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案例分析资料

发布时间:2017-10-14 16:17: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绪论 案例1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

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

《光明日报》19991230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马克思(1818-1883)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镜头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2003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128公布的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前3名的得票总数为: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二战结束后,德国饱经世界大战硝烟的洗礼,沦为战败国,百废待兴。阿登纳带领德国人民摆脱了纳粹的统治,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并创造了二战后复苏的“经济奇迹”。因此,阿登纳在德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在投票的人看来,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马克思在东部的五个州获得了40%的投票,但在西部只获得了3%的投票,差距十分悬殊。

此次评选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参加评选的人数达到330万,候选人也多达1300位。德国民众先是从这130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然后从中评选出了1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外,另外七位是被纳粹屠杀的反希特勒战士索菲。斯谷尔和汉斯斯谷尔、著名音乐家巴赫、发明西方印刷术的约翰斯纳。古腾堡、“铁血首相”俾斯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镜头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20056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14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著有《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伟大共产党人先驱、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卡尔马克思最终以27.93%的得票率脱颖而出,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他的得票率为12.67%,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伟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这次选举共有3.4万人投票,能够进入“十大”的全部都是西方哲学家。生于20世纪的“十大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兼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施坦,以及提出可否定原理的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波普尔。数学家兼逻辑学家罗素,以及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沙特在一个月前的初选虽然能够进人“二十大”,但最终未能在“十大”排行榜中占有一个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BBC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名单上拉下,希望读者选休谟。《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而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但英国公众得出了自己的决断。很多人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內容。

马克思能够在英国这样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么受欢迎,让发起这个评选的栏目主持人梅尔文布拉格都深感吃惊。他认为:马克思似乎对全世人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他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思考讨论: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章 案例1 老子论强弱

传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在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静养,大概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来望了望。孔子赶忙再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新开始静养起来。孔子便立即率领学生告退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都感到很奇怪,问孔子道:“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问题就忙着回家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塞翁失马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古代边塞地区有一位老翁,他的一匹马无故跑出国境丢失了。别人都认为不幸,特地来安慰他,他却说:“这说不定还是福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意外地带领着国外一匹骏马跑回家来。别人都来祝贺他,他又说:“这说不定还是祸呢!”他的儿子见到新骏马,高高兴兴地牵着到村外试骑,一不小心掉下马来,把大腿骨跌断了。别人又来安慰他,他还说:“这说不定还是福呢!”果然,过了一年,朝廷发动了战争,凡年轻人都被招去打仗,只因他儿子是跛子,没有被征去。

思考分析: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2 追问铜锣湾

拖欠货款、拖欠工资、拖欠电费,在声声叹息之中,位于大连市青泥洼桥商圈的铜锣湾百货闭店歇业了。叹息之余,令人回想起了2004718铜锣湾百货开业。当时,发家深圳的铜锣湾正在全国提速扩张,集团总裁陈智以中国SHOPPING MALL创建人的身份把铜锣湾模式带入了大连。对于铜锣湾的开业,曾有人认为这为大连商界注入了南方先进经验。可经验并未展现应有的力量,反而关于其经营模式、定位、选址的疑问愈加增多,透过三大提问点击,我们看到了铜锣湾大连之败的因由。 

模式

铜锣湾把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概念引入了中国,随着深圳铜锣湾广场的成功经营,百货、超市、运动营、名店坊、会所、中餐厅、咖啡馆、美容院、演艺大厅等众多功能团入驻,上深圳“华强北”逐渐演变为深圳业态最全、最繁华的黄金商圈。而后,铜锣湾利用其独特的模式在全国铺设铜锣湾广场和铜锣湾百货,目前已设有44个店,总营业面积500万平方米。可为何这一独特的模式在大连不好用? 大连市连锁企业协会秘书长赵顺称,问题出在过度超前:“铜锣湾的经营模式有着‘适度超前,引导消费’的定律,雷同于南方店面,大连铜锣湾百货强调着休闲空间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缩减了商品丰富度。”赵顺认为,这种过多强调休闲空间的模式适于人均GDP5 000美元以上的地区,而大连消费者习惯于商场的人流攒动,喜欢柜台接柜台似密度布局。“对于铜锣湾的面积牺牲,大连人并不领情”。 

定位

青春、时尚是铜锣湾百货的主题,它的定位是:针对18岁至25岁年轻消费者,放弃成熟装、家居类商品经营,而以化妆品、男女服装、靴鞋等商品为主。为了引得目标客群的注目,铜锣湾利用其在深圳成功的文化营销,曾经分别请来李湘、潘美辰、老狼等明星大腕来助兴,可得到的只是如风来去的一时“冲动”。对于大连,为何铜锣湾的定位不能流行? “时尚绝不只是停留在年轻客群”,赵顺对记者说,在大连,铜锣湾所定位的年龄层消费能力不足,他们更适合于低价的时尚,在铜锣湾百货,得不到低价满足。而在深圳,年轻人比例很高,也有着良好的消费能力。因此,针对他们的文化营销能够形成消费渗透,而在大连,却不能带来销售力。

选址

虽位居青泥洼桥商圈,但却因为一街之隔,不能进入核心,按照商界定律,铜锣湾百货的位置只算“虚商圈”,这也注定了铜锣湾的选址失败。 接受采访的商业经营者对此有着共同的声音:铜锣湾的位置确实并无优势,虚商圈的位处需要其利用特色弥补,形成对核心商圈的错位补充,可铜锣湾在登场之时,就未明确“位置”。记者想起这样一个细节。开业之初,铜锣湾曾推行这样一个活动:“凭借其他商场会员卡,可免费办理铜锣湾会员卡。”这一“树敌”的行动引发了竞争对手的反感。而招商之中,与核心商圈品牌的重叠也限制了消费者跨过一街的脚步。业内认为,珠三角特色服装、商品应是铜锣湾错位补允的特色,利用全国店网优势,把全国40多个店的特色融入,才能改变“虚商圈”的劣势。 

南方经验不服大连水土

面对于铜锣湾百货的暂时歇业,令人联想到了去年年底撤资大连的银泰百货。可以说,二者有着共同的炫目——出身于南方,并在南方商业地盘展现龙头地位。二者也有着共同的遭遇——本意以大连为进军北方市场桥头堡,却因经营不善纷纷折戟。此外,来自于南方的家居连锁品牌好百年在大连的经营也并不十分理想。一个问题很轻易地提了出来:为何始自南方的商业旋风刮到大连就不够炫了?采访之后,记者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几大南方商业品牌确实有经营很成功的,进军大连时,他们带来这些“成功经验”,并抱有自豪感地全盘运用。可遗憾的是,“成功”对于北方大连完全不适用:管理不接日、经营方式不接口、商品结构不接口——“成功”形成更多的是这些副作用。 最终,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成功模式绝不可能完全复制。 看到了这一点,筹备6个月再度开业的铜锣湾有了新打算:考虑管理层本土化;引入更多珠三角商品;迎合大连人的价格敏感,商品突出价位优惠,小引高端,只求适销对路;缩小百货面积,引入更多专卖店和特色店„„更新之后的铜锣湾是否能够趋好,我们拭日以待。

思考讨论

1.大连铜锣湾是深圳铜锣湾集团开拓铜锣湾东北市场的第一站,然而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败落了。你认为大连铜锣湾的决策失误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启示?

2.如何评价作者的结论:成功模式绝不可能完全复制?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

案例3 爱过了头就是毁灭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逃跑。可是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炉,点燃后慢慢加热,青蛙在杯中呆得很舒服,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温度,最后被活活煮死,却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专家分析这样的现象就如我们对孩子的爱:“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让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凡事有个度,物及必反,超过了“度”的爱就是毁灭。

且看这些“爱的花絮”

在肯德基餐厅里,孩子们在聚精会神地吃着,年轻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们则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孩子的衣服,看着孩子吃得开心,比自己吃了还高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每天早上的上学路上,你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们手里拿着书包,孩子则悠闲地走着,更多的当然是坐在各种各样的车上,甚至嘴里还吃着东西,等到了校门口,大人们才怜惜地把书包交给孩子。

放学时分,每个幼儿园和小学的校门口定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前来接孩子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们,他们一个个翘首以待,看到自家的孩子出来了,赶紧接过孩子手里的书包,还一个劲地问:“今天上学累不累?”要是轮到孩子打扫卫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则亲自上阵,为孩子打扫战场,那课桌排得是一溜顺。

晚上,是家长们第二次上班,看,书桌旁,孩子做作业,家长们端坐一旁,陪着孩子复习预习。

吃饭时,把碗筷都放桌上了,还要一声声的呼唤,孩子才懒懒地端起饭碗,求爷爷告奶奶地让他吃完一顿饭。

商场里,孩子的商品最好卖,只要是孩子们看中的东西,家长们一定掏出钱包,让孩子满意而归      

太多太多的爱包围着孩子,这样的爱的结果是怎样呢?

不久前在上海卫视中看到,儿子在外面杀了人,做父母的不仅不劝其自首,相反竭力为其掩盖罪行、销毁罪证,并为其开脱,千方百计地阻挠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结果是人仰马翻,被公安机关统统逮捕。当这位母亲痛哭流涕地进行忏悔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从“陪吃”到“陪读”到“陪练”直至最后的“陪葬”,这一切的产生都是由我们的父母所引发出来的现代悲喜剧,而这全部的起因居然都是因为“爱”。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引向了一种“痴呆化”的生存状态。不信你看: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烦恼;我们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筋疲力尽的;我们几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核心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我们没有几个父母会去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才能使其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我们有多少父母真正懂得人在“原物性”中的“大爱”应该是以什么方式来体现的。说真的,我们只知道“小爱”,我们只懂得用很多辛劳甚至苦难来营造一种实际上的“假爱”。我们从小就把一个生命人为地关在笼子里面而不让其羽翼丰满,十多年后又将一个缺乏真正生存能力的人残暴地推向社会。可悲的是,我们心中却始终充满了爱。

思考讨论

1.“爱过了头就是毁灭”中爱的真谛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陪吃”、“陪读”、“陪练”乃至“陪葬”是真正的爱吗?人在“原物性”中的“大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小爱”、“假爱”的危害何在?

3.“爱过了头就是毁灭”所讲述的故事和阐述的道理,给中国的父母长辈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章 案例1 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

   1912年,奥地利科学家魏根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震惊了当时的地学界。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古气候学家和古地磁学家,又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这个学说。魏根纳提出这一学说的过程是这样的:他生病住院时,一次无意中发现,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所描绘的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凸凹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这是为什么呢?他苦苦思索着。出院之后,他翻阅了大量地质学方面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各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的,由于存在着某种推动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离了。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同理,印度次大陆向北移动,同亚洲大陆相撞,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据此,魏根纳得出结论说: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澳洲原是集合在南极周围,连成一整块的古大陆,即同瓦纳古陆。

请回答:魏根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根据材料说明理性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案例2 “天空立法者”的奥秘

刻卜勒(1571-1630)是17世纪的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因为他发现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而被称誉为“天空立法者”。刻卜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科学创造。那么,刻卜勒成为天空立法者的奥秘何在呢?

一般说来,做出一种科学创造,是需要具有必备的科学素质和多种才能。其中最基本的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实验才能,一种是理论思维才能。近代科学史上,大多数第一流科学家,这两方面的才能几乎兼而有之。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即有的科学家特别擅长观察实验,有的科学家则更加善于理论思维,彼此竞存,各有千秋;一旦二者结合,便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往往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刻卜勒属于擅长理论思维的这一类科学家,他的数学才能特别高超。刻卜勒与他的老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亲密合作,是导致他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重要原因。老师长于观测,学生精于思考和计算,师生珠联璧合,历来被传为佳话。

第谷·布拉赫是继哥白尼之后天文学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专门从事实际天文观测。那时侯,望远镜尚未发明,天文学家只能凭肉眼来观察天体运行情况。第谷·布拉赫的观察精度可以说几乎达到了肉眼观察所能达到的极限。他从1576年起直到去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从事天文观测,积累了大批极为丰富的天文观测资料,成为天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第谷·布拉赫的观测资料不仅数量之巨为过去所未有,而且其准确程度之高也是空前的。

可是,第谷·布拉赫却有一个缺点,即不善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因此,他长年累月、几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结果中,却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而太阳和其他行星又作为一个整体,来围绕着地球转;地球是不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

第谷·布拉赫生前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为天文学的后来发展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天文观测资料;一是为能够整理和利用这些资料找到了最合适的接班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年轻的德国助手——约翰·刻卜勒。

刻卜勒的童年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很小的时候就到酒馆帮工和田间劳动,一场重病又损伤了他的视力并给他留下了一双残废的手。后来,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到蒂宾根大学学习。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刻卜勒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美好和谐所深深打动。凭着他的热情和丰富想象力,他为哥白尼宇宙体系构造了一种神秘的几何模型。可是当他继承了第谷·布拉赫的工作,便毅然抛弃了这种杜撰出来的东西。因为这时他终于懂得了,纯粹的数学想象尽管看起来非常美妙和谐,但由于它没有任何天文观测事实做依据,因而不会给天文学带来任何实在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而已。

1601年,第谷·布拉赫不幸染疾辞世了。临终前他把自己毕生辛勤劳动的成功——所有的天文观测资料全都赠给了刻卜勒,并且留给他一句最重要的告诫:“一定要尊重观测事实! 刻卜勒正是恪守老师的这一教诲并基于其观测资料才在天文学上建立了伟大的功绩的。 刻卜勒接受了老师这笔珍贵的遗产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数学才能的优势,终于发现了隐藏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后面的自然规律,于1609年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十年后,又提出了第三条定律,这就是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看看第谷·布拉赫的那一堆茫无头绪的数据,再来看看刻卜勒的这三条简要明晰的定律,我们不能不为之拍手叫绝。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理论思维的才能,那些观测数据很可能让人一见就心烦意乱,把它当废纸扔掉了,而刻卜勒却不然。他利用这些资料,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揭示出了大自然的奥秘。

刻卜勒的三定律成为天体力学的基石,标志着天文学对太阳系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因而他获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誉。其实,他并非为天体建立了什么法则,而是把天体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法则揭示出来而已。刻卜勒之所以能成为“天空立法者”,究其人才素质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善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他自己不善于观测,就采老师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老师留下的观测资料。同时,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数学才能,对那些茫无头绪的资料进行了加工处理。如果没有第谷·布拉赫的精确可靠的观测资料,刻卜勒的理论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如果没有刻卜勒这一善于理论思维和具有数学才能的得力助手和继承人,第谷·布拉赫的那些观测资料就只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废纸,显示不出其科学价值。同时,还因为刻卜勒具有坚定的科学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思考讨论

1.第谷·布拉赫用了20多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从事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极为丰富的天文观测资料。但是,为什么在几十年的观察结果的基础上,却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2.刻卜勒为哥白尼宇宙体系构造了一种神秘的几何模型。可是当他接替了第谷·布拉赫的工作后,却毅然抛弃了这种杜撰出来的东西,为什么?

3. 刻卜勒是怎样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的?他为什么能获得“天空立法者”的美誉?

案例3 苯环结构的发现

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过程。

1864年的冬天,凯库勒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这时他正在研究苯分子的结构问题,但进展很慢,几子陷入了困境。一天晚上,他在书房中打起了吐睡,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在梦中,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看到一条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凯库勒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并由此联想到了苯分子的结构,提出了苯环结构假说。后来,凯库勒在1890年的讲演中描述道:“我坐下来写我的教科书,但工作没有进展,我的思想开小差了。我把椅子转向炉火,打起了瞌睡。原子又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这时较小的基团谦逊地退到后面。我的思想因这类幻觉的不断出现变得更敏锐了,现在能分辨出多种形状的大结构,也能分辨出有时紧密地靠近在一起的长行分子,他们盘绕,旋转,像蛇一样运动着。看,有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个形状虚幻的在我的眼前旋转着。像是电光一闪,我醒了,……我花了这一夜的其余时间,做出了这个假想。”对于他的发现,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思考分析:上述案例资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4 从牛痘到抗生素

1.危险的实验

18世纪终了时,医学界开始对人体有了相当的了解。医生们注意到一件奇妙的事情,就是某种疾病,人一生只会染患一次,好像身体会“记住”那种疾病,保护自己不再受到感染。“天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土耳其某个村庄的农民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件事,甚至找到独特的预防方法。一有人染上天花,就用针刺患者的水泡,然后刻意用这支针刺穿健康人的皮肤,这些人就会染上天花,但是症状通常不会那么严重。

18世纪初期,英国贵族出身的蕾迪·玛莉·蒙塔古住在土耳其,她对农民的天花预防很有兴趣,便将这项技术带回了英国。

当时一个名叫爱德华·金纳的医生在英国中部的乡镇工作,他和许多医生一样,使用蒙塔古所传的技术预防天花。他进而发现,在为挤牛乳或照顾母牛的女人们进行预防“接种”后,她们完全没有出现天花的症状,即使天花在四周肆虐,家人也一个个死去,这些女人也不会得病。挤牛乳的女性偶尔也会染上一种类似天花的疾病,这种病的毒性较弱,原本只有母牛才会染上,因此称为“牛痘”。得过牛痘的人都不会得天花。为了确定这个发现,金纳认为必须跟学者一样做实验,于是在1796年,他为一名常在诊所出入八岁的健康儿童在手臂上刮出两个小伤口,再涂上取自牛痘水泡的液体。一星期后少年发烧,但是很快就康复了。经过几个星期,金纳又在少年的手臂上刮出小伤口,这回涂上的液体,是从天花水泡中抽出的,一不小心就可能致命。如果这个少年能继续活蹦乱跳,就表示金纳的假设没错,牛痘能预防天花。承蒙幸运女神的眷顾,少年没事。金纳借助这个极端危险的实验,证明了天花是能够预防的。他把这项技术称为“疫苗接种”。

2.葡萄酒为什么变酸

1856年,有个酿酒厂主人要求面见已是著名化学家的巴斯德。这家酿酒厂向来都用传统方式酿酒,但不知为什么,有许多酒会在最后的装瓶阶段变酸。经过几个月研究酵母和发酵的关系之后,巴斯德终于发现酵母中的小颗粒其实是活的。我们现今把这种小生物称为“菌”。葡萄汁添加了酵母菌之后,这些小菌会“吃食”汁液所含的养分长大,并且不断地繁殖。酒精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因此,酒精可以说是酵母菌的“排泄物”。

那么葡萄酒为什么会变酸呢?巴斯德发现,美酒中的酵母菌是圆形的,酸酒中的却是细长形的,形状不一样是不是表示菌种本身不同?巴斯德进一步探查,又发现细长形的菌体和酵母菌是两回事,这种菌体“排泄”的不是酒精,而是有酸味的物质。这也就是说,要防止葡萄酒变酸,只要把这种菌体杀掉就行了。方法不难,巴斯德只是把葡萄酒加热到摄氏50度,就消灭了不受欢迎的菌体。这个技术现在称为“低温杀菌法”。

巴斯德领悟到,自然界里充满着微生物,而微生物的作用并不只是使果汁发酵,或是让葡萄酒变酸。他在1858年发表了全新的学说,主要内容是:如果微生物会危害葡萄酒,那么对人体应该也会,也就是说,人患病的症结就是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后来被命名为“细菌”(bacteria),巴斯德的学说也就被称为“细菌病因说”。

3.巴斯德的新贡献

1880年夏天,巴斯德的一名助手负责为实验用的几只鸡注射霍乱菌,通常鸡一被注入霍乱菌就会立刻发病而死。可是因为这时候正好放暑假,助手忘了为鸡注射。装有霍乱菌的容器就在暑假期间搁着,等到暑假结束,才拿出来注射。结果出人意料之外,那些鸡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死去,它们只是稍有点不适,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于是重新为这些鸡注射“新鲜”的霍乱菌,结果更是惊人,这回鸡根本没有发病!巴斯德想起金纳的天花预防接种,看来助手是在无意中为鸡注射了疫苗。巴斯德于是找来几只鸡,重复同样的步骤,并且用各种方法进行试验,终于制造出了有效的疫苗。这是继金纳之后,第一次制成的疫苗。

现在的问题是,制作疫苗的技术是否也能用来对抗其他疾病。1881年,巴斯德着手制造炭疽疫苗。炭疽是侵袭牛、羊、猪等家畜的疾病。巴斯德依照之前处理鸡霍乱的方式,首先调制减弱炭疽病原菌的水溶液,然后注入25只羊的体内,这些羊在几天之内显出症状,却没有死。然后巴斯德又在羊身上注射活的炭疽病菌,羊群果然没有得病!这个实验证明了他的假设是对的。

既然这种疫苗对动物有效,是否也能做出对人体有用的疫苗?

