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不能忘却的长征》

发布时间:2014-03-23 15:40: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观《不能忘却的长征》

山峦无语,河水寂寞,岁月如歌,长路如碑。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然而这山水之间却依然掩映着那些远征者的身影与情感。想当年,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那场红色远征却穿越了七十度多年的时空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无处不在的绿痕。七十多载寒暑天荒地老,但长征并没有老去。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之初始于一场被迫的仓促的战略转移,当长征结束时一个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人写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此,长征和共和国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不能忘却的长征》里面,我看到静静的于都河缓缓向东流去,那大桥如今已被命名为红军大桥和长征大桥。193499日重阳节,谙中国的传统本是结伴登高,插菊饮酒,挥毫赋诗的日子,这一天无数革命红军渡过于都河的渡口,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无数名红军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70多年多去了,如今当我们再度回首那天漫漫长征路,仍会被那殷红殷红的数字震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410月至1936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赢得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长征,是一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革命乐章;是敢向青天邀日月、敢把惊涛当暖水的肝胆豪情;是让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乐观的英雄主义构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让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美德,再次迸发出灿烂的光华,让中国历史的车轮沉着而坚定地向前迈进。

《不能忘却的长征》立意新颖,结构创新,没有照本宣科地赘述长征过程,而是力图在75分钟的影片中,通过抽取长征历程中一些鲜活生动的人物和事件,诸如长征一词的由来、斯诺的中国红色之旅、红军与南天王陈济棠的广东借路之盟、池煜华老人对红军丈夫整整70年的守望、长征途中中央对路线方针的争论、半条棉被和一面军旗背后的故事、刘伯承和小叶丹会盟等,夹叙夹议,深入挖掘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的精神实质,探索红军万里长征的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文明史五千年不曾中断,正因为有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而长征,正是这种奋斗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的生存条件空前残酷,士兵经常野菜、野果等充饥,喝雪水解渴,与数倍与自己的敌人周旋苦斗。不少将士为此被严寒和饥饿无情的夺取了生命,其处境之惨、战斗之残酷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即使如此,长征队伍并没有悲观失望,他们始终百折不挠,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坚持与敌斗争,经受了生命的极限。长征精神体现了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这正是我们党、我们的人民、我们伟大的民族勇往直前、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在长征出发时,苏区人民为红军几乎捐献了一切;长征途中,红军严格遵守革命纪律,不动百姓的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红军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百姓的深深敬爱,也成为今天中国军人学习的一面镜子。

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神州五号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发挥了重要的凝聚民心、引导方向、催人奋进的作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崛起和腾飞这一近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

一位学者说无论是对青少年的成长,还是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领域,

研究长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并非仅仅是吃苦耐劳,一个

人、一个民族,只有完成心理上的长征,才能创造出奇迹!这样,当我们把那些历史文字合上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它们还在跳动,是一个永远讲诉不完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b1ef327fd5360cba1adb51.html

《观《不能忘却的长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