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曲解原文,材料一说“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B.偷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D.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故选C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曲解文意,“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故选C
4.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然后分别从东晋时期、明清时代加以阐述,最后得出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
《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的结论。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例如东晋的谢道韫、明代的唐寅、清代的“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第一段“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开篇的总结,提出观点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结构上总领下文。
第二段“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使用了例证兼引证能法,真实可信,论证有力。
第三段“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属于例证,典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第四段,以举例为主: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第五段,并列关系的例证: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第六段,依然是例证: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

18

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第七段“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照应开头段,收束全文,再次明确观点江南性情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可见材料三使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引用大量事例来证明观点(二到六段)。
5.(示例)秦可卿。如在第5回出现在现实时间,让宝玉在她自己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梦中。而在第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在梦幻时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需要结合原著,至少分析出两个时间。如可以围绕林黛玉来谈。黛玉原是草胎木质,宝玉也只是一块顽石。如黛玉自白:“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第28,宝玉自白:“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
草胎木质性本同然,绛珠草即是木,木即是黛玉。张新之评曰:“一草一石为书之主,一金一玉为书之实,千头万绪不外乎此”(1回夹批。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甄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女娲补天所剩顽石化为了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后来在《红楼梦》第二十回处人石合一,即贾宝玉=顽石。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写实,宝玉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冥冥中说自己曾见过这个林妹妹。然后走近林黛玉挨着她坐下来聊天,具体聊些上学读书识字的事情。之后问到林黛玉出生的时候是否有玉。之后回答贾宝玉:“我没有那个,想来不是一件俗物,哪能每个人都有”。贾宝玉听后顿时癫狂起来,摘下了玉,狠命的摔了出去。口中怒骂道:“什么了不起的物件,也不择人而栖,还说什么通灵不通灵的”,吓得众人急忙去抢拾。
黛玉葬花是写实,黛玉在其他姐妹嬉戏玩耍的时候,独自一人去桃树下,拿着袋子,将是下被风吹落的桃花一一捡起来装进袋子里,拿着锄头又在桃树旁边挖坑,将桃花埋起来。她站在桃树下,一陈风吹过,桃花纷飞。大观园内的宝玉见黛玉不见了,便来后院寻找黛玉,看到了那柔美的身姿站在桃花雨之下,不知为何有种伤心的感觉。宝玉跑到黛玉身边帮她一起葬花,两人默默无语。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却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文嫂、金昌焕的生活”错误。小说中金昌焕是作者批评的对象,由“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可知,他不属于“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物。故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文章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但肯定他的从不花钱买纸,并无揶揄的成分”错误。小说花不少笔墨写金昌焕每晚为剪纸而“伤神”,就需要吃肉“补一补”,故事环环相扣,极具讽刺意味。由此可知“肯定他的从不花钱买纸,并无揶揄的成分”错误。故选C
8.①设置悬念,金昌焕偷文嫂的鸡吃是小说中心事件,发现“鸡毛”使悬念得以解开。②彰显主旨,“鸡毛”寓指人生中的琐碎,以小见大,反映的却是生命苦难和人性邪恶的大主题。③表现人性,“鸡毛”的漫画意味,吻合金昌焕阴暗、卑琐、自私且遭人鄙弃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鸡毛”的漫画意味,且设置了悬念。由“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可知文嫂丢鸡,到处找不到。由“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