巴斯德和助手商量之后,决定先试做恐水病的疫苗。恐水病又名“狂犬病”,是狗常有的疾病,染病的狗会出现狂乱的行为。狂犬病最可怕的地方是被咬的人也可能发病,而一旦发病就要痛苦一个月以上才会死去,所以是当时的人最害怕的疾病之一。对巴斯德来说,这种疾病能同时传给动物和人是一个优点,因为制作的疫苗可以先在动物身上试打,然后才给人使用。

为证明狂犬唾液中的某种成分就是病原,巴斯德做了许多实验。被狂犬咬到的人,脑部会受到侵袭。巴斯德知道这一点,就先把得病的狂犬脑部晒干磨成粉末,调成水溶液,以减弱溶于水中的病原菌,再当成疫苗注射在狗身上。巴斯德重复做了许多次这个实验,终于制成预防狂犬病的疫苗。18857月初,有一名少年被带到他的实验室,这个名叫约瑟夫·迈斯塔的少年被疯狗咬了,如果不想个办法,可能活不到秋天。少年的父母相信巴斯德,让他为儿子注射了12支狂犬病疫苗。幸好疫苗发挥了效力,正如巴斯德所期待的那样,迈斯塔捡回了一条命。人类可以用的最早的狂犬病疫苗也就此诞生了。

4.抗生素的诞生

光靠一种疫苗有时候并不够,而即使打了疫苗接种,也可能因为得过某种疾病,使得免疫系统无法顺利应付新的病原菌。

1928年,在伦敦一家医院执勤的医师亚历山大·弗莱明有一天不经意地发现,容器里的细菌都死了,因为上面有一层绿色的霉。霉是一种菌体,当时已为人所知,这种绿色的霉就称为“青霉菌”。

1944,使用青霉菌做成的药物“盘尼西林”问市。光是使用盘尼西林的第一年,就拯救了好几千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士兵。

可是,盘尼西林并不是对所有病原菌都有效,其中尤以对结核菌最为有力。有些学者相信一定还有其他细菌可以做成药物,就继续研制新药,并在20世纪制成最早的结核菌特效药。由于这种药物,结核才变得能够治疗。对抗其他病原菌的药物也陆续研发出来,这些药物统称为“抗生素”。在现今时代,抗生素已成了医生不可或缺的治疗用药。

有耐性的病原菌也可以说是进化论的现成例子。所有物种都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化,病原菌也是生物,而且有不计其数的种类,进化论对这些病原菌当然也适用。有极少数病原菌能够忍受抗生素,它们能在因抗生素而改变的环境中存活,并且留下后代,这些后代也继承了上一代的特质,于是就出现了耐得住抗生素的病原菌。耐不住抗生素的病原菌都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具有耐性的病原菌不断繁衍。

病原菌实在很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有些竟然能在几个月之内就习惯新的抗生素!如果病原菌照这样进化下去,以后我们要如何对抗疾病呢?有许多学者已经在为未来感到忧心。

人和病原菌一直都在对抗,这场战争可能永远也不会终止。

20世纪80年代,可怕的艾滋病毒(HIV)开始流窜,目前已经有数千万人受到感染。而在1995年,埃博拉病毒也使数百人在短时间内死亡,远比艾滋病毒危险。这种疾病会不会像过去的瘟疫一样,在人类还无法控制时蔓延开来,目前还不知道。无论如何,要避免“新瘟疫”的扩展,就必须尽快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思考讨论

1.从“疫苗接种”技术的发明到“抗生素”的研制,这一段历程说明了什么?

2.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反复性原理分析从牛痘到疫苗到盘尼西林再到抗生素的认识过程?

3.“抗生素”能否杀死所有的病原菌?有耐性的病原菌很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此人类应该怎样做?

案例5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说:“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也认为:“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就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它们的存在引起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 

    世纪之交的新挑战 

    19世纪8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物理学实验上却陆续发现一些重大的结果。至少有7个重大发现,不但旧理论无法解释,有的还导致观念上的更新。 

    第一个实验是1887年赫兹(1857—1894)在验证麦克斯韦(1831—1879)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光电效应。按照经典理论,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的数目与光的强度有关,而与光的频率无关。这一矛盾,赫兹无法解释,但他仍以“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为题发表论文,描述了这一现象和结果,向物理学经典理论发起了挑战。第二个实验是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这一结果使持有光是“以太”中的波动这一观点的人大失所望,连迈克耳逊本人也不了解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第三个实验是1895年伦琴(1845—1923)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是对“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建筑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经典物理学的有关理论的挑战。第四个实验是1896年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放射性辐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元素是能蜕变的,它会变成其他元素,改变了人们一成不变的观念。第五个实验是1897年汤姆孙(1856—1940)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和证实,表明比原子小的粒子是存在的,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客体,指出了经典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局限性。第六个实验是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这一重要发现,同样证明化学元素是要蜕变的,而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会放射出更小的粒子而改变自己的性质,再次说明经典理论的局限性。第七个实验是黑体辐射实验。普朗克(18581947)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抛弃了经典物理学特有的两条原则: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必须是连续的原则,吸收和释放能量必须是连续的原则,宣布了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上述7个主要实验结果,用经典的物理学理论根本无法加以解释。第三个实验对传统的观念(即“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发起了冲击,说明“不可入性”并不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第四、五、六个实验,表明化学元素会蜕变,会变成其他元素:比原子小的微粒——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实体,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观念也发起了冲击。第七个实验开创了量子物理学,同时应用量子论的观点也能解释第一个实验的结果。第二个实验,只有等待狭义相对论诞生以后,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克服上述由于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的发现而造成的整个物理学的严重危机,解决新事实同旧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对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物理学革命发轫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普朗克于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同古典论的矛盾,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在辐射的发射或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有一个最小的单元即量子。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说,它直接违背了莱布尼茨的“自然界无飞跃”的论断。因而在1911年以前,老一辈物理学家几乎全部拒绝接受它,就连普朗克自己也惴惴不安,曾于1911年和1914年两度提出以古典概念取代量子假说的新理论。爱因斯坦从认识集结的角度意识到,量子概念带来的将是整个物理学理论框架的根本变革,物理学家需要做的工作是建立新的理论基础,而不是进行局部的修补。他于1905年把量子概念扩充到辐射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的微观客体的最基本的特征。随后,爱因斯坦又把量子概念推广到辐射领域以外,用来研究低温固体比热和光化学现象,开创了固体量子论和光化学理论。 

    直接向牛顿力学理论体系挑战的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作为牛顿力学理论基础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否定了作为一切电磁现象和光学现象载体的“以太”的存在,消除了由“以太漂移”实验所带来的困扰。狭义相对论把古典力学定律全部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低速运动的极限情况。作为狭义相对论的推论,运动的尺度要缩短,运动的钟要变慢,任何物体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这些显然都为常识所不容。狭义相对论提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揭示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的原理,而且为原子能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揭示了这间、时间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间、时间不是离开物质独立存在的,时空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理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曲率表现为引力。1917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考察整个宇宙空间,开创了现代宇宙学。他提出的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后来发展成为宇宙膨胀理论和大爆炸理论。这是继哥白尼之后对天文学宇宙观的又一次革命。 

    量子论在光量子论以后又经历了两次大发展。一次以玻尔建立的原子结构理论为标志。玻尔于1913年把量子论同卢瑟福的有核的原子模型结合起来,并反书面报告子只用于能量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其他物理量。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关于化学元素光谱线的各个经验定律,也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集结解释奠定了基础。另一次以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量子力学是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另一种是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德布罗意于1923年把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扩展到一切物质粒子,揭示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为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提供了理论根据。薛定谔发展了德布罗意的理论,于1926年建立了波动力学,提出微观物理学的基本运动定律,即薛定谔方程。受玻尔影响的海森伯,于1925年效法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否定不可观察的绝地时间概念,抛弃像玻尔的电子轨道这类不可观察的古典运动学的量,专门研究可观察量之间的关系。他在玻恩等人的是不可对易的。同年,狄拉克用更有力的数学工具把古典力学基本方程改为量子力学方程,为量子力学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数学基础。随后,薛定谔于1926年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两者实质上是同一个物理理论。根据量子力学,海伯森于1927年发现“测不准原理”,揭示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能量和时间)不能同时准确地加以测量。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于1926年预言有正电子及其他“反粒子”即“反物质”的存在,并揭示了真空不空。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量子力学对古典物理学的冲击比相对论更为猛烈。因为,相对论提供了新的时空观,并为科学理论清除先验因素提供了范例;量子力学则提供了一种考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法,它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共轭物理量的不可对易性、测不准关系等,都同传统的概念框架格格不入,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思考讨论

1.19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的以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物理学家的不安?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世纪之交,为了克服由于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的发现而造成的整个物理学的严重危机,以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对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有哪些启示意义?

3.

案例 6 比萨斜塔试验

158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人影浮动,议论纷纷。只见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这是做什么呢?这是在进行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较量!原来,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一千多年来,在书本里,在课堂上,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更改的真理来讲述,没有人敢去怀疑它。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怀疑。他想,同样是一磅重的东西,自然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如果把十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下落的速度就应该比原来快九倍。然而,这是可能的吗?于是,他决定亲自做实验来辨别亚里士多德这个理论的对错。大家望着伽利略的身影,有的沉思,有的嘲笑。嘲笑者大声他说:"他一定是疯了,让他去胡闹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这时,伽利略到了塔顶。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伽利略高声喊道:"大家注意,铁球落下去了。"他把两手同时张开。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同时落到了地面上。实验的结果无情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有力地证明了伽利略所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思考分析:上述案例资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案例7 韩国版“神话”的破灭

黄禹锡,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干细胞科学家。在人类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工作,他一度被认为遥遥领先于世界。然而在短短两年内,他一手缔造的“神话”就破灭了。

一个“最高科学家”的诞生

黄禹锡生于1953 年,5 岁丧父,母亲为养活6 个孩子,放牛养家。黄禹锡孩提时代帮母亲照顾生病的牛,从而立下做兽医的志向。他埋头苦读,终于考上首尔国立大学兽医系,29 岁便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教授。此后,黄禹锡将一切金钱、精力、时间都投放到实验室,1995 年研制出超级乳牛,1999 年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牛,随后更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狗。这些成果,令他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

2004 2 12 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黄禹锡公布,他通过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了胚胎干细胞系,其论文同时发表于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这不仅因为克隆出的人类胚胎如果继续发育下去,就会通向克隆人,还因为黄禹锡的这项研究为干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的希望。科学家认为,干细胞这种尚未分化而又能不断增殖的细胞,可以修复损伤的人体器官,如心脏病、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样的疑难病,都有可能通过干细胞疗法加以治疗。而且黄禹锡的研究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过把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子中,然后得到可能用于治疗的胚胎干细胞系。

2005 5 19 日,黄禹锡再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的研究组为11名患者“量身定做”克隆出了相应的干细胞系,克隆干细胞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且细胞核与卵子均来自不同的人。凭借着这一骄人成就,黄禹锡很快成为了韩国的“民族英雄”。韩国政府为黄禹锡提供了2 000 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并计划扩建黄禹锡所在的研究机构。2005 6 月,在黄禹锡第二次发表干细胞研究成果之后,韩国政府授予他“韩国最高科学家”的称号,成为韩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事业上的转折点

在一片追捧之中也冒出了一些异样的音符。自从2004 年黄禹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之后,韩国国内就有一些声音指责他在采集人类卵子的时候违反了科研伦理。

20045月,《自然》杂志驻东京的通讯记者大卫·克雷诺斯基访问了黄禹锡的实验室。在与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也是2004 年论文的作者之一具子敏的交谈中,具子敏告诉克雷诺斯基,她和实验室的另一名女性都为实验捐献了卵子。但事后具子敏打电话给克雷诺斯基否认了这件事,她说,由于她的英语不好,把问题理解错了。当克雷诺斯基向黄禹锡求证这件事的时候,黄禹锡也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他检查了捐献者的知情同意书,结果没有发现那位博士生名列其中。不过,黄禹锡说,他手下的一些学生确实要求过捐献卵子,但是被他坚决拒绝了。

伦理学家认为,黄禹锡手下的研究人员捐献卵子,会在两个问题上违反科研伦理:一是黄禹锡和手下的研究人员处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捐献者可能迫于权力的压力,导致捐献行为不是自愿的;二是捐献者不应该同时又是研究的参与者,这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此后,关于黄禹锡是否不当地采集卵子的问题就没有了下文。2005 年,黄禹锡第二篇论文的发表,让他的名声再一次达到了顶峰。这一次,黄禹锡有了一个外国合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杰拉尔德·夏腾。夏腾2005 年有两篇论文(另一篇是克隆狗的论文)与黄禹锡合作,然而在, 1 12 日,夏腾突然表示要与黄禹锡分道扬镳。夏腾说他头天得到了一些关于黄禹锡研究中卵子捐献问题的消息,“因此我已经暂停了与黄教授的合作”。夏腾与黄禹锡的分手成为了黄禹锡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已经“冷冻”了一年多的伦理问题再次被炒热,成为关注的焦点。

2005 12 24 日,黄禹锡在一个全国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因为卵子采集的问题而辞去包括世界干细胞中心负责人在内的公职。他说,起初并不知道手下的女博士生捐献了卵子,后来《自然》杂志向他询问之后,他找到了那位女博士生问明了情况,为了保护手下,他只好对外谎称情况并不属实。黄禹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所有纠纷和争论的责任都在我,我不作任何辩解。”

风云突变

然而,另一轮对黄禹锡的质疑已经开始。2005 12 1 日,MBC 在另外一档新闻节目里,调查了黄禹锡克隆干细胞的真实性。电视台把黄禹锡实验室提供的干细胞和患者的组织送到独立的实验室去检验,结果发现其中有两个干细胞与患者的DNA 不一致,因此,MBC 质疑黄禹锡是否克隆出了干细抱。对此,黄禹锡研究组的回应是MBC 做的测试可能出错了。

紧接着,一个更有杀伤力的质疑出现在韩国一个生物学论坛上。12 5 日,有人在韩国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网站的论坛上发帖子说,黄禹锡2005 年论文中,一些干细胞群落照片可能重复了。

《科学》杂志调查后发现,这些重复的图片不是作者最初投稿时提交的图片,而是在论文准备发表时,作者们提供的高分辨率图片。当《科学》杂志的编辑向作者提供新版论文草稿供核对的时候,作者没有指出图片重复。

12 7 日,又有人在网站的论坛上发帖说,2005 年论文补充材料中的DNA 指纹数据也有问题。一些DNA 指纹数据曲线不但形状相似,而且连曲线的随机背景噪声也很相似,这就让人怀疑论文作者是否伪造了这些DNA 指纹数据。

12 16 日,黄禹锡召开新闻发布会,坚持说他确实拥有克隆干细胞的核心技术,并且也确实克隆出了干细胞系,但在今年1 月份即论文投稿之前,实验室被真菌污染,6 个干细胞系因此死亡。黄禹锡同时表示,他的研究组将把剩下的5 个冷冻保存的干细胞系解冻,以验证真伪,这一过程需要大约10 天时间。

12 18 日,为澄清事实,首尔大学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开始对黄禹锡实验的结果进行调查。12 23 日,9 人组成的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宣布,经过为期一周的调查,证实被称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科研组发表在2005 年《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系“有意造假”。当天发布声明说:“黄禹锡研究组2005 年论文并不是简单失误的结果,而是有意造假。”“黄禹锡科研组在论文中称,通过体细胞克隆的与患者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干细胞共11个,但直到论文投稿的3 15日,事实上只存在2 号和3 号两个。”调查委员会认为,调查的结论表明,黄禹锡不仅在研究中使用的卵子数量也远多于《科学》杂志论文中提到的数量,除夸大干细胞数量外,而且还编造了数据,利用2 枚干细胞伪造了另外9 枚干细胞的照片,并在他的论文中使用了上述编造的数据和照片。而这两枚干细胞本身是否确实是用体细胞克隆出的干细胞,也存在疑问。调查委员会表示,已经将两枚干细胞的DNA 提交外部机构分析,待DNA 分析结果出来之后再做出结论。

当天调查委员会发言人向法新社表示,黄禹锡承认在编造科学数据过程中扮演了某种角色。在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公布以后,黄禹锡立即接受了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并宣布辞去首尔大学教授的职务。他说:“我为给韩国人民带来震惊和失望表示真诚的道歉,作为道歉的象征,我决定辞去首尔大学教授的职务。”

2006 1 10 日,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有关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成果纯属造假。

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委员长郑明熙教授说:“我们确定黄禹锡并未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出匹配的胚胎干细胞系,没有任何证据可证实黄禹锡及其科研小组曾获得成功。”“黄禹锡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关于胚胎干细胞系克隆技术的论文确属伪造。”同一天,韩国检察机关提出,将对黄禹锡造假事件展开正式调查,如果黄禹锡欺诈政府科研资金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最高10 年监禁及2 000 万韩元(l 100 韩元约合1 美元)罚款。据悉,自1998 年开始,韩国政府已经为黄禹锡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409 亿韩元。1 22 日,韩国政府宣布,经韩国最高科学家委员会决定,正式取消首尔大学前教授黄禹锡的“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

思考讨论

1.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本案例中,你认为黄禹锡的哪些做法违背了科学精神?什么做法违反了人文精神?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2.黄禹锡为什么要造假,而且是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同时又是敏感的“科学雷区”踩雷?有人说:“除了黄禹锡自己要负责任,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和大而言之的‘民族主义’心理,都是推波助澜的罪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3.“黄禹锡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它有哪些警示意义?

