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发布时间:2014-03-29 09:39: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地影响着世人,然而其身世却给人带来了几许悲凉之感。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生活、爱情是甜蜜的。时局的动乱,赵明诚的猝死,给这个原本很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女词人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的历史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表同情。

关键词李清照 赵明诚 爱情悲剧

《史记.外戚世家序》云:“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司马迁在看似宿命论的观点中揭示出了我国古代爱情、婚姻的悲剧精神。在众多的婚恋生活中,或受外力阻挠,有情人难成眷属;或因一方早逝,婚姻半途夭折;或是才子佳人露水一场,佳期难再。于是,爱情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特别是在宋代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宋文人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和敏感的气质,他们的感情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伴随着文学体裁的逐渐成熟,心理体验的日趋丰富,人生变故的巨大刺激,众多的诗人词客开始坦然而深情地咀嚼他们对爱的理解、痛的感受。于是,在宋代文坛上,便出现了以抒写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盛况奇观。李清照也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美满的婚姻生活

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李清照,结婚时性格还没有完全成熟。婚姻不论是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点。婚姻让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生活,承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要以新的身份去面对陌生的公婆与丈夫。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对与一位年轻的少女而言,往往由于前期的心理因素与经验的不足,而显得惘然。对古代的女子而言,婚姻意味着重重的束缚之外,凭添了一条“夫权”的锁链,许多的家庭也就因此而埋下悲剧的种子。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更何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骤然结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多都是所嫁非偶,彼此之间在兴趣、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夫妻之间很少有恩爱可言,婚姻就好比她们的活死人墓,人生就在婚姻的凄凉苦涩之中煎熬。因此,许多的女子被渐渐消磨去才气与个性,憔悴枯萎,在凄凉之中悄然离开人世。而李清照是非常幸运她与赵明诚结婚李清照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婚姻。

赵明诚性情淡泊,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李清照与赵明诚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但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因此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尤其是两年后赵明诚出仕,相思之苦常常缠绕了这位思妇,李清照和赵明诚短暂分别后的离恨相思与内心的苦痛反映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分别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写词人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纵观李清照的婚后,除了朝廷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之外,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愉快的。“归来堂里小鸳鸯,翁佐崇宁政事堂。郎典春衣携果饵,妾蠲珠翠市琳琅。古今无比闺房绝,携手成欢分手念。无钱怅记牡丹图,惜别悲吟江藕簟。”(樊增祥《题李易安遗像》),这首诗概括了李清照的早期闲适温馨的闺阁生活。在北宋那样的社会里,理学已开始盛行,女子进一步成为男子的附庸,并已开始缠足。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这样一个与她情投意合、以平等态度对待她的丈夫,自然感到十分幸福美满。有《一剪梅》为证,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试看,在荷残花凋的的清秋,女词人独自登上一叶小舟,近视河水静静的流淌,远望雁阵飞过,却等不到爱人的只语片言。直到月光洒满西楼,仍然无法排解相思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思念是何等的深沉,离愁是何等的缠绵。然而,李清照婚姻并不长久,诸多原因导致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的不幸

二、历史现状导致悲剧的形成

1、朝廷的内部斗争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北宋年间,党派之争给了这一对鸳鸯的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是属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这与他的公公赵挺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新、旧党之间的争斗与沉浮,使李清照与丈夫生活在分别与重逢之间。

当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的李恪非,被当成与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被罢黜出京。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二诏,分别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阕下”。尽管李清照受党争株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与此二苛诏中所规定的“政策”直接挂钩,尽管作为已经“泼出去的水”而成为赵家的媳妇的李清照不一定是本来意义上的“党人子弟”,尽管赵家不一定作严格意义上的“宗室”,而主要是因为与苏轼私怨很深的公公赵挺之此时连升三级、大权在握,为此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援救其父,但却落了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事已至此,回乡暂居以避赵家冷眼,未必不是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的明智选择……那么,与赵明诚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后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解脱,从原籍回到卞京府司巷的御赐丞相府。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赵挺之于大观元年(1107)三月被罢后五日即卒。卒后三天,在京亲属便被捕入狱,李清照也因赵、李两家政治上的原因而无辜被捉入大牢。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势必会造成影响,朝廷的纷争给李清照的生活浓浓地烙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

2、封建婚姻制度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影响

说李清照有“婕妤之叹”,不是莫须有的,从“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中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把自己待字时的居室称作“长门”,就足可说明“婕妤之叹”之称绝对不是莫须有的。从当时的婚姻制度来看,赵明诚另择新欢也是很正常不过的。况且,在宋朝,一夫多妻是屡见不鲜的,纳妾和寻花问柳是家常便饭的事,这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结发之妻在身边都有可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四妾,何况是年轻离偶,同时又是面对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二十二三岁的赵明诚不可能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我们从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人生活的欲求上来分析,“婚外情”是必然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文人士子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多于性。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极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子那里去寻找爱情或者去寻找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作为丞相之子的赵明诚,在那样“优越”的婚姻制度下,面对美貌女子的诱惑,加上生理上的欲求,可想而知,他会不会满足与他的婚姻现状呢?在宋朝那样的制度下,家妓、官妓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公开化与商业化的。在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对不满意婚姻的弥补和对性爱生活的追求。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呢?赵明诚也会不会随波逐流?

廷争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归宁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她的《小重山》、《满庭芳》和《多丽·咏白菊》等作品中,细细咀嚼的话,就会读出只有女性较敏感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3、外敌入侵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当她辗转到达江宁时,已是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春天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正做江宁知府,两人在一起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李清照在此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她用这首豪气十足的诗,用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现状,李清照只有在深闺愤笔疾书。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李清照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词的上半阕写了此时此际的遭遇和感慨,下半阕直接点明流亡生活。整首词就是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了一个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而其中渗透着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感受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

三、小结

出身于封建时代缙绅之家的李清照,她的阶级地位和时代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妇人;相反,这些使得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时代和道学所加于她的某些局限,表现出卓越的才华,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女作家。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一个文场词坛的才女,她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这么多的历史环境的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亦令人痛惜, 她的爱情和爱情诗篇都是悲情的、凄美的。她的爱情悲剧,在那样一个实行封建统治和动乱不堪的时代也是必然的。

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注释

①《史记.外戚世家序》第四十九卷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3月第二版第1851

    李清照《醉花阴》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33

③《宋代女词人传》刘敬圻、诸葛忆兵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6

  李清照《一剪梅》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31

⑤《李清照诗词文选评》陈祖美 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⑥《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175

⑦宋  李清照《乌江》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84

⑧宋  李清照《清平乐》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 2005年版第56

参考文献

[1]《文学原理》[M] 张永刚 董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

[3]《唐宋词鉴赏辞典》[Z]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李清照评传》[Z] 王延梯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中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李清照全词评注》[Z] 徐北文主编 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

[7]《李清照词选》[Z] 诸葛忆兵 中华书局2005年版

[8]《李清照事迹考辨》[Z]黄盛璋 《文学研究》1957年第3

[9]《李清照诗词文选评》[C] 陈祖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清照集校注》[Z] 王仲闻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ffb26f3169a4517723a3e0.html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