28

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可知,文嫂发现“鸡毛”使悬念得以解开,是金昌焕偷了文嫂的鸡,这是小说中心事件。
彰显主旨,由“‘啊呀天哪,我寡妇无业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我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可知“鸡毛”寓指人生中的琐碎,以小见大,反映了以“文嫂”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生命的苦难和以“金昌焕”为代表的阴暗、卑琐、自私且遭人鄙弃的人性邪恶的大主题,吻合金昌焕性格特点。
9.①主旨有乐观的精神。故事围绕西南联大在册之人的文嫂展开,生活艰难,却仍存希望和美好,即便女婿遭遇车祸,还得活下去,不曾绝望。②人物有温暖的情感。小说展示世道人心的温暖,联大主事不逼文嫂搬走,还给她盖房,质料比原来的好。金昌焕算是另类。③情节有积极的推进。小说安排有先生毕业临走,让文嫂挑拣破旧衣物,这才引出床底鸡毛揭出丢鸡真相,情节的发展不是一味消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①主旨有乐观的精神。由“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故事围绕西南联大在册之人的文嫂展开,由“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可知,文嫂生活艰难,却仍存希望和美好。由“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可知,即便女婿遭遇车祸,还得活下去,不曾绝望。
②人物有温暖的情感。由“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可知,小说展示世道人心的温暖,金昌焕算是另类。
③情节有积极的推进。由“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可知,小说安排有先生毕业临走,让文嫂挑拣破旧衣物,这才引出床底鸡毛揭出丢鸡真相,情节的发展不是一味消极。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恶”意思是“憎恨”“讨厌”,此处是说高祖讨厌见人,“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恶”的宾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上”意思是“君主”、“帝王”,是“独枕……”的主语,且前一句中,“随”是动词,主语是“大臣”,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应在“之”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错误,“陛”应该指殿前的台阶。
1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错误,时间和事件不一致,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初从高祖起丰,攻下
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由此可知,刘邦称沛公,樊哙为舍人,是在攻下沛县之后。
13
①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道歉,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候军进入关中的事。
②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哆闯进大营讥笑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解析】
百余骑:一百多骑兵;:使动用法,使跟从;:道歉。句子翻译为: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道歉,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是日:这天;:如果没有;:责备;几始:接近危险。句子翻译为: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咕闯进大营讯请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14.《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

38

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以项羽这一人物为中心而展开描写;而本文是以描写樊哙为主。两篇文章中都有关于樊哙闯帐的情节,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有生动的动作描写:“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而本文中描写樊哙比较简单,略去了很多动作、细节描写。鸿门宴是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的一个关键事件,所以司马迁倾注笔墨写得特别精彩,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生动形象方面,就明显不及《鸿门宴》一文。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生,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当初跟从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任命樊哙为舍人。他跟随高祖攻打胡陵、方与,回兵又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攻打泗水郡郡监的军队,打败他们。
项羽在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百余名骑兵由项伯介绍去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拒绝他入关的意思。项羽设宴犒赏沛公及随从军士,在酒宴进行中,亚父范增图谋杀害沛公,派项庄在酒宴前舞剑助兴,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沛公。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被挡在营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要进营门。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闯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盯着他,问他是什么人。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猛士!”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吗?”樊哙回答说:“我连死都不会推辞,难道还在乎这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入关平定咸阳,军队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到这里,听信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天下人心中会对您产生怀疑!”项羽默不作声,沛公起身去上厕所,暗示樊哙出来。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就危险了。起先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患重病,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来。群臣都不敢进宫,过了十多天,樊哙推开宫门,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您是多么的健壮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就和一个宦官与世隔绝吗?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5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天地之间透出凄凉”分析错误。根据最后一联的内容:儿童村南沽酒,写全家忙碌,喜庆丰收,所以颔联的写景是为了突出更深夜静,没有凄凉之意。
16.常见多萧瑟,本诗有生机;常见木叶数目少,本诗木叶数量多;常见多飘零,此诗多安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48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带有秋风萧瑟的意境,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本诗中“木叶萧萧覆林屋”中“木叶”指树叶,“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此句指风吹木叶摇落将小屋覆盖住,可见树叶数量之多;再结合首联和尾联的内容,可知描写的是诗人割完水稻乘着明月夜归所见的景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市,自耕自食,乐道安贫的隐逸情趣。所以“木叶”在此诗中不是萧瑟、飘零之意,而是富有生机、安稳的意思。
17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B。解析:曼延,连绵不断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线性的扩展。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展延伸。根据语境“蔓延”合适。“反复”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多指不同的事物或动作的重复。“重复”着重于相同的事物或动作又重作一次。语境强调“再一次利用”“重复”合适。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语境强调这种现象很常见,“屡见不鲜”合适。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强调的是“责任”。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不退让。前者是强调责任,后者是不退让,前者是不能推脱的,而后者则是自己积极主动的。语境强调“责任”“责无旁贷”合适。
19.B。解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结合前后文,确定选填句子的主语应是“垃圾分类”的内容。再根据后文的照应关系,先讲“分类投放”再讲“分类的目标、途径、处理”,选填句子应先说“分类投放”,再说“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样句意衔接更紧密。综合考虑,选B最恰当。
20.D。解析:通读画线句可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加快和提高”,陈述不完整就更换了主语,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选项AC,介词“随着”位置不当,依然存在“中途易辙”的语病。“生活的垃圾总量”搭配有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为“生活垃圾的总量”“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B选项缺少介词“对”。综上,D修改恰当。21.
①在不喜欢的人看来
②则是对美的一种坦荡追求
③该思考的是词语背后的价值观(每空2分)
解析:①后面说“而在喜欢的人看来.....”可见前面应是说“在不喜欢的人看来”;②此处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对照,前面是“不喜欢的人”的感觉,此处应是“喜欢的人”的感觉;③前面说“词语无罪”,后面说“因此,喜不喜欢某个流行词,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之争”可见前面应是说要思考这些词语背后的价值观。22.
1)将“顺当”改为“畅通”2)将“事情”改为“事宜”3)将“打算”改为“计划”4)将“时候"改为“期间”5)将“大伙”改为“用户”
(每找出一处,并修改正确,得1分,共5分)解析:“通告”应使用书面语,不能用口语,“顺当”“事情”“打算”“时候”“大伙"等口头语