案例8 “一问三不知”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无疑,他无愧于大科学家的称号。但丁肇中在接受一记者采访和在大学演讲回答同学提问时,却多次表示“我不知道”。

镜头一:

2002916,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大名誉教授丁肇中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亮相,上午1000演讲《反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字宙》,并在演讲中向中国大学生发出邀请,欢迎中国大学生参加到他正在进行的磁谱仪电子系统研究实验中。长达2个多小时的演讲,深奥玄妙的物理学,都被丁肇中幽默、深入浅出的话语化解成听众的阵阵笑声。丁肇中用四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故事贯穿整个演讲,自始至终,现场的气氛非常轻松。报告后的自由提问中,而对交大学子的提问丁肇中接连回答了三个“不知道”。

有同学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丁肇中马上回答:“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虽然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假设,但是不做实验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对的。”

有同学提问:“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那么物质是否也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呢?”丁肇中非常简洁但毫不犹像地回答:“我不知道”。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丁肇中:“我们只知道反物质的存在远在我们的银河系统之外,只知道我们的银河系统中没有反物质。至于其他的银河系统中是否有反物质,我不知道。”

镜头二:

2004117上午,丁肇中教授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AMS实验是由16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造价约7亿美元,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它将是人类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这的确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教授的简短而朴实的解释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对于第一个问题,他补充说,在太空实验找到反物质和暗物质之前,谁也无法确定能不能找到。对干第二个问题,他说了一段话:“科学很大一个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这是人和物的最大区别。1890年前后,物理学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发现了电子和x光的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问有它什么用,有什么经济价值?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子和x光都很有用。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科学是量子力学,现在用在了超导、激光、通讯上比如微处理器等,到了四十年代最基本的科学是原子能物理,现在也被用在能源等方面,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以前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后来他补充说,我所研究的东西确实是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场内立即发出会意的笑声。对于第三个问题,他没有作过多的解释。

思考讨论

1.对于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你是如何评价的?

2.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体现的是什么精神?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章 案例1 安然丑闻:美国版本的“裙带资本主义”

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国内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议论,认为导致这一危机的主要的原因是亚洲地区盛行的所谓“裙带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官商勾结、市场行为缺乏制度保障、企业违规现象泛滥、经济活动失序。进而,美国人自信他们所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楷模,这种模式给予市场和私人企业更多的信任,相信企业会在市场中自律,市场越自由,机制就更完善,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也就会更有效地保护公众利益。然而,随着安然事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中重重黑幕不断曝光,在美国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某种“裙带资本主义”的影子。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1985年成立之初,安然公司只是一个拥有15亿美元资产的天然气经营商,而到2000年,它已成为美国第七大公司,公司营业额高达1010亿美元,股票市值达700亿美元,经营业务横跨批发、能源、全球服务三大领域,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员工超过2.1万。安然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中一大“秘密武器”便是在政界遍撒金钱,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在不断披露的安然丑闻中,人们吃惊地发现,安然编制了何等庞大的关系网!在白宫,从总统、副总统到总统经济委员会顾问、司法部长、财政部长、商业部长、国防部长都与安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众多重要行政部门的关键人物持有安然的股票。在国会,安然也是人脉深厚,从1989年到2001年,安然捐出的竞选资金高达580万美元,73%捐给共和党,27%捐给了民主党。有71名参议员和187名众议员曾接受过安然公司的政治款而安然与同在得克萨斯州的布什家族更是过往甚密,在2000年总统大选时,安然总裁甚至派出自己的私人飞机拉着布什到各地竞选造势。

安然在政客身上投下血本,自然是希望他们能够投桃报李。与政界深厚的关系的确使安然获益匪浅。在布什政府制定的能源政策中,安然的利益得到特别的照顾",一位民主党议员曾将副总统切尼领导起草的能源计划与安然的政策建议做了一番对比,惊奇地发现,计划中竟有17个领域迎合了安然在能源政策上的要求。而安然迅速拓展海外业务中则可以发现,它得到的有联邦政府背景的贷款就高达12亿美元。而由政界人物出面为安然所获得的海外合同,则难以用用具体数额加以统计。布什政府上台之初,一度盛传安然公司董事长肯尼斯莱将出任下一任能源部长,为此,安然公司的股票一路疯涨,达到了其历史上的最高价位,每股90美元!直到安然破产前夕,安然的领导人还不断直接向政府的高官发出求援电话,希望从政府那里拉到最后的救命稻草。

违规操作、漠视公众利益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往往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公众形象。而最近由安然公司董事会特别委员会披露的一份报告显示,所反映的问题与人们的印象可谓是大相径庭。按照这份报告对自身的说法,其公司运做中大量的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内外勾结虚报赢利。报告指出,从90年代末到2002年夏天,安然在金融上的成功都是虚幻的泡沫。多年来,公司一直在虚报赢利,隐瞒巨额亏损,其主要做法是,公司内部的高层经理成立了许多复杂的机构,并和外部人员勾结,把公司的巨额负债转移到关联公司身上,从而向公众推出一系列“漂亮的”财务报表,误导广大的投资者。

上下串通转移财产。报告指出,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是董事会错误的决定。1999年,董事会不顾职业道德,听从当时董事会主席肯尼斯莱和首席执行官基林的建议,允许当时的首席财务官法斯特暗地里建立私人合作机构,非法转移公司财产。与此同时,董事会和公司高层完全忽视了对法斯特的监控,甚至对他主管的财务部门根本不闻不问。2000年,法斯特在一笔合作交易中投入了2*5万美元,在两个月后就获得了450万美元的个人巨额利润,凡是和法斯特勾结的安然员工都一夜暴富,数千万美元被他们鲸吞。

公司管理机制出现严重问题。董事会是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管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董事会发挥作用,它必须是独立的。一般说来,应当有2/3的董事独立于经理阶层,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更应完全由独立董事担任。然而,安然的董事与经理人员却利益交织,形成了一个相互关照的关系网。2000年,安然召开了9次董事会,经理层提出有问题的提案都被轻易通过,安然的董事会形同虚设。更为恶略的是,安然前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及其他经理人员在公司问题开始暴露、安然股价出现波动时,率先抛售了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仅斯基林本人就获利1750万美元,而公司普通员工在401K养老金帐户上持有的公司股票却因50岁前不得出售的规定而血本无归。

安然公司在管理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在此之后象凯玛特、环球电讯这样一些巨型公司的相继破产,使得人们对美国公司巨无霸的管理制度和公司形象开始产生疑问。

社会监管机制出现漏洞

对企业行为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有效运转的的重要条件。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这方面的一个楷模。然而,通过安然事件暴露出美国在这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弊端。

首先,在外部审计方面,担任安然公司审计工作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没有发挥监督作用,而且还给安然公司的不法行为打掩护。安达信已经承认,它在审计安然帐目方面的失误,把安然1997年到2000年间的利润高估了6亿美元,也没有向公众透露公司管理层已在秘密抛售股票的消息。更为严重的是,在安然倒闭前,安达信公司负责审计安然的部门销毁了大量的审计材料。由于这一问题,该会计公司已被美国司法部以妨碍司法罪受到起诉,面临面临垮台的危险。安达信是美国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以业务精湛、审计严格著称于世界。安达信的问题表明,美国的会计制度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一些经济学家分析造成安然与安达信狼狈为奸的主要原因是,安达信既承担对安然的审计职责又给安然做业务咨询,这两种职责实际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如果由一家事务所同时承担,很容易在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审计者抛弃公正原则。

其次,评估公司没有尽职尽则。在美国一些重要的评估机构通过对公司信誉的评级发挥者重要的监督作用。早在20006月,著名的评估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已经注意到安然的国际资产经营不佳,但是并没有深究,而且保留了对安然很高的评估等级,从而错过了提前发出警报,避免投资者更大损失的有利时机。

第三,舆论监督存在着缺失。在安然事件引爆的过程中,美国的媒体起到了揭丑急先锋的作用,许多丑闻正是在各种媒体的穷追猛打之下,一件件被抖露了出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安然公司“爆炸性”扩张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在90年代末,美国的《财富》杂志对安然公司可以说是极力推崇,将它评为美国"最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明星企业排名榜上,连续6年位居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之前。而就是这些媒体给予安然的各种溢美之词,推动着安然的股价节节上升,安然的泡沫被越吹越大,最终致使许多人陷于万劫不复之中。

安然事件出现的本身,可能具有某种的偶然性,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将美国政治和经济体制中一些消极面和弊端突出地显现出来,随着对安然丑闻各种调查的不断深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问题被揭露出来。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市场经济中并不存在自我标榜的“完美体制”,任何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和健全的美国也是如此。

思考分析:

1.在安然公司成长为美国第七大公司中的过程中,美国的的上层建筑起了什么作用?它缘何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2.安然事件暴露出美国的经济基础上和上层建筑有哪些弊端?

3.安然事件是否表明任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无限的吗?为什么?

案例2 江苏“四小龙”腾飞探秘

2006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09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前十名中江苏占了六席,分别是昆山(第一)、张家港(第三)、江阴(第四)、常熟(第六)、宜兴(第七)、武进(第八)、太仓、吴江(并列第九)。有意思的是,这些县市全部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

被称为江苏省“四小龙”的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4个市,曾是“苏南模式”的主要代表,对集体经济有着特殊的感情。伴随着旧有模式的打破,虽然这几个地方文化相似,地缘相近,但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思想解放释放了巨大潜能     

    乡镇企业曾是苏南经济的基石,也是苏南人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产权模糊、政企不分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成为制约发展的障碍。在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模式中,苏南个体私营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多大发展,潜能爆发不出来。1998年,就在不少人仍陶醉于“苏南模式”时,浙江乡镇企业的主要指标全面超过江苏。

    桂冠的失落,惊动了全省上下。苏南人放下架子,奔赴浙南等地“取经”,对自己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认识到主要差距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滞后。

    “早改制少流失,晚改制多流失,不改制要消失”,逐渐成为苏南各县的共识。张家港先后进行了三次改制,一次比一次深入。不少企业厂长反映,改制后,企业的兴衰成败都由自己负责,等于引进了“跳楼机制”,由原来的“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据这4个市的负责同志介绍,其乡镇企业都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像对待外企一样,苏南各地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催生出万千个私营老板。个体私营经济的崛起与勃兴,成为“四小龙”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引擎。

    善抓机遇找到了经济腾飞的跳板     

    江苏“四小龙”的许多干部,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抢抓机遇是启动发展的钥匙,实现飞跃的跳板。谁能抓住机遇,一步主动就可能赢得步步主动;谁错失机

遇,一步被动就可能导致步步被动。

    要实现率先发展,离不开地区争先,企业争先,人人争先。就县域发展而言,江苏“四小龙”都至少抓住过一次较大的发展机遇:江阴抓住了企业上市融资的机遇;昆山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张家港抓住了企业改组改制、做大做强企业集团的机遇;常熟抓住了商贸兴市和较早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机遇。

    就企业发展而言,江苏“四小龙”的许多企业家更是抢抓机遇的高手。经常到这些地方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什么时候到这里,映入眼帘的都是热气腾腾的场面。人们时常抱怨,现在搞什么,什么多,为何在苏南人眼里总是商机无限呢?

    江阴澄兴磷化工集团是一家多年来始终昼夜不停产的村办企业,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他们又四面出击,北到天津、连云港,南下昆明、遵义,进行收购兼并、投资办厂。公司董事长李兴告诉记者,他们的市场完全是“抢”出来的。1996年,他们从海关的资料获悉,从国外进口的饮料用磷每吨9800元,而国内才3500元1吨。巨大的利差,促使他们下决心揭开其中的奥秘并抢下这块肥肉。通过一番周折,他们弄清了买主原来是可口可乐公司。经过3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他

们终于满足了所有要求,成为向其提供食品级用磷的惟一中国厂家。

    “四小龙”四条路    

    江阴市去年财政总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2,被称为江苏省的“第一财神县”。他们不仅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且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崛起了一批全国同行业的“龙头老大”。这里拥有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在全国县市中名列第一;这里有8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至于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就更多,被称为“江阴现象”。

    市委书记王伟成介绍说,江阴走的是一条通过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上市融资,推动产业升级的路子。当乡镇企业还处于“火红的年代”的时候,江阴市的领导就认识到短缺经济的好日子不会长久,狠抓“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上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又较早察觉到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的发展要以产品经营为基础,实施资本运作,再以资本运作获得的利润投入产品经营,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他们由于“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企业上市一个成一个,上准一个带动一批。目前,这个市已有14家上市公司,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去年,在全国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江阴市名列第一位。

    与江阴不同,昆山市走的是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在苏南第一轮大发展中,紧靠上海的昆山并没有“显山露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接连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惟一自费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带动,昆山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兴工商城市,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全国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昆山市名列第四位。

    张家港的前身是沙洲县,1962年才由常熟、江阴的部分“下脚料”组合而成。由于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被称为“苏南的苏北”。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态势,不肯服输的张家港人有了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就经济基础而言,张家港论工业不如常熟,论外向型经济不如昆山,论私营经济不如吴江。1992年初,张家港瞄准周边先进县(市),提出了“工业、外贸、城市建设争先进,各项工作创一流”的奋斗目标。这种“公开叫板、明枪交战”的锐气,犹如一粒石子激活了苏南经济的一池春水。在全国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张家港市名列第三位。

    当苏南一些县还热衷于“乡镇企业集体办”时,常熟却较早地走出了“苏南模式”的桎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这里的百姓成为苏南最殷实的群体。目前,常熟市的私营企业累计数、注册资本金、固定资产投入等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与特色,是常熟市私营经济快速崛起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常熟人历来就有经商的传统,1985年,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一优势,办起了招商城,打起了“商贸兴市”这张牌。经过几年的发展,招商城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壮大到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商品交易额连续7年超过100亿元。一个以常熟招商城为依托、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骨干的投资多元化、商品多样化、层次多极化、全方位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在全国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常熟市名列第二位。

    “四小龙”的成功实践启示人们,县域经济的活力来自符合本地实际的思路,来自特色所产生的竞争力。目前,他们正大胆改革,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思考讨论

1.江苏“四小龙”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3 毁灭:锋利的双刃剑

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人们会列举一系列科学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发明等,但有识之士认为,20世纪最深刻的发现,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危机的发现,是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如何影响人类进化的认识。20世纪下半叶有三件大事,给予人们的警示震耳发聩。

《寂静的春天》让人们学到一个词:环境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场景。书的末尾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春天来了,大地上有几只鸟儿扑棱扑棱翅膀倒下去了,尽管是春天,但整个地球一片死寂,一片寂静,再也没有鸟语虫鸣。

这本书一问世,一些垄断资本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出来抨击,说卡逊是一个疯子,是“煽情”、“歇斯底里”、“危言耸听”。然而没过多久,事实验证了卡逊的预言,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破坏至深且巨,简直无法弥补。由此,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绿色和平运动,也出现了以绿色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如绿党、生态社会主义。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产生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要人类理解地运用科学技术,保护好环境。此时距《寂静的春天》发表正好10年。

罗马俱乐部教给人们一个词:极限

1968年,来自西方国家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汇聚罗马,后被称罗马俱乐部。他们梳理了人类发展过程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灾难,通过处理大量数据和资料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按照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100年后地球上的资源将被用完,子孙后代将是无米之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教授写了《增长的极限》,其主导思想从该书的副名“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上一目了然。因此,主张经济和人口要实行零增长。

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旨在说明,地球上的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等等,都存在极限。尽管它的预测是悲观的,但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是值得重视的。在这以前,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感到资源是无限的。正是悲观论促使人类终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又是稀缺的。在利用资源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兼顾代际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人们感知一个词:毁灭

1986426,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一个悲惨的现代科技灾害。爆炸释放大约2.6亿居里的辐射量,这大约是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200多倍,毒气污染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当时乌克兰有2.5万居民疏散,欧洲20多个国家对某些食物和居民户外活动发出禁令。该核电站位于普里皮亚特河畔,该河流区域面积为920平方公里,并同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水库相通,水污染后果严重。几年后有关方面对4万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表明白俄罗斯有7000平方公里的土壤受到放射性尘埃污染,面积相当于一个丹麦。有人估计,半个世纪内核电站附近的千万顷良田将变成荒漠。附近的癌症病人增多。乌克兰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1000个新生儿有21个死亡,比欧洲的平均水平高3倍。有些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近30%。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总人口数下降的国家。过去5年内乌克兰人口数从5200万下降为不到5000万。附近大量田鼠的基因发生突变,一些动物行为异常,松、云杉等树木逐渐枯萎,引起了全球性恐慌。

高科技风险在核能、生化和电磁、网络等领域,多半几率小,而一旦出事,将会是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若干次的情况下,即使人类的理性可以选择和平,但意外风险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所幸的是,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上,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中的和谐社会,这乃是应对各类灾害在内的生存危机的希望。

思考讨论

120世纪人类拥有相对论,拥有计算机,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能源和安全危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全球危机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单纯依靠科技发展或以停止科技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思路都是错误的?

