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环境生态设计研究r——以城市湿地为例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城市滨水环境生态设计研究r——以城市湿地为例
王小英;贾盾
【摘要】通过剖析城市滨水环境的生态学内涵,以城市湿地为例,对我国城市湿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环境生态设计的要点和主要问题.市滨水环境的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对改善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全面打造中国城市新形象,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期】2016(031006【总页数】5(P84-88
【关键词】滨水环境;发展现状;生态设计【作者】王小英;贾盾
【作者单位】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龙门景区伊河管理站,河南471023;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龙门景区伊河管理站,河南洛阳471023
【正文语种】【中图分类】X321
城市滨水环境伴随着人类城市的发展一路走来,凭借不可替代的生态方式,编织出水与生命、文化与环境环环相扣的生命链。随着人类生活城市化和生活环境的急剧膨胀,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近些年,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及向周边开发拓展,周边湿地逐渐被蚕食,导致城市湿地愈来愈稀缺。在此

背景下,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以全新的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以其深远的内涵愉悦着人类生活。作为城市绿地公园的重要构建部分,城市滨水环境不仅涵盖了人本观念下所提供游憩的场所,满足城市居民所需所求,而且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下城市功能区的协调,演绎出城市生态的发展与进步。(生态学概念下城市滨水环境的内涵
顾名思义,城市滨水环境是在人本理念下,城市领域内陆地与水域联手构建的一种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是一种生态概念下现代城市特有的环境,是与水体休戚相关的自然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总和。构建现代人城市生活滨水环境,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渴望,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话题。谈及城市滨水环境,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一种城市滨水文化的景观,只是一种拿来看的景色。城市公园滨水环境的概念应为:在人本理念的涵盖下以公园领域水体为载体,与领域内相连陆地共同构建而成的所特有的城市环境,包括景观主题下生态环境的内容、游憩环境的内容、人文环境的内容及经济环境的内容等。
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生态学的角度上,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园滨水环境是一种景观涵盖下有关环境的综合性概念。在生态学上,具体衡量湿地公园的有关指标为:总体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比重、整体生态系统所需维护费用、城市生活整体利用效率和城市公园所使用的期限。城市生态主题下的湿地公园由于建筑简洁,整体工程的投入费用较低,而在高生态系统运作之下所投入的产出率较高,湿地概念下的生态系统依托特有平衡体系节约了大量的后期维护费用[1]256。城市湿地具备湿地的特有属性,因此成为文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科学研究理想的基地。湿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蕴涵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痕迹,诸如历史遗迹、传统文化等[2]319
(城市生态下城市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湿地的功能包括环境功能、生态功能、资源功能、游憩功能、经济功能等方面。

1.环境功能
环境功能指的是城市湿地对周边生物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城市小气候的调节、对城市区域水量的平衡、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降低、对城市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及空气的净化等。2.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指的是城市湿地在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维持物种多样性、调节食物链、为各种动植物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方面所发挥的生态效应。城市湿地不仅是天然的蓄水库,也为野生动物、植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并为珍稀水禽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地与越冬地。3.资源功能
资源功能指的是湿地为城市经济建设、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丰富的水域资源、动植物资源与矿产品资源等。4.游憩功能
游憩功能指的是各种湿地形式下的城市公园、城市旅游的开发、城市社区湿地综合利用等功能。5.经济功能
城市湿地能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丰富的食品资源、广茂的工业原料及形式多样的能量来源,还具有交通航运功能,尤其为人们生活提供了特色生态旅游、思想教育和科研场地。高效率的城市景观建设等同于节省了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
城市湿地不仅为城市的生活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在防洪排涝、水域开源节流、控制城市污染、调节城市气候、美化环境等诸多方面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功效,逐渐为全人类所接受并受到普遍关注。
基于城市居民生活的角度,因城市建设的过度开发、高墙林立的钢筋水泥环境已经让人们感到厌倦、压抑,对水泥铠甲所包裹的城市生活感到失落,立身于灰色天空

之下,心中充满对田园式城市生活的渴望,渴望在城市生活中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湿地逐步走进城市居民生活,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所崇尚。
(我国城市湿地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围绕城市湿地建设全面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越来越多地为地方政府所接受,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自20世纪末着手城市水域建设,结合城市特点对水系进行全面的系统整治,使城市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且效果明显,逐步形成“水清、岸绿、流畅、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特色。
苏州在水域建设中巧妙地实行在“三纵三横”基础上添加“一环”,构建出具有河网水系及享誉世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水城,保持并巩固了古城、河路并行的传统格局和人文景观。
温州市湿地类型多样、资源丰富,全市0.08平方千米以上湿地面积达2146平方千米,相当于该市国土面积的18.20%。温州市通过对工农业、城乡污水综合处理等措施加强污染治理,并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开展湿地修复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湿地,确保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成都市对府南河的综合治理,设计到位,功能齐全,将排水、防洪、绿化、交通、生态文化集于一身,不仅创新了城市形象,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3]
洛阳市地处中原腹地,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近年来,洛阳市提出打造“中西部最佳人居城市——宜居洛阳”的建设目标,加大城市湿地建设力度。目前,洛阳市湿地总面积达50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黄河、洛河、伊河、汝河、故县水库、陆浑水库等区域,大大改善了该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

