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发布时间:2014-12-27 21:1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阶段,只有民歌可以追溯古远的历史。陕北民歌,江苏民歌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和习俗,存储着数千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了一方文化。由于历史、地域、方言的不同,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文化造诣,在音乐的历史舞台呈百花齐放的格局,南北民歌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陕北民歌中方言土语的运用生动地突出了其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如称谓有:后生(青年人、后辈)、婆姨(媳妇、成年妇女)、搭伙计(交朋友、谈恋爱);牲灵(牲口);眉眼(面容、相貌);像片片(照片);兜叉叉(衣服口袋),

在陕北埋藏着一座民歌的“金矿”,这里的民歌浩如烟海,有俚语道:“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信天游的随意性极强, 是一种兴致而作,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 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比兴手法,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容易拉话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沟, 咱们拉不上话招一招手,目见那村村不见人, 我泪蛋蛋泡在沙篙篙林。”封建的包办婚姻拆散了相恋的情侣, 他们在感情的苦海深渊中·时刻思念着旧日的情人。这首信天游表现了他们隔沟相望、难诉衷肠。相思苦恋难以相见的那种凄婉怅惘心情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最能体现陕北黄土高原那种沉郁、苍凉、恢宏的“ 个性” , 有种与其它歌种大异其趣的悲壮美。信天游着重于内心情感的描写, 质朴无纹真挚感人故能冲破时空、不胫而走、世代相传。

陕北民歌的劳动歌也是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再现,它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它产生于劳动直接为劳动服务劳动过程中那种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 赋予劳动歌以吃喝、呐喊的一些特点如《船夫调》: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几十几个躺公来把船扳。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九十九个销公来把船扳”,这首船工号子表现了在浊流翻滚,一泻千里的滔滔黄河中击揖的众多船夫,唱着深沉坚实、质朴豪迈、富有节奏的船工号子来统一划船动作给人一种搏风击浪、勇于征服自然的力量美。

陕北民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原始生态的生命和艺术之美,那破锣般的嗓子似乎就在耳边! 带着悲凉、酸楚,夹杂着农民的朴实、率真! 在黄土地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人们渴望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慰藉,于是,在苍凉的沟壑间便诞生了无数天然本色的璞玉纯金。

相对于陕北民曲的热情豪迈,我更加钟爱江苏小调的柔情似水。江苏民歌按区域划分分为苏北,苏南民歌。以长江为分界线, 江北民歌明朗刚健,江南民歌细腻柔和。

苏北地区流传着丰富的号子、山歌、小调, 花鼓音乐都较有特色。这些地区劳动号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结构短小而规整, 多采用二四拍形式且强弱分明, 音乐和劳动的节律保持一致, 具有明朗有力的性格。此外, 在以一领众和形式为特征的号子音乐中, 领部多唱歌词音调高亢, 旋律多样、节奏灵活; 和部则多唱衬词音调沉着有力, 旋律多重复, 材料节奏不变。而小调和舞歌的音乐风格却和山东、河南接近, 在北方方言区, 由于和鲁、豫、皖风俗习惯及语言比较相近, 曲风受其影响, 因此与江苏其他地区民歌存在某种不同的审美意趣。“小寡妇上坟”是一首徐州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 旋律进行中采用了大量装饰性的变化音运用。

苏南地区古称吴地, 属吴语方言区, 素有“吴依软语” 之称。这一带的民歌, 历代文人称之为吴歌。吴地的小调一直承袭了古代婉约轻扬、清丽动人的吴声歌曲, 具有历来清雅柔婉的风格。旋律的进行方面, 苏南小调旋律进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级进为主的进行方式上, 它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 极少采用变化的半音进行, 以及强烈的连续大跳, 在起伏不大的旋律线中, 旋律作小跳进曲折上下行进行, 体现着地方方言的色彩个性。吴地盛行的一些著名小调, 如“姑苏风光”、“绣荷包”、“鲜花调”、“采茶调”、“小九连环”、“无锡景”、“梳妆台”、“孟姜女春调”等, 旋律曲折柔美, 别有一番水乡情致。

当然, 各区域民歌之间还可以细分, 同时各个区域之间的民歌艺术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许多音乐的特性并不是泾渭分明。正如像我们所知道的, 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类别之中也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0666293700abb68a982fbd1.html

《民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