案例4 从酒商之子到“欧洲之父”

在我国,谈到欧洲共同体时,很少有人会把它同法国人让.莫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作为战后欧洲统一运动“总设计师”的莫内,却是家喻户晓,他还享有“欧洲之父”和“欧洲先生”等美誉。

1888119曰,让·莫内出生于法国科涅克市郊一个富裕的酒商之家。莫内从小就对学校生活毫无兴趣,父母决定送莫内去英国边学习英语边见习商务。为了使莫内今后推销科涅克酒有一个良好的基础,父母要求他在赴英之前必须学会科涅克酒的酿造技术。

工匠们精湛的酿酒工艺令莫内大为惊叹,但他对此却兴趣不大。更令他着迷的则是酿酒业的整个循环过程一一原料的供应、酒的酿造、运输及销售等等,整个过程就如同一个由诸多部件构成的精密机器,哪一个部件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机器的运转。他由此认识到,在商品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即使商品的质量再高,其他环节如运输不能保证的话,循环过程便不能得以通畅,其预期利润就难以实现。为人们的商业活动排除障碍,成为莫内今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6岁的莫内有感于英法两协约国在战略物资的供应及其运输方面缺乏合作的现状,凭着年轻人的一股锐气,在父亲一位朋友的引荐下,拜见了法国总理。由于莫内胆识过人的设想,再加上他精通英语并洞悉英国各方面的情况,法国国防部便任命莫内作为国际物资供应委员会法国代表,常驻伦敦。在莫内的努力下,两国于1916年在购买小麦方面成立了一个执行委员会,于19l711月,在运输船只使用问题上达成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莫内作为法国代表出席了凡尔赛会议,担任协约国经济最高委员会的法国代表,并参与了国际联盟的创立工作。

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对于一战期间英法之间不能相互协调造成的教训,莫内记忆犹新,因此,战争爆发不久,莫内就急返法国,向政府建议英法两国成立一个战争协调组织。这次莫内的建议被英法两国政府采纳,莫内被任命为英法两国战争通力协调委员会主席。

19405月,当法国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下迅速沦亡之时,在莫内、萨尔特及普利文等人的请求下,英国首相丘吉尔同意把法国的部分军队也一道撤至英国,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它使约2.6万名法国士兵避免成为德军俘虏,保存了法军的部分实力。

法国沦亡后,莫内向丘吉尔表示,希望为打败希特勒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丘吉尔欣然接受,任命他为英国战争物资委员会的高级成员,前往美国寻求援助。

莫内抵美后,立即四处活动,多方游说,极力地使美国政府明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不仅使灾难遍及欧洲,“而且也是对全世界的威胁。一旦英国失陷,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美国。”由于莫内的努力,致使美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直接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具有丰富战争物资供应经验和优秀组织才能的莫内协助罗斯福总统制定了美国的作战计划一一《胜利计划》,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后来,美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纳森在谈到莫内同二战的关系时曾说:“在二战中打败希特勒的胜利,如果不是莫内的优秀组织才能和丰富的经验,可能要延迟数月,并使更多的人伤亡。”并高度评价莫内是“一位二战中杰出的无名英雄”。而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则说:“莫内的活动使战争缩短了一年。”

二战结束后,莫内已56岁了,但其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则刚刚开始。

由于莫内在供需方面的杰出才能和出色成就,使得他成为战后法国经济复兴计划的设计者。主持和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一《莫内计划》,对法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莫内由此被称为“法国计划经济之父”。不仅如此,莫内主要精力致力于建构欧洲各国之间的联合。在莫内的精心设计下,l95 14l8日,法、西德、意、荷、比、卢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莫内当选为煤钢共同体高级机构的首任主席。

1955年,莫内创建了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并担任该组织主席长达20年之久。这是一个国际民间性质的组织,其目的在于把西欧各国赞同欧洲联合的力量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欧洲联合的步骤和方法。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是西欧各国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及工会领导人等。在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存在的20年里,正是欧洲共同体一步步发展壮大时期,在此期间,欧共体所取得的每十个进步都与该委员会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

1975年欧洲理事会通过决议,对莫内给予了高度评价,“莫内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欧洲事业”,并授予莫内“欧洲荣誉市民”称号。如今,欧共体作为一座历史丰碑,则是对莫内欧洲联合理想的最高奖赏。正因在这方面的杰出贡献,莫内被共同体各国誉为“非凡的、享有盛名的欧洲之父”,“一个时代的象征”。

思考讨论

1. ·莫内毕生致力于国际联合,对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人类历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案例反映了何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 结合本案例,说明让·莫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做了哪些贡献?为什么欧洲共同体各国把让.莫内誉为“非凡的、享有盛名的欧洲之父”?

3. 如何评价莫内的一生?莫内对欧洲共同体的作用向我们昭示了什么?

第四章 案例1 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

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萌芽。到了15世纪末,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国家迫切要求向海外寻找市场和原料出产地,但是奥斯曼帝国牢固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从地中海经埃及出红海,向印度洋的航路又在阿拉伯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为了扩展商业和殖民活动,积极鼓励航海事业,开辟新航路,急于探寻一条不经地中海东部地区而直达东方的航线。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敢于冒险的航海家和赞助者。

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哥伦布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1486年,哥伦布来到经济基础强大的西班牙王宫,向西班牙国王陈述了他的主张和设想,并提出了一些条件。西班牙国王于1492417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

经过一番准备,哥伦布终于在149283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他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149210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啊!陆地!”原来他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有一块陆地。天亮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岛屿。哥伦布立即上岸,面对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个岛屿就是现在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哥伦布以为他已经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伦布没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继续航行,到达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那里许许多多的大小岛屿。但使哥伦布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黄金和香料,只是有许多他们从来没有见到的动植物和风土人情。尽管如此,土地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伦布作为欧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者,虽然没有得到大量的黄金,但是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需求财富的欲望。起初,欧洲殖民者还不是赤裸裸的抢夺,而是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当时这些岛屿上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还是极其原始的,因此,欧洲人带来的所有制品,甚至废物、玻璃碎片和每张用过的扑克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贝。他们用这些东西大量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印第安人把这些远方来的白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的招待,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对于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提防。然而正是这些人宣布了他们灾难的到来。哥伦布到达海地以后,在那里建立据点,把欧洲的先进武器——大炮和火枪带到了岛上,开始了对当地人民的血腥统治和疯狂掠夺。哥伦布为了炫耀他的成功,带着掠夺来的财富和10个印第安人返回,于1493315回到西班牙的巴罗士港,向欧洲人宣布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这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哥伦布得到了国王的礼遇,成为西班牙的贵族。

不久,西班牙国王决定再次派哥伦布远航。这次,哥伦布先后到达多米尼加、海地等地。此后,哥伦布又两次到达美洲。但由于哥伦布所到之处黄金不多等原因,他并未给西班牙国库带来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贵族的忌恨和排挤。1506520,他病逝于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一个叫作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冒险家到了美洲大陆的另一边,看到了太平洋,从而证实了哥伦布发现的并不是印度,而是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新大陆。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与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时,葡萄牙人也在不断地向南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葡萄牙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断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就在国王的鼓励下,组织船只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着,葡萄牙人达·伽马(14691524)组织了更大的船队,于149778从里斯本出发。先是循着迪亚士发现的航路,于同一年的11月到达好望角,并从那里折向北航行。14983月,到达了莫桑比克。在一个阿拉伯向导的指引下,在这里建立据点,但遭到当地人的抵制,所以他在购买了大批的香料、丝绸、宝石和其他东方特产后匆匆返航。他这次所带回货物的纯利润是全部航行费用的60倍。在以后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带来了更多的人马和大炮,打败印度洋上各地有组织的抵抗,建立了许多商业和军事据点,终于控制了这条通往东方的航路。

真正通过探险证实可以环绕世界航行的是麦哲伦。西班牙人虽然发现了美洲,但当时在那里所获得的利益却远远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获得的多,所以西班牙决意要继续向西航行,以求从西面到达印度。1519920,葡萄牙人麦哲伦(14801521)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五条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组成的探险船队出航,先是沿着已经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后转向南,沿着美洲大陆摸索着南下,途中曾经因冬天的寒冷而停留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后,在春天到来之际发现了美洲南部的海峡,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哲伦海峡。在横渡太平洋时,麦哲伦的船队经历了严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难,一些丧失希望的人曾经发动反对麦哲伦的叛乱,叛乱的首领被麦哲伦抛在途中的荒岛上。15213月,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麦哲伦的船队在这里得到了补充。麦哲伦在干涉岛上内部战争时,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后来船队沿着已经熟悉的航路进入印度洋,再沿着葡萄牙人发现的航路返回西班牙。当15229月船队返回西班牙时,水手们惊奇地发现所使用的日历少了一天。通过这次航行,地圆学说得到了确认。

思考讨论

115-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和探险家另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到一些欧洲人过去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请结合案例,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抵达好望角是地理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航海新世纪的开辟,而新航路的开辟的意义不仅仅如此。你知道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新航路的开辟对东西方关系产生了什么作用?

案例2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叶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前后历时300余年。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思考讨论

1.资产阶级的发家史被评价为一部罪恶的掠夺史。请联系案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2.劳动力成为商品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意义?

案例3 平板电视价格下降背后的秘密

200512月初,一向以高附加值傲居全球彩电市场的索尼彩电,全线调低了其液晶电视价格,最高降幅达20%。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普遍的猜测:是索尼偏离了自己原来的发展轨道开始倚重价格,还是为了振救自己在电视领域中下滑的人气?

其实,2005年以来,平板电视的价格下降的企业远不止索尼一家,而且国内品牌平板电视的价格降价幅度远远大于外资品牌企业,同类型产品比外资品牌要低10%--20%左右。由于本土品牌咄咄逼人的态势,外资品牌索尼、夏普等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新品后,价格也做出了调整。索尼的大幅降价,反过来也给本土品牌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为什么平板电视出现了全行业价格下降的情况?掀开电视制造业“大厨房”的门帘会发现,不是成品菜的价格跌了,而是毛菜的价格大跌。因此,这不是索尼在动,而是平板电视被后面板市场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一座山如被流水掏空的话,这座山肯定要塌陷。现在平板电视市场就是这样一座价格极高的山,频繁的面板降价运动就像是湍急的水流,山顶上的高价力量比将加快自己价格降低的步伐。

2005年是平板电视的爆发年,以等离子和液晶为代表的平板电视成为国内外电视机生产企业的重点。Cong2003niankaishi,各大巨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平板投资。三星、夏普最近几年每年在液晶面板上的投资都在100多亿元;2005年第四季度面板的供应量已超越全球面板需求近13个百分点;等离子面板也面临过剩的隐忧,2008年预计全球等离子电视的需求量是1000万台左右,但是仅松下和富士通日立的面板生产能力就将近1000万台。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家电课题组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平板市场需求规模接近200万台。该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大中城市,平板电视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CRT电视。而国家中心日前发布的相关数据称,2005年液晶、等离子电视销售量达190万台,占彩电整体市场的16.70%,同比增长375%,成为家电零售市场的第一亮点。

面对销售良机,中外品牌展开了一场争夺。由于受够了CRT技术落后与人的折磨,国内厂商把平板电视当成是超越洋品牌的一个极好的契机。“在平板电视时代,中外品牌在技术上是同时起步的,不存在外资品牌技术领先的情况”创维集团总裁张学斌这种表态与其他任何一家本土电视机厂商都是一样的。

本土平板电视还用起了惯用的价格战。目前,本土品牌在这唱争夺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2004年下半年起,国内平板电视市场国产品牌份额开始超过外资品牌,2005年更是远远超过洋品牌。到2005年底,国内品牌市场销售比重形成“八二”格局(国产品牌市场销售份额超过80%)。

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的上升,并未让本土品牌赚个盆满钵满。中国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产液晶电视平均销售为8750/台,外资品牌为13709/台;等离子国产品牌平均零售价为14759/台,外资品牌为22946/台。国产品牌与洋品牌平均单价如此大的落差也显示,国产品牌的利润已经到底,部分企业更是赔本赚吆喝。创维表示,本土液晶品牌产品盈利已经降至盈亏平衡点,有的企业已经是在亏本卖产品,全行业盈利状况非常不乐观。而国内企业2005年在等离子产品推出数量上远远少于液晶。据松下称,本土品牌之所以没有做等离子电视,是因为本土企业过分降价,导致等离子产品几乎没有利润。

思考讨论

1.2005年以来,平板电视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请分析,导致平板电视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而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本土彩电企业市场份额何以会上升?

2.平板电视价格和盈利的下降给我们什么启示?

3.请结合本案例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案例4 高价名画背后的秘密

镜头一:87件名画价格逾亿

2005127的《扬子晚报》刊载了一则新闻,称在“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性变革——新金陵代表画家作品展”展会上,南京、合肥两地警方派出30位警卫人员以保护87件合计价格逾亿的名画。本次展览堪称一次重量级的画展,共展出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5位大话家的87幅艺术精品。这些话来自江苏省门美术馆和画家后人,不少画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次展出的87件“新金陵”代表画家作品从数十万到上千万元不等。

据钱松岩的女儿钱心梅介绍,这次展出的《窦娥巷》,曾被外商看中,并言:“你要多少钱,我都可以买。”钱松岩不为所动。钱心梅亲眼见证了父亲创作这幅画的经过:1982年,她陪父亲去淮安参加吴承恩诞辰400周年活动。那天早晨,父女俩走出淮安宾馆,出门不远,就是一条窦娥巷的死巷子。当得知这是窦娥被砍头的地方后,钱松岩若有所思,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他立即写了一首诗,并萌生了画一幅画的念头。两年之后,终于画成此作。

亚明的代表作《出院》也颇引人注目。亚明之子叶宁告诉记者,《出院》是亚老在1960年“二万三千里”写生途中,在陕北“抓拍”的一个动人场景。当时亚老见到一位妇女抱着孩子从卫生院出来的场景时,就在一个速写本上定下画稿。不久就画成一张长卷。画面上有妻子、小孩和老人,唯独没有丈夫,他是参军去了。《出院》实际上是在歌颂参军的丈夫。叶宁说,正是因为他们的保卫,家乡才能出现这么安静祥和的一幕。这张《出院》长卷于19615月赴北京参加山河新貌汇报展,展完后就不知所终。展出的这张《出院》是亚老后来重新创作的。《山川巨变》是宋文治的成名作。宋文治之子宋玉麟告诉记者,《山川巨变》是老先生参加两万三千里写生到黄河三门峡工地时所创作,前后共画过五稿。第一张是横批,像《清明上河图》一样表现出三门峡的全景。回到南京,宋老又重新构思,画了一幅方的,比前稿更完善了些。后来赴京参加“山河新貌”展览的,就是这方的一幅,现收藏在宋文治艺术馆。

镜头二:一幅1.04亿美元的油画

2004年第8期《经济学茶座》上刊登了张宇燕的《经济艺术》一文,文中探讨了一个神秘的问题:凡·高的画其价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凡·高,一位天才型的画家。其绘画生涯不过10年,却留下了大约850件油画和几乎同数量的素描,还有大批洋溢热情的书简。凡·高生前作画时穷困潦倒,但在其身后的100多年,他的画作市场价格竟然飙升为数千万元以上的天文数字,其中他画的数幅作品,如《向日葵》、《自画像》、《播种者》、《乡村的小路》等作品的拍卖总价,超过少数贫困国家的年国内生产总值。价格为天文数字的名画又何止凡高一人的作品。200455,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拿烟头的男孩》在美国纽约被拍卖,最终以1.04亿美元成交。又据中新网报道,2007104,英国警方在苏格兰追回了意大利著名画家雷奥那多一达芬奇的名画《圣母像》。该画于20038月在苏格兰的Drumlanrig城堡被盗。据专家的估计,该幅名画的价值至少在1500万英镑以上,之前曾有富豪出价6800万美元,但是遭到了拥有这的婉言谢绝。

思考讨论:

1、名画的价格是由它的稀缺性决定的吗?

2、如何正确理解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3、你认为珠宝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案例5 皮尔发财梦的破灭

什么是资本?资本常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而这些生产资料一定是资本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5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转述了一个叫威克菲尔德的英国经济学家描述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就是不幸的皮尔的故事。

皮尔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英国资本家。他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发现新荷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物产富饶,所以他预测着到那里投资,一定为他带来丰厚的利润。于是他把价值5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斯旺河去。并同时带去了工人阶级的3 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可是,英国工人一到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就纷纷离开,结果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看来,即使拥有货币、生活资料、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但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丢失了雇佣工人这个补充物,货币、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也就仅仅是一般的生产资料而已,它们不能成为资本。

马克思于是幽默而讽刺地说,“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原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思考讨论

1、皮尔的发财梦为什么最终破灭?善于经营的资本家皮尔为什么变成了“不幸的皮尔”?

