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6中校园暴力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1-07-28 16:2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邯郸市26中校园暴力事件”

邯郸市荀子中学 张希龙

事件回放(据2008327日《邯郸晚报》报道摘要)

2008312日晚上九时左右,河北省邯郸市26中学一女生吴华打完热水回宿舍,走到三楼时听到脚步声,她抬头看了一眼,原来是不熟悉的两个女孩,便低头继续上楼。谁知道,就是这么无意的一瞥,为吴华被打埋下了伏笔。当晚10点半,宿舍熄灯后,七八个女生突然闯进吴华的宿舍,一个名叫玲玲的女孩把己睡下的她拽起到地上,劈头就问:“你是怎么看我的?”吴华一脸疑惑:“啥时候”?玲玲不依不饶:“上下楼梯时,你没看我?”吓呆了的吴华还没反过劲儿,就被掴了一巴掌。紧接着被踹倒在地,被提起,又被踹倒被提起……七八个女孩轮流出脚,反反复复,直到吴华鼻嘴出血。宿舍其他女孩也被吓傻了,不敢吭声。大概折腾到12点半左右,她们才转身离天,临走时撂下了一句话:“我是某某班的,你要是告诉老师,明天我们轮流收拾你,你小心点。”第二天(13日)一午,遍体鳞伤的吴华没去上课,下午她去向老师请假,脸上的伤痕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几经追问,吴华说出实情,但她说“我认了”,希望老师不再追究。本想息事宁人的吴华却没料到,向老师请假成了第二次被殴打的导火线。13日下午五点左右,前一天殴打她的两个女生再次出现在吴华宿舍,质问她是否将昨晚之事告诉老师,吴华没承认,两人忿忿走开。当晚10点半熄灯后,玲玲一伙人又一次来到吴华宿舍。她们用毛巾堵住吴华的嘴,把吴华拖进她们的宿舍,一阵拳打脚踢。边打边追问:“是不是去告老师了?”吴华没有吱声。随后,凳子、算盘、洗发瓶接连砸到吴华身上,并用校微的胸针不断扎她面部,其间,还有人说:“看你的脸都肿了,帮你放放血。”渐渐地,吴华失去了意识昏了过去。 后来,吴华被一盆凉水泼醒,发现自己身上的衣服全部被扒去,下身湿乎乎地很疼。满身的伤痛没有换来她的同情,她们继续用洗脚水、牙膏、牙刷清洗她的下身,还不时夹杂侮辱性的言语。就在吴华不堪忍受时,她们又想出了新“招数”,一边让吴华擦净脸上的血并给她贴上卫生巾,一边说着“姐姐对你多好,还给你贴个创可贴”。然后,逼着吴华回宿舍拿两个凳子放在走廊,躺在上面,有女孩儿踩她的肩膀,有女孩踩她的腿,在她肚子上放着一个饭盒,饭盒不能掉下来,否则继续打,同时屡战屡胜来其他同学围观。紧接着,她们又让吴华两腿夹住现两个矿泉水瓶,穿上高跟鞋走路,不许将瓶子掉下,否则继续殴打。其间有人说“拿手机录下来,发布到网上”,随后果真录了。连续的殴打并未让她们有丝毫停歇,折磨吴华的招数也是一个接一个,往脸上吐唾沫、吃卫生纸……手段残忍之极。之后,他们又让吴华到三楼接了一盆水,倒入洗衣粉,让她洗头,洗后背。然后又灌了吴华四大盅白酒,并让她用酒洗脸。还让吴华拿自己的衣服把她们宿舍地面擦干净。一个女孩儿叫吴华蹲在地上,踩着她的背上了上铺。她们还让吴华叫她们“皇姑”、“皇后”、“奶奶”…… 最后,她们让吴华穿着湿衣服去睡觉,这时己是凌晨3点了。

事件结果:

事发后邯郸市政府市长迅速作出批示,此事暴露了学校管理上政治工作的薄弱,责成教育局加大力度,举一反三,对存在问题真排真查,务求实效。教育局高度重视并立即派一名副局长带队到医院看望受害学生和家长;责成教育局纪工委书记带人到26中了解情况。尔后,教育局连夜召开全市各学校“一把手”及邯郸各区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局长会议通报了该事件,并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各校迅速展开“大排查、大整顿、大反思”活动。328日,邯郸市教育局派出教育教学工作组和调查组,由王建军副局长任总组长进驻该校,与此同时,教育局领导成员自发捐款1300余元送到受害者病床前。328日晚,教育局研究决定:免去26中书记、副校长赵秋生,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薛明然,副书记韩庆海,副校长柳春华以及政教处主任职务,相关教师记过或调离。另据邯郸市公安局丛台分局刑警大队证实,目前,8名嫌疑人已到案7人,案情正在继续审理中。小吴华身体创伤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已治愈,现在正在接受心理治疗。

事件责任

我认为家长、老师和学校没有履行监护职责,需要依法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1)学校的责任: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专门场所,是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参与活动,接受、享用教育的地方,是受教育权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校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应该对受教育者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安全教育。在此事件中,学校教育管理、安全监管严重脱节,以至于出现学生欧打两次被打才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又没有及时解决的后果。(2)教师的责任: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倡导爱心团结,及时制止在学校工作和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活动中,对侵犯其所负责教育管理的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此事件中,出现教师对学生明显教育不够、监管不够、关心不够,以至于出现吴华遭到两夜折磨竟然不知晓,面对吴华脸部伤痕没有深问深究,再次间接纵容了肇事者二次犯罪行为。(3)家长的责任: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对家庭中的青少年有监护和教育的义务。8名肇事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教育的放手,是造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受害孩子被殴两天家长不知晓,也反映了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漠视。