58

均应作相应修改。
23.【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材料共四则。第一则材料用比喻的形式告诉大家:一个人在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与责任、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即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该使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第三则材料重庆脚夫冉光辉的事例告诉大家,职业选择无贵贱之分,只要目标明确努力奋斗就一定会实现自身价值。第四则材料以时代楷模陈俊武的事例告诉大家个人的职业选择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任务部分由关键词“人生规划”“高中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可知提示学生写作中应着重思考高中时期的学生应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任务要求写作身份“学生代表”,文体是“演讲稿”,主题是“对未来的思考及畅想”。结合材料部分分析,具体作文时,从青年人要做好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将实现人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等几个方面立意即可。

【立意】
1.青年择业,心系国家2.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需要3.青年立志存高远
4.关注国家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68


【参考例文】
青年择业,心系国家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年择业,心系国家”。我们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未来如何择业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现在的学习和成长。今天我想就青年人的择业观谈谈自己的想法。
马克思说:“职业选择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诚如斯言。我们青年人在择业时,不仅要考虑自我,更要关注“大我”,关注国家需要,这样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自我价值。
诚然,择业时需要考虑自我的需求,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视野未免太过狭隘。有些人可能愿意做“墙角的花”,喜欢孤芳自赏,虽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可是,就像冰心说的那样,他们的“天地便小了”。
何塞·马蒂有言:“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这种“以祖国需求为重”的择业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誓言犹如洪钟大吕,依然响彻耳边。民国时期的鲁迅,看到“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国家面貌后,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诺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海外华人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投身到祖国轰轰烈烈的建设大业中!“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于敏说:“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放弃了原来的基础研究,为了国家需要而转向氢弹研究。和他同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无不秉持“以祖国需求为重”的择业观,也使得他们更好地实现了自身价值。这一系列闪光的名字,永远在史册中熠熠生辉,照亮后人择业之路。
“以祖国需求为重”的择业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放眼当下,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秦玥飞,没有流连于都市的繁华,而是扑身于湖南的贫困山村,因为那里是国家需要的地方;被总书记在新年献词里点赞过的黄文秀,是北师大硕士,却躬耕于扶贫一线,让青春在朴实的大地上散发出闪亮的光芒,因为那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心系国家的择业观,才让自身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我辈应以此为榜样,为实现国家的复兴梦添砖加瓦!
然而,现实中也不乏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择业时,拈轻怕重,心想着什么轻松就干什么,什么赚钱就选什么。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甚至挑战底线,更遑论对国家需求的关注。这样的择业观,注定要栽跟头。
因此,我们青年人在择业时,一定要关注国家需求,把自身兴趣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报考,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考大学的门路。

78

青年人欣逢盛世,择业时心系国家,方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

8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89bcd1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2f.html

《中考语文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