2、“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及对资本本质的认识。

案例6 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

“啃吃饭时间”

英国1850年制定的现行(1867)工厂法规定,一周平均每个工作日为lO小时,即一周的前5天为12小时,其中包括法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和一小时午饭时间,做工时间净剩1O.5小时;星期六为8小时,其中有半小时早饭时间。为了监督法律的执行,设置了专门的工厂视察员,直属内务部,他们的报告由议会每半年公布一次。让我们听一听这些工厂视察员的报告吧。“狡猾的工厂主在早晨6点前1刻就开工,有时还要早些,有时稍晚些,晚上6点过l刻才收工,有时稍早些,有时还要晚些。他把名义上规定的半小时早饭时间前后各侵占5分钟,一小时午饭时间前后各侵占1O分钟。星期六下午到2点过l刻才收工,有时稍早些,有时还要晚些。这样每周多出来5小时40分钟,每年以50个劳动周计算(除掉2周作为节日或因故停工),共为27个工作日。”“这里捞一点时间,那里捞一点时间,一天多出一小时,一年12个月就变成13个月了”。

资本“零敲碎打地偷窃”工人吃饭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这种行为,又被工厂视察员叫做“偷占几分钟时间”,“夺走几分钟时间”,工人中间流行的术语,叫做“啃吃饭时间”。

童工

9岁到1O岁的孩子,在大清早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O11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痴,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

陶业/火柴制造业工人的生活

在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和在沃尔斯坦登这两个陶业区,人的寿命特别短。 20岁以上的男子从事陶业生产的,在斯托克区虽然只占36.6%,在沃尔斯坦登只占30.4%,但是在这类年龄的男子死亡人数中,死于胸腔病的陶工在斯托克区占一半以上,在沃尔斯坦登区约占2/5。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的人口。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形的。他们未老先衰,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他们常患消化不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哮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2/3以上。

火柴制造业是从1833年发明用木梗涂磷的办法之后出现的。自1845年起,它在英国迅速地发展起来,它同时也使牙关锁闭症蔓延到各地。工人中有一半是l3岁以下的儿童和不满18岁的少年。谁都知道,这种制造业有害健康,令人生厌,所以只有工人阶级中那些最不幸的人,饿得半死的寡妇等等,才肯把“衣衫褴褛、饿得半死、无人照管、未受教育的孩子”送去干这种活。工作日从l2l415小时不等,此外还有夜间劳动,吃饭没有固定时间,而且多半是在充满磷毒的工作室里吃饭。如果但丁还在,他一定会发现,他所想象的最残酷的地狱也赶不上这种制造业中的情景。在壁纸工厂中,粗糙的壁纸用机器印刷,精致的壁纸用手工印刷。生产的旺季是从1O月初到第二年4月底。在这段时期内,劳动往往从早晨6时一直持续到晚上1O时,甚至到深夜,中间几乎没有休息。

思考讨论:

1.根据上面材料分析资本家是如何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

2.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还有哪些?

案例7 生产流水线和5美元工作日

1912年秋天,在高地的福特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福特召集有关人员开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会议,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会议结束后,生产流水线的提议被广泛肯定。

1913年春天,世界上第一个生产流水线在高地工厂的发电机车间建成,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到这一年夏天工厂的所有车间全部安装了自动生产流水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为一个个的环节,工人之间的分工更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度提高了。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把整个工厂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的“福特制”正式诞生了。它对于福特汽车公司,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仅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1913-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再次实现了翻番,可是在此期间工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4336人减少为12880人。

然而,与成倍增长的产量和滚滚流入福特等人腰包的钞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劳动强度的加大和收入的降低。据统计,由于新的生产方法的实施,福特汽车公司工人的劳动强度,视工种的不同是其他工厂工人的0.5倍或数倍,他们手中的半机械的动作每过4个小时才得片刻休息,神经更是高度紧张,然而工资水平却仅相当于整个底特律的平均水平——每天2.34美元。另外,在1913年夏天公司实行流水线作业后,还相应取消了“多劳有奖”的分级工资制度,代之以最原始的计时工资制。这样一来更打击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于是大批工人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就纷纷离开福特汽车公司,而去其他工厂从事报酬不低且劳动强度低的工作。

面对如此困境,191415,福特汽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布:“本公司将实现5美元工作日!任何合格的福特汽车厂的工人不论年纪,不分工种都能领到他自己的一份。”亨利当然也留了个心眼,他把这种加薪称作“利润分享”,以便在未来如果有了麻烦,可以堂而皇之的借口停止这一制度。同时,公司废除了每天工作9小时的制度,而代之以每天8小时的三班倒制度。

16凌晨2点起,就有上万名求职者聚集在工厂的大门口,等待得到新的工作,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员、工人、水手、农民和矿工,而且每天还有大批的求职者乘货车来到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人口大迁移。”

1914-1916年,福特公司的税后纯利分别为3000万、4400万和6000万美元。仅以1914年为例,按照福特宣布的“利润共享原则”,这一年工人应当得到总共1120万美元的工资,而福特只支付了不到1000万美元。

高工资产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来自全国各地(应该说是世界各地,因为据191411月福特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仅有29%的福特工人出生在美国,其他71%的工人来自22个不同的国家)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中最优秀的分子被吸收进厂;其次,这些进厂的工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无条件地服从,拼命跟上传送带的转动速度以挣到诱人的5美元工资,要么被淘汰,由云集在厂门口跃跃欲试的其他人来代替自己;最后,诱人的5美元并不是为每一位福特工人准备的,例如公司规定,新工人只有在干满6个月的试工期合格后,才能得到5美元的工资,而那些女工、22岁以下的未婚男工、不赡养家眷独立生活的已婚男工、涉及离婚诉讼的男工以及其他“生活方式有问题”的工人都拿不到5美元。根据公司1916年的统计,当年中有 1.4万名工人(即全体工人的1/3)的日工资达不到5美元。而从1914-1919年的5年中,总共约有5%~10%的工人没能得到他们向往的5美元工资。难怪亨利·福特得意地说:“5美元工作日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好方法。”

尽管劳动强度极大,可是工人们还是愿意到福特的工厂工作,劳动力的变更率降低了90%,每天无故旷工的工人比重从原先的10%下降到3 %。根据当时一些学者的分析,按照“福特制”实行后的生产和工作效率,亨利·福特当时甚至能为每个福特工人支付每个工作日20美元的工资,那么其他的钱哪里去了,大家都很明白。“挣5美元的工资,就要有5美元工资的纪律。”这是福特的口头禅。

19141月,一名工人的妻子写信给亨利·福特说:“上帝呀,我丈夫下班后回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瘫倒在床上……福特先生,别再这样下去了,一天5美元的工资虽然诱人,可我们实在挣不起呀!你的传送带比奴隶主的皮鞭还厉害!!”

思考讨论

1、你认为福特公司为什么采用流水线制和5美元工作日的制度?

2、福特公司的流水线制和5美元工作日的制度对福特公司和工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3、请结合本案例,分析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案例8 “流程再造”的神奇

镜头一:海尔创造的奇迹

它成立以来,保持了80%的年平均增长率,成长为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其管理模式被收入欧盟商学院的管理案例库,其CEO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欢迎的企业家”之一。2003年,它在全球的营业额实现806亿元,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1月,它入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

它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有5万台产品出库;一年的资金运转996亿元,平均每天需要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帐;在全球有近1000家分供方(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4个),营销网络53000多个,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

它的规模如此之大,却创造了“零库存”的神话。

他接到客户的订单,在10天内即可完成从采购、制造到配送的全过程,而一般企业完成这个过程需要36天。

它国内应收账款几乎为零,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1999年为188天,2000年为91天,2001年为79天。

这个企业就是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如何取得如此先和的业绩?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在一次关于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才培训会上,曾提出一个颇有深意的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说上漂浮起来”,他的回答竟然是“速度”。“《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网络时代,速度同样决定了企业能否越上新的高峰!”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离我们的目标差距还非常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幸亏有流程再造,否则海尔没有今天。”他在诠释流程再造理论时谈到,“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你不是为客户找产品,二十位产品找客户”;“以订单信息流来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转,让整个企业流转顺畅”;“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

镜头二:“流程再造”的奥秘

流程再造,是指海尔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动的一场管理革命,即以市场链为纽带,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并通过中和整个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库存、零运营成本和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以市场链为纽带,是指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即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之间的同时和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向你索赔或者“亮红牌”。

结合市场链模式,海尔集团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海外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把原来的智能管理资源整合成创新订单支持流程3R和基础支持流程3T3R3T流程相应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整合后,海尔集团商流本部和海外推进本部负责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用户资源中获取订单;产品本部在3R支持流程的支持下不断穿凿新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事业部将商流获取的订单和产品本部创造的订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配送网络,实现JIT订单加速流;资金流搭建全面预算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3T等支持体系。

镜头三:“流程再造”的神奇魅力

ERP+CRM: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哈尔滨用户宋明伟先生因房间摆放需要,想要一台左开门冰箱,他在海尔网站发现了用户定制服务。他按需要下了订单后,海尔冰箱生产部门立即在定制生产线上组织生产,接受信息、组织生产、配送。交易整个过程,7天时间搞定。对用户来说,只需轻松点击海尔的网站,对海尔来说,一张小小的订单牵动了企业的全身——设计、采购、制造、配送整个流程。

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海尔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的闭环系统。前台的CRM网站作为与客户快速沟通的桥梁,将客户的需求快速收集、反馈,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后台的ERO系统可以将客户需求快速触发到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财务结算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流程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协同服务,大大缩短安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

CIMS+JIT:海尔e制造

过去企业按照生产计划制造产品,是大批量生产。海尔的e制造是根据订单内进行的大批量定制。海尔的ERP系统每天准确自动地生成向生产线配送物料的BOM,通过无线扫描、红外传输等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实现定时、定量、定点的三定配送。海尔独创的过站式物流,实现了从大批量生产到大批量定制的转化。

实现e制造还需要柔性制造系统。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的过程中,海尔采用计算机复制设计与制造,简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和企业资源规划,还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柔性制造,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

订单信息流驱动:同步并行工程

海尔的企业全面化管理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所以,海尔的信息化管理中,同步工作非常重要。

比如美国海尔销售公司在网上下达一万台的订单。订单在网上发布的同时,所有部门都看得见,并同时开始准备,相关工作并行推进。不用召开会议,每个部门只要知道预订单有关的数据,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如采购部门一看订单就会做出采购计划设计部门也会按订单要求吧图纸设计华。324,河北华联通过海尔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下大了5台商用空调的订单,订单号为5000541,海尔物流采购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同时接到订单信息,在计算机系上,马上先试吃在负责生产制造的海尔商用空调事业部的缺料情况,采购部门与压压缩机供应商在网上实现招标工作,配送部门根据网上显示的配送清单4小时内及时送料到工位。331,海尔商用空调以完成定制产品生产,5台商用空调室外机组已经入库。

零库存——零运营资本

传统管理下的企业根据生产计划进行采购,由于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所以是为库存采购,企业里有许许多多“水库”。海尔现在实施信息化管理,通过三个JIT打通这些水库,把他变成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流动。JIT采购就是按照计算机系统的采购计划,需要多少,采购多少。JIT送料指各种零部件暂时存放在海尔立体库,然后有计算机进行配套,吧配置好的零件直接送到生产线。海尔在全国建有物流中心系统,无论在全国什么地方,海尔都可以快速送货,实现JIT配送。

库存不仅仅是资金占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会形成很多很多的呆坏账。现在电子产品更新很快,一旦产品换代,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跌幅均较大,产成品积压的最后出路只有降价,所以会形成市场上的价格战。不管企业说得多么好听,降价的压力就来自于库存。海尔用及时配送的时间来满足用户的要求最终消灭库存的空间。

运营资本,国内叫它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等于零,就是零运营资本。简单地说,就是现款现货。要做到现款现货就必须按订单生产。

海尔有一个观念;“现金流第一,利润第二”。“现金流第一”是企业一定要有现金流的支持,因为利润是从损益表看出的,但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的原则都是权责发生制。产品出去以后就产生了销售,但资金并没有回来。虽然可以计算成销售收入,也可以计算利润或者税收,但没有现金流支持。所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上市公司必须编制第三张表:现金流量表。

思考讨论

1,“石头怎样才能在说上漂浮起来”,他的回答竟然是“速度”。“《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网络时代,速度同样决定了企业能否越上新的高峰!”请你结合海尔流程再造的基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请联系本案例,试分析流程再造为什么能加快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

3你认为流程再造对其他企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案例9 泡沫沫破引发经济衰退——重温1929年美国股灾

20世纪以来,美国历经数次由泡沫引发的股灾,其中以1929年和2000年的股灾最为严重。为更好地认识这两次以及任何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这里我们重温1929年股灾后的大萧条。

飞扬的20

20年代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20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以美国制造业为例,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10年。1921年的指数水平为67,而1929年的该指数已经到了119点,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192910月股市崩溃后,到1932年该指数仅有63点,比起1929年高峰时跌了47 %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老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进而反过来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促进更高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等。“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

20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美国封闭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基金平均溢价60 %,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边无影。

苦难的30年代

长达10年的大牛市把道指从70多点推到了360多点。在股市最高峰来临前曾经有个短暂的调整期。19293月的指数略低于2月指数水平,但是没有人相信股市会下跌。

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股灾中,摩根银行试图托市,政界、工业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表示对经济的信心,但这都稳定不了投资者恐慌的情绪。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过去10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20年代的美梦对美国人而言已经是明日黄花。

1929年经济危机另一显著特色是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这进一步加剧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失去工作不仅对个人造成了经济和精神痛苦,而且失业者的家庭也因此变得不稳定。大萧条中结婚率比正常年份下降了15%,而离婚率也降低了25 %。历史学家发现离婚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夫妻双方不愿意承担分居后的住房费用。

大萧条期间出生的新生儿长期缺乏营养和医疗护理;约有200万至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大量的无家可归者栖身于铁道边简易的纸棚;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恶化。火药味最浓的事件是1932年的“向华盛顿进军”。两万多名老兵由于没有拿到抚恤金,在华盛顿搭建起他们的“临时城市”,发誓除非政府拿出钱来,否则他们不会离开。惊恐的胡佛总统下令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率领军队驱散老兵,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非常不光彩的用武力对付和平请愿的事件。

思考讨论

1、请根据案例内容,总结概括1929年世界大萧条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你认为1929年世界大萧条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 案例1 火药托拉斯的霸气

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其早期经营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803-181O年间,该公司的收益平均为其销售额的l8%,而公司资产在181O-1315年间竞增至原资产的3倍。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由于杜邦家族与法国和美国政界的头面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政治联系。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厄留梯·伊雷内·杜邦的父亲皮埃尔·塞缨尔·杜邦是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手下担任过多种官职,并被路易十六封为贵族。伊雷内则与当时法国的新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伊雷内从他自己学习制造火药的地点一一法国,获悉了提炼硝石的新方法,得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术,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法国大革命前,当老杜邦尚活跃于法国政治舞台上的时候,还与当时任美国驻法国公使的托马斯·杰弗逊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成为亲密的朋友。杜邦家族移居美国后不久,杰弗逊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使杜邦家族在美国的开发计划如鱼得水。

与政界头面人物的这种政治联系为杜邦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杜邦公司本身的长于经营,则加速了其发展的进程。在杜邦火药公司内部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在签订雇佣合同时,工人必须同意永远不将在杜邦厂内学到的制造火药的经验和技术带到其他的雇主那里。在这种雇佣合同的限制下,到工厂工作的法国难民们不仅自己不可能流动到其他工厂去,而且其子孙后代也大都被限制在杜邦公司中工作,从而在杜邦的火药公司中形成了一个对外封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伊雷内·杜邦实行着家长式的统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终身雇佣制和封闭式家长统治的管理方式,显然带有打着封建烙印的杜邦家族的色彩,但它却为杜邦的火药公司造就了一支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劳动大军。依靠这支劳动队伍的勤奋努力,杜邦公司便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火药市场上所向披靡。

在公司内部,杜邦公司实行的是“血汗工厂制”。工人们起早贪黑,每天工作12小时,如遇订货过多、工期紧张时,每天要工作18小时,但工资却低得可怜。据统计,在19世纪80年代末,杜邦火药公司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工资最高的当属4名工头,但其工资也不过是每天l美元。从这种对工人的残酷压榨中,杜邦家族获得了最大的利润。

在杜邦火药公司早期的经营中,1812年的英美战争是公司大发展的契机。战争给杜邦公司带来的这些飞来横财使得杜邦火药公司在开张后的lO年内,便又在布兰迪万河畔建立了新的哈格利火药厂,扩大了杜邦公司的火药生产能力,从而使得杜邦家族在l824年便挤进了美国著名的大财阀的行列。到1832年即杜邦火药公司开办30年之际,该公司已经具备了年产80万磅火药的生产能力。

杜邦公司到美国内战(1861-l865)结束时,它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已经首屈一指,但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战争对火药的需求猛增,而杜邦公司的供应并不能满足全部需要,这就为其他火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战时,在美国东部,除杜邦公司外,又发展起了几家大的火药公司,如拉弗林一兰德公司(Laflinand Rand)、哈泽德火药公司(Hazard Powder Company)等。而在美国西部,由于杜邦公司在战时无力满足西部金矿开采所需的火药,金矿主们便筹资1O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加利福尼亚火药公司(California Powder Company)来生产火药。到内战结束时,加利福尼亚公司已具备月产50万磅炸药的生产能力,成为西海岸最大的火药生产厂家。更使杜邦公司感到不安的是,加利福尼亚公司在战后火药生产过剩、库存增加、火药价格下跌的形势下,竟然能够依靠廉价的华工来增加自己的利润。面对这种形势,亨利·杜邦充分地利用了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采取了建立卡特尔的方式,以避免自己在竞争中受损,并迎接加利福尼亚公司等西海岸诸公司的挑战。

1872年,亨利向东部6家主要的火药公司发出邀请信函,请它们派代表出席在纽约华尔街70号杜邦公司办事处召开的结束价格竞争,共同稳定市场的特别会议。亨利的邀请得到了这些公司的积极响应,它们分别派出代表与会或书面表示支持。在这次美国火药业的重要会议上,建立了“美国火药同业公会”,亦称“火药托拉斯”。拉摩特·杜邦当选为火药同业公会主席,亨利·杜邦则当选为该同业公会的常任顾问委员会主席。这些公司的代表经过协商,按照公司的实力分配了各自在同业公会中的投票权。在最初的投票权分配中,杜邦公司、拉弗林一兰德公司和哈泽德公司各拥有1O票,其余几家公司分别拥有46票不等。同业公会划分了各会员的市场范围及可进行“自由竞争”的地区范围,并规定了各地区的产品价格;违反协议规定的会员公司,则会受到罚款等惩处。

表面看来,火药托拉斯不过是东部几家大火药公司瓜分市场的组织,但实际上,由于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及在这个托拉斯中所占据的重要领导位置,使得火药托拉斯成为亨利·杜邦及杜邦公司兼并其他公司、扩展自己势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对于未加入这个同业公会的独立中的小火药企业,杜邦公司通过同业公会的力量,以致命的价格竞争来挤垮它们,然后加以兼并;对于同业公会中的竞争对手,亨利则通过收购它们的股票,或对违规公司进行处罚等方式,来逐步控制它们。运用这些方式,杜邦公司于1875年获得了对火药同业公会中的第三大公司一一哈泽德公司的控制权;而后又吞并了同业公会中的第四大公司一一拥有6票表决权的东方火药公司;同时,杜邦公司还成为拉弗林一兰德公司的股东。通过这样一番兼并和控制活动,杜邦公司在它倡导建立的火药托拉斯中拥有了超过半数的27票表决权,从而使杜邦公司完全控制了这个火药托拉斯。在取得了对火药同业公会的绝对控制权后,亨利·杜邦开始在同业公会中实行一种新的严格的市场配额制度,并由他把持的常任顾问委员会来负责监督执行。

对于势力强大的加利福尼亚公司,亨利·杜邦利用火药同业公会的力量,在3年内便强迫该公司就落基山矿区各州的所谓“中立领土”达成了一项协议,共同瓜分了这片有利可图的市场。与此同时,拉摩特·杜邦经过一场激烈的火药倾销战,购得了这个西海岸最大的黑色火药公司43%的股份,使杜邦公司在它这个强大的西部对手的经营和管理机构中拥有了很大的发言权。

l881年时,杜邦公司通过火药同业公会已控制了全美国黑色火药市场的85%,而到1889年时,美国92.5%的火药生产已垄断在杜邦公司控制的这个火药托拉斯手中。

思考讨论:

1.杜邦公司早期经营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杜邦公司向6家主要的火药公司发出邀请信函的用意何在?其邀请为什么立刻得到了这些公司的积极响应?