兰州市深居大陆腹地,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可利用水资源量十分有限,黄河兰州段提供了城市所需的生产、生活用水。兰州市城市湿地建设主要依托黄河而建,目前建成黄河兰州段从新城大桥至桑园峡段城市湿地超过5平方千米。这些湿地公园在设计中融合了兰州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信息,提升了兰州城市的文化品位。“十三五”期间,兰州市将加大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将规划建设雁儿湾湿地、马滩湿地、代家湾湿地及黄家滩湿地,通过加大沿黄湿地生态景观修复,增加湿地公园面积,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满足群众对居住环境的实际需求。
哈尔滨市目前已基本建成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旅游景区全方位的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哈尔滨市过境水量丰富,过境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哈尔滨市依托松花江城中湿地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松江湿地的极致生态与都市繁华有机融合,开发了系列湿地旅游产品。建成了包括太阳岛、白鱼泡10处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呼兰河口湿地等8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哈尔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我国城市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城市水系的建设上进行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成了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但我国城市水系的整治大多基于污染治理,被动式地跟进河道清淤、水岸绿化等工程。由于我国具有人口多、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特点,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上又过多注重排涝防洪,所以人工化的河道格局整体上没有改观。在对湿地开发整治的建设理念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在湿地景观综合治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1.水体的富营养和污染化导致城市湿地生物的简单性
初步统计,我国80%的城市水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即便是座落于大江大河流域段的城市水域也难以达到Ⅲ类的水质标准。据国内2万多个监测站精确统计,全国138处城市河段,能达到Ⅱ类、Ⅲ类水质标准的城市水域占比仅为23%。Ⅴ

类以外城市水域水质占比甚至超出38%的比例,能直接作为生活用水的城市水域寥寥无几。由于河流污染,致使鱼虾等生物所见不多,我国城市河流及河岸生物的多样性在急剧下降[4]
2.城市水域的骤减降低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目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中,因过度开发而占用城市水域面积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城市水域面积急剧下降,因湿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导致城市功能退化速度惊人,客观上对湿地生态景观的破坏滞缓了城市综合功能完整性的发展。近年来,众多的大中型城市在土地开发及城市建设中,大量填埋、占用河道,造成城市水域面积骤减,各大城市20年来城市水域占比降低了三个百分点[5]
乌鲁木齐市湿地总面积在2007年时约为212平方千米。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该市湿地资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天然湿地面积锐减,质量下降趋势明显,湿地植被和珍稀水禽大量消失,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干扰。到2015年年底,头屯河和乌鲁木齐河两大河流的自然河道已完全断流。约占乌市地表水量40%的天然湖泊湿地——柴窝堡湖面积萎缩超过75%,湖岸后退将近20米,与之连通的小西湖近0.2平方千米水面已彻底干涸,周边湿地减少超过300平方千米,地下水位下降10余米,周边草场已呈严重盐碱化和沙漠化,沙尘带宽达40多千米,成为乌市沙尘、扬尘天气的根源。据该区生态机构多年观测,2011年之前,在柴窝堡湖水域附近直接观察到的禽类就有200多种,其中95%都是候鸟。柴窝堡湖大面积萎缩后,鸟类失去了迁徙繁殖地,生物多样性消失殆尽。3.河岸湖坡的过度硬化破坏了城市生态湿地的生物链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大,从城市安全考虑,年年加高环城河堤,以钢筋混凝土建筑河堤护岸,使河流大多被渠道化,几乎丧失了其特有的属性。钢筋水泥硬化的河床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承接关系,造成水系生物、土壤生物与生存环境脱离,原有的河道生态功能丧失,自净能力完全消失,这些无形当中

