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研读心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研读心得
作者:彭丽冬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21

彭丽冬
内容摘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但是作者当时所处之境,却是其人生中的最低谷。与其他文豪相比,逆境中能把失意之态写得如此云淡风轻,实是难能可贵,无数次品读,总能读出其美其妙,本文试整理之。
关键词:高深立意纯美意境巧妙结构奇葩文质兼美
苏轼诗文,在文坛上最大的贡献是,一改唐五代盛行的纤巧柔媚、婉约绮丽之风,从题材、内容、写作手法等各方面开旷达豪放之先河。因此,苏轼诗文被人传唱不绝的往往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洒脱奔放。
但是,细究其诗其文,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和很多因宦海沉浮,而文风大改的文学大家一样,苏轼也因官道坎坷而深谙世事,诗文风格有了明显的分界。
如果说,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诗文前期是飘逸灵动、汪洋恣肆、精新奇巧,让人读来畅快淋漓的话,那么,被贬黄州之后,其诗文风格则转向了坐看云卷云舒、笑谈疾风骤雨的闲淡宁静,有了更多的禅意佛理。《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一篇代表了其后期诗文风格的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统共85字,却是一篇值得揣摩,甚至是值得“临摹”的佳作。
.逆境中的高深立意
作者何以写作此文?为己。放在今天,就是一篇日记而已,把今天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夜游承天寺——写了出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译出来,是一篇多么简单,多么平凡的一件事情。那么,其立意之高远、之深刻从何而来?
文题告诉我们,此文所记乃“夜游承天寺也”,何以夜游?且地点是承天寺?文首告诉我们,夜游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个曾经的科考举人,官场骄子,当是“案牍”缠身,何以有此雅兴?
连作者都自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今夜有何特别?
心境不同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两人:苏轼、张怀民,俩“闲人”,遭贬谪,被流放之人。
元丰二年,苏轼因与当庭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为“新政”中人所不容,遂兴“文字狱”,苏轼因诗获罪,下狱御史台(又称“乌台”),遭受103天的审问折磨,几次濒临被杀境地。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任团练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果然是闲人一个啊,曾经胸怀报国惠民之大志,而今落得朝不保夕之境地,在黄州一呆四年,心境该是何等凄凉?
但是我们细品此文,既无悲秋伤月,更无满腔愤懑。少许失意,间有不平,但都是那么地轻,那么地淡,更多的却是对世事的洞察,对人生的顿悟:追名逐利之人,趋炎附势,在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7948b115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8.html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研读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