3.请结合案例,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垄断的本质。

案例2 “如果他们打喷嚏,美国绝对会感冒”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他们打喷嚏,美国绝对会感冒”。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十大财团,正是这几个为数不多的财团控制着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89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法、德等国,越剧世界第一。工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垄断。1893年经济危机,一些企业被兼并,一批垄断企业因而产生,例如1901年创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就是这次企业兼并的产物。它是美国第一家“十亿美元公司”,控制700多家企业,垄断了全国钢的生产,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在工业生产迅速集中的过程中,银行资本也更为集中。19世纪末,纽约出现了金融实力雄厚的3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两家商业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纽约花旗银行)。它们各自控制着几十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垄断组织,开始与工业资本融合,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就是这样诞生的。20世纪初,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已控制了美国全部国民财富1200亿美元的1/3左右。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团获得惊人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垄断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体表现在:(1)生产的高度集中。据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1954——1969年美国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在产品的总销售额中所占的份额,从46%增加到65%;雇佣人数在全国雇员总数中所占份额,从46%增加到71%;全国工矿产品销售总额的2/3集中在只占企业总数的0.1%的大企业手里。这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约有86%属于十大财团。(2)资本越来越集中。1901年首次出现“十亿美元公司”时,银行资本、工业资本均已相当集中,并开始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集中程度更高。金融界在20世纪80年代竟出现了千亿美元的银行,如第一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财团的垄断势力随着各财团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而日益加强,控制着美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财团除靠所属企业积累资金、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之外,还依靠企业的兼并而扩大规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70年代末,曾掀起3次企业兼并的高潮,每经过一次兼并,财团的经济实力就得到一次增强,更加提高了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程度。美国经济的各个部门,无不受到各大财团的控制和支配。

战后美国垄断财团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是:

财团经营多样化。美国财团最初是按经济部门发展起来的,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例如洛克菲勒财团以石油起家,摩根财团依靠钢铁发展起来,杜邦财团则是依赖化学发迹的。但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自7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财团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财团转向经营多样化,成为综合性的财团。随着经营多样化的发展,各财团所控制的工商企业五花八门,各色俱全,彼此之间的利害不尽相同,甚至互相冲突,使财团无法代表它们各自的利益,更难进行统一的指挥,只好放松控制,所以今天的财团内部的关系日趋松散。

财团互相渗透。它们派遣人员互兼董事,使财团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界限不易划清。过去的美国的大公司、大企业一般只受一家财团的控制,近年来,经过各财团的渗透,一家公司往往变成由几家财团共同控制的公司。

财团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美国财团不仅要将美国经济置于它们的统治下,而且还要向国外扩张势力,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它们的垄断地位。战后以来,美国各财团大力扩大它们的经济活动范围,由一国扩展为多国。由于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不但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各大财团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银行,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逐渐分离。“能人主义”在美国工矿企业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经理不再实行代代相传的世袭制,而是选贤与选能,聘请掌握生产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的能人当经理,财团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各大财团不但凭借其雄厚的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掌握着美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还利用它们的金融家、企业家及经济学家,组织各种委员会、协会、同业公会等公众团体,针对当前美国的财政、金融、外贸等经济问题,发表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提出有利于财团的各种建议意见,以左右政府的决策。垄断财团通过操纵总统竞选和国会改选的途径,争夺政府要职和国会席位,从而左右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美国真正的统治集团。由于各大财团在海外的利益不断膨胀,因而对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关心,千方百计设法对政府施加影响。

请回答:1、美国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

2、战后金融资本出现了哪些新特征?

3、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

案例3 美国科研背后的“政府之手”

自二战以来,美国科技水平稳执世界之牛耳。那么,导致美国巨大科技优势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呢?在科技发展的背后,美国靠的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还是有一只粗大的“政府之手”在舞动?

战略:政府领军,抢占高地

美国联邦政府出面组织科技发展项目发轫于二战期间著名的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的问世,使美国手握利器,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和战争的终结。“曼哈顿”模式对美国科技发展之影响至深至远,延续到今。

二战期间和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主导的重大科技.发展项目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最高指针,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焦点从军事斗争转向以高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美国政府主导的科技项目力图全面控制和抢占新时期科技制高点,以保持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军民两用的色彩越来越浓。

如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看准信息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相继推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长期研究的重大项目。除了人们熟知的、由副总统戈尔大力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互联网计划(NGI)外,还有2000年发布的“面向2l世纪的信息技术计划”(IT2)。此外,联邦政府还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19977月,克林顿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对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系列项目实施的结果,使得美国在世纪之交的信息社会敲门之际,再次站到了世界各国的前列。据估算,l995年以来,美国生产率提高了80%,其中2/3归因于信息科技的发展。在1980年代,美国在半导体电子技术、在汽车和家电制造业上还落后于日本,一些美国人发出了“日本第一”的惊呼,而美国1990年代通过抢占信息高地,一下子把日本远远甩在后面。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崛起的重大科研领域,美国自2001年以来实施纳米技术国家计划。据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最近发表的报告,美国纳米技术国家计划迄今已取得明显成效,纳米技术发展在全球明显居于领先地位。

机制:散中求聚,行政主导

1940年以前,美国政府几乎没有科技管理的机构。19417月,罗斯福总统建立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OSRD),成为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全国科学研究的中枢,“曼哈顿工程”等项目都是在它的领导下完成的。

然而,在“三权分立”的美国政体下,联邦政府的科研管理体制属“分散型”,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全国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协调与规划,而是由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系统不同程度地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和科技工作的管理。

其中行政系统涉入程度最大。联邦主持的科技研发,由美国总统领衔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于1993年成立,重要使命之一是为国家科技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并确保有关科技发展工作朝此目标进行。它的具体事务由总统科技办公室负责,主要任务是向总统提供科技政策咨询,协调各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科技预算和政策;与私营部门合作,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与各科研机构、外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美国行政机构中唯一的专职科技管理部门,于1950年成立。它独立于总统行政办公室之外,是美国联邦政府为资助基础研究、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科技情报工作、促进国际合作而专设的独立科技管理机构。它的职能更多是提供“横向”的资助,也就是说,对于不适合由各具体职能部门承担的科技工作,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主要由NSF资助并管理。

而美国国会则通过其对全国科学技术的立法权、大型科研项目的拨款权、政府各部门科研经费的审批权来保障科技的发展。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都有负责科技事务的委员会,众议院负责科技事务的是科学委员会,参议院负责科技事务的授权委员会是商务、科学与运输委员会,它有权单独委托有关科研部门组成“特别咨询小组”,对任何科研项目进行质询评估认证。

此外,美国也有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等专职科技管理机构,但它们是半官方性质,主要授予荣誉学术地位、提供政策咨询等,行政管理的职能很弱。

投入:企业研发,政府扶持

美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是以巨额的投入为后盾的。自“曼哈顿工程”以来,美国逐步形成了联邦政府支持研发经费投入的体制。美国是私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产业界既是研究开发活动的最大投入者,也是最重要的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但是美国政府认为,政府必须支持个别公司,甚至支持整个产业都无力支持的探索性研究、实验项目以及创新活动。这种合作关系使私营企业能产生新知识、发展新技术,从而增强美国的国力,增加其国际竞争能力。

自二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例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如从2000年至2002年,一直保持在28%左右,没有超过30%。l990年代以来,产业界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其科研投入和支出占全美总投入和支出的比例均逐年上升。如2000年,产业界研发实际投入约为1760亿美元,而同年,联邦政府研究开发经费的实际投入额为696亿美元,约1/3给了联邦政府自己下属的研究机构,1/3给了高等院校和独立非营利研究机构,还有l/3左右,共222亿美元,是给了企业和设在企业内部的联邦研发机构,这块经费占产业界研究开发经费的11%。

更重要的是,从投入结构上看,在基础科学投入上美国大部分是来自政府的公共投资,而不是私人激励。从投入效果上看,美国政府对私营企业研发上的投入也不是低回报的。经济学家估计,私营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平均回报率为30%左右,而公共研发投资的社会回报率(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是它的两倍。

目前,美国最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计算机和通信产业、半导体产业、生物技术产业、航天产业、环境技术产业和节能产业等均得益于联邦政府持续不断地对研发的投入。

可见,在美国科技发展的背后,一只粗大的“政府之手”在悄悄挥舞,这是美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夺取优势的秘密。战争时代如此,和平时代更是如此。而在今后,美国要维持这种优势,扭转已经出现的科技下滑的趋势,看来也要借助政府这只大手。

思考讨论

1.自二战以来,美国科技水平稳执世界之牛耳,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美国政府对科技的干预是否违背了其奉行的市场经济理念?

3.请结合本案例,分析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案例4 谁摘走了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

20041219令人瞩目的俄罗斯尤科斯公司的核心产业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股份拍卖终于尘埃落定。名不见经传的“贝加尔金融集团”出人意料地以93.7亿美元的价格购得了尤甘斯克公司76.79%的股份。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拍卖委员会主席萨维宣布,“贝加尔金融集团”竞标获胜。

声音

93.7亿美元是在买罪受

拍卖结束后,尤科斯公司显然一肚子怨气,尤科斯新闻秘书沙德林在拍卖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谁成了拍卖最后的获胜者,他都是花了93.7亿美元给自己买了一个巨大的痛苦。沙德林称,“拍卖的获胜者及给它提供了财政支持的那些人和企业将很快发现,他们在生意场上的声誉将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且他们还将面临法律上的风险”。在拍卖前三天,美国休斯敦破产法庭曾做出裁定,对俄罗斯拍卖尤甘斯克公司的计划下达了临时禁令。禁令禁止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参与尤甘斯克的竞拍,同时被禁止参加竞拍的还有一个由西方各大银行组成的财团,包括法国巴黎银行、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德国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和卡里昂金融公司。

沙德林最后还代表尤科斯公司再次宣布,“尤科斯公司认为,出售尤甘斯克不论是从俄罗斯国内还是从国际实践来看,都是违法的事。这已经被相关独立法院的公正判决所证实”。沙德林强调,“尤科斯公司将继续采取一切法律所允许的手段来保护尤科斯数万名股东的利益不受到任何非法的掠夺”。

猜测

居无定所的神秘财团

拍卖的胜利者并没有在由俄联邦财产基金会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露面。基金会的发言人叶林佐夫称,“尽管人们都想知道竞拍胜利者的一些情况,但他们有权对此表示沉默”。叶林佐夫拒绝透露“贝加尔金融集团”公司到底代表谁的利益,他在整个记者招待会上透露的惟一信息是该集团预交竞拍保证金是通过俄罗斯“斯贝尔银行”转账的。

有关的“贝加尔金融集团”的情况,现在惟一知道的是它的注册地在俄罗斯西北部的特维尔州。该州首府特维尔市到莫斯科的距离只有167公里,巧合的是,俄气公司一家子公司的注册地点也在这里。

塔斯社驻特维尔记者根据该公司提供的注册地址前往采访时,才发现这家神秘的财团竟然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位于特维尔市新多尔斯基大街12号的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手机和通讯器材商店。用塔斯社记者的话称,从这家商店大门前的保安就可以看出,他们绝对胜任不了一家能抛出93.7亿美元的巨型财团的保安工作。

这里的人听说当地的一家企业成功购得了大名鼎鼎的尤甘斯克的股份后,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自己也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

分析

幕后买家究竟是谁?

俄罗斯金融界和能源界的专家普遍认为,这个神秘的“贝加尔金融集团”应该是一个专门为此次拍卖而组建的新公司,它背后的支持者可能是一到两个俄罗斯能源界的巨头。至于它到底是谁,专家们则在两大巨头俄气公司和苏尔古特石油公司之间徘徊。

俄气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公司,在今年9月收购了国有的“罗斯”石油公司后,开始大举向石油领域扩张。俄政府是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权超过了50%.由于其董事长米列尔与克里姆林宫的良好关系,俄气公司也一直被舆论认为是尤甘斯克最有可能的购买者。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是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巨头,成立于1993年,石油储量为11.64亿吨,销售额为20.8万亿卢布。公司董事会由总裁、国家部委、地方行政长官和子公司代表共9方组成,拥有13家子公司。

但被怀疑的两大巨头已经公开否认了这些猜测。俄气公司的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夺标的“贝加尔金融集团”公司与俄气公司以及俄气公司此次拍卖的全权代表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工业公司都没有任何的关联,也不是俄气公司在拍卖场上的替代者。

但没有人相信俄罗斯天然气巨头的表态。另一位“涉嫌对象”苏尔古特石油公司在为自己排除嫌疑的同时,也坚信“贝加尔金融集团”代表的是俄气公司的利益。

前景

两周内可能收归国有

莫斯科市司法局局长布科斯曼在接受采访时称,俄罗斯司法部门在尤甘斯克被成功拍卖后将继续追缴尤科斯剩余的835亿卢布的税款。在回答记者有关尤科斯剩余的资产是否也会被拍卖的问题时,布科斯曼称,“司法部门目前还未确定剩余的税款用何种形式来偿还”。

有记者怀疑默默无名的“贝加尔金融集团”是否能够如期向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缴纳拍卖金,布科斯曼表示,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俄罗斯司法部门会介入。在没有得到全部的拍卖资金的情况下,尤甘斯克的资产将直接转移给他的债主,也就是俄罗斯税务部门。联邦财产基金会执行主席彼得罗夫也表示,“不管是谁买到了尤甘斯克,如果联邦财产基金会在规定的14日之内收不到和它在拍卖场上报出的价格一样的资金,尤甘斯克将按法律规定收归国有。而竞拍的胜利者也将被严厉的惩罚,对它的罚款将达到17亿美元。” 本版撰文荆梁

事件回放

拍卖在五分钟内结束

据报道,拍卖在当地时间191559分正式开始,比预定的16时提前了1分钟。

在拍卖正式开始前,竞拍委员会花了约40分钟时间对竞标公司的资质进行了最后审议,最终允许交纳了大约500亿卢布保证金的“贝加尔金融集团”和俄气公司的全权代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参加竞拍,根据俄联邦财产基金会的规定,此次拍卖所要求的竞拍者最低数目也正好是两家,无人竞拍或竞拍者少于两家则拍卖自动流产。此前有报道称,向俄联邦财产基金会反垄断处递交竞拍申请的共有四家公司,除了上述两家以外,还有“第一金冠集团”和“英特勒克姆”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俄联邦财产基金会的规定,基金会自1119日起接受对尤甘斯克公司竞拍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21818

“贝加尔金融集团”的代表在一开始就给出了2607.53亿卢布(约合93.7亿美元)的价格,比底价2467.53亿卢布超出了整整140亿卢布。俄气公司在听到竞拍对手报出的这个价格后随即请求暂停,并走出拍卖大厅用手机与公司总部联系。但当他返回大厅时,却没有提出自己的报价。这样,一直被认为是夺标大热门的俄气公司在拍卖中甚至没有出价,整个拍卖过程就已宣告结束,全部时间不到5分钟。俄气公司的代表在主持人宣布“贝加尔金融集团”赢得此次拍卖的胜利后,主动走到该公司的代表前握手祝贺。

新闻分析

争夺战转入地下

对尤科斯核心产业尤甘斯克大部分股份的拍卖实际上是给尤科斯的存亡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俄罗斯《生意人》报指出,“显而易见,尤科斯遭到了致命一击,它很可能在明年就从世界石油市场上彻底消失”。其实,从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宣布要对尤甘斯克进行拍卖的那一天起,尤科斯就停止了自己作为一家独立的石油生产企业继续存在下去的资格。据第三方投资银行估价,尤甘斯克的价值应该在140亿美元至170亿美元之间,但联邦财产基金会给出的底价却是88亿美元。《生意人》报预测,俄罗斯股市重新开盘以后,尤科斯的股票将会暴跌。

因此,这场拍卖惟一有意义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它并没有违反美国休斯敦破产法庭刚刚宣布的禁拍令。不知道美国破产法庭的法官克拉克对此结果会有何感想,但俄气公司确实不能被指责收购了尤科斯的资产,事实上,它在拍卖中甚至没有出价。联邦财产基金会主席彼得罗夫也称,就算“贝加尔金融集团”不能如期缴纳拍卖金,俄气公司也不能成为拍卖的胜利者,因为14天的期限一过,被拍卖的尤甘斯克的股份将全部上缴国家。难道休斯敦破产法院还想给俄罗斯税务部也发出一张调查令不成?

