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题目

发布时间:2017-10-19 13:2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心理学》部分请选择以下题目中的两道题作答。(每题50分,共2小题,共100分)

一、 简述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处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中,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和运动来构建认知图式。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2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开始出现符号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儿认为在采摘植物时植物会受到伤害,植物也会感到疼痛。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符号功能是指使用符号(如:表象和词汇)来表征其他事物和惊艳的能力。在此阶段幼儿的标志是符号思维的出现。

供参考皮亚杰证明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著名实验是“三山实验”。在三山实验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观察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总是选择他们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够区别不同观点的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大约6岁时,这时幼儿表现出他们知道了区别所在,但是却不能指出来。在89岁,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在这个经典的范例中,8岁以下的幼儿被认为是自我中心者。因为他们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不能想象出他们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场。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的任务对于幼儿来说是困难的,可能皮亚杰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整个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缺少可逆性思维,幼儿不理解逻辑运算的可逆性。例如,4岁的幼儿不能理解当a>b时,则b。例如,当你问一个幼儿:“你有哥哥吗?”幼儿回答说:“有。”“他叫什么名字?”“陶陶。”“陶陶有没有弟弟?”“没有。”此外,在这一阶段幼儿在事物发生转变时只注意知觉变化的最终状态而不注意变化或转化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幼儿也不能理解“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那么A等于C”这种类型的问题

幼儿在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守恒问题上。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当物体的外形或形状发生改变时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皮亚杰设计的守恒问题包括数量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重量守恒等。数量守恒实验是给儿童呈现两排砝码或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砝码或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幼儿一般回答说一样多,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在形态,然后让幼儿回答这两排的数量是否一样多。体积守恒实验是给儿童呈现两个一样的杯子,将水装至两杯子同一高度水平,让幼儿明白两杯子中的水一样多,然后将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个较高或一个扁平的杯子中,问幼儿两杯水是否一样多。长度守恒实验是先向幼儿呈现两根相等的直线,移动其中一根,然后问幼儿移动后的两根直线是否相等。重量守恒实验是先向幼儿呈现两个一样重量的泥球,改变其中一个泥球的形状,然后问幼儿两个泥球的重量是否相等。

3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或者说是符号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减去几个,然后增加相同数目的珠子,这堆珠子的总数将保持不变。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幼儿开始能够解决“三山问题”。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是可分离的。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客体永久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A的某种属性等于BB等于C,则A必然等于C

幼儿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简述迁移的种类。

三、简述月亮错觉的两种假说。

四、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了问题解决的倾向性

2.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的定势。指一个人看到物品的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问题解决者难以看清现有工具其他的功能,而影响问题的正确解决

3.问题的难度包括问题本身的空间大小、问题本身的结构特点、问题所包 含的无关信息的干扰

4问题表征只有对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不同的表征方式会影响对问题的理解。

5.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对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也会影响到问题解决。

6策略的选择 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要依据问题来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7问题解决者的个性特征包括个人性格、动机、情绪、智力水平等。动机: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最佳动机。达到最佳动机时,工作效率最高。情绪与情感:问题解决过程中,解决者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到问题解决。

五、简述斯滕伯格假设的短时记忆提取的三种可能的方式。

六、论述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智力的组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智力差异表现在三种能力不同组合上)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成分智力成分亚理论):1)元成分: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2)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3)知识获取成分: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经验亚理论:经验智力,包含两种能力:1)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即经验的形成,创造能力)2)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即经验的自动化能力)指的是创造能力。

情境亚理论:情境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有三种形式:(1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的行为和技能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对现有环境的适应。(2选择:指人们在环境中找到自己适当位置的能力,是对不同环境的选择。(3塑造:智力活动可能对环境本身进行塑造。即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即指的是实践能力

评价:在理论上已将传统智力的观念扩大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选做其中3个,每个小题20分,多做按前3个小题给分,共60分。)

1简述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评价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2、简述教育的有限性。

3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这是由评价标准的方向性决定的。因为在教育评价中,对任何被评对象所作的价值判断,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总体来说评价教育办得好与不好,关键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需要,客观评价上和微观评价上都是如此。所以,评价的导向作用是一种社会导向作用。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可以引导某项教育活动朝正确方向发展。

2鉴定功能教育评价的鉴定作用是指教育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它是与教育评价活动同时出现并始终伴随着教育评价存在的。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教育评价具有对评价对象具有鉴定优劣、区分等级、排列名次、评选先进、资格审查等鉴定功能。鉴定功能是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其它功能是在科学鉴定的基础上实现的。评价者只有通过评价,根据被评价者达到目标的程度,才能给与恰如其分的不同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以促进工作的进步;被评价者也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3监督功能教育评价的监督作用是指教育评价有对被评价对象起检查、督促的功效和能力。它的检查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评价总是将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它的督促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评价总是找出被评价对象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督促被评价对象朝着评价目标前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是通过教育评价来实现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宏观管理的。

4调节功能教育评价的调节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者为被评价者调节目标及进程。要让他们在不同水平上朝目标前进,避免发生达到目标者停滞不前、达不到目标者沮丧气馁的情况。二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短、功过,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以实现自我调节。

5诊断功能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是指教育评价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科学的教育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它能够根据评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分析出或者说出、诊断出教育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同时也能指出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找出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途径和措施的过程。

6激励功能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要发挥这种激励作用,应注意评价指标的制订不可过高或过低,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最适宜的指标应定在大多数被评价对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因此必须将条件评价、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7管理功能:教育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具有使管理活动及评价对象的行为得到调节、控制、规范并使其趋向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效用和能力。它是通过发布通知、行政命令或颁布法律、法规等进行导向、激励、监督、检查、鉴定,从而实现调节、控制、规范功能,以此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该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一系列严密操作程序基础之上的,优越于一般的经验性、行政性管理功能。

在实施教育评价时,各种功能总是综合地起作用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此外,也应注意到各种功能都具有两面性,只有良好的评价,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简述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我国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3)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4)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目的。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选做其中1个,每个小题40分,多做按第1个小题给分,共40分。)

1论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1)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更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是教学的特色与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社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4)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5)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不是唯一工作,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学校在保证教学的时间、秩序、质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径,使多种途径协调发挥育人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b68b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8.html

《心理学题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