当资源得到清晰的产权界定后,它对于所有者才有价值,也正是出于对自己拥有的价值的保护,所有者才会重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这说明环境的整体价值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的交易体制来予以保障。通过将环境的整体价值以产权的方式界定下来,相比于教育方式,更能够促进人们去保护环境。尽管界定产权的做法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要解决环境破坏,产权的界定重要性仍然不可低估。

15,如何看待将环境纳入可交易体系中来保护环境的观点?这一思路如果实施,主要的困难存在什么方面?

将环境纳入可交易体系中来保护环境是想让环境的各种价值都能够在交易中得到体现和保障.目前碳汇交易制度就体现了其中价值.还有,在国际贸易中,对初级产品交易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发达国家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纳入交易中,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环境价值的认识,重视和改进环境利用方式也有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环境纳入可交易体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不负责任的环境套利行为(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这一思路的实施主要问题有环境中的外部性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思路倾向于采取界定私有产权的办法可是通过简单的界定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会带来现有资源的拥有者对传统使用者的剥削问题.私有化条件下的环境和资源交易也有可能会带来资源使用效率下降的情况,而且,产权的界定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们应该通过何种方式确定产权,以及界定给哪些人.

16,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含义?

指的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逐渐出现招工困难、民工荒等。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中国目前已经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甚至在金融危机后的09年初也是如此,2011年尤其严重。虽然有看法认为这只是中西部大力投资把劳动力留在当地的结果,但更多人结合近几年的用工情况和低水平工资上涨速度超过中高水平工资等现象,认为中国已在过去的几年内某一时刻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影响是:工资上涨速度加快,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将增大,但将推动通胀,并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趋势。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劳动力的逐渐短缺、工资水平的逐渐提高都仍是个渐进的过程,且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7,面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经济政策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1、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

2、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3、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

4、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

18,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及其背景.

背景:1.粗放型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传统产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2.经济过热和过冷的现象并存,经济危机程度进一步加大。

3.对国际市场依赖大,竞争力不足

4.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调整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面临的困难: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隐患

2.加工工业水平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3.城市化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0.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利用外资?请用理论解释之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双缺口模型表面:发展中国家在储蓄,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商品进口和服务等方面的国内有效供给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资源计划需求量之间存在着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些缺口的有效手段。

由总理公式Y=C+I+ X-M

上式换项后变为:Y-C=I+X-M

根据国民恒等式:Y=C+S

带入得S=I+ X—M

即:I-S=M-X

上式左端为储蓄缺口,右端为外汇缺口,从均衡的观点来看,左右两式必须相等,表示国内出现储蓄缺口即投资大于储蓄时,必须用外汇缺口即进口大于出口(表示从国外获得储蓄)来平衡。

21.发展中国家如果要保证本国的金融安全不会受到外资的过度冲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严格掌握和有效控制外资利用的总规模。

2、注意选择外资的方式和债务结构,尽量避免风险。

3、外资的使用应主要用于本国所不及的生产建设方面,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主要为出口产业和提高国内生产能力、竞争力的产业方面。(出口创汇产业、基础产业、技术及能力提高产业)

4、谨慎、循序渐进地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应慎之又慎。

22.简述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政策含义

主要内容: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个地方或者大城市聚集,形成经济活动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职能,就像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有两途径可选择: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或行业聚集而自动产生“发展极”;二是有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发展极”。

2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哪些模式?

()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 

24试述我国乡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缺陷?

答:我国的乡村金融体主要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指法定的金融机构,它主要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之间等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个人借贷,合会,钱庄等。

缺陷: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不强---不作为

2.中国农业银行在乡村金融领域内功能趋于弱化——不肯做

3.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能力有限、功能异化——不够实力

4邮政储蓄风流乡村金融资源、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不贷

5.农村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农村经济的深化发展——不保

6.乡村非正规金融异军突起,但发展不规范。——不安全

7.乡村金融的监管体制不健全。——不管

25影响农村正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6.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乡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

土地产权制度: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存在三个问题:

.农村产权主体本底性不清,经营,投资积极性不高.

.农村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导致农产品供给层次降低.

.农村土地流转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

土地经营制度:在农村农地经营模式。这种经营制度是实行家庭分散经营,家庭劳动者及其全体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方面都能达到最佳水平;决策和生产的统一使劳动者的经营自主权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家庭内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利益关系也使得家庭分散经营具有较好的整体协调性。

27.谈谈我国目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答:必要性:从美国和法国的农业现化历程可以看出,土地制度的适时变更是十分重要的。要适应当时的情况,从而才能起到刺激农业劳动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我国当前的土地制度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这种制度在改革之初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环境的变化,局限性显现出来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系到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成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路径选择:(具体分析见书p200-p201

1.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

2.制定法规明晰土地产权

3.规范土地的流转和收益分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b40c0d5acfa1c7ab00cc68.html

《发展经济学(删减精华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