尤甘斯克的拍卖以这样一种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方式结束,实际上意味着围绕尤科斯的这场斗争还远未结束。尽管尤科斯作为一个有实际价值的企业存在下去已不再可能,但围绕着尤科斯的斗争将继续下去,只是从此将转入地下状态。至于俄罗斯联邦财产基金会,它的任务显然已经圆满结束———他们确实是公开公正地主持了尤甘斯克的拍卖。

思考讨论

1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最终被国有石油公司获取,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俄罗斯为什么要对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3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案例5 观美国宏观经济调节

镜头一:美国的宏观经济史略(1900—1996)

经历了多次衰退后,美国经济走进了20世纪60年代。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希望重振经济。在那个年代,被称为“新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主宰了华盛顿。肯尼迪以及后来的约翰逊总统的顾问们主张扩张性政策,国会批准了刺激经济的举措,内容包括1963年和1964年的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在60年代早期,GDP每年增长4%,失业下降,价格保持稳定。到1965年,美国经济已经达到其潜在的产出水平。

遗憾的是政府低估了越南战争所需要的开支。国防开支从1965年到1968年增长了55%。甚至当严重通货膨胀性的经济景气已经变得很明显时,约翰逊总统仍然在推迟采取旨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痛苦的财政措施。直到1968年,增税和减少民用支出的措施才得以出台,但这对缓解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来讲已经为时太晚。联邦储备系统还以货币供应的快速增长和降低利率来容忍经济的扩张。结果,在1966-l97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都在大大高于其潜在生产产出能力的水平上运行。在低失业和高负荷运转的压力之下,通货膨胀率逐步升高,开始了从1966年持续到1981年的所谓“通货膨胀时代”。

70年代末,工业世界受到一种新宏观经济症的冲击,它就是供给冲击。供给冲击这种病在1973年最为严重。对原材料和燃料供给的这种严重冲击引发了批发价格猛烈上涨,同时通货膨胀率迅猛上升,实际产出下降,美国进入了“滞胀”时期。

1979年,美国经济已经从1973年的供给冲击中恢复过来。实际产出已回归到潜在产出的水平。但中东不稳定,特别是伊朗爆发革命又引起了石油价格的再度猛涨,从1978年初每桶14美元跃升至1979年每桶34美元,从而导致了另一场石油价格冲击。同期通货膨胀率也急剧上涨,从1978年到1980年平均每年上升12%。

 联邦储备系统随即采取了货币紧缩的措施。1979年和1980年,利率大幅上升,股市下跌,很难获得贷款。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减慢了消费者和企业出的增长,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从1979-1980年的每年平均12.5%下降到1983-1988年的平均4%。

80年代初果断的货币政策为1982-1997年的长期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除了1990-1991年这一段温和的衰退,这个时期证明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宏观经济稳定时期。

镜头二:美联储降息与升息

2000年世界经济的一个景气周期结束。从2001年起,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为了促进经济复苏,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大幅度调低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20015月到20036月,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美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6%下调到1%,为195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20036月,欧洲中央银行下调再融资利率(欧洲中央银行基准利率)2%,为欧元区国家194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20044月,加拿大中央银行将基准利率调低到2%,为40年历史最低。2001年,日本银行将其隔夜拆借利率(日本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下调至O.1%,为日本历史最低。

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美国经济逐步复苏,2004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9%。20046月,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本点至1.25%,这次加息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由“扩张”向“紧缩”转变,也标志着美国超低利率时代的结束。从20046月到200512月,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美联储连续13次以O.25%的幅度加息,到l213,把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200512月这一次加息与前几次加息不同的是,美联储此次表示连续加息计划进入尾声。

美联储加息的主要原因,一是由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二是由消费支出扩大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所引起的对经济过热的担忧。

美联储连续加息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美国消费:今年(2005)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上升。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3.04月份为97.55月份为103.16月份为105.8,创3年新高。生产:一季度,美国非农生产力增长2.9%,为9个月来的最高增幅。4月份,工厂订单增长O.9%,为5个月来最高增幅。5月份,工业生产上升O.4%,设备使用率为79.4%。5月份,ISM制造业指数为51.46月份升至53.8,表明美国制造业处在扩张状态。进出口:一季度,美国出口增长8.9%,之前公布的初值为增长7.2%;进口增长9.6%,增幅高于先前预期的9.1%。4月份,进口增长4.1%至1633.8亿美元;出口增长3.O%至1064.2亿美元,进出口增长均为历史较好水平。经济增长:一季度,美国GDP终值年增长达3.8%,高于初值的3.1%,也高于先前预期的3.7%,更高于美国政府关于2005年美国GDP增长速度为3.4%的预测。通胀:一季度,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升1.9%,升幅低于预期,也低于去年4季度的2.7%。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O%,升幅低于预期,但高于去年4季度的1.7%。五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O.1%;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上升O.1%。就业:5月份,美国失业率下降O.1%至51%,是20019月以来最低水平。625,当周初申请失业金人数下降到3 l万人,是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住房:4月份,美国预售屋销量增长O.2%,折合成年率为131.6万套,平均价格为283500美元,同比上升5.3%。5月份,新屋开工数增长O.2%,折合成年率为200.9万套;建筑许可增长4.6%,折合成年率为205.O万套。

思考讨论

1.你认为美国的宏观经济调节是否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2.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3.结合案例内容,分析美国宏观经济调节采用了什么政策?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政策?

案例6 1+1>2

镜头一:减排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赚大钱

重庆市6家公司日期与英国益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6家公司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气体总量154万吨,益可公司将向他们每年支付6000万元。

企业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本是一种环保职责,益可公司也没有从重庆公司那里获得产品,怎么会白白援助这么多钱?事实上,益可公司不仅不赔钱,还能从中赢利,为什么?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为应对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量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问题,世界上多数国家在日本东京签订了《京都协议书》。中国是签字国之一,按其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将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期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发展中国家不必旅行此项义务。

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要高很多,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而言,减排甚至意味着公司破产,重庆市经济委员会任吴冰解释说:如果发达国家减少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要花费80美元,发展中国家减少同样的排放量可能花费50美元。

在这样背景下诞生了CDM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协议书》引入的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排放量来履行自己在《京都协议书》中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换句话说,就是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同意在发张中国家实现自己的指标, 英国驻重庆总理事馆一位负责人说。

20057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瑞士与气候交易公司益可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将重庆部分企业纳入CDM体系,就在签订意向的当月,英国益可公司就与中粮山煤电器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达成了重庆温室气体交易的第一单,从2005年到2012年,后者将把减排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指标分别以每吨5.5美元和每吨110美元的价格卖给前者,国家发改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评论说,重庆的CDM项目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继重庆中粮公司签署第一单后,1016号,重庆钢铁集团,重庆市燃气公司,等,重庆6家企业又与英国益可公司签署了CDM项目协议,其中重钢企业签署了3个项目,每年减排的二氧化碳总量为35万吨,其次是重庆燃气集团,每年减排量为30万吨,据初步估计,这8个项目每年减排二氧化碳量为200万吨,据初步测算,到2012年,按每吨二氧化碳价格5.5美元计算,重庆市7家企业总共可以从英国益可公司那里获得4.2亿美元。

此次签署项目最多的重钢公司负责人说,他们签署的CDM项目为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炉顶压差发电,总发电负荷为6千万瓦左右,总投资规模是4亿元,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现在通过CDM7年下来,重钢可直接获益近1亿元的资金支持,这对企业来说,相当于天下掉下来一块馅饼。”

“通过签署协议,我们每年可获得约1000千万的资金。这笔资金来的太神奇了。”重庆燃料集团董事长蒲自庆说。

CDM减少了减排温室气体的总成本。英国益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气候交易公司。在全世界占有20%以上的交易份额,通过CDM,益可公司也获得利润,因为他把重庆企业创作的减排指标再转卖给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从中赚取差价,据公司董事长说,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观察中国市场,并计划与水泥生产企业签署类似协议。

镜头二:西飞集团成为波音飞机尾翼的主要供应商

200448下午,西飞集团公司和美国波音集团公司11时许在西安举行仪式,庆祝西飞为波音生产的第1000架份波音飞机垂直尾翼实现交付,至此,西飞集团已累计向波音交付近3000架份飞机垂直尾翼,水平尾翼,检修门和500多架份飞机后缘助组件,实现出口交付额1.98亿美元,向成为波音世界级供应商迈出了重要一步。

西飞集团公司是我国大中型飞机研发生产基地,从事军用飞机,民用飞机,转包生产,非航空民用产品以及第三产业等生产经营,西飞是我国率先从事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的企业,波音公司是西飞公司转包生产的最大用户,西飞和波音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19844月,西飞公司和波音公司签订了飞机垂直尾翼的合同,19883月西飞向波音交付了首架飞机垂直尾翼,到19996月,西飞已经为波音公司累计交付600架份波音飞机垂直尾翼,255架份水平尾翼和1700架份检修门,圆满的完成了飞机转包生产合同,为此波音公司为西飞集团颁发了奖牌,表彰西飞在此项目上的贡献,

19958月,西飞集团和波音集团公司签订了1500架份最新研制的波音新一代飞机垂直尾翼生产合同,总金额达2.6亿美元,该垂直高7.1,宽3.14,由700多个基本零件组成,采用了无图纸设计技术和先进的技术标准,19989月,西飞生产的首架波音新一代飞机垂直尾翼实现交付,随后进入批量生产,在该项目生产中西飞运用了全新的数字化传递,和数控加工技术,达到了当代国际航空制造的先进水平,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西飞不断扩大该项目的生产量,在200310月份达到月生产10架多份,到今年10月份达到14架份生产能力,目前,波音新一代垂直尾翼已经成为西飞转包生产的支柱产业,累计交付400多架份,2003年,西飞实现销售收入48.5亿,转包生产交付额达到2041万美元,根据现有订单,西飞转包生产交付额今年可望达到2500万美元。

在国外航空零件的转包生产中,西飞集团已波音技术为标准,以新技术,新工艺为重点,进行大规模改造,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控加工中心及转包生产单元,新的转包生产装配厂房也已落成,在转包生产中,应用计算机及信息集成技术,特种工艺技术等先进的制造技术,精益制作,工业工程等管理模式,使西飞航空制造的技术和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扩大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成为西飞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目前,西飞先后与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等世界著名航空制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交付各类航空零部件5200多架份,西飞集团公司已成为波音飞机垂直尾翼的主要供应商,法航飞机外翼盒,波音飞机检修门,波音飞机组件,加拿大飞机水箱和副翼,空客检修门,副材刹车板等6个项目的唯一供应商。国外航空部件转包生产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美元,居国内第一。

思考谈论

1.减排温室转大钱,你认为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2.西飞集团和波音集团的合作说明了什么?

3.请联系案例,试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案例7 谁为经济全球化买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你正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也许其背后的祸端已经悄然升起。

金融动荡可控吗?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20世纪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l994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破坏力。

经济主权如何安置?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利用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进行合法避税已为世人熟知,通过这种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国际间进行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难以让人忽视。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

90年代初以来,随着各国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在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的形势下,这些国家感到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维持汇率稳定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保持货币独立性的艰难和巨大代价。1992-l993年导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泰国汇率危机以及巴西汇率动荡,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冲突和由此产生的连带反应。在上述危机过程中,几乎每个国家最终都勉强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同时在汇率动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事实上,对于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能否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个问题,早就有人做过堪称经典性的论述。20世纪60年代初,J. Marcus F1emingRobert Mundell曾在各自的论文中先后谈到,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矛盾。他们认为,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三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上述结论被后人称为“蒙代尔三角”。这个分析框架清楚地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基本经济现象,因此,一国要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向跨国私人资本让渡货币主权,或者必须以汇率的经常性动荡换取货币主权的独立。

在经济全球化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与贫困作斗争”。该报告指出,1960年,最富裕的20个国家的人均GDP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18倍,l995年扩大到37倍。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数字也证明了世界上穷国与富国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速度在加快。1950年,最富裕的国家与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比为3511973年为441l997年为7271。富国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而在贫穷国家还有13亿人每天生活费不到l美元。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的25个增加到1997年的48个,这些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

世界银行专家对世界120个国家财富分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题为《国家财富在何处?》的调查报告,结果表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瑞士人均财富几乎是最贫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的330倍,今后这一趋势还将得到延续。

世界银行在进行专项调查时,不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人均收入等传统因素,还非常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环境损害规模、劳动力价值等。结果是,瑞士高居世界富国榜首,人均64824l美元,之后是丹麦(575138美元)、瑞典(513424美元)、美国(512612美元)、德国(496447美元)、日本(49324 1美元)、奥地利(493080美元)、挪威(473708美元)、法国(468024美元)、比利时和卢森堡(451714美元)。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1965美元,其次是布隆迪(2859美元)、尼日尔(3695美元)、尼泊尔(3802美元)、几内亚比绍(3974美元)

芭比娃娃有多贵?

据统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类、服装、纺织和玩具等,还有低技术和低资本产品,如自动处理设备、电器电子加工产品等。一篇题为《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货》的文章介绍:早晨6点闹钟响了,美国进口的闹钟有2/3来自中国;中午锻炼穿的运动鞋有近50%是中国生产的;晚间熄灯,床头灯和办公室的台灯一样有将近50%是中国制造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和农产品。其中最说明问题的是鞋子换飞机的事例。按旅游鞋每双3美元计算,换一架美国波音飞机中国要出口5000多万双鞋。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介绍,美国从中国进口一个芭比娃娃玩具是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地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中国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包装材料是美国的,假发是日本生产的,加上运输费共1.65美元,中国的加工费仅O.35美元,而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是9.99美元。又如,美商最近开发出一种可发声的地球仪,既可做儿童玩具又可做小学生学习用具,美商以每件40美元将订单下给香港公司,香港公司以每件20美元将订单下给一家广东外贸公司,广东外贸公司以每件15美元(成本费12美元)将订单下给广东和江苏企业,美商拿到产品后以每件72美元卖给美国商场,美国商场零售价高达88美元。还有,2002年中国对美家具出口达28.9亿美元,增幅为75%。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家具中,约60%是美国家具,即不少产品从原料到工艺、样式都完完全全是美国货,只是在中国组装后,再运回到美国销售。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显示,一个集装箱的家具从中国运到美国的运费和加工费共2800美元,但是,销售价格仍比在美国组装加工的便宜20%到30%。

思考讨论

1.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经济学家们及深受游资冲击之苦的国家都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

2.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3.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都获得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但为什么世界贫富差急剧扩大?

案例8 丰田生产方式

20世纪中期,战后恢复的日本,面临需求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发展状况。为寻找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丰田公司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日本独特的文化背景,逐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益和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是继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之后人类现代生产方式的第三个里程碑。

当初丰田喜一郎和大野耐一在参观、考察福特工厂时,发现流水线作业存在巨大的浪费:(1)生产现场存在着超过必要限度即过剩的生产要素。如过多的人员、过剩的设备和库存,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劳务费、折旧费和利息支出。(2)在工序中人员过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每个生产循环出现的空闲时间就生产出多余的产品,产生了制造过剩的浪费。(3)结果,在生产线后面和中间堆积多余的库存,又产生了搬运、重新搬运这些库存的浪费。在库存增加的情况下,又相应地增加建设仓库、将库存运到仓库的劳务和设备支出、管理、维修和计划库存的一般管理费等。这些费用显然并没有对产品价值产生增值,反而增加了成本。因此,必须彻底排除一切浪费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由此,丰田喜一郎提出了“及时生产”的概念,即将必要的物品,在必要的时候,供应所要的数量,通过消除生产现场“浪费、不均、不合理”的现象来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40年代末,大野耐一从美国超市的物流管理中获得启示:如果从相反方向来安排工序的流程,那就可能实现及时生产。因此,规定每道工序的人按照必要的数量,在必需的时候,到前一工序去领取所需的零件,前工序为了补充被取走的零件,只生产被取走的零件,只生产被取走的那一部分,即“拉动方式”。为了实现这种方式中的信息传递,大野耐一采用了一种叫“看板”的工具。“看板”其实是装入长方形塑料袋中的一张卡片,上书所需部件的型号和数量,一般包括领取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分别记载前工序或后工序应该领取或生产的物品种类和数量。

在流水线作业情况下,产生库存的一个原因是零件或作业有差错,这既增加了维修用的零件,也增加了检验、维修作业劳务费及进行这些作业的空间占用和整车库存费用。如果在生产现场就解决零件或作业差错的问题,那么这些费用都可以消除。因此,大野耐一提出“自动化”的概念:即当异常情况发生时,工人要彻底地将生产线停下来以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他设计出一套简单的限制开关——以及通过/不通过的办法。这样一旦装好零件,机器就可以不用人工干涉自动完成。如果机器检测出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就会立即停机。把这些简单的装置加在传统的机床上以后,一个工人很快就能照顾几台机器并进行质量检查。

在“拉动方式”下,如果后工序以参差不齐的数量领取零件,那么前工序就必须预先准备能够应对变化的需求数量峰值的库件、设备和劳动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采取产品多样化的“均衡生产”来解决,即最终装配线每天遵循循环时间(能销售一辆车的时间间隔)、以均衡的数量制造各种产品。这样装配线上生产零件的领取量的不均衡就被削减到最小程度,并能以一定的速度或每小时生产一定数量的方式生产各自的零件。最终工序实行多样化的均衡生产,要求前工序的作业部门必须频繁而快速地进行作业转换或进行“一个流”的生产和搬运(各种部件组装线包括最终组装线)。为了缩短作业转换时间,可以通过装备具有通用性、性能灵活的设备进行快速的换模作业,既利用了生产工人的闲置时间,又省去了大量库存零件造成的积压、避免了冲压过程中产生不合格的零件。为了缩短作业转换时间进行“一个流”的生产和搬运,在培养多技能工人合理布置设备、实现标准作业的基础上,通过多技能工人组成的团队合作来实现。这样不仅实现了省力化、省人化和少人化,而且可以达到零库存、零缺陷和零浪费,从而最终达到低过剩人员、设备和库存的目的。

