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5-02-11 20:55: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诗经

《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比方,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中国古代是散文大国,也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1]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蕴涵有丰富的道家思想。

作为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屈原(约公元前342-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离骚(屈原诗作)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

汉赋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贾谊 《吊屈原赋》(后被视为枚乘 《七发》(后被视为七体杨雄 《甘泉赋》《河东赋》班固 《两都赋》张衡 《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左思 《三都赋》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其作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分本纪世家列传五部分。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 五帝,夏,殷,周 ,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 ,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鲁迅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乐府

汉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

拟乐府。

两汉乐府诗注意剪裁,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注重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使作品一方面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两汉乐府诗还有像《陌上桑》《上邪》这样的诗。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 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代表,陶渊明《饮酒》 《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 竹里馆》,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王昌龄有《出塞》

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代表,韩愈《师说》、《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山水散文:《永州八记》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称新乐府一名, 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又名新乐府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唐代传奇

唐代传奇是唐代的汉族文言短篇小说,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进承魏晋南北朝志人和志怪小说,发展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新体式。内容丰富,题材丰富,艺术成熟。

唐传奇的题材、故事对后世戏曲以及讲唱文学的影响,一向为研究者们所注意。大凡著名的传奇故事,在后代都各自产生若干同一题材的戏曲。最为人所知的是《长恨歌传》对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传奇戏曲《长生殿》的影响,《莺莺传》对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的影响,《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对汤显祖的传奇戏曲玉茗堂四梦的影响等等。由于唐传奇成为后世戏曲小说汲取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宝库之一,因而有人把这种现象与希腊神话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影响相比拟。《古镜记》相传为隋末唐初人王度作。以古镜为线索,把十多个怪异故事连缀起来组成长篇,叙述较为细致。 《补江总白猿传》作者不详。内容属志怪一类。 《虬髯客传》相传为张说作。写隋末李靖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两人随后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本来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大志,看到李世民神气不凡,知道自己不能和他匹敌,便倾其家财资助李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虬髯入扶余国自立为王。 《枕中记》沈既济作。写卢生在梦中做了丞相,权势煊赫,梦醒觉悟,皈依佛教,表现人世富贵如梦境之空虚。 《南柯太守传》李公佐作。主题和《枕中记》类似。 《柳毅传》李朝威作。写书生柳毅传书搭救洞庭龙女脱离困境后,几经曲折,终于与龙女结为夫妇。 《柳氏传》许尧佐作。写诗人韩翊与柳氏相爱,经动乱离散,最后团圆。 《李娃传》白行简作。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倡女,屡经波折,终获美好结局。 《霍小玉传》蒋防作。写陕西李益与长安倡女霍小玉相爱,后登第授官,遂致负心。 《莺莺传》元稹作。写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 《长恨歌传》陈鸿作。写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招致安史之乱;杨妃死后,玄宗日夜思念,有方士到蓬壶仙山访得杨妃。故事几乎都是虚构。

诚斋体

诚斋体的得名是源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欧阳修的《六一词》,柳永的<<雨霖铃>>都是其代表作品。

豪放派

豪放派,形成于宋代的汉族词学流派之一。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北宋时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代表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挑灯看剑)《永遇乐

话本

话本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通常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四家,其中以小说、讲史两家最为重要。

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间亦穿插一些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散套两种。

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散曲

散曲,汉族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称为乐府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汉族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姚燧《越调·凭阑人》、张养浩潼关怀古》、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睢景臣《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

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公安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苏州派

是清初的苏州派戏剧。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李玉是苏州派的的领袖,最负盛名的是崇祯年间刊刻的《一笠庵四种曲》,亦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王季思1906~1996)在担任中山大学教授时与他领导的编辑团队在征求了各方学者意见后提出。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是:《西厢记》(元)王实甫、《墙头马上》(元)白朴、《救风尘(元)关汉卿、《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惠

看钱奴》(元)郑廷玉、《玉簪记》(明)高濂、《绿牡丹》(明)吴炳、《风筝误》(清)李渔、《中山狼》(明)康海。合称“西墙救李幽,看玉绿风中”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明朝的《精忠旗》、《娇红记》;清朝的《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代表人物,黄遵宪,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传统、反孔、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5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科学(旧称德先生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青年(陈独秀创办月刊)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915915 日创刊号至19267月终刊共出9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1917112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19185154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105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1021年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也被称为“人生派”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后期在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许多作品内容,动辄以一双蝴蝶,卅六鸳鸯来比拟书中的才子佳人,因此被称为鸳鸯蝴蝶派。1914年鸳鸯蝴蝶派早期最有影响的杂志《礼拜六》出版后,也被称为礼拜六派。又称才子佳人小说。我国旧体小说的一种。指将文艺当作消闲品、专写才子佳人的种种哀情、艳情、惨情、苦情的小说,属言情小说范畴。鸳鸯蝴蝶派小说是当时广受欢迎的以才子佳人情节为主的市民小说,包括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各种类型。鸳鸯蝴蝶是以形象化的名称来指谓民初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流派的作家不仅仅是写才子佳人的恋情小说,因此用鸳鸯蝴蝶派命名已无法概括众多题材的特色,于是,有人取该派最有代表性的刊物《礼拜六》名之,取其休娱、消闲功能而称为《礼拜六》派.代表人物,张恨水、包天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61aa11783e0912a2162ab8.html

《电影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