事件成因

究其原因我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流入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影响青少年的正常成长,在他们思想不成熟,价值观不稳定的时期内,会被诱惑走上歧途,终因难以自控,道德失衡引发犯罪。另外西方的不良社会文化以及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迷失准则,加上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他们不宜涉足的领域,从而迈向犯罪的深渊。

二是教育方面的原因。目前教育的口号是素质教育,但实际落实的仍是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口号因教育体制尚未转化而不能付诸于实践,与后面更高的教育阶段是不衔接的,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理念必然异化素质教育,社会文化与教育体制的脱节端层也必然使青少年的教育留下遗撼;在教育投入和管理上,由于存在地区差别,一部分中小学校是人满为患,本应承受45个学生的教室却不得不容纳100多个学生,使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在学校环境管理方面,存在基层政府重视不够现象,一些夫妻用品商店设在了学校门口,一些不法盗版商贩把黄色"口袋书"摆在了学校门前,一人多高的丑陋广告围了一圈学生,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口袋书"成了学生争相传阅的"上品",一些校外恶势力也趁机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敲诈学生,加剧了校园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复杂化,诱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把青少年拖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三是家庭方面的原因。随着社会的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教模式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矛盾和冲突。一些家庭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代沟加剧,使家庭不能更好地发挥亲职教育功能。还有的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的家庭格局被打乱,各种婚外情,离异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相伴而生,"问题家庭"的增多,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归属感与温馨感而变得恐惧,焦虑,容易冲动,为青少年的成长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本事件涉嫌人员就有三个属于"问题家庭"

事件反思

一、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脱节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出生与成长最为密切的地方,父母显然是孩子接触最早、影响最大的“老师”。无论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高等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始终应该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父母不能仅仅负责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庭父母往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师是教育孩子的最好人选。事实上,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大学不再象过去那样是典型的“象牙塔”、“伊甸园”了,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加之商业与市场经济的渗透,学校校园充满了浓郁的社会氛围,其中不乏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很显然,完全依靠学校来承担教育的功能是有局限性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家庭和父母是否也应该多配合学校来一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呢?类似“26中事件”在社会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教育已经人为地割裂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我们的教育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是否失衡了?

教育是面向人类未来的事业。简单地说,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追求理性价值即完善个人的目的性价值;二是追求工具价值即社会功利价值。但是,当前人们往往只看到或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也往往过分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结果,一方面,使教育失去理性作用,失去主体性;另一方面“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反而没有达到正常的功利目的。对此,我们是否应该质问:教育的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两者是否在逐渐失衡?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浮躁与市井心态?导致了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缺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学精神?

三、我们的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是否发生偏差了?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教育包罗万象,教育传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其中,文化知识教育是最基本的,直接从书本学习前人积累总结的经验和理论是学生学习最为便利的手段。众所周知,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做铺垫,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情感教育同样不可缺少。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培养丰富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调适认知活动,完善人格品质,发展个性。可见,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方面。然而,目前不少学校多注重应试教育,即便是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和老师,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不了解学生情感形成的内在规律,不清楚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将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是学校教育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268名嫌疑人手段的残酷与血腥,对生命的漠然与冷淡,深刻地折射出了我们当前过分注重灌输知识教育,却在情感教育的方向上走向迷茫与缺失。

四、我们的做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失落了?

教育的秘诀就是真爱,教师要尊重和珍爱每个学生,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和珍爱别人。当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要求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中“学会做人”乃关键、重点,因为它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素质。譬如科学意识、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的养成,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爱好、意志、情感、信念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离不开“学会做人” 的教育。但做人教育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并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五、我们的安全监管和安全措施是否错位了?

“安全不保,谈何教育?”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保证。虽然学校出台了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成立各级安全领导小组、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教育、强化了一定安全设施,但归根结底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的提高是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在校安全从客观上是否做到了保障?学校安全工作的“弦”不能松,还要天天讲、天天查、天天抓。这样,才能更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

事件对策

乍看起来,“26中事件”好象只是一个校园悲剧,受到伤害的也好象只是一户家庭。但仔细考量,这个事件却让我们整个社会都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良心的考问:“26中事件”的悲剧仅仅是八个花季少女酿成的吗?究竟我们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如果说,教育是有责任的话,那么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过去,人们习惯地将教育的责任落到学校的肩膀。其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不能仅仅由学校来承担,作为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家庭也应该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社会的相关机构,诸如企业、机关、医院、社区服务部门等,都应该充分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当今时代,应该在空间上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大的概念,在时间上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终身的概念。学校提供正式而规范的教育,家庭提供日常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社会提供各种人生必备的训练与教育,三者在教育的功能上既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要有相互不可替代的地方,理应有机融合。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没有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那只能是不完善不均衡的教育。只有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整合教育的各种资源,发挥教育的多项功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加强人文教育。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现状,基本上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不良倾向。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忽视道德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经济人”或“政治人”而不是完整的人,只是工具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目的意义上的人。

三、应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传颂着“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着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现实表明,这种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学效果和教育功效的滞后。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也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教育的主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7eb848cf84b9d528ea7a6c.html

《河北省邯郸市26中校园暴力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