如果丰田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那么丰田生产方式以再低的成本生产出多品种的产品也没有任何意义,而销售的关键在于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尽管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从丰田汽车公司拿到订货时间逐渐缩短到十天,但却仍然保留着一个很大的成品车库。为了实现及时销售,缩短成品库存,1982年丰田公司将两个合并组成新的汽车公司,并开始在原来庞大的销售网络基础上推行“主动销售”。其基本思想是把销售商纳入生产体系之中,把消费者也吸进产品的开发过程,从而在汽车总装厂、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关系。l982年以后,丰田在日本国内市场的成品车库存几乎降为零。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进一步将“及时”扩展到国内服务维修网点。这样,丰田汽车公司就从汽车生产到销售、维修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削减浪费的目标。

1973年发生了世界石油危机,当时庞大的美国公司拿不出低能耗的新型车,而被日本强占了势头。到1989年日本汽车产量在世界汽车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几乎达到30%。以日本本土为基地,日本的汽车出口稳定地增长。美国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不能支持它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了。美国采用贸易壁垒阻止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但适得其反,日本开始通过在北美和西欧的直接投资办厂来增加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这在技术上的意义是促成了丰田生产方式向世界的传播。日本在海外的公司获得了同样好的业绩。

面对逐渐丧失的优势,为重振制造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对日本在世界各地的汽车工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历经5年时间,于1990年,由James P.Womack等人写了介绍丰田生产方式的《改造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书中给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命名为“Lean Production”。“Lean”是“瘦”的意思,因为与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相比这里一切的投入都大为减少。在中国将“Lean Production”译作“精益生产”是《改造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文版的译法。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益生产综合了大规模批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规模批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生产。20世纪90年代后期,精益生产跨出了它的诞生地——制造业,先后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行业、服务行业、民航和运输业、医疗保健领域、通信和邮政管理以及软件开发和编程等方面广泛应用。

思考讨论

1.你了解丰田生产方式吗?你认为丰田生产方式的运用给资本主义生产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2.丰田生产方式是否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丰田生产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9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1958)

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3月起至1958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

1973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美国的危机从197312月持续到1975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从19731月到1974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纪录,达11738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记录。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100亿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1982

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在美国,危机历时3年左右,几经起伏;英国于19797月陷入危机,于19815月达到最低点;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1991)

1980-1982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客利: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到8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

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

二战后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

1994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4.3%,失业率降至5%以下,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3%以下,财政赤字也逐年减少,1993年到1997年财政赤字分别为2903亿美元、2594亿美元、2030亿美元、1638亿美元、1073亿美元、226亿美元,至克林顿任期末甚至出现结余。美国这一轮经济高涨可谓声势夺人,同时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三大目标,被称为“新经济”。这种良好的局面出现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的确是一种“奇迹”。奇迹的背后另外一组数字,一是各类债务增长,截止到2001年第一季度为止,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企业债务15.18万亿,居民债务7.23万亿。二是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1999年高达3389亿美元,2001年更高达约4500亿美元。三是股票市值高速膨胀,吸引大量境外游资、国内居民存款和各类基金进入股市,造成收入虚增,消费支出猛涨。随着20004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逐渐陷入了危机,并带累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和第三世界各国经济的衰退。

思考讨论

1、比较分析二战前后发生的经济危机,你认为二战后经济危及形态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二战后经济危机新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案例,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案例10 近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一览

镜头一:2001年德国交通工人大罢工致交通瘫痪

2001620,德国公共交通服务员工举行罢工,德国的主要城市慕尼黑、科隆、斯图加特、莱比锡等的交通都陷入瘫痪。

公共交通罢工事件是因为员工在担心欧盟增加成员国后,会使德国的公共交通业受到外来竞争者的打击。新成立的服务工会呼吁示威者向立法机构施压,阻止地方政府向廉价、安全水准较低的外国运输公司签署合约。

镜头二:2002年伦敦地铁工作人员24小时罢工造成交通混乱

2002925,伦敦地铁工作人员举行24小时罢工,要求加薪,致使伦敦各路地铁全面关闭,成千上万的市民被迫改乘巴士或步行,许多市民则由于坐不上巴士而被迫滞留原地。

伦敦是世界上地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每天有300多万人次乘坐地铁出行。由于在薪金问题上争执不休,伦敦地铁司机、信号员等地铁工作人员举行了多次罢工,给伦敦的交通造成了恐慌。

镜头三:2003年洛杉矶公交系统曾经历罢工噩梦

20031014零时,美国洛杉矶市2000多名公交汽车维修工人举行了罢工。此举得到当地4000多名公交车司机、地铁和轻轨铁路系统工会成员的支持,公交车、地铁和轻轨铁路全部停运。

这次大罢工导致这座全美第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陷入全面瘫痪,估计这次罢工造成的平均日损失高达400万美元。

此次公交系统大罢工是由于洛杉矶市大都会运输局和公交运输工会联合会有关提高工人福利问题的谈判破裂后发生的。运输局每年向工会提供140多万美元的福利补助基金,但工会认为数额太低,要求增加补助。运输局指责工会方面滥用该项基金,要求工会让其插手管理基金,然后再考虑增加福利补助。

镜头四:2004年罗马公交人员举行24小时罢工

200476,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公交系统从业人员举行行业罢工,使罗马市区的交通陷于瘫痪状态。罢工从当地时间早上8点半开始,全市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地铁的司机和售票员同时停止工作,市区的交通立即处于停顿状态。

2003年年底前,罗马公交系统经常举行罢工,当地人的生活时常受到影响,市区也经常陷入混乱状态。同年12月,罗马市政府曾与公交系统工会达成协议,答应给公交工人增加工资。工会领导人表示,他们组织这次罢工是因为政府没有履行诺言。工会方面同时表示,尽管罢工将持续24小时,但为了保证普通市民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公交人员在公交高峰期将提供基本服务。

镜头五:2005年意大利公交系统工人罢工

2005531,意大利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交通运输工人当日举行罢工,很多公交车、地铁车辆和有轨电车处于停驶状态。由于工会对交通运输工人享有的病假待遇不满,因此发起了这次24小时的罢工。这次罢工涉及意大利大多数主要城市。

镜头六:2005年法国百万人展开大罢工

2005311,法国公共与私营部门举行全国大罢工,多数火车和地铁停运,造成公共交通混乱。可能有多达80%的郊区线路延误,75%的地铁中断服务,一些线路完全停运。其他地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不得不肩靠肩地挤在仅有的几辆火车里,一些人不怕天气寒冷,骑脚踏车上班。巴黎东北部戴高乐机场,75%航班可能被迫取消,巴黎巴士虽没减少,但受罢工影响,一些巴士不得不改变行驶线路。据报道,法国工会组织决定中午在巴黎举行大规模街头示威,要求政府提高工资、保留35小时工作制、增强居民的购买力。

2005104,法国多个工会展开全国大罢工,向法国政府施压,抗议政府的劳工及经济政策令国内的失业率增高、人民购买力下降。法国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受到严重影响,约400班航班被迫取消,国内的巴士及列车只能维持有限度的服务,公共机构、银行的服务需暂停,许多学校也被迫停课。法国媒体将这次罢工称为“黑色星期二”。

发起这次罢工的5个工会组织,计划在全国各地发动约140次示威游行。直至周二中午为止,约30%的列车职员及教师、23%的电力工人,以及15%30%的邮务职员参与了这次全国大罢工。示威游行传遍了法国全国各地,从南部的马赛至北部的勒阿佛尔随处可见。

医院职员、银行职员、公务员及私营机构的职员也参与全国大罢工。由于印刷工人参与罢工,令全国大部分报章周二未能付印出售。约一半的学校教职员因抗议政府削减职位及津贴而没有上班,这令许多学校被迫停课。一些地方更出现了警察与示威者的冲突事件。

法国国家航空局称,巴黎两个机场的航班延误了长达2小时,共有387班中、短线航班被迫取消,但长途航班并未受影响。政府官员表示,罢工令郊区的铁路服务缩减高达2/3的班次,但跨国的高速列车服务未受影响。据SNCF全国铁路公司称,只有40%的地区列车服务以及60%的高速列车路线仍在如常运行。

在首都巴黎,郊区列车仅1/3的班次维持服务,但市内的巴士及地铁服务班次取消不多。由于巴黎去年实施应付罢工的“最低限度服务”,地铁的服务似乎未受影响。只在周二早上的交通繁忙时段,主要地铁站内挤满了长长的人龙,并未出现交通混乱的情况。但在如马赛及波尔多等其他至少74个城市,当地的交通情况就坏得多,因为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都处于停顿状态。

一些地方更出现了警察与示威者的冲突事件,在科西嘉西部城市阿雅克肖,示威者因抗议政府计划将一间国营渡轮公司私有化,一直与警察处于高度紧张的对峙局面。此次罢工活动各个工会遵守了最低运营原则,因而除去主要街道或地铁站的人群较为拥挤外,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在罢工期间并未受到巨大影响。

据悉,这次罢工由亲民的左翼政党支援,是新总理德维尔潘上任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工活动,罢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抗议劳工压力和恶化的工作条件,以及加强新用工合同保障,解决失业问题等等。据统计,77%的法国民众支援这次罢工。据估计约有100万人直接参与罢工活动。

镜头七:纽约运输工会举行全市大罢工

20051219的劳资双方谈判一直持续到将近午夜12点,但是谈判最终破裂。纽约运输工会在20日凌晨3时许宣布举行全市大罢工。罢工不仅对每天乘坐地铁和公车的700万人造成直接影响,还将给纽约造成每天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资方纽约捷运局和劳方纽约运输工会的谈判代表从15日起时断时续地进行了多次谈判。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以及退休金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在5天的谈判中进行多次的讨价还价,但还是难以弥合双方的巨大分歧。在19日的谈判中,尽管双方的谈判代表都是各自的头号人物,但仍未能扭转僵局。22日,纽约公交工会迫于各方压力,宣布在与资方恢复谈判的同时结束罢工。从23日凌晨起,遍布全市的数百个地铁车站在关闭3天后重新开放。

美国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25日说,持续3天的纽约公交系统大罢工给这座城市造成10亿美元经济损失。布隆伯格说,圣诞节前繁忙的一周原本是成千上万勤劳的纽约人赚钱最好的机会,可惜罢工使他们失去了这个机会,他希望永远不要让这样的罢工重演。他说,受罢工影响尤为严重的是餐饮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一些建筑工地也因为材料无法送到而被迫停工。此外,市政当局在罢工3天里每天还要拿出1000万美元用于支付警察加班工资等与罢工有关的支出,与此同时营业税收入却减少了数千万美元。

1228,即纽约公交大罢工结束5天后,劳资双方达成了一项暂时性协议。根据协议条款,纽约公交职工将获得加薪,同时需要为他们的医疗保健计划交款。

纽约公交系统工会负责人罗杰·图森于当地时间周二晚间宣布了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协议由工会执行委员会提出,而这份协议的内容还需要经过工会33700名成员的投票才能得以通过,投票预计将在本周内进行。根据这份协议,工人将加薪10.9%,这一举措将在3年内完成,同时工人将为享有医疗和养老保险金而付款。

工人代表詹姆斯·罗德里格斯向公众表示道歉,他说,“关于罢工的事情我表示歉意,但是最后我们想得到了想要的。”图森还表示,如果协议能够更加完善,那么将使得资方(纽约都市运输管理部门MTA)和劳方(纽约公交系统工会)之间的关系大大缓和。此前正是由于劳资双方的谈判破裂,导致纽约公交系统25年来首次停摆。

镜头八:欧洲港口几近全线瘫痪

20061月,一股声势浩大的码头工人罢工抗议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从哥本哈根到里斯本,从安特卫普到比雷埃夫斯,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摘下手套,以发泄对欧盟提出的港口自由化新草案的强烈不满。

欧盟港口自由化计划早在2003年就已出台,该计划旨在港口服务方面引进更多的竞争,打破大企业对港口货运业的垄断。而码头工人们则担心自身的饭碗可能就此不保,因而近几年来频频罢工以示反对。

镜头九:英石油公司每日损失近亿美元

2008427,英国最大炼油厂工人举行为时48小时罢工,迫使工厂和英国最大输油管道关闭。这是70多年来英国炼油厂首次因罢工关闭。由于管道关闭等因素引起市场交易者担心石油供给短缺,28日纽约油价在电子交易时段创出新高,逼近120美元的高位。这次罢工的导火索是厂方打算终结对新员工实施的最终工资养老金方案,并对养老金做出调整。此前劳资双方以避免罢工为目的的谈判失败。罢工组织者英国联合工会发言人莱昂斯说,工会被迫采取行动,“罢工因为养老金问题,它是我们非常不愿意采取的行动,但我们被迫这样做”。

而在几天前,英国教师还举行了20年来首次全国大罢工,要求上调工资。两期罢工事件,前后仅仅相隔三天,这对原本就因物价上涨头疼的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思考讨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激烈和尖锐的,二战后,矛盾有所缓和,于是有人认为,今天的工人罢工运动已经失去了意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2、近年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不断,你认为罢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工人罢工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3、请结合本案例,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工人运动的基本特点、主要变化和基本原因。

案例10 一外国学者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法国学者让克洛德德洛奈,法国马恩河谷大学教授、弗朗索瓦佩鲁研究所主任。该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变化?

克洛德德洛奈:资本主义正处在新的起点上。20世纪后半叶,不是资本主义处境艰难,而是民主运动处境艰难。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经济和政治危机之后,出现了反弹。当然,我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可以永世长存。但是资本主义作为制度,的确具有某种积极的效用,虽然它有极其野蛮和非人道的一面。经验告诉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必须慎于对资本主义作出结论。既不能轻易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动力和运动作出结论,也不能轻易对资本主义表现出的矛盾以及对超越这些矛盾的办法作出结论。资本主义仍在发展,就像地平线一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有新的视野。

资本主义目前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克洛德德洛奈:我所说的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我把它称作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尤其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但是生产资本的全球化却是不久前的事。这是对17世纪以来欧洲形成的民族国家形式的局部超越。生产资本从部门和领土的角度,向全球扩张并互相渗透。

(2)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伴随着资本生产的全球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银行、保险、金融市场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扩张等等。金融的这种新的作用,并不是为了保证为本国投资融资,而是为了把世界储蓄集中起来。其目的在于:使各国之间能够相互借贷;有利于生产资本的对外扩张;使金融资本家能够尽快地从大规模投资中解脱出来,从而进行金融投机。总之,资本主义金融化就是为了保证资本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空前的,甚至企业也成为大量的、经常的交易对象,这是前所未有的。

(3)世界垄断寡头,即跨国公司的形成。在当代金融资本框架下的资本全球化的有力推动下,资本主义企业实现了空前规模的积聚。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资本的相互渗透和并购,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全球垄断寡头,即产量超过中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巨大的跨国公司。

(4)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这里所说的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指金融资本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服务资本、保险资本和各种投资资本的复合体。各国的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融合成全球的私人垄断资本。

(5)高技术资本主义的形成。上述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都是与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变化相联系的,都是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深入到所有生产部门,其中包括服务部门,推动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大量信息的储存、“实时”的分析和处理、远程的交换、迅速的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高技术资本主义改变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从而引起了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有所改变?

克洛德德洛奈:当然,今天的资本主义已不同于狄更斯、雨果时代的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过度剥削、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扩大、雇佣劳动的弹性和不稳定性、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福利的减少等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劳动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垄断寡头使全世界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处在直接的对立甚至敌对之中。它们利用第三世界国家对发展的要求,使用各种手段,例如利用企业外迁,来压制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当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剧烈了,而且扩大到了全世界。从理论上看,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除了自然禀赋,在劳动创造的价值之外,我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经济财富的源泉。所不同的是,在世界金融寡头掀起的剧烈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发生严重扭曲,越来越偏离价值,消费者更加难于了解“实际价格”。在所谓资本主义“软”竞争体系中,马克思所描述的“均衡价格”作用下降,经济当事人的原生态的经济权力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金融寡头关心的不是产品中实际花费了多少劳动,而是关心他们所支付的劳动的价格。他们把效益的风险转移给承包商,并分散到全世界。他们所关心的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如果您同意这种说法,是否可以具体说明一下出现了哪些社会主义因素?

我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社会主义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因素,另一类是客观因素。所谓客观因素是指社会生活的一般条件,其中主要是经济条件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它是复杂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又千方百计地用私有化对抗社会化,这是一场激烈的斗争。这又引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观因素问题,我认为在这方面出现了倒退。首先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失败沉重打击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次,资本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造就了新的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新的社会阶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就是资本家阶级的扩张。反观传统的无产阶级,它的数量大大减少了,社会地位也降低了,而新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又受到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追求直接物质利益的诱惑。这个问题的确切提法是,我们应该使人们意识到,追求直接的物质利益和幸福绝不能以别人的幸福和痛苦为代价,而我们这个世界穷人实在太多了。

社会主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必须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才能取得成功,两耆缺一不可。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马克思曾经设想英国是新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摇篮。按照马克思的推理,20世纪美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的摇篮,但这仅仅是梦想。尽管美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但它并没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迹象。

您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克洛德德洛奈: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从理论、政治、意识形态上看,这两种社会形态是互不相容的。苏联社会主义垮台以后,美国领导人不断对古巴等小的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又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想在这些国家建立使他们满意的社会制度。但从实际来看,社会主义又必须同资本主义打交道,因为像中国和越南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经验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们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能在资本主义废墟上建成,正如资本主义不能在封建主义的废墟上建成一样。

作为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您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克洛德德洛奈: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一个理性的乐观主义者。对待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仅仅抱有希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所行动。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文化,它一方面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可以找到和平和理性的发展道路。人是政治动物,人可以自己作出决定,人类社会的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而不是掌握在某种天命的意志手中。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告诉我们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理性的语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有两个层次。它的第一个层次告诉我们,各国人民和各国文化是天然平等的;它的第二个层次告诉我们,在这个平等的基础上,世界人民能够对话、理解和沟通。我们对待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要保持坚定的信心。

思考讨论

1.法国著名学者让克洛德德洛奈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如何评价让克洛德德洛奈的基本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d7c08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c.html

《马原案例分析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