加剧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4.湿地环境的高度“人工化”丧失了城市水边环境的“亲水性”
城市河流被人工硬化、渠道化的后果是使河流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从城市人居环境构建的角度出发,因水边绿化所造成空地的减少,致使水边极具情调的开放空间在逐步消失,城市情趣在逐渐消亡,城市的滨水环境设施逐步丧失了亲水性,人与水正在被隔离。
生态学家曾明确指出,活跃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所处空间的彼此作用是动态的,其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改变。湿地景观作为独立生态子系统表现形式同样是动态的。进一步讲,城市建设中湿地景观与我们设计地段生态系统间的彼此作用也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在筹建一个湿地景观之初,需要通盘考虑建设中以及使用中与周边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需要考虑并检验建设当中材料加工与使用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岸线及周边环境的系统设计
置身于城市湿地的景观中,河流岸线及周边环境作为独特的一种线性空间,是湿地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过渡,所处过渡地带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在河流岸线规划中,应最大限度地采用自然的形式,保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一致性,把岸线构建成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在城市公园滨水环境生态设计上,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结构稳定性原则。在驳岸设计上,最初的功能是对水流向的规范。驳岸对水流向规范的同时,也会承受背后土壤的压力和来自水流的侵袭。由此可见,保证驳岸结构上的稳定性是驳岸设计的前提,更是城市公园滨水环境生态设计的重要基础。为满足这样的原则条件,设计之初必须运筹帷幄,要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河岸及周边环境潜在的威胁,必须进行相关的稳定性验算及抗滑坡、倾覆验算等,在进一步依据科学理论系统论证之后,全面展开驳岸构建设计[6]
第二,场所地域性原则。场所的地域性也是一项城市湿地生态驳岸设计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要求满足场所与该地域环境的协调性,更重要的是对地域场所固有特征的尊重。例如,在缺水环境及地下水位低的场所地域,在设计中应注重其场所地域特征并辅以侧防渗的设计思路。再如,南北方环境大不同,北方多有冻土,在设计上应该根据场所地域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
第三,景观的亲水性原则。景观的亲水性是公园驳岸的固有属性。置身于风景优美的园林当中,周边环境兼容水陆两方面的优点,成为园林区最聚人气的所在。因此,进行必要的亲水设计是湿地驳岸本身的特有要求。一处优美的景观带给人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赏心悦目的感触。人们在对美的享受之余,可以进一步达到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讲它还有医治疾病的功效。同时,城市滨水景区建设当中应适当加以平台、木栈道等一些亲水建筑,使人们切身体会到自然环境的幽静与舒适。
(湿地的植物、植被设计
湿地绿化应根据湿地和浅水植被的特性进行设计。具体来说:香蒲沼泽类群落,主要生长于地表,适宜常年积水或较长时间的季节性积水,适宜腐殖质的沼泽土壤;芦苇沼泽类群落,对水分的适应性较广,几厘米至1米左右的水深皆宜;菖蒲沼泽类群落,是以菖蒲为优势物种所组成的优秀群落,往往遍布于河岸和河滩洼地;水葱沼泽类群落,适宜于10厘米~55厘米水深、腐泥或淤泥沼泽性土壤;球穗沼泽类群落,适宜于地表之上常年积水、腐殖质沼泽性土壤[7]
浅水类植物湿地主要包括:漂浮植物类群落,植物漂浮在水面上,其根浮在水中,在水面上植被随水流漂移,其群落组成属不稳定结构;槐叶萍类群落是一种厥类植物,广布于世界各地,常伴生紫萍等;紫萍类群落,在湖泊、水田随处可见,常与浮萍共同组成群落,浮在水面;白萍类群落,其叶面背有气囊,浮在水面,作为单优势种,少有伴生种,较多分布在浅水区和净水区[8](滨水生物的栖息地设计

湿地的独特环境,使大量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生活其中,共同演绎成就生态链系统。滨水环境下城市公园为它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空间。动物在栖息地选择的问题上,同时具有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获得两种属性[9]。把动物置于同一生存环境中,它们对生存地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在栖息地的选择上也会不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大多来源于遗传基因,但动物生活先期经验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栖息地选择上,动物往往表现出相应的灵活性。迁徙鸟类在不同季节对栖息地的选择也往往有所不同,个别鸟类不同年份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城市湿地素有“城市之肾”的美誉,是城市绿色景观文化的载体。城市滨水环境生态设计的初衷应为人类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滨水环境的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对改善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全面打造中国城市新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白晓平.城市中湿地与绿化的保护和建设[J].山西建筑,2002(10151-152.
[4]王庆安,任勇,钱骏,黄时达,孙铁街.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净化地表水的试验研究[J].四川环境,2000(19-15.
[5]王智慧.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湿地鸟类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6-49.
[6]吴炳方,黄进良,沈良标.湿地的防洪功能分析评价——以东洞庭湖为例[J].地理研究,2000(2:189-193.
[7]吴志勇,黄川友.湿地构成变化与湿地保护[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z2:32-34.[8]王薇,俞燕,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59-62.[9]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栖息地选择[J].自然杂志,2014(3:182-18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e73fe6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b.html

《城市滨水环境生态设计研究r——以城市湿地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